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合理利用中药?这里面的门道可讲究着呢!

导读:如何合理地使用中药?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



对于中药的使用,如果只是掌握某药可以宽胸舒气,某药可以止痛消肿,某药可以活血通经,某药可以利小便、通大便等,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的;


但因疾病有时非常错综复杂,死板的用药是战不倒曲折变化的疾病的。


古人已有这样的经验教训,因此,在对药物的体、色、气、味、形、性、能、力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配合以炮制方法,或单用一味或组药成方,在中医学整体论的指导下,灵活地运用起来,这便是中药使用的原则和方式方法。


                   

1

单味药治病



有单用一味中药治病的。


如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证属气分热者,用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


李时珍二十岁时,曾患感冒咳嗽,渐至骨蒸发热,胃如火燎,吐痰不绝,寝食不安,人皆以为必死,其父李言闻,按照东垣之法,用片芩一两水煎顿服,次日热退嗽止。


张景岳用人参一味数两,命名独参汤,浓煎顿服,治疗气血衰竭之证,以挽回性命。


朱丹溪治阴火亢极、湿热下注、足胫疼热、痿弱不能久立,或妇人火郁发热诸症,用黄柏一味,盐酒拌,陈米饭上蒸,每蒸一次,拌炒一次,以黑亮如漆为度,研细末,蜜和为丸,每服二钱。


王肯堂治阴盛格阳,身冷脉沉,烦躁而不饮水,用附子一枚,炮去皮脐,以冷灰培之,每用五钱,入腊茶一钱,同研匀分为二服,清水煎煮,药熟后加入蜂蜜半匙,候温冷时服,名霹雳煎,服后烦躁止,得睡汗出即愈。


验方独圣散用白芨三两为末,临卧时用糯米汤调下二钱,久久服之,可治多年咳嗽肺痿咯血。



2

中药的

体、色、气、味、

形、性、能、力



中医在使用药物时,是从体、色、气、味、形、性、能、力这八项进行把握的。


以药体而论,如植物药的根主上升,梢主下降,茎主通利,枝达四肢,花叶主散,仁主补及润利。


以药色而论,青色入肝胆,赤色入心小肠,黄色入脾胃,白色入肺大肠,黑色入肾膀胱。


以药气而论,香气能醒脾阴、和合五藏,腥气入肺,羶气入肝,这是体气,还有厚薄、缓急、躁静、猛酷锐等性气的分别。


以药味而论,酸味入肝,走筋膜,主收敛;苦味入心,走血脉,主通泄;甘味入脾,走肌肉,主和缓;辛味入肺,走皮毛,主疏散;咸味入肾,走骨髓,主软坚;淡味入胃,主下渗。


以药形而论,味属阴,味厚的为纯阴,味薄的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的为纯阳,气薄的阳中之阴;用味的取其静而能守,用气的取其动而能行。


以药性而论,寒性药主沉降,热性药主升浮,温性药主补养,凉性药主清火。


以药能而论,有升、降、浮、沉、定、守、走、破的不同。


以药力而论,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等作用。


中医临证,便是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而辨证用药。



3

 方剂中的中药



中医常将多味中药组织成方,方中药物的运用,是以客观病证的变化为转移。


如四君子汤的药味,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对于人参的使用,呕逆的用姜汁炒,泻利的用土炒,吐血的用青盐或秋石水制。


对白术的使用,有湿痰的生用、姜汁拌,泄泻的蒸熟、土炒焦,燥咳或便难的蜜水拌蒸,脾胃虚弱的陈米饭上蒸数次。


对茯苓的使用,吐痰呕逆的生姜汁拌,胃燥噎膈的人乳拌蒸,小便不通的肉桂酒拌。


对甘草的使用,呕吐的生姜汁制,痞满的砂仁汁制,小便不利的生,补虚的炙用。



4

中药的配伍



临床用药时,还往往互相配合收到效果。


如当归本为补血药品,与人参、黄芪同用则补气而生血,与牵牛、大黄同用,则行气而破血;与桂、附、吴茱萸同用则热,与大黄、芒硝同用则寒。


桂枝具有强心利尿及调节汗腺的作用,与麻黄、柴胡、荆芥、防风、生姜、葱白等同用,可治风寒袭表;


与桑枝、附子、牛膝、威灵仙、茯苓、防己等同用,可治关节疼痛;


与白芥子、厚朴、杏仁、半夏等同用,可治上气咳逆;


与白芍同用,可以解肌和中;


与葛根同用,可以发汗退热。



5

对荆芥的不同认识



古代医学家对药物的使用经验和研究心得,有时可以相互为用。


荆芥这味药,李时珍认为是风病血病疮家要药;


汪昂的经验,产后去血过多,腹内空虚,则自生风,常有崩晕之患,荆芥能散血中之风,用三钱微焙为末,豆淋酒或童便服大效;


沈金鳖说,风在皮里膜外的,荆芥主之。



注:本文选摘自《刘星元医案医论》,王森、刘语高等编,学苑出版社出版,2006年3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常用的除痰方剂
痰饮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564-金匮钩玄
癖(痹)证门十一则
中医中药秘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