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该不该教孩子打回去?该不该教孩子帮助陌生人?

该不该教孩子打回去?该不该教孩子帮助陌生人?

2016-05-23 光明觉照网

孩子被打,到底该不该打回去?

火遍全球的大猩猩有个好的答案

“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该不该教他打回去”?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观点争论一直众说纷纭。

认为不要打回去的观点,一般有这样的几种理由:“不要打回去,打人不是好孩子,应该告诉老师或者大人,让大人来判断和解决问题。”“宽容是传统美德,应该多讲道理而不是动手,何况小孩子之间的打闹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打架和欺负。”

而越来越多的新观念家长却认为:“当然要教他打回去了,不然孩子会一辈子成为受气包”,“告诉老师会被小朋友们看不起,只有用自己保护自己,用拳头回击,才不会受欺负!”

在这一点上,特别理解大家的纠结。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宝贝被别的熊孩子欺负,又担心在自己的怂恿下,自己的孩子变成别人眼中欺负人的“熊孩子”。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威利是一只大猩猩,一只身形瘦小、胆子也小的大猩猩。他的口头禅是:“噢,对不起!”

他善良得连一只苍蝇都不忍心伤害,走路都生怕踩到虫子。他总是弓着背,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好像永远都无法开心起来。多么像我们身边的某些孩子啊。

他习惯了对每个人说对不起,即使是正在欺负他的人。但显然,那些横冲直撞的小混混对他的礼貌并不领情,他们给威利起了个外号“胆小鬼”。

心情跌倒低谷的小威利只能窝在沙发里,靠看《超人》杂志给自己提神。

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则广告,放佛看到了希望。他按照广告的地址寄了些钱。

过了些天,收到一本书。他开始按照书中的指引,为变得强壮而奋斗,做准备活动。

比如慢跑

吃营养大餐

跳健美操

学拳击

去健身俱乐部练肌肉

直到自己变成了一只强壮的猩猩

看到镜中强壮的自己,威利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笑容

瞧他这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

他走在街上,正在欺负米莉的小混混见到他望风而逃。

然后,就有了一次英雄救美的经历。

还得到了米莉的香吻和称赞

自信心膨胀到了极点。突然,Bang!威利撞到了柱子上。你猜他会怎么说?

“噢,对不起!”还是那句口头禅。不过现在这句对不起,不再是懦弱和胆怯,而是源于他的修养和善良。

或许你们家就有一个像“威利”这样的孩子,他瘦瘦的,驼着背,常常低着头,很温柔很善良,善良到即使被欺负,心里也在为熊孩子找理由,甚至还觉得是自己的错,不管碰到什么事,都会习惯性脱口而出“对不起”。

渐渐的,周围的孩子把威利的善良当成懦弱,把威利的礼貌当作怕事。

“威利”很痛苦,“威利”的爸妈们也伤透了脑筋,网络上不断的争论到底要不要鼓动“威利”打回去,家长和孩子们也都在自我怀疑——还要不要继续做“善良、礼貌”的好孩子。

懦弱与善良的界限到底在哪?为什么同是善良,别家孩子就没被欺负,我家“威利”就变成受气包了?

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丹妈想到当下一句流行语——“主要看气质”,气质从哪来?从健康和强壮的体魄、坚定和自信的内心而来。

书里的小猴子“威利”正是这么做的——强身健体、健康饮食。

当他看到镜子里强壮的自己——强壮的体魄有了,他更喜欢自己了——自信出现了,他昂首挺胸,走上街头,街边的小混混都闻风丧胆,这让他更自信了。

这并不只是一个戏剧化的故事效果,我们回想一下生活中最不遭欺负的并不是那群最会打架的,而是那些体格强壮身有正气的孩子。

所以,面对欺凌,我们最需要教会孩子的是什么呢?

  • 不是强硬还手——一个体格不如人、内心又自卑、长期被欺凌的孩子,怎么可能就凭家长三言两语的鼓励就变得一下子敢还手了呢?

