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地名是古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资源——以“南京十佳老地名”为例的分析

南京,2470多年的建城史,450多年的建都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第四大古都,南方第一的大古都,山水城林交融密合的现代都市——在这样一座城市中行走,真的仿佛漫游在地名的海洋里,穿行在地名的蛛网中。

作为文献资料与文化符号,老地名往往特别值得品味;对于有着悠久历史、复杂变迁、丰富文化的城市,老地名更是蕴涵着可以回味无穷的各样信息。南京老地名正是这样!那形成于不同时代而当今尚在使用的南京老地名,数量上既成千上万,类别上亦丰富多彩;如果我们把南京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等比作一部厚重的百科全书的话,那南京老地名就是构成这部百科全书的长短不一、层次各别的辞条。

2004年,由《金陵晚报》和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学会联合发起“南京十佳老地名”评选活动,乌衣巷、朝天宫、桃叶渡、成贤街、龙蟠里、夫子庙、长干里、孝陵卫、莫愁路、虎踞关当选。

图1:2004年3月31日《金陵晚报》报影

所谓一叶知秋,窥斑见豹,笔者以为,“南京十佳老地名”即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南京老地名”,有着广泛、形象、到位的象征意义与指示作用,并能引起我们对南京地名以及老地名文化、新地名命名的诸多思考。

“南京十佳老地名”绘就历史长卷

乌衣巷——历史沧桑

乌衣巷得名于孙吴时代,当时此处驻军穿黑色制服,因称乌衣营;巷由此得名。今天的乌衣巷长约里许,在夫子庙文德桥附近,西与钞库街、大石坝街交接,东通白鹭洲公园;至于古代尤其是六朝隋唐时代的乌衣巷,则具体位置与规模大小,迄今都没有确切的说法。

提到南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唐朝刘禹锡那首著名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此可见,乌衣巷无论是在本地人还是外地人的心目中,都已经成为南京这座城市的代名词,《乌衣巷》诗,更是南京历史的画龙点睛之笔。

南京历史的最大特点,就是起伏兴衰十分明显。南京为南方的首善之区,是南方最重要的都城。但建都南京者,多是最终灭亡的偏安王朝;南京是辉煌总遭遇北方毁抹的一个地位尴尬的都城。南京历史的这种沧桑感,于《乌衣巷》诗中得到了具象的体现。

龙蟠里、虎踞关——地理形胜

龙蟠里,北起广州路,南至虎踞路;虎踞关,南起广州路,北接西康路。这两条地名的专名,都来源于相传是诸葛亮说过的一句话:“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钟阜即今紫金山,紫金山逶迤似蟠龙,匍伏于南京城东;石头约当今清凉山,清凉山蹲踞若猛虎,雄立在南京城西。钟阜石头,龙蟠虎踞,南京所以成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正是凭依着优越的地理形胜。

图2:清凉台(明朝石涛)

南京建城史漫长,南京建都史悠久;而“龙蟠虎踞”也因此成为南京的习称、别名。南京各类地名中,龙蟠、虎踞被广泛运用;新的南京城市旅游形象标识,也是红底白质、似一方印章的“龙蟠虎踞”图案。

桃叶渡、长干里、莫愁路——性情浪漫

桃叶渡,南京城南秦淮河边的一处古渡,位于今淮清桥南、贡院街东端。渡名得自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爱妾桃叶。相传王献之每每在此迎送桃叶,演至后来,不仅王献之与桃叶的浪漫故事千百年来被传为美谈,桃花桃叶也成为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象征符号。又东晋以后,吟咏桃叶渡的诗词频出,而桃叶之渡也连带着秦淮之水,共同营造出读书声与丝竹声相闻、才子与佳人相映的秦淮文化之特征,从而使得沉重沧桑的南京,增添了一笔浪漫、涂抹了一色亮丽。

图3:王献之与桃叶(清朝版画)

