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养生一定要忌寒凉吗

很多人都说中医养生都要忌寒凉,要忌生冷饮食,吃任何东西都要温热,不管是食品的温度也好,还是食品在寒热温凉的性味上也好,都不能凉。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并不一定。

在很多片面的养生宣传上,仿佛寒凉是罪大恶极的。

在穿衣保暖上,也宁可太热,也不能稍凉。

在炎炎夏日,也有不少养生爱好者,宁可汗流浃背,也不愿稍稍用一用空调降温。

在传统理念上讲,避寒就温确实是强调的比较多的一点。

但凡事不能太绝对,因为过犹不及。

中医本身是一种讲究平衡的认识观。

对于平衡体质的人,讲究外不为六气所伤,内不受七情饮食所扰,确实是很科学的养生理念。

但在具体运用于养生的实操上,其实要考虑因时因地因人致宜的。

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确实非常讲究保暖避寒。

从时代背景上讲,是有原因的。

在四五十年前,甚至是建国以前,我国气候条件,比当代要寒冷些,物质条件又远远没有现代丰富,加之工作辛苦,耗费体力,身体的营养条件与今日对比,不可同日而语。

老人们说道以往,即使在江南地区,到了寒冬,很多小河浜是会结冰的,即使在我小时候,屋檐上挂满了冰棱也年年可以看到。

很多上一辈的人说到穿衣,也就是逢年过节偶有添置,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几十年前还是蛮普遍的事情。

以往的工作也大多是在厂房里做产业工人,工作繁忙且辛苦,更何况大量的农业人群,风餐露宿,户外的农活那就格外辛苦了。

所以在那种历史时代下,人们的体质偏虚寒不足的也就很多,从外因上讲,受寒受湿的几率也高出不少。

细细推算历史,甚至数千年来,除了少数富足安康的盛世光景,绝大多数的历史岁月长河里,我们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都是在这种类似的生活条件中度日的。

更不要说遇到战乱荒年,民病寒疾的困苦,肯定是深深的烙在了祖祖辈辈的基因里。

有些朋友的父辈祖辈,甚至在二十一世纪都已经到了二十年代的今天,仍旧家里要常备一两年的粮食储备,也是有的,很多年轻的朋友对于这些行为,几乎觉得是无法想象的奇怪举动。

但知道我们父辈以及前几辈人想当年的深痛记忆的过往经历,也就对这些举动有所理解了。

每一代人的生活经历真的会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行为习惯的。

所以很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劝子女多吃点,长胖点,东西别浪费,看到年轻人吃一半扔一半,衣服穿几天就换了新装,格外的都要反复啰嗦。

为什么?

真的是因为近几十年的成长环境,是我国历史上千年难见的大变革时代。

老一辈的人,都是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艰难成长的,而近几十年承平盛世下的中青年们早已没有那种感同身受的切身体验。

所以代沟真是有的,也确实不容易彼此跨越,生活给予了我们完全不同的体验。

正因为如此,很多认识和经验,就会滞后,而要中和公允客观的分析事物,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变化,并不容易。

对于养生而言,也是如此。

从中医数千年的学术发展史来说,也确实相当偏重寒凉对人体的损伤,只在少部分时期,如金元明清的部分特定时代,且在局部地区对温热致病的学说才有深入研究。

这也和历史发展的背景,人民生活状态中所受病的发病类型,有密切的相关。

其实中医学术本身是对六气致病:“风、寒、暑、湿、燥、火”,以及外感内伤,都有平等统一的看待的,并没有有所偏重。

但作为活生生的人,处于历史长河中所呈现的变动的疾病发生规律中,每个时代又是有其独特的倾向性的。

比如战乱多寒病虚损,盛世多热病阴伤。

东汉末年有《伤寒杂病论》,金元战乱有《儒门事亲》,明中晚期则温补派流行,康乾盛世则温病学派争鸣等等。

高发疾病的种类,以及其发病性质,与时代背景,科技水平对生活方式的的影响,经济水平,生活条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几十年,国泰民安,生活条件有飞跃式的改善,特别是一线大城市,吃不饱穿不暖以营养不良为主的疾病类型,已经发病率微乎其微了。

故而以往很多在战乱年代中行医的医师记录的医案中的病种,当代就少见了很多。而在江南苏湖嘉平原,富庶兴旺地区,康乾盛世年代医师的著作中的治疗方案,与现代社会的发病谱系,又有所接近。成为了当代医师最值得借鉴的临床资料。

中医是讲究平衡的医学,阴阳寒热虚实,讲究不求多不求少,致中和,平为贵。

所以中医经典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又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传统中医平衡无偏颇的调平之道,难道只忌寒凉一端吗?

