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豪旭:篆书越好,篆刻就一定越好吗?


相信绝大多数的篆刻爱好者和篆刻家面对这个问题,回答都是肯定的,而且很多人还能够列举出一连串的篆刻家来说明这个回答的准确性,比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等,他们个个都是大师级的篆刻家,但同时也都是非常出色的篆书家,倘若没有篆书的滋养,他们的篆刻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大部分人都认为“写好篆书”是因,而“刻得好印”是果,有了“写好篆书”这个因,才会实现“刻得好印”这个果。这个逻辑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实是有一定漏洞的,我们今天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赵之谦篆书及篆刻

首先,篆刻好不好,并非完全由篆书水平决定;

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与书法、绘画、雕刻、古文字、古文学、历史等学科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影响篆刻创作水平的众多因素中,书法是基中一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而在这一项中,篆书是最重要的一小项,在篆书之外,楷书、隶书等书体也对篆刻创作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由于篆书是篆刻的主要入印书体,所以它对印文设计及印蜕效果的影响最大,而印面又是印章的主体,所以篆书自然而然地成了影响篆刻创作的最重要因素,但即便它是最重要的因素,也绝不能说篆书越好,篆刻就一定会越好,因为还有其它因素制约着篆刻创作,它们虽然没有篆书重要,但只要拖的后腿足够大,整体的创作水平还是很难上去的。比如说一个人虽然会写篆,但经常用错字或者边款很糟糕,那么他的印肯定好不到哪儿去。篆书与篆刻的关系很像是剧本与电影之间的关系,一部电影好不好,剧本当然至为关键,它决定了人物和情节是否吸引人,但我们绝不能说有了一个好剧本,就一定能拍出一部好电影,如果这个导演驾驭剧本的能力有限,或者演员的演技太差,又或者是电影资金不足,都可能使这部电影成为一部烂片。

电影《无极》海报

其次,写篆与用篆是两码事,会写篆不代表就会用篆;

很多老师在教篆刻的时候,都会语重心长的告诫学生,一定要写篆书啊,要不然刻不好印的,学生听到这个,往往都会问一句:那我应该练谁的篆书呢?然后老师便会推荐相关的篆书碑帖,学生就按照要求开始进入了枯燥的临习中,这其实是把篆刻学习的战线又拉长了一大截,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篆刻的热情。撇开学习热情不说,即使这些学生真的去临摹篆书了,也不代表最后真的能把印刻好,因为篆刻用到的“篆”与正常书写的“篆”是不太一样的,篆刻中的“篆”都是印化过的“篆”,而书写的“篆”都是未经印化的“篆”,很多都是不能直接入印的,而如何将这些篆书进行印化、搭配并最终融为一体正是篆刻创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用篆,这个过程类似于一名编剧把小说改编成剧本。众所周知,小说是以叙述为表现手法的,并不能直接拿来拍电影,它必须被改编成以对白为表现手法的剧本,才能最终适应电影的拍摄需要,篆刻也是如此,碑帖上的篆书,未经印化、搭配及融合,是无法适应印面创作需要的。可以肯定地说,练习篆书对于提高运笔能力、加深对篆书结构和笔法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但要想通过它来提升章法经营及用篆水平,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水中捞月。

汉·袁安碑(局部

优秀的篆刻家往往是一个综合实力体,这个综合实力既包括写篆的能力,还包括识篆、用篆、运刀、古文学、古文字等方面,所以仅靠其中某一项能力突出,是无法支撑起他的整体创作水平的。文章开头所列的诸多篆刻家,他们个个都是写篆高手,但如果没有其它几项能力的拱卫和辅助,他们或许只能是篆书家,而不会是千古不朽的篆刻家。就拿识篆这个能力来说,它看似很简单,其实是非常难的。印坛中写错字、刻错字、乱造字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比如把“余”刻成“餘”、把“后”刻成“後”、把“里”刻成“裏”等等。我曾见一名青年印人题篆书“印海拾珍”四字,其中的“珍”字,“玉”旁(

)被他写成了“王”旁(
),这就说明他对这个字的本义不太了解,识篆用字能力很一般。黄牧甫识篆和用字应该是清代诸家中最为谨慎的,但凡作品中用到新奇的字,总会在边款中补充说明,避免引起旁人或后人误会。例如他的篆刻作品“武陵龙氏”,其中的“武”字写法就很特别,下面不是“止”,而是两个竖折,他在边款中做了这样的解释:“曲阜桂氏《缪篆分韵》有'奋武将军’'武安长’二印,'武’篆从之。”把字的出处交待得清清楚楚,足见其用字态度和治学精神。当然,这也是他超高的识篆和用篆能力的一种体现。

