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说到老师,首先要选明师,明不是有名的名,而是明白的明!
其实以前的名师未必比现在多,但是武功好的人应该很多,因为他靠这吃饭,靠这个生活。但是现在就不同了,现代人几乎是没人靠这个生活,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那时候的人他学功夫的目的就是要靠功夫吃饭。所以教徒弟有句话叫“给一碗饭吃”,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以前的社会文明落后,它的文化传播很难,社会信息交流缓慢不易,而且交通不发达也限制了那些功夫好的武师外出的机会。没有文化,没有信息,没有交流。那些功夫好的武师根本没有能力总结自己的东西,他怎么会教徒弟呢?好不容易有人来学习他就只会教你不停地练拳,你就打吧,一打三万次。俗话说:拳打万遍神理自现。这是最简单的重复劳动,但是过去是靠这个出功夫的,很简单就是所谓的苦练,这是传统出功力的办法。等学完后也练得差不多了,到打的时候他就直接往上打,打不过我就扛上了,从教学上讲这个非常粗糙,但是也很实用。
今天就不同了,需求不同,目的不同,甚至连过程都不同。假如我们今天没有80年代体委发展的散打运动,拳击也没有引进,那么中国武术的技击很可能就没了。因为过去呢说实话,一百年前,人不值钱,一拳打死了人,就跑了,跑了就算了,是不是?但是解放以后,我们不提倡打打杀杀的,这样无论民间还是官方,对这个真实对抗性的技击技术也没有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保护人的安全的意愿,这当然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却客观丧失掉了武术的灵魂——技击,这就是代价。改革开放后一些有识之士又恢复了中华武术的技击性,这也是好现象。不过这当中也有鱼龙混杂的现象,说白了就是以次充好吧。这也难怪我国武术经历了从不支持到支持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使很多重要的东西断代了,或者说丢了。几十年后再想捡起来找回来谈何容易?太极拳还算好的,毕竟几百年来历代名家整理的理论书籍还有很多流传于世,直系传承人还能勉强维持着。但是其他流派的东西就不好说了。那么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也必然影响到我们今天太极拳的教学,可想而知教学质量会是怎样的了!
明师(2)
说现实点,目前太极拳有真功夫的人是越来越少,而且技术发展越来越粗糙。它为了迎合现在这个快餐时代,技术发展必然粗糙。我们看看电视台搞的各种擂台赛或者什么武林大会,那些拳手一般都有摔跤技术,上去一抱就摔。其实他们平时太极拳就练个架势,当然也可能是不知道该怎么练。平时练得最多的反而是摔跤技巧了,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拿成绩,手段不计。我看这是一种对传统武术的讽刺,这种现象也不光是太极拳,其实各个拳种也都是这路子。我是不太理解的,也许是因为社会就需要这个的关系吧,我是看不懂。
回想自己的学艺经历,如果没有陈茂森我就不可能练学到真正的陈式太极拳,所以至今我把他看成是我的恩人。
陈茂森是陈家沟的一面旗帜,我一生的遗憾就是没有见过他完整地练过一路拳。毕竟,他也是陈发科的学生,而且,得传很神很神,而他自己又深藏不露,我很想拿他练的拳跟陈照奎老师比较比较,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陈茂森不愿意教拳,但他提议请回了陈照奎。陈照奎老师被请回乡时,陈家沟人知道他的功夫肯定是不错的,但都想当面见识见识,只是又不敢冒然上去试招,于是一班人有空就跟着他,看看有什么机会开开眼界。武术上的好奇终归要落实到过招上。当时的陈德旺胆子较大,一次毛遂自荐要与陈照奎老师试招。陈照奎老师一站,说:“你来打吧。”陈德旺就一记掩手肱拳打到陈照奎老师腹上,陈照奎老师腹部一收一胀,刹那间,陈德旺就被弹出去一丈多远,右腿当场摔伤,一周后才得以复原。后来大家问陈德旺当时的感觉,他说自己出拳后感觉只有两点:一是像打在棉花上,二是又像闪电似地被弹了出去。
陈照奎老师并没有在陈家沟待多久,当时的批判运动如火如荼,陈家沟待不下去了,不久之后生了病,想来郑州检查。陈茂森于是再次给我打电报,我接到电报就通知张其林一块儿赶到陈家沟。我想当时陈茂森之所以选择给我打电报,大概是因为我和他非常投缘,第二他也非常喜欢我,第三,他答应过我要给我介绍个好的师父。总之,就这样我把陈照奎老师带到了郑州。
