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隐型富豪蔡冠深的“底牌”(全文)
userphoto

2023.04.14 广东

关注

他的父亲蔡继有领导香港新华集团17年,海产事业遍布东南亚,获“海产大王”美誉。作为法定继承人的蔡冠深在18岁时便被家族紧锣密鼓地推向集团最有实力的职位。25岁,蔡冠深开始独立执掌帅印。作为新华集团的第二代掌门人,他把家族业务向地产、金融、高科技和基建全面拓展。市场估计,其身家沥干水分逾百亿港币,但新华五项业务除金融业务旗舰汇富集团于2000年9月15日在港主板上市外,其他资产均属隐型。

这位香港隐型富豪到底以什么为“底牌”信心十足地拓展他的王国?

1974年到1975年的那段日子,蔡冠深还在日本京都享受他“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悠闲时光。京都不同于东京和大阪,那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美丽安静的小城。蔡冠深选择京都,学的是他喜欢的文学和历史。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地闲适和甜蜜。父亲是个单纯的商人,送他去日本读书的原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因为他正在跟日本客户做生意,那就送儿子去熟悉一下生意伙伴的文化吧。这个渔民出身,靠自身的勤勉和精明起家的“海产大王”甚至都没有想到刻意安排自己的继承人去学习什么商业管理一类的知识,便把儿子自由地放逐了。

但时光短暂。仅一年以后,蔡冠深便告别京都回到香港。而这一别,具有某种深刻的标志性的含义:他从此告别了他喜欢的文学和历史,告别了他喜欢的以闲适和安静为特征的“京都品位”,纵身跃入了诡谲深奥的商业深潭中。

这一年,蔡冠深18岁,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少年。而1975年的新华集团,此时已经依靠海产业建立起了自己的财富。在香港一个工厂,澳门一个工厂,越南三个工厂,港澳所有的捕捞船队加起来供应数量的50%输送给新华集团。集团冷冻水产品的产量在东南亚排在前面,手里握有大量的现金!

蔡冠深回来后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处置这些现金!蔡冠深和父兄商量后,决定以澳门为切入点进军房地产业。根据父亲的安排,1977年,不到20岁的蔡冠深独自返回澳门,组建新基地产。

地产风云:现金底牌

“那时,不是因为房地产红火去做,也不是集团的一个发展战略部署,而只是想把手里的现金运转起来。我们的想法是要把我们手上的现金放在一个安全、稳定又有很好回报的地方,而房地产恰恰是我们要的这样一个地方。”

1977年,澳门拍卖首幅官地。

与会者云集了澳门诸多地产商,甚至赌王何鸿 也亲自到场。蔡冠深代表新华集团参与竞投,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叫价声从330万葡币起,此起彼伏,当竞价到400万时,场内开始沉寂下来,几乎没有人继续竞争,这时候,蔡冠深开始举牌:“401万!”

“当时我后生仔不懂事,穿了一件短袖的夏威夷恤衫,一到便举起了手。”但蔡冠深心下多少有些忐忑:叫价高过别人,心中喜悦,但如果真就此一路攀高,是否会触及亏损底线,代价会不会太大?

不过,当时有一种感觉很清晰:只一万一万地上涨叫价,将亏损的危险可压到最低点。凭着一股年轻人的锐气,蔡冠深最终以411万葡币征服对手,投标中的。在落标后签署法律文件时,澳门政府官员发现:这个出手不凡的后生仔刚刚20岁。

“那段经历对我而言非常重要,过去是在前辈的指导下才能工作,这次却是独立操作竞价,前辈们也借此考验我是否能成熟起来独当一面。结果是我成功了。”

集团1977年始,蔡冠深在澳门地产业的发展呈现了一个三阶段的变迁,开始试水这个新的领域。第一阶段,为手中的现金找到一条最为省心和便捷的投资渠道,直接贷款给当地的地产商;第二阶段,为提高利润,蔡冠深开始组建自己的地产开发队伍,并与其它开发机构开展合作项目;到了第三阶段,对地产运作过程熟识后的蔡冠深投资规模逐渐扩大,随后在澳门购进大量的成片土地,开始进行自主开发。