  • 一味的鼓动孩子还手,一方面会给不敢又不会还手的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会变相给孩子灌输“以暴制暴”思维的嫌疑——香港曾做过“校园欺凌”的研究,四成初高中出现欺凌行为的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都有被欺凌的经历;

  • 也不是一昧忍让——在外都一肚子委屈了,爸妈还教让,这不是让是逃避,只会让孩子感觉更无所依靠:连爸妈都叫我让,我还能怎么办呢?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有些“被欺负”的孩子其实是被家长引导出来的:有时孩子们只是互相闹着玩玩,过会就一笑而过了,但有些家长一见自家孩子磕着碰着了就大呼小叫,时不时就问孩子“今天有人欺负你吗”,这样反而给孩子强加了一些心理暗示:自己是被欺负了,自己是弱者。

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强大的自己,强大到在受欺负是懂得如何自卫,强大到别人不敢欺负你!

一个自信又强壮的孩子被欺负了会怎么做,首先当然是眼神秒杀,言语斥责。

都不奏效?那当然是揍他们啦,而此时的还手不是“我不敢还手,但是爸爸妈妈叫我还手,我才唯唯诺诺地还手”,而是发自内心的因为自己被欺负了,为了保护捍卫自己,所以我要打回去,这才是真正的自我防卫,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发泄与暴力。

成人直接教授经验,与让孩子自己选择哪种方式处理问题,有时表面上的结果可能一样,但内涵却不相同。

“噢,对不起!”威利对柱子说——这个结尾很妙,威利强壮了,不再被欺负了,但他仍然那么善良,那么有礼貌。

这也无形中在提醒我们告诉孩子:即使你变强壮了,你也要依然保持你的善良和礼貌,而不是去转换角色变成了欺负他人的混小子。

孩子被打了,就是被欺负了吗?

再讲一个亲眼所见的故事。莉莉和小静,是两个幼儿园的小女孩,平时非常要好。有一天,小静的妈妈去幼儿园接她放学时,却远远的看见莉莉和小静吵嘴了,争执中,莉莉一下把小静推到了地上扭头就走了。平时女儿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静妈妈亲眼看见女儿居然被小朋友欺负,真是心都痛麻了。她一把冲过去抱起女儿,问她:“刚才莉莉推你,你怎么不还手啊!她这么欺负你,你还跟她做什么朋友啊!以后再也别跟她一块玩了!”小静从妈妈的怀里挣开,一屁股又坐回了地上,大声哭了起来……

我们喜欢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对待孩子们的矛盾。可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其实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我们教他们怎么来看待。他们的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经常前一秒还相互推搡打来打去,下一秒就已经擦干眼泪重新手拉手去追来追去。莉莉和小静,也许只是一次好朋友之间再正常不过的闹情绪,可是在小静妈妈看来,却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欺负。妈妈要求小静应该“还手打回去”、“别跟她玩了”,对孩子是一种“对方在欺负你,你不打回去就是懦弱。你们不能再做朋友了”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让小静比被好朋友推了一把更加难受。这种暗示的结果,也许小静以后真的受了欺负,却也再不愿意告诉妈妈。

永远都不要小瞧“心理暗示”的作用。当我们的孩子还很弱小,不能保护自己时,家长的这些语言和行为,反而是一种对孩子的心理引导,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懦弱、自卑。

孩子到底有没有“受到欺负”,不应该由我们来判断,而应该交回给孩子自己。如果对方孩子并没有用武力来达到目的并乐在其中的主观故意,我们的孩子也并没有在被打后产生委屈、恐惧、愤怒的情绪,那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主动去引导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不能因为总害怕自家孩子吃亏,就不惜扼杀孩子们单纯的友谊和快乐。

“被打了要打回去”,一定就能打得回去吗?

如果上面的理由你们觉得过于教条,那再说点更接地气的。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人打你,你怎么办?”大部分的人会说,“那当然要先知道他凭什么打我?如果没有特别合理的理由,当然要打回去了。”

再问另一个问题,“如果有个比你强壮得多的人打你,你怎么办?”我相信可能就会有一半以上的人会仔细思考并沉默了。

大部分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被打了就要打回去”的人,多半是理想地认为只要孩子想打回去,就一定能打回去的。但现实往往会、要复杂得多,排除第一部分朋友之间的打打闹闹之外,真正动不动就动手打人的,多半也不会因为对方还击就善罢甘休。孩子们并不懂得去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一味的教孩子挨打了就要打回去,就没想过,孩子一定就能打得回去么?如果对方本来就比自己孩子更加孔武有力,一味只知道教孩子还手,兴许只会招来更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因为孩子本身对交往就有畏缩心理,万一动了手也“打不回去”,心理压力只会更大,交往也就更不自信了。

孩子如果没有打回去,以后会变得懦弱吗?