明师(3)
从那以后,陈家沟的情况就不太美了,陈照丕已经没了,陈茂森又决不教拳,这个仅剩的陈照奎又被请到郑州看病并留下来开班教拳,这就可怜了陈家沟那些后生们被无辜耽误了,直到如今一个“沉肩坠肘”大部分都没有完全解决。
不过,师父陈照奎这一走出陈家沟,却无意间开启了将家传正宗拳架传向全国、推向世界的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郑州开始的。
传统文化不会胡说八道,肯定有它的道理。中国武术在历史上首先是以杀人为目的的,然后才是民间的竞技运动,最后才是锻炼身体。而现在它已经被舞台化了,比如武术队的刀剑等器械只是个薄薄的铁片,根本不是刀剑的原型态了。我是民间的武术者,我不管那些武术比赛他们搞的东西,无论他们搞得多热闹,推出多少全国冠军,还是多高的段位。我这一套东西在民间自有它生存发展的空间,我们这个东西绝不能失传,甭管你多大压力,多大变化,在民间它也在悄悄地流传,总是有人会把它传下来的。
不过要想顺利地传下去就需要有好的传承人和好的被传承人,冯友兰先生说过一段话,他说比如一棵树,木工说它可以做成家俱,园艺师说它可以做成标本,艺术家说它可以做成精雕的艺术品。但是,你这个材料定下来了没变,谁雕琢你呢?你要让木工来做,他把你雕成了个板凳,树抗议木工,于是改一改变成桌子,你不还是个家俱吗?所以问题不在于这个材料,而是看谁来雕塑你。
我的幸运就是遇见了陈照奎这个雕琢我的好老师,也就是我今天反复强调的明师。当然我也是有天分的。
我最大的天分就是相信老师的话,自己肯下功夫。
我的恩师陈照奎的教拳生涯大可分为三个阶段。
明师(4)
第一阶段是从1957年到1966年,这一时期是他教学相长,拳艺和推手技艺逐渐走向成熟、完美的阶段,后三年他在上海与南京市教拳,是他教学生涯中最为惬意、安定与繁忙的时期。1957年,老师的父亲陈发科在北京去世,那时他只有二十九岁,由于父亲的学生田秀臣、雷慕尼等都在北京教拳,陈老师怕影响这些人,所以一直没有在北京教拳。1961年顾留馨曾邀请陈老师到上海作客,使上海武术界对陈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1963年上海体育宫正式借调陈老师到上海教拳,这时候老师的工作单位是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技术处。由于被借调单位对这样的长期借调有意见,所以到1964年,陈老师索性辞去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的工作,在南京市教了一年的拳。1965到1966年,他再度赴上海教拳。后期“文革”开始了,他不得已回到了北京,因为家里成份不好,受到居委会的管治和邻里的岐视;还因为教拳属于“四旧”,收费更是“资本主义尾巴”,这使得上有老母下有妻儿的恩师顿时陷入了郁闷压抑,生活常常穷困无着。
第二阶段:1973——1977年,是恩师的拳艺、拳理、拳法和推手最为成熟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他劲路清晰,手法圆润,风格独特。1972、1973年形势略有好转,陈老师回到陈家沟,顺便短期教拳,并且率领陈家沟武术队参加过各种比赛。1974年全国上下“批林批孔”,陈家沟也难成一方净土,故1974年2月陈老师离开陈家沟随我到了郑州教拳,从此开始了与我长达7年的频繁接触和累计10个多月的朝夕相处。1974年两次、1975年、1976年各一次在我家办班,1977年在郑州张茂珍处办班。这一时期陈老师的生活基本安定,且远离了社会的政治风云(因我母亲姓陈,师父每次来郑州我都是以舅舅的名义向派出所申报),这是他授拳最有成就的时期。
明师(5)
师徒如父子,对我个人来说,陈老师是我引路的灯塔,使我得以深入太极的殿堂,是改变我一生命运的重要人物。1974年2月,陈照奎老师第一次被我请来郑州家里开班授拳,学员只有张福聚,张其林、郭文章、王长海和我五个人,1974年下半年和1975年、1976年各有一次,每期两个月,以后参加的人还有陈家沟陈老师的侄儿陈小旺,石家庄的马虹、郑州的张同心、田文志、陈延峰、海玉青等人。
第三阶段为1978至1981年,这一时期的恩师由于母亲久病后逝世造成的经济窘境,孩子教育问题等等在心里造成的压力,精神和身体都在衰退。这一时期他曾到上海、南京、郑州、焦作等地教拳,后来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准备写一本内容丰富、动作规范的《陈式太极拳》书,香港电影制片厂也曾约他到陈家沟去拍电影。但这些都成为了老师未竟的事业。