较之桃叶渡少些风流而多些纯情的,是长干里。干,是南京古代地方话用字,意为山陇之间的长条形地貌。长干里在今南京中华门外长干桥南;古代的长干里则范围较广,秦淮河以南、雨花台以北都称长干里。长干里是南京古代著名的地名,而使长干里闻名遐迩的,则是被称为“李白最柔情的诗句”的《长干行》,其中最动人的段落云:“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使得长干里之美好意象更加丰富的,还有唐人崔颢等描述长干船家生活的《长干曲》,以及南京旧时“长干折柳”的习俗。船家以舟为屋、以贩为业,易生漂泊之感、离别之恨;又古代人们送朋友南出城区,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如此,长干船家、长干折柳以及乐府旧题“长干行”等等,反复出现在骚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强化着长干所代表的丰富意象。

图4:长干故里(清朝宣统二年版金陵四十八景图)

莫愁路,北接汉中路,南至水西门广场。路开于1930年,因通向莫愁湖而取名莫愁路。莫愁湖名称来自莫愁女。及至明清,莫愁湖不仅号为“金陵第一名胜”、“南京第一湖”,而且有了卢莫愁旧居郁金堂。美丽勤劳的莫愁及其凄美传说、南京著名的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及其悲惨结局、南京城市的沉重历史及其秀美山水,种种因素的强烈对比与巧妙结合,终于使得莫愁女其人、莫愁湖其名在南京生根、成长,并深得南京人的珍爱,也许,“莫愁”所蕴含的有愁但不要愁、化愁为不愁,正是南京这座屡仆屡起的城市的文化写照,是古都新城中的南京人失落感与宽容心的微妙反映。

夫子庙——市井百态的南京

南京夫子庙坐落在文德桥东、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上,从北宋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当然夫子庙建筑本身,因为历经毁建,现存者时间并不长。宋元时代,这里是建康府学和集庆路学的所在;明初为国子学;清代为江宁、上元县学。时至今日,夫子庙作为旅游景区,仍然是新时代老南京的真实缩影,老南京人喜欢这里的真实化与平民化,文人学士欣赏这里的诗赋楹联,中外游客流连这里蕴涵的历史文化、呈现的灯红酒绿……

图5:城墙脚下的“老南京们”(现状)

就地名文化来说,夫子庙也是南京老地名的难得标本。在夫子庙区域及其周边,老地名星罗棋布,贡院街、龙门街、文德桥、乌衣巷、利涉桥、桃叶渡、状元境、瞻园路、来燕路、槽坊园、四福街、教敷营、东牌楼、钞库街、长生祠、大石坝街、琵琶街、平江府路、大全福巷、白塔巷,如此等等,它们有历史,有故事,有歌谣,有风情。作为南京城南老地名的集中地之一,走进夫子庙区域,强烈的历史感觉与生动的文化体验,扑面而来。

成贤街——人文雅致

成贤街在南京市人民政府前,北起雪松挺拔的北京东路,南迄电脑一条街珠江路。这半段幽静半段热闹的成贤街,曾是多少学子的梦寐以求之地。成贤街得名于明朝国子监在此。曾有外地游客问笔者此处是否为国家监狱所在,这样的笑话却不会发生在南京人身上。所谓国子监,简单说就是明朝的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时人认为读书人进国子监培养后即可成为“贤人”,获得做官的资格,因此把国子监所在的街道称为“成贤街”。明朝时国子监的占地规模很大,选自全国各州县的学生、功臣贵戚与土司的子弟以及外国留学生,人数多时达到近万人,其盛况可见。而由明朝追溯上去,成贤街右的钦天山(今鸡笼山),六朝时代曾先后为皇家花园、佛教圣地、国家大学所在地;及乎今日,南京图书馆、东南大学、南京市文化局、南京出版社、南京市社科院等坐落于成贤街。这从古至今的文教区、宗教区,在山水风光与皇苑旧迹的映衬下,成为感触南京人文品位和文化雅致的优选之地。