相信大部分的家长,对于该不该教孩子打回去的困扰,皆来自于如果孩子不会还手,会不会以后因此而变得懦弱。其实还是那句话,孩子是一张白纸,变成什么样的人,在于大人的画笔在上面如何的涂写。

有娱乐圈毒舌之称的金星,曾经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她的儿子在超市里被一个抢玩具的孩子无缘无故打了一巴掌,她让儿子打回去。儿子捂住被打红的脸,说:“不!他打我,是因为他的妈妈没教育好!我跟他不一样!”这句话让金星震惊,也深感安慰。

学会化解内心的愤怒和仇恨,是孩子的必修课。人与人相处的平等和尊严,有很多种方式来表达和实现,并不只有“被打就还手”这一种。找到如何与人和平共处的方法,不仅仅是真正的自尊和自信的表现,还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他人着想的良好性格的形成。至于这个是不是懦弱,关键还在于看家长的引导,让孩子明白,没有打回去,并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而是应该用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另一方面,那种吃不得一点亏,稍微受委屈就要打回来的所谓强者,真的就快乐了吗?比肢体侵害要更难打破局面的是被孤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强大到谁也不敢惹,但那种真正谁都害怕,大家都敬而远之的孩子,内心深处绝对要比受了一点肢体伤害的孩子更加痛苦。教育孩子以暴制暴,并不是什么好办法。与其教孩子如何反抗、以暴制暴,不如让孩子学会怎么样有效的保护自己。

如果孩子被打,应该怎么做?

终于回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身。不建议孩子被打,就一定要打回去,但是并不代表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就该在“宽容”的道德绑架中,一味的退缩忍让,默默不语。

那么如果孩子真的挨打了,应该教孩子怎么做呢?

  • 首先,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声的喊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对的!”

  • 其次,如果对方继续打或者抓住自己,按住对方的手,把对方的手从自己的身上剥离,并迅速离开,确保不会有进一步的伤害。

  • 如果对方继续追打或者场面不可控,立即寻找身边成年人的保护,可以是老师、家长,或者管理员。不一定在每次有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求助于外力,但需要让孩子明白,当自己的能力无法应对时,老师和家长,都是可以保护他们的力量。

  •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我们并没有引导,孩子被打以后,自己打回去了。要不要制止?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在面对暴力时最真实的反应,我们当家长的,不需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指责、呵斥,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伤心,“我受了欺负,妈妈却帮别人说话”,而把爸爸妈妈划入到了对立面。而是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回击别人欺负时要注意分寸,如果欺负停止了,你的回击也要停止,不要造成主动的攻击和伤害”。

  • 告诉孩子,在任何场合,一定要有一些好朋友。真正容易被欺负的人,往往都是孤立的。只有融入了集体之中,才拥有了震慑危险的力量。

  • 最重要的一点,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告诉家长。很多孩子长大以后被别人欺负时一声不吭,不敢告诉家长,就是因为在他们曾经的经历中,告诉了家长之后换来的不是安慰,而是责备。

  • 应该让孩子知道,家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信任的港湾,不管事情的结果如何,做父母的都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安慰和包容。让孩子敢于把担忧和恐惧表达出来,而不是压在心里。

毕竟,孩子们心理的健康和阳光,才是我们最大的希冀!对吗?

来源:网络



该不该教孩子帮助陌生人?

台湾专家给出了“攻略”


让孩子了解坏人真相却不至于对社会心生恐惧,让其学会保护自己但不至于自我封闭。今天我们分享一下几位台湾专业人士给出的“攻略”。

孩子既是孩子,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当近年来各种关于虐童等事件发生时,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可能让孩子与这些新闻绝缘。可是,不是每一个父母都知道如何和孩子就此类话题进行交流,让其了解真相却不至于对社会心生恐惧,让其学会保护自己但不至于自我封闭。今天我们分享一下几位台湾专业人士给出的“攻略”(3月底台湾发生骇人听闻的女童被斩首事件,引起全社会持续的关注与讨论),供大家参考。

状况一:当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时,和孩子安全密切相关。爸妈除担心社会新闻的模仿效应,想提醒孩子保护自己,又怕年幼孩子产生过大恐惧。若选择不沟通社会黑暗面,孩子到学校,不确定会从同学中听到什么讯息?家长该怎么掌握分寸?

