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职教参考 | 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userphoto

2022.12.04 山东

关注

职业生涯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由时任美国教育署长的马兰(MarLand)博士提出的,他基于舒伯(Donald Super)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要“将生涯发展、态度及价值观等概念和内容融入传统的学业课程中,并主张职业生涯教育应成为引导学生规划自我,同时将其规划转化为现实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职业生涯教育在美国快速发展。随着这种新理念的全面普及,1984年“美国就业指导协会(NVGA)”更名为“美国职业生涯发展协会(NCDA)”,由此,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成为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据相关资料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大学生就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种优化现有就业指导模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已经引起国内高校和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梳理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演变为基础,探析美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

一、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

美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也是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的先驱和现代职业生涯理论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初期,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职业指导就在美国高校出现。一百多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共同推动下,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经过“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1900-1920)、教师指导(Teachers Guidance,1920-1940)、就业安置(Job Placemen,1940-1970)、职业生涯咨询(Career Counseling,1970-1990)、专业的社交网络(Professional Networking,1990-2010)、互联社区(Connected Communities,2010至今)”六个阶段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

(一)职业指导与教师指导

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初“职业指导”的出现。1908年,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建立了第一个生涯服务中心———职业局,以帮助新移民和年轻人选择合适职业并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而当时美国的高校还没有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学生的职业指导由全体教师承担。但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美国工业化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婴儿潮”学生大量进入高校,对专业化职业指导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教师的职业辅导角色逐渐淡化,职业指导与大学教育逐步融合。1916年,职业指导被哈佛大学首次列入正式课程。随后,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职业指导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步拓展。但在这个阶段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仍有超过一半的高校尚未开展专门的职业指导教育。

(二)就业安置

这一阶段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发生了一次重要转变。二战后,由于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需求,以及受退伍军人法案要求的退伍军人大学毕业就业安置的影响,促使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从“职业指导”模式向“工作安置”模式转变,许多高校纷纷成立就业安置中心。就业安置中心以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为指导,负责将毕业生的能力、兴趣与工作标准进行匹配。因此,在这种被动式的方法原则和制造业、采矿业日益增长的劳动力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就业安置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将工作岗位填满,衡量他们工作的标准就是安置就业的人数。

(三)职业生涯咨询

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转向注重学生学习与教育评估发展模式,由于经济上的滞胀和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导致了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服务模式的再次转变。这种模式迫使学生自主规划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和求职过程,招聘人员自己考察求职者与岗位职业匹配度问题。这也使得职业生涯服务中心回归到就业指导领域,并更加注重生涯咨询、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同时,在自我实现理念的影响下,职业生涯教育的咨询模式得到不断强化,职业中心工作人员的角色也从就业安置管理者转变为咨询指导者。为此,更多地接受咨询预约和参加研讨会,而不是安置就业,成为了衡量有效职业生涯教育的标准。

(四)专业的社交网络

在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繁荣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这一方面推动了职业生涯中心再次强化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另一方面推动向综合性的职业生涯服务部门转变,并通过举办各种就业社交技能讲座、宣讲和招聘活动促进学生和雇主的联系。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招聘软件的不断升级加速了这一进程,社交媒体也开始改变学生对工作经验的理解以及与雇主、专业团体建立联系的方式。而随着大学发展基金收入的减少,加强企业合作和创造收入成为许多高校职业生涯中心的重要目标,这也促使他们将职业生涯服务的重心从咨询转向雇主关系。

(五)互联社区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实现新的范式转型提供了契机。受学生、家长、校友、教职员工乃至政府问责等多方面压力的持续影响,许多大学开始重新改造职业生涯教育部门,将传统的职业生涯咨询服务转向定制化的互联模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支持,以及就业导师、体验式学习等有意义的实习就业项目。同时,由于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服务投入的加大,职业能力的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临近毕业时他们寻找的一种资源。尽管职业生涯中心继续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咨询、简历制作辅导和组织招聘会,但它更加注重与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并着力建设一个吸引学生和校友终身参与的职业生涯发展社区。因此,在这个问责就业率的新时期,其评估的重点是毕业生初次就业单位和长期的职业成就。

