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白往事:曾经的情同手足,友谊的小船也差点翻了

元白往事:曾经的情同手足,友谊的小船也差点翻了

文/老张在路上

在唐代诗坛上,有一些诗人的名字是并称在一起的,比如李杜: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王孟:王维和孟浩然;温韦:温庭筠和韦庄;苏李:苏味道和李峤;皮陆:皮日休和陆龟蒙。

中唐诗人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他们联手创立了“元白诗派”,又因为保持了终身的友谊,被现代人称为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座。

01

白居易比元稹大7岁,两个人一开始本来是各人走各人的道,各人玩各人的,在唐朝那个时代,很少有机缘能够认识的。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比部郎中元宽之子,母亲为荥阳郑氏。

元稹祖上虽然也阔过,是北魏皇室宗亲,可到了他这一代,往日的辉煌早已烟消云散。元稹 8岁时,父亲元宽就去世了,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郑氏,担起了抚养元稹的担子。

元家家道中落,虽然有母亲家荥阳郑氏望族照顾,大概也只是比一般普通百姓人家好一些,所以元稹15岁就参加了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明经考试,实现两经擢第。

唐代科举名目甚多,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

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是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这是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的时候。

及第之初的元稹并没有当上一官半职,闲居于京城,读书交友,并且开始写诗。

贞元十五年(799年),虚岁21岁的元稹寓居山西蒲州,此时,当地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了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一家人。

骚乱过后,元稹与远亲家少女崔莺莺相爱。不久后,元稹辞别少女崔莺莺,西归京城应制科试。

贞元十八年(802年)冬,24岁的元稹第二次参加贡举。贞元十九年(803年)春,元稹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这时,元稹和白居易相识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780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白季庚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白季庚把家属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贞元十九年(803年),31岁白居易和元稹一样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两人成了同事。

此时,白居易已在长安居住多年,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就考中进士。当时,白居易诗名已盛,《唐才子传》所载:白居易16岁时,在京城“离离原上草”一诗深受前辈诗人顾况称赞,留下“有诗如此,居大易”的传奇。那个时候,元稹还在慈母的督促下学认字呢。

无论以前行踪何处,经历怎样,白居易和元稹因为贞元十九年的同科考试,共同步入仕途,开启了两人的“好基友”的日子。

02

元稹入仕作了校书郎,此时的元稹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自然就把终身大事提上了日程。

据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云:“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这说明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元稹,早把那位西厢里的崔莺莺小姐丢到九宵云外去了。

元稹婚后,岳父韦夏卿授东都洛阳留守,赴东都洛阳上任,由于韦丛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割舍不下,于是元稹、韦丛夫妇一同跟随韦夏卿赴洛阳,元稹夫妇就住在东都洛阳履信坊韦宅。

元稹贞元二十年(804年)初返回京城,而依据元稹诗文韦从则久居洛阳,这一阶段元稹因家事多次往返于京城与洛阳。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又一次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为第一名。

元稹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迁庙”,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加上裴度(时任监察御史)对他的支持,从而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见,授左拾遗。

元稹奉职勤恳,本应受到鼓励,可是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九月贬为河南县尉。

白居易也在这一年罢校书郎,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县尉,白居易去县里工作,比元稹的时间要早一些。

不看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较近二毛年。

这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叫《秋雨中赠元九》,此时,两人刚刚认识,就用了“秋思”这个暧昧的词。

而与此同时,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更值得玩味。《酬乐天》自注“时乐天摄尉,予为拾遗”:

放鹤在深水,置鱼在高枝。

升沉或异势,同谓非所宜。

君为邑中吏,皎皎鸾凤姿。

顾我何为者,翻侍白玉墀。

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

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

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

多君岁寒意,裁作秋兴诗。

上言风尘苦,下言时节移。

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最后这四句,我公务缠身,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再次拉住你的手。愿我们化为云雨,交会在天际。云雨这个词的本意,我就不多说了,说了辣眼睛。