陈老师教拳的最大特点在于他将古老的太极拳原理给予了现代科学的全新解释。比如古人说太极拳的高层功夫是:“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而他描叙太极拳的高层功夫及形成却很科学、唯物和客观。他说:“通过足够时间和合理训练,在速度、力量、耐力、准确性和精密程度等各方面的极限范围之内,太极拳习练者能够掌握相当灵巧、准确、迅速、多变的博斗招数。”
陈照奎老师在陈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技击技艺、教学方法等方面均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即使在今天,他先进的教学方式,他在拳架中对太极拳要领的完美而细腻地体现,他的推手技艺与搏击之妙,仍然使人难以望其项背。
二、太极师承
如果把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分作四个发展阶段应该是这样的,陈王廷是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长兴是整理为头套、二套拳的奠基人,也是传向外姓人的一代宗师,陈发科是走向沟外,把家传正宗拳架传至北京的一代宗师,而我的师父陈照奎则是将家传正宗拳架传向全国、推向世界的一代宗师。
陈王廷创拳
太极拳是神秘的。从名称到创立,都有好些说法。我继承的是陈式太极拳,我相信它的发端就在陈家沟。
先从陈王廷创拳说起,关于陈王廷有几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是说陈王廷是明朝末年镇边名将,和戚继光齐名。后来明朝灭亡以后就告老还乡,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征战沙场仕途多艰,就不再关心仕途了,于是回到陈家沟自作长短句告诉后人自己的经历: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种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凤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还,骄谄无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煞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长舒太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破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胜也无干,败也无干,若得个世景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那管他世态炎凉,兴也不关,废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传说在陈王廷当官的时候曾经平定过一伙强盗,其中收服了一个叫蒋发的武艺高强的强盗,于是这个蒋发就跟着陈王廷做了仆人。当陈王廷解甲归田的时候,这个蒋发也就跟着一起回到了陈家沟。在陈王廷“忙来种田闲来造拳”的时候,蒋发就帮着一起造出了七套拳。
另一种说法陈王廷不是什么大将军,他只是过去在温县兵部里面当了一个武庠生,大概跟文人的秀才差不多,估计在温县就是一个十几品的小武官。官不大做着做着自己也就觉得没意思了,于是干脆辞了回家,然后就有了那个长短句说仕途没意思不如种地造拳。当然蒋发这个人物始终都是被收服的强盗,后来帮助陈王廷造拳了。大概就这两种说法,当然还有一些电影电视剧的故事,不过那就完全是艺术家们演绎杜撰的了。
陈王廷创拳(2)
后来蒋发死了在陈家沟,我们河南把这种有技术的人叫把式,比如赶车的叫车把式,那么蒋发在陈家沟就称为蒋把式,就是说他是练武的把式。蒋发死的时候,陈家沟给他立了一个墓叫蒋把式之墓,这个墓建国的时候还在陈家沟,后来因为方方面面原因被平了。不过现在陈家沟的祠堂里面陈王廷在那儿坐着,蒋发站立在身后。但是就因为有蒋发的这个说法,后来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认为太极拳是蒋发所创,陈王廷是跟蒋发学的太极拳,因此说蒋发是陈式太极拳的鼻祖等等,说法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我不是考古学家,对这些嘴皮子功夫没什么研究,因此无从分辨谁对谁错。因此我只以现实说话,在任何场合我都承认我的功夫是从姓陈的身上传承下来的。