二、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特点

尽管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历经六个阶段的历史演变,但从共时性角度考察,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每所高校均设立了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的专门机构———职业生涯服务中心,并按照在校生学费的5%拨款,按学生人数的1∶200配备就业指导人员,给予充分的经费与人员保障。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职业生涯服务中心为例,它是全美最大的、最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中心之一,现有工作人员30人左右,分为领导管理服务、生涯教育参与服务、研究生生涯服务、行业关系等四个工作团队,其中每名主任、高级副主任、副主任和主任助理均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团队的成员或领导,工作职责分工合理有序。同时,中心专职工作人员一般具有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化水平较高,其中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能够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或开设相关课程。另外,美国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行业非常发达。据相关资料统计,全美共有职业规划咨询师超过24万人,其中大部分在高校,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生涯发展咨询指导。专门化的机构、专家型的队伍共同构建了科学和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二)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过程

全程化是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理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先驱金茨伯格就指出“职业选择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积累过程”。基于金茨伯格的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集大成者舒伯系统地阐发了这一观点,形成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关乎人的终身,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必须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实现自身各个阶段的成长,提高生涯发展的达成度。因此,大学的生涯规划教育也不应囿于学生在校的某个时期,而是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依据不同的学业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教育指导。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不同阶段,美国高校都帮助学生制定了清晰的生涯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大学一年级重点开展职业生涯启蒙教育,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学会进行自我探索。大学二年级重点是学生职业生涯方向的选择,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基础上对自身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大学三年级重点则是围绕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就业讲座、实习实践,提高相关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大学四年级重点通过各种就业社交活动和校友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就业人际关系,继而实现大学学业生涯目标。

(三)系统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从教育内容来看,美国高校职业生涯中心通过为全体学生提供教育性、咨询性和联络中介性三类职业生涯指导服务,构建系统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性服务一般涵盖升学类指导和求职类指导,主要通过组织举办相关讲座、工作坊、课程等形式指导学生。咨询性服务则是教育性服务的一种精准化的延伸,它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咨询服务。联络中介性服务则主要包括组织举办招聘会、及时发布实习和招聘信息,提供校友和其他社会人际关系求职资源。联络中介性服务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职能,它通过搭建高校与社会沟通交流的平台,成为学生连接用人单位的桥梁。

(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在构建全程化全员化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同时,注重个性化的教育指导也是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制定分类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方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职业生涯服务中心每年都会编发不同层次的学生职业规划发展指南。比如,针对博士研究生的就业特点,指南重点介绍如何有效地寻找学术研究类型工作职位,其中包括如何准备学术研究类工作的求职材料和面试等。而针对不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学生,指南也告诉他们相关求职信息和渠道,并专门举办相关的职业技能工作坊帮助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二是针对各类行业和领域给予学生分类指导。学校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中心的教师,除了具备基本职业规划指导的基本技能,还有各自擅长的就业指导方向,分别负责相关行业或就业去向的咨询服务,如计算机互联网、新闻传媒、政府公共机构等行业,或者如何申请攻读研究生、获取实习机会和海外工作等。由此,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意愿寻求不同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另外,职业生涯服务中心还收集了各个行业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求职信和简历模板,印发求职简历写作的规范词汇表供学生学习参考。

(五)生态型职业生涯教育共同体

积极争取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建设合作共赢的教育共同体是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职业生涯服务中心致力于构建在校生、校友、雇主、教师和家长五位一体的职业生涯教育合作生态系统,中心设有专门公共关系部门,负责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专业组织和社区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实践机会。比如,最著名的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有1800多家大学和1900多家企业会员,每年为会员高校提供市场需求信息、行业发展前景、求职法律维权知识、薪酬调查等免费资讯。此外,许多高校之间建立了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多所高校就共同搭建了招聘信息发布平台inet,任何单位在网站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全部参与高校的学生都可以查阅。另外,美国高校非常注重利用校友资源开展生涯教育,许多高校积极打造促进在校生与毕业校友之间联系的社交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来帮助学生拓展人际关系网络,提升在校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

