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初步探索
[ 作者:陆鲜群  转帖:  录入:  更新时间:2009-12-10  点击:260]
【内容摘要】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表现为对一切外力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教育心理学家把逆反心理描述为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势与特定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矛盾,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关键词】小学生    逆反心理    成因    疏导
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性格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下面就本人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到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些成因及采用针对性教育的疏导方法阐述如下: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为此,我对所教班级的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它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压力过大
1、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家长希望孩子每门功课考试都名列前茅,每次竞赛都得名次,如果这种期望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适应,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相一致,那么随着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当孩子已经努力也达不到家长要求时,于是便出现对抗家长日趋升高的期望值而产生逆反心理。
2、对孩子的限制过多。家长与教师对孩子都有自己的设想,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设想出发,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作出了详尽的规划,并提出种种“注意事项”。在父母和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里,孩子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他们自由活动的空间狭窄,行动的自主权被剥夺,对于加在自己身上的过多限定深为反感。有的孩子不惜屡屡犯“戒”、犯“禁”,他们用这种方式方法来换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这也是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
3、对孩子的关爱不够。当今社会关注的教育对象——留守儿童,因缺乏亲情、管理缺位,无法享受完整家庭正常的教育和关爱,得不到家庭中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出现了不良习气、行为偏差、性格扭曲等现象,形成怪僻的个性,与正常家庭儿童相比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二)个性倔强
1、好奇心浓,探究欲旺。小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想探个究竟,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想去试一试,特别是家长和教师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兴趣倍增,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
2、自尊心强,猜疑心重。有些孩子看问题易走向极端,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猜疑,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看成是嘲弄自己,把这些当作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于是就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3、自主意识萌发。小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活动的能力逐渐增强,于是他们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他们想方设法挣脱家长和教师的管制,竭力自行其是。如果不了解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一味地强求,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教育不当
1、处理方法不得当。比如: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只凭主观臆测就作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类似的教育方法,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不辨是非曲直,采取过激的措施,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的教育方法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他们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获得良好成绩,从而使这些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对自身不进行分析,对学生不加以引导,就会使学生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3、教师言行不一致。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应做到言传身教。如果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这就很难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出现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更会使学生对一些正面教育产生对立情绪。
二、疏导方法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不作简单的指责与否定,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又要千方百计化解其消极因素。只要我们措施得力,处理恰当,采取疏导的方法就可以抑弊兴利,使其从消极转化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从而改变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正面教育,正确引导
正面教育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积极的手段、因素或力量,对学生进行以肯定为主的心理诱导,以消除学生狂妄的、悲观的、错误的思想和态度,激发学生的摹仿、学习、创造的欲望,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情感,使学生身心获得健康成长的教育。
1、坚持说服,正面教育。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耐心地进行教育疏导,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再具体指出前进的目标。教育的工作要坚持说服,反对压服,即使学生一时想不通,坚持错误看法,也不要急躁,而要耐心地教育和等待,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想通了自然会转变。
2、加强分析,正确引导。在多元文化的当今世界,时代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小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难以辨清这些文化现象的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因素,常常是因为好奇心促使他们进行模仿。如果教育者一概加以制止,就会导致学生以身试法,逾越雷池。鉴于此,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正面帮助小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提高是非判断能力,避免盲目追随,消除逆反心理。
(二)培养自尊,树立自信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虚拟成功的机会,让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当中来,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果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没有把事情做好,老师就不要加以指责,更不要挖苦、讽刺,应该注意并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的自尊,树立他们的自信,从而化解对立情绪。
(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面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训责呵斥,反而会更加拉大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犯了错误的学生大多数都想得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尊重。那么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不应该当众点名批评,而应采取个别劝告的方式,向其讲清道理,使其心服口服;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应主动和他们谈心,用鼓励的语言去评价,持和蔼的态度去亲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知错就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使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听从告诫,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施以宽容,给以师爱
宽容是一种教育机智,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宽容能起到“以柔克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教师载有爱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象。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要求得到教师的宽容和爱抚,是小学生普遍的心理要求。有的老师爱抚地摸一下学生的头,或深情地望一眼,或吩咐他一件事,他都感到是对自己一种鼓励与信任。这样与学生达到感情相通,心理相容,形成友好、愉快、宽松、团结、和谐的人际心理气氛,在潜移默化中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矫正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应采取以疏导为主的教育方法。教师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应该去分析研究他们的心理特征,了解其成因。这些学生的心理尚未定型,还有一定的可塑性,只要教师善于疏导,他们的逆反心理就能改变。当然,对这些学生的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欲速则不达,需要我们耐心细致的做好疏导工作,全面细致地分析他们特殊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师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只要我们善于留心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就能够培养出时代需要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当代儿童。
【参考文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高二现象”成因透视及其教育策略
小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试论职校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分析及疏导策略
孩子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小学高年段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对策分析
如何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