朝天宫、孝陵卫——京都大气

在南京的种种文化资源中,贵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特殊政治文化身份,无疑是南京弘扬历史文化遗产、服务社会经济现实最重大、最独特的资源。这重大独特的资源,也包括了象征京都大气的朝天宫、孝陵卫一类老地名。这类老地名与其他各类老地名的不同之处是,除非京畿之地,别处如果出现这样的地名,那就是僭越。

朝天宫,在今莫愁路中段东侧、王府大街南段西侧,现为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现存建筑则是清朝同治年间改建的,用作江宁府学。朱元璋在南京成了“天子”后,派儒生在此教演文武百官学习朝见天子的礼仪,“朝天宫”因此得名。民国以来,随着朝天宫现实政治意义的消失,朝天宫也带上了市井色彩,成为皇家气派之旧名与市民文化之新实相结合的有趣之地,朝天宫的古玩旧书市场,则似乎成了历史走向现实或者现实回溯历史的桥梁。

图6:朝天宫(现状)

孝陵卫,位于中山门外钟山南麓,明孝陵陵门的东南侧,因为守护孝陵之卫的所在地得名。孝陵是先葬马皇后、后葬朱元璋的陵墓,习称“明孝陵”;而为了保护明孝陵,朱元璋下葬后即设孝陵卫与神宫监。孝陵卫的编制有时达到万人,较之一般的卫之5600人左右要大得多。明亡以后,作为军事编制单位的孝陵卫不复存在,作为地名则使用至今。从地名心理上推测,朱元璋奠定了南京今日的城市规模,又明孝陵更是历史上曾经六次遭受毁城之痛的南京之至今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如此则南京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市民百姓看重明孝陵、进之对孝陵卫这一地名产生特殊感情,也就容易理解了。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自然有其京都气派、皇家风范,而朝天宫、孝陵卫这些帝王之家独有专用的地名,从别致的角度,诠释了南京的政治地位、古都文化;理解南京之政治地位与古都文化,又是了解、理解进而研究、感触、品味南京特色文化的基础与前提。

“南京十佳老地名”的整体指示作用

市民投票、专家评定的“南京十佳老地名”,各具象征意义已如上述;进一步品味,则“南京十佳老地名”之整体,也富有非常到位的指示作用。

首先,“南京十佳老地名”指示了南京城市的时空发展过程。

就“南京十佳老地名”特别是其专名部分的产生时间来看,先秦地名为长干里,六朝地名为龙蟠里、虎踞关、乌衣巷、桃叶渡、莫愁路,宋朝地名为夫子庙,明朝地名为朝天宫、成贤街、孝陵卫。这样的产生时间分布,准确反映了南京城市的历史记忆,主要是六朝和明朝,而这正是南京确立其历史地位、奠定其城市规模的两个最重要时期。

就“南京十佳老地名”的地域分布来看,城南占了8个,毕竟城南是直到明朝以前“城市”意义上的南京的范围,集中了明朝以前大部分及明朝以降一部分南京的历史文化;至于城中的成贤街、城东(明朝京城以外)的孝陵卫,与明朝南京城市的扩展有关;而城北的空缺,反映了城北在南京历史发展中后起的事实,与城南比较,城北在南京特色传统文化中所占比重显然要小得多。

图7:南朝都建康图(明朝陈沂《金陵古今图考》)

其次,“南京十佳老地名”指示了南京人的怀旧情结与个性追求。

南京虽为古城故都,遗存的真正古迹却很少,自然的侵蚀尤其是人为的破坏或改造,使得现实的南京与历史的南京距离越来越远。比如南京尽管是六朝古都,现在的南京城里却已无处寻觅六朝旧迹,只有郊外那孤独的石辟邪,昂首向天,诉说着往事。作为南京人的这种失落感,是许多外地人无法体会的。而另一方面,众多的老地名还在,这些老地名联系着丰富无比的人物、故事、地方风俗、特色文化,“老南京”们可以由老地名去感触过去,寻梦辉煌,所以南京人爱怀旧,怀旧情结又突出体现在对老地名的唠叨与珍爱上。