与其担心孩子接收到什么讯息,爸妈可更积极将社会新闻转成活教材。以下是陪伴孩子及亲子沟通的要点:

家长先安定,家长不慌、孩子才不怕。家长毋须揣测孩子听到什么,只要做好心理准备,包括安抚自己焦虑情绪、沙盘推演如何和孩子谈论,以从容态度关心孩子对事件的了解,如:你知道最近有坏人进入学校伤害小朋友吗?有此破题,便能进行谈论。

沟通技巧:讨论事实,不要传达偏见。当惊悚的社会事件发生时,人们为了安抚内心的恐惧,并想快速找回掌控感,各式臆测纷纷出炉,企图快速破解事件。然而透过丑化、标签、激化所形成的偏见,反而造成对社会的扭曲,如:社会藏着很多“杀人魔”、玩电玩的人都心理变态……这种夸大式及以偏概全的想法,会使低年级孩子对世界产生错误判断,对人感到不安与不信任。因此,更好的做法是对孩子传递客观事实,如此才能获得安全感,并重新产生掌控感,家长可与孩子沟通四个重点:

  1. 发生什么事?针对事件过度的报导,会催化孩子不必要的联想及恐慌,因此切勿针对细节进行过多描述,如:割几刀、流多少血等。倘若孩子主动提及相关情节,家长可选择性提供讯息,引导孩子解开疑惧,同时务必关心他的感受。

  2. 发生率有多少?灾难式的夸大说法,会让孩子误认为:这类事件常发生。家长可用孩子能了解的经验,去理解事情发生率,如:从过去到现在,它的发生比起路上车祸的发生机率少很多。

  3. 为何会发生?帮助他了解坏人的困境,如:他没有朋友、不快乐,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也不会找人求助,所以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他的头脑生病了,最后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这是情绪和心理教育,帮助孩子从中学到:快乐是需要学习,也是可学习的;情绪是需要被照顾,父母可成为他情绪的聆听者。

  4. 怎么保护自己?我相信父母在事件发生前,就在教孩子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案件爆发后,只要再增添少许注意事项即可。此外,告知孩子,社会透过这些事件,会积极改善,一切会以孩子安全为重,如:加强学校安全防护等。



状况二:发生校园事件后,我重新提醒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不要靠近陌生人”。但孩子问我:陌生人需要帮助怎么办?我们不是应该帮助别人吗?我该如何回答他?

乐于助人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小朋友,每个孩子因为从小帮爸爸、妈妈的忙,所以得到赞赏与鼓励,因此孩子的大脑自然装着”助人为快乐之本“的道理。遇到有人需要协助,孩子总会自然而然的伸出援手,然而面对纷乱多变的社会情势,孩子的好心好意反而容易招致自己的危难。要孩子辨别谁是好的陌生人、谁是坏的陌生人,的确是件困难的事,我的答案是:当然要帮!但是不需要你自己去做!

孩子遇到的状况可能包括路上陌生人跟孩子问路,并且请求孩子带他前往,孩子认为顺路、或只是走一段路没有关系,却可能走入无人的小巷招致危险。我请孩子遇到这样的状况,可以请对方寻求警察局、便利商店的协助,甚至拉住身边其他路人请求协助,千万别觉得小事一件就轻易协助。请孩子想想,在当下他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是该快点回家?还是立刻前往安亲班?别因为助人而耽误了自己该做的事;如果陌生人硬要孩子协助,甚至拉住了孩子,这时候必须请孩子尽情的大叫,尽量吸引其他人的注意。

另一个状况可能是遇到了“路倒病人”或可怜的人,请求孩子协助,甚至请孩子捐助费用。同样的,请孩子找大人协助,别认为只是小钱而导致钱财露白,造成对方勒索、抢劫,甚至是绑架。

“保护自己、帮助别人”是遇到陌生人需要协助时的原则,但帮助别人并不需要完全亲力亲为,因此要让孩子了解“助人之心一定要有,但助人方法有很多种”,遇到了就应该立刻寻求其他大人协助,然后报告老师及家长,而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学到正确的助人方法,这样才能不耽误助人时机,又可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状况三:伴随社会新闻扩散,相关争议性讨论满天飞,如反对和赞成者对立的“是否废除死刑”?处于青春期的八年级的儿子也很热衷,问我是否赞同死刑?我该怎么回答?