不过说起陈王廷造拳的具体细节来,我还是有一些自己的观点的。我认为太极拳是由陈王廷这个人写出来的不错,套路是他编出来的也不错,但要说是他创出来的我觉得有些疑问,为什么呢?我们来看,就太极拳本身的文化、艺术以及其哲学内涵之广之博,不可能是一个人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总结出来的。因此我想在陈王廷那个时代,即使加上蒋发,合他两人之力也未必可以完成。我们看看历史就会发现,从有周易开始,就开始孕育阴阳太极文化的思想了,只不过那时候古人还说不太清楚,只能说这个思想的孕育期非常长,几千年的发展直到三百年前陈王廷的时候它才酿成,实际上当时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多门派的武术都有这思想的影子了,人家也已经开始往这个方向发展了,而陈王廷只是把这个套路,把这个名字给规范了出来。这就像吕不韦写《吕氏春秋》一样,那是吕不韦召集了一帮文人来写的,只不过在落款处落上的是吕不韦的名字而已。其实陈王廷我觉得也是这样,首先陈王廷他自己就是个行武出身,而那个蒋发也是个高手,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两人也必有大量的实战经验和经历,因此两人也必通晓许多其他门派的武功。于是他二人一起共同研究,把他们所了解的很多人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最终成为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太极拳”。这是我的假设,不过我认为如果这个假设成立,他二人也是很伟大,很了不起的了。
陈王廷创拳(3)
陈王廷造了七套架,也就是太极五步架,一二三四五路。另外还有一套“炮锤”,还有一套“长拳108式”,“长拳108式”后来渐渐在陈家沟没有了,不过在其他地方还有,就是现在洪洞县的“通臂拳”,那就是河南温县的“长拳108式”演变而成的。根据是因为它的拳式、它的理论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跟陈式太极拳的理论一模一样。本来洪洞县离温县陈家沟大概有三百公里,其中翻山越岭过黄河,交通极不方便。两个拳理完全一样是不太可能的,后来经过考察,了解到据说有一个叫陈永福的人,在陈家沟因为打死人跑到山西洪洞县,然后更名为郭永福,于是就把这个“长拳108式”传了下来,因此在山西这套拳至今依然还有流传。
陈家沟留下了六套拳,“一二三四五步架”加上“炮锤”。以后的很多年陈王廷的后人一直在习练这“五步架”,但是几代之后就发现这一二三四五套拳里重复动作太多,我们今天的理解,就是五套拳如果是三百个分解动作的话,那么重复动作应该在二百三四,而新动作大概就占五十个左右。因此,重复一多练的人就觉得是否还有实际的意义,这就开始了求变化。这事情发生在陈氏第十四代的时候,也算是太极拳的改革。这次改革就把五套拳合五为一,重复的动作剔掉,不重复的保留,最终就变成现在的“一路”拳了。原来太极拳分五路是有它的目的的,比如一路练综合,二路练身法,三路练跳跃,四路练独立,五路是练弹抖。现在合五为一,实际上这些内涵还在,只是已经没人知道历史的本意了。但是到了陈发科进京时遇到的新问题却是一路拳反而又嫌少了,这时候删掉的五路拳连嫡传陈发科也都不会了,怎么办?于是他就把“炮锤”拿来训练,因此至今太极拳就有了“太极一路”“太极二路炮锤”之说。实际上“炮锤”在太极习练之中的功能是为了练“发劲”用的,在招式上,其精妙程度上和“一路”完全不同。
绝不外传的“功夫架”(1)
陈照奎老师传给我的是一套家传低架太极拳,也称“功夫架”,是只传内绝不外传的动作更细腻,手法更多,发劲更猛,技击方法更加明显,技术更加全面的拳架,这套“功夫架”就是我现在练的了,这是从我师父陈照奎那里传承下来的,而我师父陈照奎是从他父亲陈发科那里传下来的。虽然也都是从老架发展而来的,但是质地绝不一样。为什么这么说?陈发科来北京后曾经跟陈照丕说过“你还要继续磨练”的话,因此陈照丕在北京又待了一年多,但这一年多他练的仍然是“老架”而不是“功夫架”,因此陈照丕后来在社会上以及回到陈家沟传授的依然是“老架”。那么,既然“太极拳”只传下来“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锤”这两路拳,这“功夫架”具体又是怎么来的呢?