记得在《五部医话》中有一位老先生,常年服用六味地黄丸保健,是因为其体质阴不足。

而已故的出生于三代御医世家的赵绍琴老先生,则平日经常服用防风通圣丸来日常保健。而防风通圣丸可是非常寒凉的药物,处方中有石膏、知母、大黄、芒硝哦!那是因为对于体质实热偏旺的体质,确实的的适合。

中医就是讲究因人而异,三因致宜。

如果死板的将中医养生固定成一种死板的单一模式,那肯定是辜负了老祖宗留下的这一活泼泼灵动的伟大瑰宝了。

如果是体质虚寒的人群,比如面色白,唇色淡,瘦弱,不耐寒但耐热,整体怕冷(不是局部),等等。那么确实应该讲究忌寒凉。

但反观当今社会,体质内热的人群并不占少数,不少人脸红、脸部油光明显、唇红、口气重、体重超标、怕热、出汗多、耐寒不耐热。这些人也要忌寒凉吗?

实热体质的人群不唯不忌寒凉,适当的吃些与体质相适的寒凉饮食、甚至是寒凉药品,反而更符合中医养生的准则。

就好比岭南地区不少人,经常喝凉茶,台湾、泰国这些地方不少人,每天大杯冰镇饮料,我们上海本地有不少人经常吃苦瓜,您以为很寒凉不养生是吧?

有时恰恰很适合他们的体质,因为人家经常上火啊!

当然中医看待体质其实分的很细致,有些人寒热都不耐,有些是湿热,有些是以虚损为主的。有些人容易激动、说话带紧张的感觉是以风气为主的,有些人犹犹豫豫、不管说什么都欲言又止,是偏气郁为主的,有些人说话带风速度快,音调高亢是以气旺为主的,等等不同。

要分门别类,加上体质兼夹,就如同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种类非常繁多。

所以养生保健,应该是因每个个体的自身情况,因人而异的。我的建议是最好咨询比较靠谱的中医师而定,而不是凭自己不全面的中医知识,就下一个笼统的定论。

更何况适合您本人的养生手段,绝不是泛应曲当,对每个人都合适的。

很多比较难以辩证的体质类型,是非常多的,甚至有不少中医师都分辨不清楚,我之前写过些相关的文章,比如怕冷是不是因为体寒胃部觉得凉是因为寒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这是个人人都以为自己是专家的年代,中医又是一个特别水深的领域,包括我本人在内,经常感慨病病多,病方少。

但有个基本定理可供读者们参考,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没有一成不变普适的方案,才是中医的灵魂。

最后还想说一下,很多人重视战术细节,比如每天早上一定要含片姜啊!坚持要用温胆汤泡脚啦!一定要喝温水啦!清晨起床一定要灌下一杯水!每天要艾灸足三里、关元穴啦!喝点黄芪水补气啦!绿茶太凉不能喝啦!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您自己触类旁通脑补吧,现代社会上多的是。

有时在门诊上经常碰到此类人群振振有词,其实您想过没有,在战略上大方向判断的对吗?方向一错,一切都是南辕北辙,越养生越伤生。

越重视细节,只能说明越急功近利,心态不佳。而一切养生,心态第一,希望养生的朋友们还是多看看周有光、张学良之类的大神,什么事都不往心里去,随遇而安,才是最高明的,没有宽容大度的好心态,所有的养生细节都没有着力点。

优质的养生,是在智慧上的一派圆润,有时无可无不可,更让人身心健康。

什么时候能够因人而异的看待健康养生,才算是具有中医辨证的眼光。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中医九种体质辨识与调理
中医体质辨识:九种体质特征与养生
中医养生:不同体质人群养生各不同,8种体质的人最佳养生法!
中医饮食养生:教你辨别寒热性食物
中医养生:需辨清体质的寒热虚实
无热性体质而是真寒假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