三、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亟需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高校的经验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创新理念:实现“就业指导”向“生涯教育”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逐渐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囿于制度转型“路径依赖”,高校的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更多停留在就业指导,或者是照搬职业生涯规划,造成“水土不服”。为此,高校要创造性地汲取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理念,变一次性就业指导为全程性生涯教育指导,设置一套涵盖职业兴趣测评、职业能力培养、生涯规划设计、就业能力培养及专项生涯咨询的完整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体系。高校可以立足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特点和制约因素实施生涯教育。同时,把生涯教育划分为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个阶段实施。学业生涯规划重点是教育引导学生围绕未来职业发展目标而对学业进行筹划和安排,强调所学与所长所爱的统一,提升职业竞争能力。职业生涯规划阶段是指导学生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对自己职业或事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学业生涯规划的引领目标,学业生涯规划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在生涯教育的引导下,学生在综合自身性格特点和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职业生涯理论科学规划个人学业和未来发展目标,进而不断提升相应的通用就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专业发展:实现“工作坊式”师资队伍向“专业化”师资队伍转变

综观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历史,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其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是高校职业生涯服务中心的基本职能,生涯规划咨询能力是指导教师的基本技能。比较而言,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与学生数比例过低,达不到教育部1∶500的要求。二是师资结构不合理,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少,多为辅导员兼职并流动频繁,学科背景匹配性不强,专业技能不足。为此,要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推动职业生涯教育队伍由“工作坊式”向“专业化”转变。一方面,高校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就业指导人员数量与学生数比例要求,确保人员配备到位,同时要保持指导人员结构的多元化,注重从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作为兼职就业指导人员,开展职业生涯教学和咨询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建设。优秀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必须了解就业市场及相关行业的人才供求关系。因此,首先,要通过定期组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其次,通过各种政策条件引导和支持就业指导人员积极参加职业规划师和就业指导师等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以第三方认证促进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

(三)因材施教:实现“粗放式指导”向“精准化指导”转变

由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人数偏少和专业化水平不高,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普遍呈现粗放式、笼统化的倾向。从指导方式来看,大部分高校都是“一对多”的班级教学化指导,缺少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行业领域的专门指导,“一对一”生涯规划指导更是很少。从指导的过程来看,大多数都是针对学生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缺乏大学期间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建设逐步推进以及“0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化思想不断增强,亟需高校就业指导由传统的粗放式指导向精准化指导转变。首先,要实施分层分类的就业指导。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就业特点给予不同的职业生涯指导。例如,对于博士研究生群体来说,可以更多提供如何应聘学术性职位的指导,而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说,应该注重提升学生通用工作能力和相关求职技能。同时,还要结合学生不同的求职意向进行分类指导。比如,针对准备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的毕业生,高校可以组织公务员考试方面的技巧培训以及面试模拟等;而针对考研升学的学生,学校可以利用专业教师资源提供精细化的考研指导服务。其次,要实施全过程的职业生涯教育。从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来看,高校的就业指导不单是集中在学生毕业时期的阶段性工作,而是必须贯彻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甚至要延伸至学生初次工作。高校应该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从内容侧重来说,低年级时重点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个性兴趣和专业特点,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高年级时重点进行职业岗位认知、社会实践等方面教育;毕业年级则重点提供简历制作、面试模拟等求职技能的指导,以及快捷、精准的就业信息服务。而针对已毕业工作的学生,学校重点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机制,分析毕业生职业发展成长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为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依据。最后,要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在不断优化传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要充分借鉴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加强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和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一对一”着力构建教育、管理、服务和研究于一体的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

(四)开放联合:实现“教育孤岛”到“共同体”的转变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仅靠大学的一己之力完成。高校应该以用开放合作的理念加强与政府、社会、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协调合作,打破学校教育的孤岛,构建在校生、校友、雇主、教师和家长五位一体的职业生涯教育生态系统。一是要加强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针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指导“两张皮”的现象,高校内部要重点围绕学生就业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通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等形式,促进专业教学与就业指导有机融合、协同育人,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与用人主体的深入沟通,了解行业的需求,调整培养模式,积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注重开发校友资源,较之于一般的用人单位,校友会对学校的认可度与忠诚度较高。学校应该定时定期与之保持联动关系,积极推介学生实习、见习、就业。四是建立校外导师制度,聘请职场成功人士、社会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担任校外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就业。

文章来源:《职业教育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
走过庚寅,拾起那些不应遗落的片段——2010中国生涯规划事
【前沿探讨】“互联网 ”时代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创新探索
职业早规划 灿烂的明天属于你
看国外高中生涯教育,你有什么感想?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现状与政策期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