太极拳从陈氏14代到现在已经约150到180年的时间了,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这个拳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了。早年陈家沟有个人叫陈永辉,和陈永恒,这两个人是当时陈家沟功夫最高,天赋极佳的两个人。他们根据老架创了一套陈式“小架”,这就是“功夫架”,这个“功夫架”严格地说是陈式太极拳的简化拳,没有“老架”这么复杂。但是当再往下传了两代的时候,他们的孙子陈鑫、陈姚对“功夫架”的精妙和精华之处掌握出现了缺失。因为陈鑫有文化,为了怕祖宗的玩意失传,于是就写了两本书叫《太极拳图说》和《三三六拳谱》,陈鑫去世的时候就把这两本书交给他的侄儿陈春元,说:“可传的传之,不可传则焚之。”
《太极拳图说》所载的“功夫架”就是陈发科所练,而陈照丕所练却仍是“老架”。“功夫架”“老架”之间有招法相同之处但也有完全不同的地方,也有名称相同但用法不同。当然,也有人认为陈照奎和陈照丕所练的是一回事,区别仅在于他们都是从陈发科处学来,但陈发科和陈照丕只在北京短暂相处教拳,此后叔侄俩长期的一在北京,一在南京,30年不在一起,所以拳架自然就起了变化。而陈照丕回到陈家沟教拳并在那里故去后,陈照奎被请回乡教的拳架被认为跟陈照丕的不一样,所以,他们就把把陈发科、陈照奎传的拳架称之为“新架”,而将陈照丕教的拳命名为“老架”。
绝不外传的“功夫架”(2)
不过,我所继承的陈照奎老师的拳架的确是跟陈照丕老师教的不一致,两种拳路我都熟悉,当初我还认为陈照奎老师的拳架我看不上眼哩,可当我进了师门,能看懂了,知道了其中的奥妙,便对老师传我的这套拳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又知道陈发科来北京后曾经跟陈照丕说过“你还要继续磨练”的话,还知道陈照丕后来继续磨练的仍然是“老架”,我就知道自己习练的这套拳为什么要叫“功夫架”了。
拳法套路固然重要,但是习练者是否具备天赋和方法也至关成败。原来“功夫架”里没有“三换掌”,但陈发科后来加了个“三换掌”,到我师父陈照奎的时候又加了“十字手”,最终定型是一路拳八十六式,二路拳七十一式。我自己练了几十年,从师父反复给我强调“沉肩坠肘”里,我在后来的悟拳当中运用杠杆、螺旋、切线、弧线、平衡、向心力、离心力等原理,确定了自己的“肘定位”拳理,继而又提出了系统的“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理论。
我个人感觉这个“功夫架”就如同我师父说的,“没有边角废料”,就是任何一个动作都可以形成打击,任何一个拐弯也能形成打击。这套拳从头到尾每一个犄角旮旯我都研究过,都验证过。
实际上,“太极拳”是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被一些天赋极高的人不断发展的。它是经过几百年的不断修改,慢慢进化,越来越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其实近二三十年“老架”的面貌也有所改善了,1980年以前“老架”非常难看,近些年随着太极拳的社会声望越来越高,社会对太极拳也有新的期望了。全世界都在欣赏你的拳术,你那么难看怎么行?因此很多陈氏太极的大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等等太极名家也都在不断地完善这个架子,往尽善尽美上去做。