到1981年、1982年的时候,新基地产从建筑、建筑材料的供给、销售、物业管理到财务按揭已经完成了一条龙的服务,跟水产业的操作模式如出一辙。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澳门地产业露出了迅猛发展的苗头。蔡冠深说:“那时,不是因为房地产红火去做,也不是集团的一个发展战略部署,而只是想把手里的现金投资好。想用一个办法把我们手上的现金放在一个安全、稳定又有很好回报的地方,而房地产恰恰是我们要的这样一个地方。”

“我不要在九龙买一大片地,我只要在港岛买一小栋楼就够了!”

1987年,新和财务成立。新和财务的定位是专业性的房地产财务公司,除了为小客户提供住房按揭外,同时为地产商和建筑商提供相应贷款。“我们完全是自己的钱,是不接受存款的借贷机构,定位非常清晰。我们收取利息,比银行高一点就行了。譬如,银行利息是1,我们贷出去是5。太高,欠款不还的风险就变高了。”而当时的澳门地产,炒风正盛,当时能贷到款的企业,必赚,一片看似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新和财务在当时也是利润丰厚。

新华集团在澳门发展房地产,历年集团不断扩展,在当地拥有超过三十多幢工商用物业、酒店、戏院、商场及逾7000个住宅单位等。1991年,中英双方拍板在港兴建新机场,蔡冠深看好香港的地产发展前景,便决定把业务延伸至香港。

但香港的地产商多大鳄,不宜硬碰:“我们水产业务是很不错了,地产很难到这种水平,激烈竞争是不可取的。”于是,在看清市场动态之后,蔡冠深决定在香港不做开发,而采用对住宅和商业楼宇进行整栋购进的做法,从而把开发期风险降到最低。连收租的物业一同买进,第二天便可有租金进账了,然后在适当时机再考虑分拆出售。这显然有些保守,但也是一条相对稳健的策略。

与在澳门大片购进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土地不同,蔡冠深在香港设立了严格的购房标准:鉴于香港的金融商业中心的定位,新基地产将主要购进商业大厦和住宅大厦,但其地理位置必须是港岛里面的中心区,如商业大厦一定要在CBD里面,而住宅大厦一定要是豪宅,对象直指当地的富豪和外面的行政人员。按蔡冠深的判断:“香港九龙以北新界的土地是和深圳连在一起的,深圳价格往上升,香港就自然会下跌,香港内陆化,内陆香港化,就像咖啡一样,混在一起,浓得会冲淡,而淡的也会变浓,这是一个中和拉平的过程”。十几年的历史显然验证了蔡冠深的这个判断。于是,秉承这个原则,新基地产在香港的投资一直圈定在港岛,而九龙几乎基本没碰。

蔡冠深和他的太太蔡关颖琴律师带着他们的四子一女如今住在香港南区浅水湾的一幢别墅里。这幢别墅连同另外一幢都是他在1977年的时候在香港公开招标时买进的,当然,是用来自己居住,而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所认知的商业行为。直到1984年,那时中英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正在进行,香港社会人心浮动,出现移民潮,地价大跌。蔡冠深却借此机会以730万港元的极低价格投标夺得屯门一块80000平方尺的土地。而根据业内人士的估算,单是填海工程费用,也不止这个成本。后来,在这块土地上,蔡氏家族建立了其海产总部,盖成面积达20多万平方尺的海产加工厂、一个10000吨的冷库和一个私用码头。

这些可以不算在内,蔡冠深按照其地产原则在港岛所进行的第一笔正式交易发生在1992年。蔡冠深以不到2亿港币的价格购进了位于香港半山区原本由嘉利集团投资的一幢豪宅。这在当时不算是一笔小数目,且全部用现金支付。这幢住宅楼在出租几年后被分拆卖掉,蔡冠深赚进50%。同年,蔡冠深用了前后仅8个小时的时间,以2亿港币的价格从一家拟收缩投资的日本财团手里买下一栋20多层尚未完工的豪宅,这栋豪宅在1996年升值至9亿港币,帐面获利7个亿。