做河南尉不久,元稹母亲去世,元稹在家守孝三年。白居易此时恰好被调回长安任职,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

写信就成了白居易和元稹两人最常用的联系方式。每次收到元稹的来信,白居易都会反复地看,一直看到眼睛疼才罢休。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以《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回之:

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

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元稹每次收到白居易的来信,还没等看呢,眼泪就先下来了,吓得家里人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呢。

《得乐天书》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元稹为母守孝期满,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元和四年春(809年),元稹奉命出使剑南东川。

一天,白居易与友人李十一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一起饮酒叙谈。席间多饮了几杯,有点小晕,他停杯叹道:“可惜微之(元稹字)不在,想必现在已经到了梁州了。”随即题诗一首于壁上: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令人称奇的是,这一天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城),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和白居易等人在游曲江、慈恩寺这些地方。怅然而醒后,元稹写诗道:

《梁州梦》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这两首诗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真事,一写梦境,但却写在同一天,用的是一个韵,真是古今少见的灵犀相通了。

03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开国重臣房玄龄之后)不法事,被召回罚俸。途经华州敷水驿便宿于驿馆上厅,恰逢宦官仇士良、刘士元等人在此,也要争住在上厅,元稹据理力争,却遭到仇士良的漫骂,刘士元更是上前用马鞭抽打元稹,打得他鲜血直流,最终被赶出了上厅。后来唐宪宗便以“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从此开始了他困顿州郡十余年的贬谪生活。

贬谪江陵这段时间,元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白居易。

《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

……

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

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

……

我在山馆中,满地桐花落。

《酬乐天登乐游园见忆》

夸游丞相第,偷入常侍门。

爱君直如发,勿念江湖人。

而大哥白居易也投桃报李,以诗思之: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此寄》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

君言苦相忆,无人可寄书。

……

以我今朝意,忆君此夜心。

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

珍重八十字,字字化为金

《禁中夜作书与元九》

心绪万端书两纸,

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鸣后,

一点窗灯欲灭时。

两年后,元稹又被贬到四川通州,白居易也被贬了,去了江州。

元稹马上修书一封: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写《梦微之》: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随着平淮西后的大赦和元稹知己旧识崔群、李夷简、裴度相继为相,元稹开始在政坛上大放异彩。

元和十四年冬(819年),唐宪宗召元稹回京,授膳部员外郎。宰相令狐楚对其诗文深为赞赏,“以为今代之鲍、谢也”。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继位后,因宰相段文昌之荐,元真授祠部郎中、知制诰。唐穆宗为太子时已喜爱元稹诗歌,此时特别器重于他,经常召见,语及兵赋及西北边事,令其筹画。数月后,被擢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与已在翰林院的李德裕、李绅俱以学识才艺闻名,时称“三俊”(《旧唐书·李绅传》)。

在迅速升迁的同时,元稹陷入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漩涡。

04

元稹虽然才华横溢,然而在唐代诗人里,他的口碑并不好,甚至被后人视为渣男。究其原因,一是元稹对于男女之情,太过放纵。他先是和崔莺莺私情,始乱终弃后娶韦丛。韦丛因病去世,元稹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最负盛名的《三遣悲怀》(即《遣悲怀三首》),其中有“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之句。

元稹对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悲伤,这是真的,但他又是唐代诗坛上有名的薄幸之人也是事实。

元和六年(811年)春末夏初(一说寒食节),韦丛死后第二年,元稹将表妹安仙嫔纳作侧室,从这时开始,元稹将他的爱情转注到安仙嫔身上。元和九年(814年)秋,安仙嫔在江陵府给元稹留下一个孩子后也去世了。元和十年,元稹出贬通州司马,后以养病为由北上兴元,在那儿与裴淑结婚。