黄士陵刻“武陵龙氏”

既然写篆水平并不能完全决定篆刻的高度,那学习篆刻的过程还要不要写篆书呢?我认为一定要分阶段而论。在印中求印、模仿古人的阶段时,我不建议投入太多精力去写篆,而应该多花时间去“画印”。“画印”是指用毛笔将古印的印稿完整画出来,为什么这个时候“画印”比写篆更重要呢?道理很简单,篆书是未经印化和加工的半成品,而印稿则是经过古人印化和加工的成品,我们要通过这些成品去探寻它们的印化和加工方法,即研究古人的章法经营和布篆思路,为我们的创作提供规矩和程式参考。就如我们学做家具,直接看那些未经加工的木头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而应该去研究那些成品家具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 实际上,经常“画印”不仅可以提升篆书运笔能力,还能增进对篆书结构和笔法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功用完全超过了写篆。当然,“画印”可不是很多人眼中的“描印”,画的过程必须找到书写的感觉,避免过多的修饰和涂抹,否则也是徒劳,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再单独撰文讨论。

画印效果图

当具备较高的创作水平,进入印外求印,探索风格的阶段时,写篆就变得格外重要。这个时候,对篆书进行印化和加工早已不是障碍,而如何从印章以外获取更多的营养来滋养篆刻创作,才是更为重要的课题,而不同朝代不同书家那些各具特色的篆书就是最为重要的营养。六百年文人篆刻史充分证明,个性化的篆书才能促成个性化的篆刻,篆刻创新的核心关键正是篆书的风格化。很多人都知道晚清四大家是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和黄牧甫,但实际上最早的排名中并没有黄牧甫,而是和吴昌硕交好的胡钁,胡钁在这四人之中,篆书成就最为不显,篆刻风格也偏于保守,还处在印中求印的阶段,其艺术影响力完全无法与另三位大家相匹敌,所以,在篆刻史上,他就慢慢地被书篆更为一体的黄牧甫所取代。

胡钁篆刻“金石刻画臣能为”

以上对篆刻学习的阶段划分是站在是否建立个人风格的角度上进行的,实际上并非每一个印人都会完整经历这两个阶段,多数印人一辈子都是在印中求印、模仿古人这个阶段中摸爬滚打的,只有少数印人能在印外求印、探索风格的阶段中有所建树并脱颖而出,这和头衔、资历、年龄和社会地位无关,只和艺术天赋、努力程度、运气旺衰有关。另外,每一个人学习篆书的时间和目的各有差异,有的人是先学篆书后学篆刻,而有些人是先学了篆刻再反过来去学篆书,这两者到底是谁成就谁,也不能一概而论。我认为篆书在对篆刻产生作用力的,同时也被篆刻的反作用力所影响,比如吴昌硕,他在运刀习惯和篆刻风格定型以后,就有意将篆刻中刀石相击的金石趣味又反向输入到他的篆书创作中,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个是其它纯粹的篆书家所无法做到的。

吴昌硕篆刻及篆书

后需要特别补充的一点是,不管在哪一个学习阶段,无论是在画印还是在写篆,识篆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的。邓散木先生就曾说过:“摹印家必须以识篆为先务,而欲求识篆,又必须先明文字之由来,及其构造演变之迹,否则便如盲夫无埴,莫知所从矣。”我个人以为,一个玩篆刻的人,如果不明白篆字的由来及构造,这些篆字就像是一个个冰冷的蝌蚪符号躺在字典或印面上,无法和你产生任何共鸣,先民的伟大智慧亦无法通过这些符号传送到你的脑壳与心田。


作者简介

江豪旭,字瑞昇,号庵角山人,金石印坊创始人,篆刻教育者,玺印篆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思考问题

请问这是什么碑?

下图是一张古碑拓片,请问您知道这是什么碑?它是什么时期镌刻的?又是在哪个地方被发现的?历史上有哪些书法家和篆刻家的艺术作品受了它的影响并形成自己特定风格的?

金石君会在所有留言的印友中随机抽取一名幸运印友,赠送一份神秘小礼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磅!“徐正濂篆书篆刻展”抢先看!(附海量作品)
** 绪论·篆刻做印法概述·赵明
明清著名篆刻家及其篆刻风格
撩去千层障 神游天外云 ——韩天衡的书法篆刻艺术
徐正濂老师网络公益讲座文字版(根据录音整理)
篆刻家赵之谦篆刻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