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教服饰科普

《道书援神契·序》云:“后世孔子徒之服随国俗变,老子徒之服不与俗移,故今之道士服,类古之儒服也。”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云:道士“不异服,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所服者,黄帝之衣冠,故有黄冠之称也。”

从以上两段话我们可以知道,道教服饰有两个特点。

其一是“不与俗移”,也就是说不管社会上的人穿什么衣服,道士都保持自己的衣冠不变,这其实也是道士特立独行的人格的表现;

其二是“不异服”,穿的都是黄帝所制之衣冠,不穿其他的服饰。所以道教服饰千百年来,其实变动是不大的。

虽满清剃发易服,而道士以方外得以幸免,而汉人衣冠亦藉僧道之徒,得以留存至今。这也是道教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

下面要回答几个问题。

 

甲、            什么是道袍?俗人可否穿道袍?

 

道袍是道士穿的袍子,和世俗人穿的还是有所不同的。魏晋的士人喜欢上衣下裳,唐人喜欢穿圆领袍,宋人穿衣裳和襕衫的也很多。道袍却是右衽直身的。和直裰和直裾还不一样,两边开胯,有两片暗摆。

 道袍本来是道士穿的衣服,但是从宋朝开始,皇帝也穿,士大夫也穿。一袭道袍,成了士大夫与世无争的符号,心灵上归隐的家园。而在明朝的时候,道袍就成了上至天子,下及庶民的常服了。明朝以真武大帝为护国神,以道教为国教,故天下之人穿道袍,翕然成风。所以道袍并不是道士专用的服饰,普通人也可以穿。听琴图里,宋徽宗就是穿的道服。

 

 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翟管家出来,穿着凉鞋浄袜,丝绢道袍。”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那典铺正在蒋家对门,因此经过。你道怎生打扮?头上带一顶苏样的百柱鬃帽,身上穿一件鱼肚白的湖纱道袍,又恰好与蒋兴哥平昔穿着相像。”《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身穿一件青布厚棉道袍,脚下踏着暖鞋。”足见在明代道袍不仅道士,俗人也穿,是一种衣服款式,而非道士所专用。

甲、            浑元巾是纶巾吗?

 

闵智亭大师在《道教仪范》里说浑元巾是古之纶巾,其实是不对的。

清朝全真派闵小艮大师《清规玄妙说》规定了当时全真派的法服制度:“凡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一曰唐巾;二曰冲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遥;五曰紫阳;六曰一字;七曰纶巾;八曰九阳等”并且明确规定“上等有道之士,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纶巾,偃月冠。”那么纶巾长什么样子呢?根据明人所著《三才图会》云:“此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今鲜服者。”

 我们从这个图片可以看出,浑元巾跟纶巾长的太不像了。其实是满清中后期出现的帽子,不在九巾之列的。而雍正年间,宫廷道士做道场,也很少有戴浑元巾的。请看焦秉贞绘制的祭祀老子图,里面主法的道士就是大名鼎鼎的娄近垣真人,在雍正年间的样子,也算是满清中期了,但是道士之服饰,还是有明朝威仪的。

  下面这幅照片是清朝末年,外国人拍摄的,西安万寿八仙宫开坛授戒的道众的合影。道士之戴浑元巾应该是清朝中后期的事情。并且里面坐在中间的方丈,不戴浑元巾,足见当时浑元巾,并不是最高品级的。

 目前没有任何文献和实物证明浑元巾出现在清朝以前,一些古画里也没有道士戴浑元巾的样子。所以笔者推断:浑元巾是满清中后期出现的式样。

 

甲、            对襟盘扣的褂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翻阅以前的老照片,晚清民国的道士没有穿对襟盘扣的小褂的。为什么呢?

首先,长褂是身份的象征,穿长褂也是礼貌。

出家道士有一些资格的,按理都喜欢穿长袍,是身份的象征。连落魄到喝酒都赊账的孔乙己,也舍不得脱下他的长褂子,所以成了咸亨酒店里唯一一个穿长袍站着喝酒的人。出门见客,出席活动,都应该穿长褂。现在和尚就比较注重威仪,经常看到一些道士跟和尚合影,和尚穿长褂,道士穿小褂的。

第二、对襟盘扣的褂子是太虚和尚改革的时候出现的。

马褂是满人的军服,满清时期穿的人也不多的。这个我们看《八旬万寿圣典图说》就可以知道。

 

 马褂是立领的,主要是骑马征战的时候,保护脖子不被风吹坏。民国年太虚改革,把佛教的衣服也改了,推广太虚装。就是下图这种的这种款式。

 文革之后,由于文化断层的原因,有些道士也跟着穿这种衣服。只是颜色改了一下而已

甲、            和尚是啥时候开始穿汉族衣服的?

 我们印象中的和尚是这样的,戴佛珠,穿一件右衽的长褂。黄色、棕色、灰色。

  

其实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和尚仍然是穿印度那边的衣服的,他们不穿汉人衣服。我们看东南亚地区小乘佛教的和尚的穿着,就知道早期中国的僧人穿什么衣服了。

 要说佛教改穿汉人服饰,还是我们道教祖师得功劳。

这就不得不提林灵素真人。话说北宋林灵素真人得到宋徽宗皇帝的宠信,红极一时。曾经想废除佛教,但是遭到各方面势力的反,最后只是“改其名称冠服”而已。

 徽宗皇帝在重和二年正月八日,下了一道诏书《佛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之号等事御笔手诏》。内容如下:

  先王之教。用夏变彝。衣服有常。以临其民。而奇言异行。莫不有禁。故道德一。风俗同。自先王之泽竭。佛教始行于中国。虽其言不同。要其归与道为一。世赖以趋于善者。亦非一日。然异俗方言。祝发毁肤。偏袒横服。弃君亲之分。忘族姓之辨。循西方之礼。盖千有余岁。朕方敦礼义。遹追三代。其教虽不可废。而害中国礼义者。岂可不革。应寺院屋宇田产常住一切如旧。永不改革。敢有议者。以违御笔论。其服饰。其名称。其礼其言。并改从中国。佛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之号。僧称德士。寺为宫。院为观。即住持之人为知宫观事。不废其教。不害其礼而已。言念四方。万里之远。其徒之众。不悉兹意。可令每路委监司一员总其事。郡守寮佐召集播告。咸使知之。

 
看了这道诏书,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观音菩萨,又叫观音大士了。为什么中国的和尚不穿印度衣服,而改穿汉人衣服了。当时的和尚穿的是印度的衣服,“偏袒横服”,剃光头的。徽宗让他们蓄发,穿汉人衣服。这个影响还是很深远的。从此以后,中国的和尚都改从了汉人衣冠。南怀瑾也可以表扬和尚保存了汉唐威仪了。可惜我们有些道友,却没注意到这点。认为不过是一件衣服,却忽视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谓概叹也乎!!!

《道书援神契·序》云:“后世孔子徒之服随国俗变,老子徒之服不与俗移,故今之道士服,类古之儒服也。”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云:道士“不异服,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所服者,黄帝之衣冠,故有黄冠之称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服与汉服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儿?
黑色道袍是什么道士
行走的道教民俗展
《茶余饭后话北京》——道教服饰
汉服之道家服饰
存古风,游天地——道教古装,你值得拥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