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上海市区道路的三种形态
◆吴志伟
▲城市组群示意图
▲1855年上海租界地图
▲花园城市示意图
▲大上海行政区鸟瞰
▲马路界石放置照
▲1870年上海老城
▲ MCR工部局马路界石
▲上海市市中心区域鸟瞰
  ◆吴志伟

  城市化是我国发展的总体趋势。旧时上海市区的道路建设,从道路组合形态来讲,从地图上能清晰地看到三种:老城的椭圆形,市中心一带的棋盘形,江湾地区的环状放射形。

  壹

  老城的椭圆形

  老城的道路,就是古代道路的遗留。市区道路的名称最早在原南市区(今黄浦区南部)的老城厢内出现。据记载,明弘治年间只有5条街巷;嘉靖时增至10条;清康熙年间又增至25条,到嘉庆时激增至63条,或说有72条,那些道路的宽度仅有2米。从1870年的地图看,许多道路弯弯曲曲,比如赵家宅弄、东硝皮弄、大白栅、马家弄、王医马弄、北张家弄、淘沙场、石皮弄、吴家弄等;许多道路非常短,如艾家弄、小白栅、营房弄、梅溪弄、金家旗杆、蒋家弄、新弄、果子巷、梧桐弄、马园弄、聚奎街、猛将弄等。一座城墙和一条护城河环绕四周,维护着城内人们的安全。 

  到20世纪初期,城内一些人士看到租界的发展,感到城墙的存在阻碍了老城的发展。1905年,由乡绅姚文枏领衔起草,向上海县署递交呈文,提出要拆去城墙。呈文认为:“城垣阻碍,商埠难兴,集议公决,拆去城垣,修筑马路,使城厢内外荡平坦直,为振兴商埠之基础。”但此举遭到很大的反对,无法实施。1912年初,新任沪军都督府民政部长(亦称总长)李平书,在收到姚文枏的《公民姚文枏呈县署文》后,立即批复:“所见极真,即应照准”,除可使交通便利外,“即以地方风气、人民卫生两项论,尤当及早拆除,以便整理划一。此次诸君提议拆城,诚为当务之急”。从该年1月19日开始,到1914年冬,完成了拆城填壕筑路工程,形成了椭圆形与狭窄小路结合的道路形态。

  贰

  1845年,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巴福尔,以《南京条约》的补充条款《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中第七款的规定,向上海道正式提出在上海建立英人居留地的要求。经多次磋商,上海道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二十三款,同意将洋泾浜(今日的延安东路)以北和李家庄(大约在今北京东路外滩处)南面的地区作为英人居留地。第二年又正式规定了居留地的西界为“界路”(今日的河南中路),1848年,英租界北面扩张到苏州河边,西面推进到了周泾,即今西藏中路。这块区域以后在租界道路中称为“中区”,棋盘形的道路在这块区域最为明显。 

  在英租界,外侨首先设立了一个“道路码头委员会”,在界内改建和开辟新道路。从上海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说,这是近代化的开始。不同于旧式老城内弯弯曲曲,狭小杂乱的小路,英租界内的道路逐渐向井然有序、笔直干净的方向发展。那里的道路在形态上呈现出“棋盘式”的样子,如1871年年底,工部局工务委员会向董事会报告了道路修建计划,根据调查结果,要修建或拟建的道路地皮,2300英尺是房屋,3990英尺是空地。还列表说明能开辟多少新的通道,其中,尚未标定界线的马路有2940英尺,已有马路但是是私路且状态不佳的1700英尺,已通行的马路1650英尺。该计划打算,大约一半的拟建道路是完全开辟新路线;四分之一是要把状态不良的私人道路改建为开放的马路;而最后的四分之一则是把已通行的马路加宽到30英尺(9.144米)。为防止修建后道路被蚕食,在道路两侧竖立“M.C.R”工部局马路界石。 

  说到M.C.R路石,不单单是工部局一方所想要竖立的。在一条道路上,路石间有一定的间距,一些私人沿路造房,为避免今后可能产生的麻烦,也会向工部局要M.C.R路石,竖立在其所造房屋两端,和工部局道路分清界限。如1874年6月,工部局想拓宽直隶路(今石潭弄)和福建路(今福建中路)间的宁波路,但被一个叫高易先生的房子挡住了。多次书信交谈无果,董事们开会时,索性将高易先生请来面谈。高易先生在会议上明确表示:如果董事会在他开始建造房屋之前,就向他建议要拓宽马路而交出他一部分地产,则要达成一项协议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但董事会是在他建造了房屋并对该地产进行了布置之后,才写信给他,因此他要求得到十足的补偿。他提出2000两数额的要求,就是要使谈判无法继续进行,因为他个人并不希望拓宽这条马路。白敦先生答道,高易先生已设置了M.C.R.工部局马路石来作为他在建造房屋时的标志。最后,工部局补偿高易先生200两银子,作为把他在宁波路的房屋向后移动的补偿。 

  从开埠到20世纪20年代,租界的道路建设,一直在上海道路建设中起领先作用。以筑路材料来说,起先使用圆卵石。1866年在维修汉口路、福州路等一些路段时,清除圆卵石,使用花岗岩碎片铺路。在原先砖泥路段的南京路、外滩、河南路等铺以1至1.5寸的优质花岗岩碎片。1871年,工部局的董事会“决定取得少量柏油,以试验其是否适用于上海”。1883年,在伦敦和巴黎使用柏油铺路获得显著成功。工部局也想一试,但因价格方面的因素,没有在上海试验。1887年,开始试验用混凝土铺设人行道。1888年开始用水泥板铺路,在英国领事馆和黄浦花园的人行道上铺上了沥青。此后,把柏油与混凝土的使用逐步扩大。