杨露禅学拳(1)
说起陈式太极拳,必须要说到杨露禅。杨露禅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中国人都应该听说过的,那么杨露禅舍命偷拳的故事大家更应该耳熟能详了。故事是从宫白羽《偷拳》这部小说广泛传播开来的。
话说在河北邯郸永年县广平府,有一个杨露禅故居,杨露禅的故事就写在故居的墙上。不过那墙上写的不是偷拳,而是写的杨露禅三下陈家沟,一共用了18年时间学拳的事。我们可以想象,既然是18年当然就不会是偷了。偷拳只不过是艺术家的想象。当然在《偷拳》这部小说里还是有一些是真实的,说杨露禅原来是卖煤土的,卖煤土的时候偶然路过广平府镇“和顺堂”药店时,外面有人来闹事,结果这个“和顺堂”的伙计三下五除二就把闹事人给打了,而且打的手法非常古怪,非常漂亮。这令杨露禅很奇怪,他无法想象一个伙计就有这么好的武功。因为当时在永年流行的一种长拳叫“佛汉拳”,但是练“佛汉拳”的跟这个古怪拳法一打,皆输。这个古怪拳的打法实在是太奇妙了,杨露禅见过几次之后倍感惊奇,于是就到“和顺堂”请教,提出想学拳。当时药店的掌柜叫陈德湖,陈德湖说:“我不能教你。”杨露禅就问:“这是什么拳?”回说这是太极拳。杨露禅又问:“这拳哪里来的?”陈德湖说:“在怀庆府温县陈家沟。”杨露禅于是苦苦哀求陈德湖希望学习。陈德湖还是不教。
这里有两个说法,一个就是杨露禅为了学拳于是以卖身契的形式卖给陈德湖,当陈德湖老年回乡的时候杨露禅也跟着回了陈家沟,但是陈长兴还是不教他,于是杨露禅便每晚趴在墙头偷看,结果有一次陈长兴教拳的时候,杨露禅在墙上情不自禁喊了声“好”,这一出声,陈氏弟子当然就抓现形了。抓住杨露禅后陈长兴发现家传已经外泄,但看杨露禅是个人才,就把他收下了。这是一种说法,但是这种说法看来跟历史有违背。真实的故事应该是杨露禅从陈德湖那里知道了陈家沟以后,他就来到了陈家沟,在这儿开始学拳,而陈长兴也就教他了。
杨露禅学拳(2)
不过我分析杨露禅第一个六年学习时间陈长兴并不是全心全意地,实实在在地教他。旧社会的这些拳师他有考量性的,你有心你就学,有心你就悟,因为悟是完全靠自己的。不过杨露禅很用心很努力,六年时间练的也不错,后来陈长兴说你可以出师了,意思就是你到外面吃饭没有问题了。过去陈家沟教你一套拳,不说教你一套拳,而是说:给你一碗饭吃。意思就是你学会一套拳你就可以有饭吃了。杨露禅就回到了广平府,但是回去以后和人较劲,一般人虽然是赢不了他了,但是他自己觉得赢得并不像那个小伙计那么轻松,那么潇洒,那么自如。于是杨露禅决定又回去陈家沟继续学习。再次回来,陈长兴就问:“你怎么又回来了?”杨露禅说:“我还想跟你深造。”这次他就开始学更精妙的东西了,于是又修炼了六年。这第二个六年以后再次回到家乡,和人较技的时候就完全变了,简直是脱胎换骨,每每赢得非常漂亮,在当时名声大噪,人们称他是棉拳,意思是杨露禅的拳跟棉花一样,“棉里藏针,如棉藏铁”,这是当时对杨露禅的评价。
在家乡又待了一两年,杨露禅觉得师父的东西还没学完,他认为真正的太极拳不能仅仅是把人打倒,应该还有更高的境界。这第三次再回陈家沟时,陈长兴觉得杨露禅确实是个人才,是个难得的好学生,好材料,又继续教他。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因为在任何时期任何时代学生找好老师难,而老师找好徒弟也难。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落后,想一想都觉得太难了!不过今天也难,原因是虽然现在交通方便了,信息也迅速了,但是假信息也多了,真东西反而凤毛麟角,即使是真的也很难分辨。尤其是“真功夫”你不亲眼见一见,亲手摸一摸,亲自挨顿打,我觉得这件事相信的人很少很少。