无论是在澳门的地产开发还是在香港的整楼购进,蔡冠深手中最有力的底牌是“大量的现金流”的存在。“我们绝不会向银行贷款,我们很保守了,我们的目的是把我们的现金流找一个好的方向去投资,并非要利用它获取高度的回报,定位不一样,操作的办法也不一样。”

正因如此,新基地产除了在澳门举足轻重外,在香港始终未能轰轰烈烈,也正因为如此,澳门和香港地产几次上上下下的风潮,都没有给新华集团造成严重的冲击。

二次脱手:有惊无险

“因为感觉一个社会,经济再怎么高增长,也不可能是大家什么都不做,只炒股票炒楼就行了,涨幅一直上升是不合理的。”

刚从日本回来的蔡冠深被父亲安排在集团下属的海产加工厂当了一阵子的普通打工仔。脚登水靴,身挎围裙,每天清晨四点起床,五点赶到港岛西环市场,了解当日行情,然后一条船一条船地看货、谈价、收购。

每一船活蹦乱跳的海鲜回来,蔡冠深就得凭经验在一分钟甚至一秒钟内判断出合适的价格,与收货人成交。这培养了蔡冠深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敏锐的直觉。他知道如何让鱼虾在还鲜活的时候脱手而不能等它们死掉。

1990年前后,大陆的大笔资金开始以各种渠道涌向澳门。1990年到1993年间,澳门地产进入疯狂炒作阶段。有资料记载,当时澳门土地拍卖的时候,各资金持有者尽显财大气粗的本色。5000万底价的土地,在拍卖过程中不是以百万为基数的增长,而是以5000万计。拍卖场上充斥了此类的张狂声音:“5000万,太低了,1个亿吧”;“1个亿,太低了,1亿5千万吧”……

市场整个处于了一种被扭曲的畸形状态。当地企业在大规模的内陆资金进入后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蔡冠深有点怀疑了,这么多年在澳门打拼,他自认了解澳门的情况:经济结构、人口规模、地理条件等,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澳门都不可能成为一个金融商贸中心城市,而只能以娱乐业和旅游业为主。于是在澳门地产价格突然间翻了两翻以后,蔡冠深从中嗅出了不安的味道。

1992年,蔡冠深迅速决定,把有点担心的位于商业区和旅游区内的酒店和写字楼赶快全部卖掉,而只保留那些与大陆接壤的、居民密集的、层次较低的住宅区用地。结果是,买入者在经历了再次翻番的狂喜后,又不得不承受紧跟着跌破了十几年前价格的大悲!

而此次澳门地产的战果全部被蔡冠深转移到了港岛!

1993到1997年,澳门神话重新在港岛上演。蔡冠深再一次嗅出了弥漫在港岛上空的不安的气息。

“因为感觉一个社会,经济再怎么高增长,也不可能是大家什么都不做,只炒股票炒楼就行了,涨幅一直上升是不合理的。”

1997年回归前后,蔡冠深把港岛的大部分产业再次脱手。逃过地产业的又一大劫!

蔡冠深是个情深意重的人。30岁迎娶的妻子蔡关颖琴是香港女律师协会前主席、中国司法部委任公证律师,是他在商海的得力助手。二人走过惊涛骇浪,相濡以沫。公休节假日,夫妻二人常陪同父母带着儿女一块儿游玩,享受天伦之乐。他尊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很长时间以来,蔡氏家族都住在山顶名为宝云殿的那幢漂亮的高层住宅内。只是近年由于五个子女需要更自由的空间,才转到浅水湾的别墅。宝云殿是幢漂亮的建筑,其中的每一个单元都可以看到全海景,看到烟花,家族又长期居住在这里,在蔡冠深出售其地产产业时,惟独舍不得卖掉这幢大厦。最终,宝云殿被留了下来,尽管,这不算理智的行为让蔡冠深失去了5亿多港币的差额。

我们一直不需要做广告,只要实际地去做,去有所收成!”就像他在中国的某些房地产项目一样,低调的买块地盖一些别墅卖掉挣钱,而不是非得去做那些纷纷扬扬的类似上海金茂大厦的大项目!

