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组武汉老照片


这应该是位于现在江汉路水塔附近的佛寺天一阁前面的配楼东嶽行宫,此外配楼还有关帝庙。天一阁的名称来源于易经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也就是祈水防火之意。天一阁建筑群大体上毁于武汉解放前后。建筑形式为五间歇山飞檐,结构形式为砖木,这也是江南大部地区小型宗教建筑的典型做法,正常情况下,两侧的八字扶壁上还会有精美的琉璃雕花或者砖雕。这栋建筑的造型比较优美经典,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复建完成的晴川阁,其飞檐与之有几分神似。

奇怪的是,为什么拍摄者将照片注释为“恐怖庙temple ofhorror”呢?难道是认识其中的“嶽”字,误解为可怕的地狱了!


这应该是古城门。武汉历史上有规模成建制的古城应该有武昌城与汉阳城,其中武昌城始建时有九大城门,东有大东门,东南有新南门,南有保安门、望泽门,西南有竹款门,西有平湖门,西北有汉阳门,北有草埠门,东北有小东门。汉阳城规模略小,始建周长为1072丈(约 3.6公里),建有八座城门,东为迎春门,南为沙洲门,西为孝感门,北为汉广门,东南为朝天门,西南为汉南门,西北为下汊门,东北为庆贺门。汉口其实也有七座起初作为堤防闸口的闸门、后来陆续演进为分隔城内城外的城门,包括玉带门、居仁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等。城门之外,就是一条玉带河。武昌、汉阳城门相继于19261928年被北伐胜利军政府拆除。

照片中的城门牌匾文字不清,但从城墙尺度以及城外有河的情况,像是汉口的某座城门。但此座城门形制有些特殊,城墙与城楼不甚统一,疑似后期加建或以墙围城。



 

 

这是典型的近代建筑。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开辟汉口等十个通商口岸并在内相继划出外国势力租界,租界内的建筑也就形成了以西方建筑造型为主体风格的万国建筑博览会。迄今汉口沿江大道一线,可以大量看到与照片中类似的建筑。与大量采用新古典石作柱式的银行洋行所不同的是,照片上的建筑形式为砖混发券回廊四坡瓦顶,这应该是典型的高档办公兼生活接待建筑,多为各国驻汉领事馆。位于武昌昙华林107号的瑞典领事馆,除了开间为五间略少外,建筑形式与此最相近。

这类建筑始建年代多在1861~1900年之间,最集中的区域在天津路至山海关路一线。

 

      如果不看下面的注释,还真看不出这是一间药房(chemist's  shop)。清代以后,行业分际相继开始商业化与产业化,而药房从传统中医家藏的形式逐渐独立成铺,由于悠关身家性命,并且消费者多为达官贵人,开办者也必须有钱有势,因此,1900年前后的药铺大多是雕梁画栋、贵气逼人。这张照片中,精美繁缛的中式雕花、幌幅与门前简约现代造型的灯饰、栅栏组合在一起,再加上拥挤攒动的辫子人头,就蕴涵了那个时代大革命前夜的背景逻辑。

      这类精美的木雕或砖雕,还普遍出现在家族宗祠以及富豪乡绅的大宅正堂。


      HANKOW BUND !汉口江滩。很难想象,百多年前的武汉江滩,其神韵居然和现在的江滩好有一比。树木很多,也很规整,有几颗居然也加上了保护架,地面虽没有做过多的铺装,但一看还是非常平整干净的,几乎看不到想象中无处不在的垃圾。只是,照片的游人,明显是在附近租界打工做事的,服饰自然讲究一些。其中还有一位像是宪兵或保安的,不像是监视拍照,反而流露出怯怯的眼神。

      那么,你平时的威严都到了哪里去了,为啥见了外国人就这样呢?

 



      这应该是旧时武汉的普通街巷。两层排屋,底商楼居,楼层有遮阳防盗的木板窗,还有传统中式阁楼出挑阳台的吊脚垂花。街道并不太宽,正好容纳一去一来两股人流;街面由条石铺就,耐久性好且容易翻修疏浚。实际上这种规划形制是非常适宜于商住混杂社会形态的,即使是现今,如果土地条件允许,做成这样的低层高密度商住混合街区,也应该是非常in与品质感的。

      值得一提的是,长袍马褂瓜皮帽的上方,有一排不起眼的英文招牌广告:CANTON FANCY GOODS。呵呵,广东潮货,敢情那时候就已经迷恋广东商品了!

 

       照片注释是在长江岸边。其实,长江与汉水交界处的集家嘴一带,应该才是码头商贸最繁荣的中心区域。岸边建筑大多是交易市场、客栈、饭馆以及各色各样的杂货铺,由于房屋上下层的使用功能经常会发生改变,所以这些中心区域的多层建筑许多是底层砖混,上面变成砖木甚至是全木结构,这样就便于上面的房间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楼梯或者灵活分隔。但不幸的是,这种结构一旦遭遇火灾,其损失也是相当惨重的。经年日久,据说汉正街一带几乎找不到没有经历过火灾的屋基了。

       图中的三层楼,其中的第三层就是穿斗式的木皮结构。

 



       WHEELBARROWS!   独轮车。这个场景像是发生在一条正在翻修路面的道路上,只不过这条道路绝不是商业街,而是高档住宅区的内部主干道。过去武汉遭受雨水洪灾的几率较多,所以本地居家进门都会留出几十公分的台阶,甚至再设立一尺多高的门槛。照片中建筑建的较为考究,中西合璧,应该就是所谓买办、资本家等社会中上层的新居了吧。



      这是中国中部地区典型的夯土墙民居与简易砖瓦民居。由于家境不济,无力置造砖瓦房,绝大多数穷苦人家就只能用最原始最廉价的泥土和茅草来建造房屋了。情况有所改善后便会逐渐建造砖瓦房。这里出现的三间房,真实的反映了百多年前中下层民众的居住水平。

      夯土墙的优点除了低廉易作之外,土复为土,冬暖夏凉似乎蛮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图中的夯土墙一般可用植物枝条、芦席等扎成篱笆,再逐层浇灌含秸秆碎末的泥浆,最后拍实抹平。夯土墙的另一种建造方式则是直接在田地里取土压模,风干制成带稻草根系的定型土砖,再用石灰砂浆砌筑而成,后面这一种在湖北武汉地区的广大农村最为普遍,迄今尚有不少遗存。


      有人说: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的最大不同,就是木头与石头的质地差别!木头会因风雨而腐烂、因火灾而湮灭,而石头却能够历数千年而犹固。这算不算是对中国古代建筑流传甚少的一种自我安慰似的解释呢!

      而我看到的,绝不只是大火之后一片狼藉的悲惨,房子主人夫妇的埋怨无奈,而是,眼前这一群孩子对于拍摄者来到火灾现场的种种好奇,或许还有种种莫名的乞求。




      如果这还是武汉的话,应该就是郊外的棚户区了。可是,对于一百年以后的我们,眼前的景象似乎并不十分陌生,也不觉得这样的棚户区有多么的破旧和久远。相信现实条件下的极少部分地区,还能见到这样令人唏嘘的图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天老照片】-1万-1553-一组90年代的湖北武汉老照片,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
1914年武汉老照片 保存完好的城门城墙及城市街景
武汉旧影:1926年,武昌十座城门被拆除前的最后影像
3500年建城史,底蕴深厚,有朋自远方来,别再说武汉没有历史噢!
汉阳门二三事
话说武昌城/寻觅武昌南楼与蛇山天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