明媒正娶的婚姻之外,元稹在各地为官期间,和薛涛、刘采春都有婚外情史,真不愧他所写诗说的“曾经沧海”了。

如果说情感上的这些所作所为在那个时代,还是无伤大雅座的个人之事,那么在对待同僚以及政坛上的做法,更是让元稹被后人垢病。

李贺是和元稹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

元和五年(810年)韩愈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

这个妒才之人,据说就是元稹。史料载:

元和中,进士李贺善为歌篇,韩文公深气知重。于缙绅之间每加延誉,由此声华籍甚。时元相国稹年老(少),以明经擢第,亦攻篇什,常愿交结贺。一日执贽造门,贺揽刺不容,遽令仆者谓曰:“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相国无复致情,惭愤而退。其后左拾遗制策登科目,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晋”),不合应进士举。贺亦以轻薄,时辈所排,遂成轗轲。文公惜其才,为着《讳辨录》明之,然竟不成事。

这是文学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进士李贺少年气盛,看不起明经出身的元稹,掌权后的元稹就私下使了绊子,说李贺父亲名李晋肃,所以李贺为避父讳,不能考进士。

韩愈那篇文章也很有名,里面提到“父名晋肃,子不得为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耶?”虽然有韩先生的辨解,最后李贺还是终身没有登第。

此事究竟是不是元稹所为,有争论,然而元稹后来结交宦官,成为政坛风云人物,又陷入党争,排挤对他有恩的裴度却是事实,而元稹的这一举动,差点让他和白居易友谊的小船翻覆了。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 [1-2] ),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裴度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以功封晋国公。裴度辅佐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为将相二十余年,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宪宗为宦官陈弘志等谋害,唐穆宗李恒即位。

长庆元年(821年)秋, 朱克融、王廷凑在河朔作乱,唐穆宗诏令裴度以原职任镇州四面行营招讨使。裴度自接受委任之日起,亲自督战军队,身临敌境,攻破敌城,斩杀贼将,频频向朝廷报捷。穆宗晋升裴度为检校司空,兼任掌管北山诸蕃使。

此时,历经宦海沉浮的元稹,因宰相段文昌之荐,授祠部郎中、知制诰。唐穆宗为太子时已喜爱元稹诗歌,此时特别器重于他,经常召见,语及兵赋及西北边事,令其筹画。数月后,被擢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与已在翰林院的李德裕、李绅俱以学识才艺闻名,时称“三俊”。

翰林学士元稹勾结穆宗身边的近侍宦官,谋求充任宰相。裴度当时正在外指挥作战,每每处置军务有所论奏,多被元稹留持不上奏。

裴度忍无可忍,在军中相继上呈三个奏章,抨击、揭露元稹阻挠、破坏讨伐幽州军事的罪行,情激辞切。不久,穆宗授予元稹平章事;接着解除裴度的兵权,命其以代理司徒、同平章事之职调任东都留守。

元和十五年(820年)夏,白居易从忠州刺史任上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他和元稹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本来,元稹是因为得罪宦官而被贬到江陵、通州等地,在唐穆宗即位后,才和白居易一起回到长安,任祠部郎中、知制诰。过去的元稹,因为得罪宦官,数次遭到贬谪,甚至被宦官殴打致伤。按说,元稹应当对宦官深恶痛绝,然而此时,元稹却结交了一个大宦官崔潭峻。

元稹被贬到江陵府任士曹参军的时候,江陵即今湖北荆州,时为荆南节度使驻地,当时荆南节度的监军宦官是崔潭峻。

崔潭峻喜爱诗文,对诗才横溢的元稹非常欣赏,这样一来,正走背运的元稹和崔潭峻拉上了关系。

唐穆宗即位后,崔潭峻回到内廷,升任左枢密使,元稹也因而得调动到尚书省任膳部员外郎。接着,崔潭峻把元稹的作品《连昌宫词》拿给穆宗看,穆宗十分喜爱,崔潭峻乘机把元稹召进宫来,让他和穆宗当面一谈。不出所料,元稹和穆宗相谈甚欢,加上宰相段文昌之荐,穆宗当天即提拔元稹为祠部郎中、知制诰,不久又任翰林院承旨学士,进入朝廷权力中枢。