  叁

  江湾地区的环状放射形

  五角场一带的道路“与众不同”:北面的民京路、市光路、国和路;西南的国权路、国年路、国顺路、国定路等都是环形道路。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上海计划”的产物。 

  事情要远从19世纪的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谈起:自18世纪工业革命出现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后,引起城市结构的根本改变。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使城市人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猛增。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布局越来越混乱,环境与城市面貌遭到破坏,绿化与公共、公用设施异常不足,面临种种矛盾,阻碍进一步发展。 

  在英国,十九世纪末,政府以“城市改革”与“解决居住问题”为宗旨,授权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和提出整治方案。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天:一条通往真正改善的和平途径》。1902年该书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花园城》。霍华德因此成为著名的花园城运动(或称“田园城市”)的发起人,而花园城运动后来影响了全世界在都市计划上的应用。 

  具体而言:母城(中心城)的规模不超过6万人口,围绕母城的子城人口不超过3.2万人,城市周围保留广阔的绿带,母城和子城之间均以铁路联系。 

  作为子城的“花园城市”,土地总面积共需2400公顷,使用中心部分的600公顷建设“花园城市”。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可分成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库区地带及铁路地带。有六条各36米宽的放射大道从圆心放射出去,将城市划分为六个等分面积。 

  市中心区中央建一个占地2.2公顷的圆形中心花园。围绕花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如市政府、音乐厅、剧院、图书馆、画廊以及医院等。其外绕有一圈占地58公顷的公园,公园四周又绕一圈宽阔的向公园敞开的玻璃拱廊,称为“水晶宫”,作为商业、展览和冬季花园之用。 

  居住区位于城市中部,有宽130米的环状大道从中通过。它的中央布置宽阔的绿化地带,安排了六块各为1.6公顷的学校用地,其余空地则作为儿童游戏与教堂用。在城市外环布置工厂、仓库、市场、煤场、木材场与奶场等。 

  城市四周的农业用地有农田、菜园、牧场、森林以及修养院、疗养所等。在设想的子城3.2万居民中,2000人从事农业,就近居住在农业用地中。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大上海计划”(又称“新上海计划”)。 

  1927年7月,上海成立了特别市政府。当时的现状是,比较繁荣的地方———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掌控在英美法等外国人手中。属于中国政府的地盘———南市和闸北一带都比较狭小,同时人口众多似乎也不适合展开大规模的建造。经过多次考虑,1929年7月,决定在上海东北临黄浦江、吴淞口,西南与市区相近的江湾地区征地约6000亩土地兴建新上海。选择那里也和孙中山先生在1922年所著《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的精神相吻合。孙中山先生在那时提到:上海“苟长此不变,则无以适合于将来为世界商港之需用与要求”。进而提出“设世界港于上海”。江湾一带,如果建成新上海中心,完全有建造“世界港”的能力。 

  “大上海计划”的内容分为几项:市中心区计划,把市中心区域划为政治、商业、住宅三部分;港口、铁路计划,在虬江入黄浦江口建造可停泊万吨以上巨轮的深水码头,改建原沪宁、沪杭铁路;全市分区计划,市中心区域划定后,再把全市分为行政区、工业区、商港区、商业区、住宅区等五大区域;以新上海为行政区,市中心和老城厢为商业区,吴淞及黄浦江岸为商港区,大场、真如一带为工业区,曹家渡、法华、龙华、漕河泾一带为住宅区;全市道路系统,计划修筑干道二十条,形成全市干支相连的道路系统。 

  这个计划从1931年3月《上海市市中心区域鸟瞰》图(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制)上可以看出些端倪,在整体上几乎完全是在实施霍华德的“城市花园”计划。从道路系统看,主要道路基本上都是环形。不过在不少地方采用了棋格状道路,可能这是受了美国市政工程专家费立伯、龚诗基的影响(美国在早期就比较多采用方格形道路)。当时,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首先编制了《市中心区域计划草图》及《计划概要》。随后邀请美国市政工程专家费立伯、龚诗基来沪咨询,然后斟酌修改,将图定名为《上海市市中心区域道路系统图》,并编制了《上海市市中心区域道路系统说明书》。设计区域内道路由干道系统和次要道路系统组成,干道系统呈环形放射式,次要道路系棋盘式与蛛网式并用。 

  虽然在道路系统形状及城市功能划分上,很受霍华德“城市花园”的影响,但由于当时的客观情况,建设的区域还比较小;也没有提出“母城”与“子城”等观点。从以上所说中可以看出,《大上海计划》如果最终能够完全实现的话,上海在形式上将成为一个霍华德笔下所描述的“子城”;从土地面积上(6000亩相当于400公顷)来说,也能说明这点。历史没有如果,战争把这一设想毁灭。 

  从这一道路建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建设中,租界不再是我们直接去追随的对象,眼光已逐步放眼世界,从世界的发展上寻找我们需要的东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上海计划”及其夭折
家乡阅读 | 上海特辑(三):“大上海计划”时期中心城区的城市格局与今日遗存
【寻踪】杨浦怎么玩?小编带你觅“大上海计划”遗迹!
新江湾城,以前的洼地,如今的豪宅遍地
广州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上)
上海最早最繁华的马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