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教育才是孩子们真正的“起跑线”!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被很多父母奉为真理,也被不少教育培训机构拿来忽悠。择校风的推高、奥数热的泛滥、学校承载的期待,莫不与“起跑线”论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搞清楚真正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一)真正的“起跑线”在家庭教育

不同的人对“起跑线”的理解不同。有的父母认为,“起跑线”是幼儿园教育;有的父母认为,特长班、补课是“起跑线”,别的孩子在补课,自己的孩子不补课,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作为学校,也常常在喊不要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而学校对“起跑线”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的认为是奥数,有的认为是特长。那么真正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呢?我认为,真正的“起跑线”,不在幼儿园,不在小学、中学,而在家庭。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起跑线”。

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教师”。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毫无疑问,父母的行为、观念等,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影响着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比如,如果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父母总是让座,那么这个行为就会影响到孩子,再遇到类似情况,孩子也会让座。反之,孩子则会效仿父母的做法,导致爱心缺失。这就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重要性的体现。

一个孩子,在长大成人离开家庭之前,在家庭里的时间是学校的近两倍,而且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的环境里。因此,如果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缺失,将导致孩子无法养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如果要论“输”与“赢”,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关键。这也是为什么说家庭教育是真正的“起跑线”的原因。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导致孩子道德失范、缺乏爱心和责任的现象相当多。一些父母错误的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与家庭无关。还有的家庭,对孩子只是简单地关心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心理困惑、遇到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与同学之间遭遇的人际关系紧张等,则视而不见,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典型表现。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难以沟通,内心冷漠,缺乏应有的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具有特殊性,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作为改善育人环境的重要阵地,家庭教育现代化作为整体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和教育事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如果没有父母素养的提高,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现代化相配套,所谓优质教育、教育现代化,都是不完整的,是存在巨大缺陷的。

所以,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提高父母的教育素养,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教养态度,培养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改善父母的教育行为,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育人环境。

(二)不上培训班不是输在起跑线上

有一些父母说,孩子处于学龄前阶段还能坚持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没有把孩子送去上各种培训班,可孩子上了小学以后,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父母给孩子选择了各种音乐、绘画、学科培训班,自己感觉没有办法再坚持下去了,觉得特别孤独,而且可能还有未来的风险。

这是一场赌博,一面是应试教育,让孩子完全按照这个路子来走,来适应。另外一面就是素质教育。那么,把赌注押在什么上面呢?我是这样想的,你把赌注押在应试教育上,输了就全盘皆输,连素质也没有了,赢了也不过是赢的是速度——应试教育,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但是最后是不是有成效还很难说。如果押在素质教育,输了无非就是应试上面吃点亏,但是我觉得赢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个人将来路长着呢!我相信素质好的人,最后他赢是真正的赢,如果应试好、素质不好的话,赢也是表面的。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觉得做父母的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孩子“既要考出好成绩,又要全面发展”,在努力把现实和未来兼顾好的情况下,更多的着眼未来。

(三)德国人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三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四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德国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风中,“狠心”的父母不给小孩过多的遮盖,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

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2、“残酷”教育: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

我曾参观过德国的一所幼儿园。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孩子们的活动。”

3、从不强迫孩子: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哪个孩子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孩子完成某些事,日后孩子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4、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5、宪法禁止学前教育: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①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②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③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有关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本文编辑自《最好的家教不是教》

扫描二维码,关注“佛山未检”,获取更多佛山未检资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长小事解答【玖】
德国人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需进行抗压训练 为孩子搬走“亚历山大”
真正的“起跑线”在家庭教育
幼儿园决定了孩子前途?
德国教育理念:幼儿园就开始栽培,给孩子做投资,要从起跑线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