因为唐穆宗的宠爱和崔潭峻的暗中支持,元稹的政治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当上宰相。元稹为了当上宰相,决意要把裴度赶下台。

就在元稹谋划着罢免裴度兵权的时候,白居易向穆宗上了一道《谏请不用奸臣表》:

臣某言:臣闻主圣臣忠,圣主既明,臣辄献至忠之诚,上明国之典,下去邪之疑。伏望陛下纳臣之谏,则海隅苍生,兵屯咸偃。无大臣之谏,则国必败,有大臣之谏,则国必安。非(疑)元稹之愆,其事有实,亦不虚矣。矫诈乱邪,实元稹之过,朝廷俱恶,卿士同冤。裴度论议之谋,陛下已令奖度之勋,不允所请,理已为乖。今陛下含忍,不为窜逐,处之台司,同议国典。天下人心,无不惶战,何执元稹之言,居度散司之职?且同议裴度今功业今代一人,卿侯士庶,无不同惜。今天下钦度者多,奉稹者少,陛下不念其功,何忍信其奸臣之论?况裴度有平蔡之功,元稹有嚣轩之过。东都留守,诚即清闲,人劳之功,不合居于散地。伏望陛下圣恩照明,并无矫言,伏乞追裴度,别议宠荣。臣素与元稹至交,本不欲发明,伏以大臣沈屈,不利于国,方断往日之交,以存国章之政。臣等职当谏列,不敢不奏,谨奉表以闻。无任兢迫战切之极,瞻望回恩,天下同庆。

在这个上疏里,白居易直接指斥元稹是“奸臣”,“矫诈乱邪,实元稹之过,朝廷俱恶,卿士同冤。”表中甚至说:“臣素与元稹志交,本不欲发明。伏以大臣沉屈,不利于国,方断往日之交,以存国章之政。”

从这篇奏章里可以看出,两人已差不多到了要断交的地步,大有割除袍断义之举。

白居易不以一己之私情蒙蔽,不因友情而不顾原则和大义。亲手掀翻友谊的小船,引得朝野一片赞叹。《新唐书》也说:“呜呼,居易其贤也。”

好在这个上奏让元稹彻底惊醒,他反复写信、写诗寄给白居易,谋求白居易的谅解。他在诗中发誓表明心迹:“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向白居易保证自己没有做过对不起道义良心的事。又称自己:“癭骨欲销犹被刻,疮痕未没又遭弹。”企求老友同情谅解。

白居易自然谅解了元稹,否则就不会有后来两人一生有始有终的友谊了。

此事过后不久同,元稹外放到越州当刺史,在浙东六年,元稹颇有政绩,深得百姓拥戴。白居易也到了相邻的杭州做刺史。

有一次,元稹来杭州探访,临别时,元稹写诗《赠乐天》说:

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分符欲奈何。

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

元稹从越州回京师时,特地去探访闲居洛阳的白居易,临别时,写下《过东都别乐天》两首诗:

其一

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

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

其二

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

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元稹入朝为尚书左丞。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受党争排挤,出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元稹暴病,一日后便在镇署去世,时年53岁。

元稹死后,白居易在给好友的祭文中写道:

“呜呼微之!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与公缘会,岂是偶然?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

8年后,839年10月,67岁的白居易得了风疾,他又写下《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又过了7年,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葬于洛阳香山。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吊白居易》悼念他: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而此时,距元稹去世已经15年了。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大诗人元稹的风流人生
元稹为什么没办法实现经国济民的理想?原因是什么
李贺|纵是天才 也有万般无奈
杜牧“朋友圈”为何要“拉黑”李商隐?
解读“师者”(4):韩愈的超豪华文化圈子及意义
中唐时期是诗歌的巅峰、小说的童稚阶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