同样由于与出生地澳门千丝万缕的感情,尽管澳门地产仍在冰山期尚未解冻,蔡冠深仍不愿意轻易放弃澳门。当然,除了难以舍弃那里完善的地产开发体系和社会关系外,蔡冠深在澳门保留的土地一方面是因为其都集中在普通居民住宅区,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二十几年前购置的土地,成本低廉。如今,这些土地正在开发一些针对普通民众的、单元价格在20万、30万的楼宇:“主要是看能否卖出去,因为二十年前的土地太便宜了,只要超过建筑费用,我们就有盈利!”

蔡冠深如今的地产应对策略是:在香港,收取租金;在澳门,把余留土地盖完,把现金套回来,重新部署在澳门的投资:“澳门当前无法切入,到处都是空置的房子,现在需要消化掉,重新洗牌!”

涉险金融:体验风浪

一直以来,新和财务的操作始终保持自有资金的运作。但并购汇富则给一直稳健保守的蔡冠深带来了难以想象的难题。恐惧在一夜之间让蔡冠深掉了很多头发。

1987年成立的新和财务,最初是作为地产业的附属品而存在。新和财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保证了其运作的稳定收益和低风险:那就是全部的自有资金运作。按蔡冠深的分析:“由于我们是自有资金,不必吸收客户存款,自然也不存在类似于银行那样向储户支付利息的资金压力,同时我们还获得了按揭的贷款利息。同别的财务公司相比,新和具有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别的财务公司往往是从客户处获得尽量低息的贷款,再贷出去收高息。如果财务公司要同银行竞争,那么一定得比银行的条件优越,即存款利息高于银行,贷款利息却一定得低于银行,这样,财务公司的利润空间狭小,风险就大了。可是新和是自有资金,是不接收存款的,风险极低。”

一直以来,新和财务的操作始终保持自有资金的运作。但并购汇富则给一直稳健保守的蔡冠深带来了难以想象的难题。

1990年,新华集团的信贷业务逐步扩大,有不少投资者将房产抵押给了新华集团;而与此同时,一些上市公司需要资金周转,便找到蔡冠深,希望拿股票做抵押。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加拿大汇富国际金融集团希望蔡冠深加盟。1982年,蔡冠深曾在加拿大收购过一些食品公司,汇富的总裁曾是其收购时的会计师,二人是多年的朋友。于是,蔡冠深入股50%。金融风暴期间,百富勤倒掉,蔡冠深遂出面全面并购了汇富。

“新和财务做的时候,一点都不慌,因为我们没有债务,别人把房地产抵押给我;新和财务在冒进的时候,曾贷款高达70%,平时是50%,即使掉一半也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后来并购了汇富。汇富是个金融证券公司。资本市场的运作和房地产运作就完全不一样了。房地产与股市上瞬间的大起大落相比,则显得温和多了。但这在90年代初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直到金融风暴的来临,掉一半就不得了了,谁知道竟掉了90%。”

蔡冠深当时的感觉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恐惧!”

1997年10月金融风暴期间,一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高达200厘,等于一年要付出2倍于本金的利息,此时,新华集团有利息需要支付,但盘上的点数一浪高过一浪。据说蔡冠深两天两夜没睡觉,“那场金融风暴让我掉了很多头发……”

但这仅仅是严冬的开始。大家恐慌性地抛售股票,恒生指数一路下跌至6000多点。幸运的是,蔡冠深相对保守的作风使其只用了自有资金的30%用于金融业股票抵押,但手中七家股票的跌幅竟高达70%以上,蔡冠深的数十亿港币一夜之间几乎灰飞湮灭。这些公司都做好了蔡冠深抛售股票的准备。

此次金融风暴的袭击,使得港股市值逐日缩水。在恒生指数跌至低谷的时候,香港很多的富豪资产损失了一大半,而新华集团的损失却相比之下小了许多,重要原因是新华集团始终大幅度依赖自有资金,没有贷款搞地产,除了金融资产贬值的那一部分,其他损失都不是很大。其时,新华集团仍有长期积攒下来的雄厚的资金实力抵御寒冬。