杨露禅学拳(3)
杨露禅又学了第三个六年,也就是十八年以后,陈长兴就对杨露禅说:“你现在功夫已经练成了,从我这儿走出去你已罕见对手。但是你不要骄傲,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吸取人家的长处,集众家所长,来丰富你自己。”
杨露禅叩别恩师,这时再回到广平府的时候确实已和先前是天壤之别了,再和任何人搭手没有人能够在他面前走过一招,无论多高的水平搭手就飞。而杨露禅还不满足,刻苦练习的同时,广采百家技艺。传说他常拿一只麻雀放在掌心,麻雀怎么也飞不走,因为它要飞走,就得借助手掌的反弹力踮一下,但麻雀怎么也在杨露禅的掌心借不到这个力。这不是绝顶功夫是做不到的,因为麻雀是活的,它总想飞走,杨露禅就总得把它“空”掉,让它无力可借。这就是神乎其神的太极“听”劲。
杨露禅虽然功夫很高,但是他也得吃饭呀,煤土是不能再卖了,于是就改卖艺了。结果摆摊无意间摆到了一个地方官员武禹襄的家门口了。这天武家的家丁就过来说:“你在这里卖艺,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在这个地方卖艺,你没有跟武家打个招呼可不行。”家丁仗势欺人,结果就跟杨露禅发生了口角,接着就动手,这一动手,结果连边都不沾,眨眼间自己就飞出去了。挨了打的这个家丁就赶紧回家,跟武禹襄报信,说外面来了一个人拳很怪异,从来没见过,手摸上人就飞了,粘住就飞,很奇怪。武禹襄本人酷爱武术,他说有这种人?走去看看。一见杨露禅就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一打招呼,杨露禅就说:“实在不好意思,我只是想借一块宝地糊口。”武禹襄说:“没事没事,先回家再说。”于是把杨露禅请到家去摆上酒宴,然后就说能不能把你那怪拳展示一下看看?
吃人嘴短,杨露禅就练了一套拳,把武禹襄看得如痴如醉,他从未见过如此美妙的拳术。因为武禹襄过去练的都是硬碰硬,很冲,很刚的那种拳路。一见杨露禅的身手顿时满心喜欢,要求跟杨露禅学拳。武禹襄此人最可贵的就是不在乎门第的差异,正因如此杨露禅于是答应教拳。过不多久武禹襄又把杨露禅推荐给自己的二哥,武禹襄的二哥又把杨露禅介绍给了京城的瑞王爷。
就这样,杨露禅就进京了。进京之后,杨露禅的拳又有了一个巨大的改变,变化就是——即使到现在我们看杨氏太极打起来仍然是那么优柔华美,非常大度,有一种皇家的气派。它的那种大度,禅味的气势,其他拳很少有,这就是文化相互渗透,积累的结果,因此说杨露禅是最早把太极拳发扬光大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照丕回村传拳这样练功夫!让你看看60年前陈家沟真正的太极拳
高手3(转发)
张志俊解密太极拳《高手》
《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26)
陈氏太极拳功夫架简介
推理太极拳的起源(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