关于亲子之间对于死刑存废的议题讨论,先避免陷入非黑即白、不是支持就是反对的对立拉扯。而是透过“死刑存废”这扇窗,和孩子彼此延伸出对于生命的关注、自我价值的澄清、对于事物的理性思考,及对人性的细腻同理与感受。

  1. 肯定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当家中八年级的孩子,热衷于死刑存废的议题,主动探询你对于死刑存废的看法时,我想这是相当值得给予肯定的事。让孩子了解自己与社会里的人事物,彼此都存在着生命的关联性。

  2. 澄清彼此对死刑的认识。当孩子提出“为什么会有死刑”,我想在你回答之前,可以先听听孩子在现阶段的知识与概念下,他自己对于死刑有什么看法与认识。或者你也可以与孩子共同上网搜寻,在不同的国情、宗教、社会、法律制度以及历史演变等情况下,各国对于死刑的态度与做法。当然,最后则回归到在我们自己身处的环境中,彼此如何看待死刑的存废与否。

  3. 对于生命的思考与延伸。我想你可以引导孩子一起思考,如何同理受害人与家属的心理感受,及思索加害人应负的责任承担。思考谁拥有权利宽恕加害人?是否一定要宽恕?宽恕到何种程度?以什么方式进行宽恕?同时,关于正义的伸张,为谁伸张?谁来伸张?将以何种方式展现?到底是维护谁的人权?维护的程度?以及是怎样的成长过程及生命经验,使加害人走到眼前的道路尽头等。

  4. 死刑存废对切身的意义。你可以试着和孩子分享,也试着倾听青春期的他,如何表达死刑存废对于自己的意义,及对未来所处生活的关联性与影响。同时,尝试感受自己是如何随者不同的想法,在心中发酵出复杂的情绪。无论是对于受害人的伤心、难过、悲伤、不捨,或对于加害人的愤怒、生气、愤恨、痛恨。

  5. 学习对歧见的相互尊重。面对孩子询问爸妈是否赞同死刑?试着先让自己可能存在的强烈情绪沉淀,再尝试将自己的思考脉络,仔细的分析给孩子听。但提醒自己,不强迫把自己的想法加诸在孩子的思考上。同时,和孩子一同学习对于歧见的尊重──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至于支不支持、认不认同则彼此尊重,不恶言相向。

说到底,我们有保护孩子的义务,但他更有了解社会和真相的权利。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其实可以随时随地开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来源:亲子天下、育儿课堂
如有版权问题,欢迎原作者与我们联系

点下面标题可直接阅读

在小学毕业前须养成的7个习惯

孩子成长的十个方面不能靠老师!

世界上没有白吃的苦!

7个信号告诉你身体垃圾已超标

我们为何从不体检?一篇关于体检的反思

颈椎腰椎有病揉此穴,百用百灵,受用无穷!

因果不虚—法医26年鉴定死因震撼报告

有一种活法叫向死而生

原来,心善比风水更厉害

如果有一天我突然用很奇怪的内容联系你,记得来救我!

多少夫妻在婚姻的竞技场上,耗尽一生地做彼此的差评师……

夫妻→负起→扶起→服气→福气

这宠物亲子照,心都被萌化了

国民大叔吴秀波:“坚持吃素”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不要去打扰别人的幸福

别说谎,你不是很忙!

精神病院里,你怎么证明自己是正常人?

欲望是最深的陷阱

收集三个真心的笑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该不该教他打回去?”最好答案!
孩子被打,该不该教孩子打回去?老师这样说......
该不该教孩子帮助陌生人,他们给出了“攻略”
教育孩子增强防拐意识,不给人贩子以可乘之机。
家庭教育,最该教给孩子什么?
早教该不该教孩子早识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