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医生/为什么中医没有解剖学?


我们为什么需要中医(五)

众所周知,尤其是西医的认知里,中医是没有解剖学的,也没有把人体的骨骼看得一清二楚的影象学,更不用说能查出祖宗八代基因的各种生化检查了。

说得直白一点,对人体没有清晰的认识,完全是靠猜测、坑蒙拐骗、黑箱理论,摸着石头过河而已。

偶尔治疗有效,也是心理治疗,是自限性的,是自己好的,是歪打误撞的。

真的是这样吗??

打开两千年前老祖宗的经典《黄帝内经》、及《难经》,看看里面对人体的解剖是如何的细致入微。

《内经》对古代的解剖活动及脏腑之大小、坚脆、容量、血脉之长短、清浊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述。

《灵枢-经水》篇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

这里说的很详细,死可解剖而察看的,可以察看内脏的质地是柔软的还是坚硬的,脉道在人体内一共有多长,气血在人体内有多少,不但知道血有多少,还知道看不见摸不到的气有多少。

解剖的问题,内经认为也是可以理解,也不是难以掌握的东西,所以说“若夫八尺之士”,当时认为人高可以八尺;“皮肉在此,可以度量,切循而得之”。切循就是按摩,一边按一边这样循。按一下,知道哪儿的骨骼大小、长短。

所以“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死了就解剖看一看,那么可以知道“脏之坚脆”,内脏之坚脆。

“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藏水谷多少,六腑不是藏水谷的吗?“脉之长短”,血脉的长短;“血之清浊”,人里面的血有清有浊之分,气有多少的区别,它说这些都有大约数,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有个常规的形状。

大体的解剖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在公元前那样的一个时代,在没有显微镜的时代,这样的观察也令人惊叹。

《灵枢》中《脉度》和《骨度》等篇还专门讨论了经络的走向及人体骨骼的长短;

《胃肠》篇也记载了人体胃肠的大小、长短与容量等,其中所指出的食道长度与大小肠的长度比例约为1:35,这与现代医学解剖测量的结果很接近!在《灵枢经》的《肠胃》篇和《平人绝谷》篇,都有关于这个解剖的大体数额的记载。

《肠胃》篇说,从咽到胃,实际上这是食道,是1尺6寸,也就是1.6尺,接着说“胃长2尺6寸”;然后继续说到小肠的长度是3丈2尺也就是32尺、回肠是2丈1尺即21尺、广肠是2尺8寸,这样加起来是55.8尺。也就是说小肠、回肠、广肠,就是整个肠管,肠道的长度是55.8尺。胃是多少呢?《肠胃》篇说“咽至胃是1尺6寸”,教科书上说55.8:1.6,就是按照《灵枢.肠胃》篇所记载的长度这么算下来的。

《灵枢阴阳生会》篇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营卫之气在体内如何循行的都描述得这么清清楚楚,也许你会说这描述得我看不见摸不着,连仪器也测量不出来,怎么知道这是真正有呢,还是无中生有,胡乱编造的呢?

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经说了,上古之真人,都能与天地同,魂游八方,那对人体的有这样的认识也不足为怪了。

中医学有直观解剖方法,但并不是因为在古代落后的情况下没有能力使用解剖学。

但为什么在中医的发展上,却忽略了解剖学这么重要的基础理论呢?

从它的学术脉络来看,既不是历史条件,也不是其学科发展的水平的限制。是因为古人使用了整体观下的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更容易接近事物本质,更能见微知著,对人体认知更完全。

古人的这种藏象观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精气神合为一体的。因此古人的思维模式是抛弃了底端的器质学、形质学,而走形而上的行气学,从而使中医学走上了“精于气化,略于形质”这样一个独特的发展道路。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外科为什么没有发展?| 解惑
【养生】中医治病(养生)的实质,是调节气机的和谐运行
健脾化湿,宣畅气化是治泄泻的根本法则 | 道医网
《医间道》——如何学中医(任之堂主人)之五
脾胃和气血的关系,脾胃是气血的生化之源,后天调理就靠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