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教的至暗时刻——“三武一宗”灭佛运动

导读: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土大地以来,很多朝代的统治者都对佛教以极高的礼遇和大力提倡。统治者借佛教笼络民心,而民众又从佛教获得了精神寄托但在个别的历史阶段,佛教也曾陷入过黑暗时刻。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三武一宗”灭佛运动。

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

拓跋氏建立北魏,入主中原后。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都信奉佛教,并兴建不少寺院。道武帝拓跋珪去世后,拓跋焘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是为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法,礼敬沙门。

424年,刚即位不久的拓跋焘,便开始了四处征战。他先是出兵重创柔然,然后又在延和二年(433年)攻灭胡夏。太延二年(436年)魏军攻克北燕国都,北燕灭亡。

势在统一北方的拓跋焘,又将目光转向了早已向北魏称藩的北凉。但是由于连年的征战,即使是全民皆兵的北魏也难免兵荒马乱。彼时,北魏境内的寺庙与僧侣却数量众多,因为历来沙门可以免除租税和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拓拔焘于太延三年(438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439年,在灭掉北凉之后,太武帝拓跋焘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将北方统一。次年,他听取宰相崔浩的劝谏,排斥佛教,改信天师道,自称太平真君。并建天师道场,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拓跋焘开始大力打压佛教。他下令上至王公,下至庶民,任何人不得私养沙门。如有隐瞒,诛灭全族。

翌年,盖吴聚众十余万人起义,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兵镇压。途经长安时,在一所寺庙中发现了大量的兵器。拓跋焘大为震怒,他怀疑是沙门与盖吴谋逆,遂即下令诛杀全寺僧侣。崔浩再度劝谏太武帝灭佛。

随后,消灭佛教和佛教徒的诏令颁布了。无数僧侣被诛戮,经像尽毁。魏国境内寺院塔庙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

二、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

北周武帝宇文邕继位即位之初,对于佛教也很尊崇。但是这份尊崇,却是迫不得已的。

武成二年(560年),权臣宇文护毒死北周明帝宇文毓,立十七岁的宇文邕为新君。但实际上宇文邕只是个傀儡皇帝,朝政大权皆由宇文护掌握。宇文护喜佛,大力推行佛教,因此武帝也不得不极力推崇。

建德元年(572年),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把大权收归己有。

北周武帝宇文邕

这时候僧徒滥杂,滋生是非。寺庙多币,国库收入却很少。僧人不纳税,却拥有大量财富,甚者不少僧人向百姓放高利贷。种种行为已经严重危害到百姓社会。

还俗沙门改信宗道教的卫元嵩上书给武帝,认为“唐、虞无佛而国安,齐、梁有寺而祚失”,恳请武帝删寺减僧。此论甚合帝心。

但是,武帝宇文邕也并非打算斥佛立道。实际上,他更推崇的是儒家思想,欲以儒术治天下。

自天和年间(566年)起,武帝宇文邕曾多次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在朝堂辩论儒释道三教先后,佛、道两教纷纭不止。最终武帝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把佛教抑为最末。明眼人都能看出武帝用意所在,但希名图利的沙门仍争辩不休,仍想将佛教立于道教之上。武帝遂而震怒,下诏灭佛毁道。

“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蓝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4万多座寺庙被毁,300万僧、尼被强迫还俗。

三、唐武宗李炎灭佛

唐代后期,朝政腐败、朋党斗争导致国势日衰,社会矛盾日益加重。

刚做上皇帝不久的唐武宗李炎有心整治朝纲。由于财政需要,本身就崇信道教的他,把目光瞄准了不输课税,免除赋役的僧侣们。过分扩张的寺院经济损害了国库收入。唐武宗李炎深深地意识到,佛教不禁,国库收入难以提升。

唐武宗李炎

在道士赵归真和大臣李德裕的支持下,唐武宗李炎于会昌二年(公元842)开始打压佛教。会昌三年,因谣传有奸细扮作僧人藏在京师,唐武宗下“杀沙门令”,杀长安裹头僧三百余人。

会昌五年 ,下令限期拆毁所有寺庙。拆下来的寺院材料用来修缮政府廨驿,金银佛像上交国库,铁像用来铸造农器,铜像及钟、磬用来铸钱。没收寺产田地千万亩,迫令还俗者二十六万余人。对僧尼们来说,这无异于一场浩劫。

四、后周世宗柴荣灭佛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军阀割据的局面达到顶峰,政权不断交替。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土地荒芜、经济萧条,以至于“人烟断绝,荆榛蔽野”。其造成的后果之一,便是大量食不果腹的老百姓们不得已遁入空门,在战乱中寻找精神上慰藉和逃避赋税、兵役之苦。

但这正是统治者最不愿看到的。

显德二年(955年),一代英主后周世宗柴荣整治佛教,与之前几位灭佛的皇帝不同的是,周世宗柴荣对佛教并非赶尽杀绝,而是采用限制的方式。他下诏:

“天下诸县城郭内,若无敕额寺院,只于停废寺院内选功德屋宇最多者,或寺或院,僧尼各留一所。若无尼处,只留僧寺院一所。其在军镇及偏镇坊郭户及二百户已上者,亦依诸县例指挥。所违边远郡无敕额寺院处,于停废寺院内,僧尼各留两所......今后僧尼不得私剃头,应有人志愿出家者,并许父母、祖父母处分,已孤者取同居伯叔兄处分,候听许方得出家。其师主须得本人家长听许文字,方得容受。男年十五已上,念得经文一百纸或读得经文五百纸,女年十三已上,念得经文七十纸或读得经文三百纸者,方得经本州陈状,乞剃头。委録事参军、本判官试验经文,合敕条者,只仰闻奏。其未剃头间留髪髻。如有私剃头者,却勒还俗。其本师主徒三年,勒还俗,役配三年。其本寺院三纲知事僧尼杖八十,并勒还俗”

后周世宗柴荣

这期间共废寺院30336所,保留2694所,系籍的僧尼6万余人。所有民间铜器、佛像全部用于铸铜钱。为了安抚百姓,指出“佛志在利人,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总结

三武一宗灭佛,背景各不相同,但原因都是相似的。免除租税和徭役的权利,使得佛教发展迅速,从而产生了各种社会矛盾。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这些矛盾一但影响到了统治者的统治,“佛难”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另一方面,教派之间的斗争以及臣子的劝谏,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所携带的文化与思想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造就了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属性。从某些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武一宗之厄:周世宗禁佛最人性化,难怪他会被称为仁君
历史上佛教有多可怕?三武一宗发起灭佛运动结局悲惨,灭佛的真相
历史四次灭佛事件,而下令的四位皇帝暴毙而亡,巧合还是因果
古代有“三武一宗”大型灭佛,为何统治者厌恶佛教?主要三个原因
这三位都是天纵奇才有为之君,但因为禁佛而早逝,实在是匪夷所思
大快人心的周武灭佛,让300万僧侣还俗,加速了南北朝的统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