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建筑师的建筑—杨梅大棚逆袭建筑圈,值得一个普利兹克奖?其实普奖大师们早就想这么干了!

五一长假期间,杭州临安区的一处“魔幻建筑”火了,引来不少建筑师打卡。

建筑师周一凡赞叹说:“这是我见过的最自然的建筑,真正意义上的依山而建,没有设计,超越了设计。”

(摄影:建筑师周一凡)

不少网友看到照片,以为是建筑大师设计的半山博物馆或是居住综合体。

其实,这座“建筑”是位于临安葱坑村的一处村民自发建造的杨梅大棚,建筑形态也并不是刻意为之。

(小红书截图)

 (小红书截图)

有时候,正是这些无名建造者们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设计的灵感。

01

为什么杨梅大棚戳中了建筑师们的心?

从外形上看,杨梅大棚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依山而建的大棚,顺着地势错落有致地形成了凸起的小山形状,极富层次感,半透明的材质也让它看起来充满了轻盈感。

跟妹岛和世设计的日本鹤冈市文化馆还真有相似之处,鹤冈文化馆的设计,正是由许多小屋顶交错形成的综合体。

日本鹤冈市文化馆(图源:SANAA+Shinbo Architects + Ishikawa Architects,摄影:Iwan Baan)

这种片状屋顶错落体现出的层叠之美,也被用在悉尼歌剧院、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等知名地标建筑中。

悉尼歌剧院(图源:unsplash)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图源:pixabay)

更能击中建筑师的,是杨梅大棚的经济与实用。

据建造者介绍,以前露天的时候,如果采摘季遇到下雨,四五天杨梅就烂光了,搭建了大棚之后,采摘期可以持续近一个月,同时杨梅树病虫害变少了,还能实现农场的智能化管理。

杨梅大棚由钢管加上多功能薄膜搭建而成,整个成本约在六七百万元,这样的造价当然远远低于其他的大师作品。

颜值与内涵兼具的“杨梅大棚”的爆火,给我们上了一课:实用、接地气的作品,也可以很酷。

02

改变“千城一面”,还得从民间智慧中汲取灵感

1964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曾举办过一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展览。

策展人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认为现代主义抹去了一个城市的人文历史价值,只剩下千城一面,毫无特色的建筑,并对当时占据主流的现代主义风格提出疑问——单一化的建筑,到底适不适合作为人们的居所?

(图源:pixabay)

鲁道夫斯基把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建造者们的设计实践,看作工业时代人类的灵感源泉,呼吁人们关注无名建造者,关注民间智慧与才能。

展览展示了很多隐藏在主流建筑史背后的风土聚落,都是由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们根据群体经验,自发地并且持续创造而成的,从中能感受到蓬勃的生气。

比如意大利那些没有经过规划而自然生长的山城,房屋依着山势向各个方向层层堆叠,呈现出乌托邦一般的样貌。

 (图源:pixabay)

中国福建的土楼,是当地人长年累月智慧与巧思的结晶,营造土楼的生土和木材都是就地选取,高墙和小窗利于对外防御,内部层层叠叠的向心围合又适应了大家族制度。

(图源:pixabay)

中国洛阳的传统民居,地下居住,地上种田,炊烟从田野上袅袅升起,而在人的视线里却见不到任何房子。这体现出人们对土地的充分利用,黄土具有很高的松软度和多孔性,很容易开挖,因此人们居住在地面之下,地面则成了广阔的“公共空间”,这对今天“如何把公共空间还给公众”这一城市议题,依然能带来启发。

(图源:《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伯纳德·鲁道夫斯基 编著)

东南亚船屋,是以打鱼为生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场所,船屋的优点十分明显,排水系统不会堵塞,炎热时水体还可以用于降温,人们至今还在不断探索水上建筑的可能性。

(图源:pixabay)

还有草原中的游牧民族,他们往往连人带家一起迁徙,在一个全新的地方重新组合起来,这就是今天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灵感来源。

 (图源:pixabay)