新华集团没有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经过反复考虑,蔡冠深拒绝了斩仓提议。除了集团本身实力尚存外,另有三点考虑:其一,对上市公司及客户负责,以避免上市公司倒闭导致的成千上万的员工失业;其二,蔡冠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要对特区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若强行斩仓出货,则会加剧股市震荡;其三,退一步而言,股票已经跌到如此境地,再强行抛售,损失仍然很大,倘使不抛,或可有起死回生之机。

也就在这时,蔡冠深将汇富索性全部收至麾下,进行全面重组,2000年9月,汇富在香港主板上市,这是新华集团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家上市企业,上市的原因是蔡冠深需要其直接带给这个高利润、高风险的公司更加规范的监管。

二次创业:默默挣钱

成立时间不短的新华科技集团,近年才逐渐为人所知。这和蔡冠深一直的低调作风很吻合。

在香港,老一辈的企业家通常走着一条通过贸易、房地产、金融发家致富的模式,但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的变化彰显了其中的脆弱。香港企业很长时间对所谓高科技讳莫如深。

1998年10月,董建华发表施政报告,强调香港要推行资讯高科技,以高科技作为香港经济的启动器,从而发掘和启动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新华集团有明显的代表性。作为一个有40年历史的跨国大公司,支柱产业为海产食品、金融、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金融风暴后,蔡冠深决定调整产业结构。

1998年底,他决定进行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向高科技进军。蔡冠深做出这个决定的另一个原因还是因为从美国回来的朋友给他的消息带给他的刺激:印度软件业正蓬勃发展。至于办一个什么样的科技公司,不懂高科技的蔡冠深得到了他的好友杨振宁教授的支持和帮助,为此,蔡冠深也聘请杨振宁作为新华科技的首席顾问。

1999年,蔡冠深与广州中山大学合作,出资7000万组建了中大新华软件产业有限公司。之后,通过收购合并,新华集团在内陆成立了新的“新华科技集团”。新华科技集团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深圳、沈阳和中山等地进行了广泛的兼并收购业务,从而成为一家大型的科技投资控股集团。

目前,新华科技在IT产业以实业为主,一部分是进行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业务;另一部分就是参与IT行业的企业投资,走以资本运作包装上市或出售以获取回报的路。目前,新华科技集团在香港和内陆已拥有20多家高科技企业,总投入资金3亿多港币,员工500多人。

成立时间不短的新华科技集团,近年才逐渐为人所知。这和蔡冠深一直的低调作风很吻合。但事实是,政府给了新华科技集团很大的支持,如电子政务项目、教育部的项目,新华科技都是承担者。蔡冠深说:“我们一直不需要做广告,只要实际地去做,去有所收成!”就像他在中国的某些房地产项目一样,低调的买块地盖一些别墅卖掉挣钱,而不是非得去做那些纷纷扬扬的类似上海金茂大厦的大项目!

这似乎又吻合了蔡冠深初到澳门从事房地产时的风格,对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先从外部切入,然后渗透核心。从金融向高科技跃进,蔡冠深依着香港经济环境的变迁不断地调整着新华集团的发展轨迹,但一如他穿着恤衫走进拍卖场时一样,总是在不显山露水之际完成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业。

编外档案:

出生状况:1957年生于澳门。

教育程度:1974年香港圣保罗男女中学中六毕业,随即赴日本学习文学和历史一年。

婚姻状况:1987年迎娶关颖琴律师,现育有四子一女。

最精彩的壮举::1977年,在未满20岁时,以411万元竞标投得澳门南港武备局的地皮,为南粤商业中心现址。

最喜欢的运动:一个人可以解决的体育运动,如跑步。

最喜欢的车:保时捷跑车;以及一种七人车,可以同太太和五个儿女同时出行。

爱好:古典音乐,平常已经够烦了,不能再听那些吵吵闹闹的音乐。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交集团主要领导会见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
恒生银行何以获得高估值?
香港须从“金融+地产”向“金融+科创”转变
500亿元打造的北京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项目(2010年)
凤凰互娱联合香港新华出品短剧《凌少的甜心港姐》 女主获赞“另世我”
中交集团与香港新华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