从“南京十佳老地名”的评选过程与最终结果看,民国时代的地名基本上被市民否定了,究其原因,一是时代不够久远,二是民国时很多物质的东西还在,老百姓还可以切切实实地通过民国建筑来感知民国,所以对其怀旧的心理不如那些实体已经消失得了无痕迹、然而地名仍在者来得强烈。笔者以为,这其实代表了南京人“越老越好”的心理。身处南京这样的沧桑之都,人们在心理上更喜追求一种虚幻的东西,追求“名存实亡”的东西,因为它们的物质已经不在了,只能通过“名”来感受它的“实”,从而反衬着“名”更加可贵。应该说,南京人的这种怀旧情结是值得肯定的,它体现了南京人对南京历史与文化的强烈关注与发自内心的热爱。

保护老地名,留住老南京

指“南京十佳老地名”为南京老地名的“冰山一角”,并非夸饰之词:

南京市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内部资料),凡收1982年底南京市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浦口、大厂、栖霞、雨花台十区地名4600多条。若以20世纪60年代以前出现者算作老地名,则老地名超过了3000条。

现在的南京市行政区域,是以上十区加上当时的江浦、六合、江宁、高淳、溧水五县,则老地名的数量更是无法估计。仅南京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开通的全国首家地方性地名专业网站“南京地名网”上,就有15000条左右地名,老地名大概不下万条。

这动辄千万的老地名,仿佛工笔画一样,一笔一笔地描述出南京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不同地域空间的状况、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这是老地名绘就的南京《清明上河图》,但比《清明上河图》更加丰富与细致,这是老地名绘就的《南都繁会图》,但比《南都繁会图》时间更长、空间更广。

图8:南京山水:紫金山与玄武湖(现状)

大到城市名称,小到街巷村里,以及人文色彩浓厚的大大小小、纷纷杂杂的自然地名,使得南京这部百科全书,内容是那么的丰厚,阅读的感觉是那么的引人入胜、启人心智,而掩卷沉思,我们无疑会生出保护老地名、留住老南京的冲动感与责任心:

——无论你是南京人还是外地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走在南京这座城市里,如果你关注老地名,走起来就不会寂寞,因为你时刻在发现,在惊喜,在回味,在追溯。老地名是认识老南京、感觉新南京的工具书。也许新南京存在着现代城市千城一面的若干遗憾,但通过老地名,你终会发见南京城市独有的文化特点与特别的文化心态。朴素质实的老地名,在南京这座城市,已富含着广泛的文化象征意义,而南京人也因此产生了浓郁的老地名情结。

——历史如大浪淘沙,不好的老地名逐渐湮灭了,保留下来或经过雅化的老地名自有其存在的理由。所以,南京老地名轻易不能废弃。在国外如日本,老地名保护被提升到了非常的高度,日本民间有众多的老地名保护协会,老地名被视为时间的化石、日本人共同意识的结晶体、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具体表现。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南京老地名是南京城市历史的象征、文化的标志、风俗的符号。保护南京老地名就是保护南京城市的历史文化。南京老地名应上升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而取用新地名应当慎重,既体现出新南京的新面貌、新追求,又力求与老地名和谐一致、巧妙衔接,这也是南京老地名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作者:胡阿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佳老地名,品味六种不同风格的南京之夫子庙:市井百态的南京
南京这些旧地名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几个?(上)
南京三部曲(一)——六朝古都历史风韵
五月旅行地推荐,南京的魅力,你永远想象不到
这座古城被联合国评为中国No.1 !拥有千年文化底蕴的它彻底火了!
南京夫子庙 - “东南第一学”记录历史的“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