03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普利兹克奖大师们探索的方向

有趣的是,这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日益被建筑师们关注。

网友们说杨梅大棚值得一个普利兹克奖,而这样的建筑也正是普利兹克奖得主们经过对现代建筑反思之后,正在探索的方向之一。

198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一直在寻求一种附着于土地的建筑,一种间接参照墨西哥农庄的建筑。就像巴拉干自己所说:“我的设计尝试将人们对远方故乡的渴望转化到眼前的世界里来。”

而巴拉干将墨西哥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充满现代感的西方理念完美融合,造就了极具个人风格的住宅建筑,他所使用的传统而纯净的色彩也并非现代的涂料,而是由墨西哥本土的自然材质制成的。

圣·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图源:www.barragan-foundation.org)

1995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认为,现代住宅几乎都是在以合理性、机能性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建造完成的,结果却让建筑丧失了居住的独特性,在着手设计住吉的长屋时,安藤忠雄一直在思考如何满足居住者的精神需求。

 住吉的长屋(图源:www.docomomojapan.com)

六甲山集合住宅项目的设计中,安藤忠雄因地制宜,顺应山势,采取把斜面削平之后深挖,再将建筑“栽”在地下的方法,把高层建筑的垂直立面改成呈阶梯状排布的倾斜立面,让自然凸显,建筑师的干预靠后。

六甲山集合住宅(图源: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还有我国首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从2012年开始,王澍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向浙江省富阳一区文村,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的外立面设计,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他所采用的最直接的建造方法,便是就地取材,向当地工匠学习。

富阳文村(图源:业余建筑)

2016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提倡发展适宜当地需要的房子,尊重当地的历史传统与环境,他曾在TED演讲中提到了“the power of synthesis”,也就是“整合力”,并不是他的设计手法有多高明,而是他通过对设计对象资源梳理和整合,去逐一解决问题,创造更舒适、可持续的生活空间。

在城市和社会资源的整合设计中,阿拉维纳团队坚持参与式设计,从前期协调拆除与新建临时用房,再到设计阶段,居民的意见都是重点考虑内容。

 金塔蒙罗伊住宅,左边是“半成品房子,右边是居民自己动手改造后的样子(图源:Archdaily)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给2017年普利兹克奖得主RCR的获奖评语一针见血:根植本土,心向世界(work local,think global)。

RCR三位成员虽然接受了现代教育,但不约而同地拒绝了大都市,将自己与建筑扎根于故乡奥洛特小镇,选择了回到自己的故乡开设工作室并进行建筑实践。RCR一直希望通过建筑来回应自然的美好,他们弱化建筑的边界属性,试图将建筑和自然融合在一起,模糊人工与自然的边界,使室内外空间关系更为连续,尊重乡村的自然风貌。

 Les Cols餐厅帐亭(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

2022年普利兹克奖授予了非洲建筑师弗朗西斯·凯雷,如何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凭借一己之力把设计图纸变成理想的建筑,是凯雷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在地化的材料和当地传统工艺——黏土建筑,凯雷对全村百姓进行现代工程的指导,带领他们一砖一瓦纯手工建造出了甘多小学。“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体现出建筑可以是普世和民主的,它给了穷苦的人们以希望。

(图源:Archdaily)

结语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敬佩的安住于当下的设计智慧,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乐于接受气候与复杂地形的挑战。

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向民间学习,向传统学习,就是在向质朴的生活本身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建筑师的想象力。

好的建筑,并不需要高大、华丽,而是要竭力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点亮每一个人的生活。

参考资料

《排队打卡!杭州杨梅大棚成网红,网友:高手在民间啊》(潮新闻,记者:陈薇,杨朝波)

《理想的居所:建筑大师与他们的自宅》(作者:贾冬婷,黑麦,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梅大棚刷爆建筑圈!网友:这不得拿下普利兹克奖?
杨梅大棚逆袭建筑圈,网友:妹岛来了也得服 !
建筑师 1994普利策建筑奖获得者
恭喜!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获得2019年普利兹克建筑大奖!
建筑再无哈迪德
听到这个消息,我哭了...扎哈走了以后,建筑界又一位大师安藤忠雄传来噩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