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真正懂宇宙,对于宇宙科学我只有答案,没有问题?

宇宙以及星系的演化

图片贴不上 关注维新公众号黑洞统御宇宙,率先领略天文新发现,看最新宇宙发展史

十分钟给你解开宇宙发展的种种谜团,给你一个闻所未闻的宇宙,带给您一个全新的宇宙观。

宇宙是无限无边、不生不灭、不缩不胀的,宇宙是物质的永恒存在,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是永恒的,变化的是星系这个宇宙的基本单元。星系像空气分子那样多,相互之间也像气体分子与分子间距那么远。不论星系现在看上去什么样,都是他生命历程的一个瞬间;各个星系在宇宙空间的共同表现组成了整个宇宙。

星系演化步骤

1、 黑洞、类星体与棒状星系

2、 S形星系、旋涡星系

3、 球形星系(旋臂失光,但中心还有其他恒星发光体)

4、 无形星系、巨型黑洞

由于资料所限,所采用数据均是媒体公开数据,为某一家所言,但主体框架是确定的。星系统称的名词多采用银河系、太阳系的名词。头绪繁多,不是很条理。也许还有局部推理不够严谨,或者有不知道的否定证据、个别疏漏有待完善,请不吝留言赐教。

一、 类星体与棒状星系

类星体现形

巨型黑洞内核有着惊人的质量和高速自转——(银心黑洞的数据,按黑洞半径公式银心黑洞半径应该1200万km,提供的数据计算出半径是14万km,认为是内核数据。其实,就算不对,差异也不会太大)400万个太阳质量,11分钟/转、时速480万km/h,直径约28万km,密度约700T/cm3,并且有着约百亿度的高温和强大的引力。在高温的作用下,坚硬的微粒(或许是夸克粒子或更小、更坚硬的粒子,以下本文都用夸克)比海洋里的水更具流动性,却没有一丝的波浪(因为黑洞内,内核外是真空,没有外界物质对内核表面摩擦阻碍,仅有的一点气体也被吸收成夸克粒子)。(见银心数据截图)

巨型黑洞内核M快速的旋转着,在又一次吸积了一个天体以或星际物质后,内核终于爆发了大规模核爆燃。瞬间,温度上升到100万亿甚至更高的温度,在黑洞内核数万千米的赤道上,在吸积体的作用下,引燃了这个巨大的核燃料球,发生核爆燃,发出炫目的光芒,演变成类星体。黑洞内核上具备核爆燃条件的位置很少,温度、压力都够还不行,爆燃产物还要具有足够的能量冲出引力的束缚……,与此同时,赤道直径对侧的核爆燃也被激发。

黑洞发出来耀眼的光芒,成了人类观测到的类星体。

类星体为什么那么亮?

类星体因为核爆燃发生在表面,超高温产物曝露在外,不需要传导并且规模极大。假如现在银河系爆燃了200亿年(条件:统计的银河系总质量4.177X10^41千克,确实是银河系的,就算不全是,也只是数量上有点差异,但是假如把银河系之外的质量加进去,误差就大了;旋臂末端恒星已经失光,预计超过200亿年),那就是是每秒燃烧662亿吨夸克燃料。并且在真空中,没有低温产物遮挡,显得亮度极高。从类星体爆燃开始,直到漩涡星系射流结束,内核实际的温度、亮度一直维持这么高,只是后来随着边缘星云的弥散,越来越多的遮住了内核发出的强光,显得光度低而已。另外,实际上黑洞内核还有更多的物质没有参与核反应,参与核反应的只是赤道表面上的两个点。

这时类星体有极小的质光比,随着星云对内核的遮掩,质光比越来越高,最后星系达到20~30倍,而球形星体达到50~80倍。

由于有个波段的紫外线可穿过微尘,可以看到内核的强烈发光,可见温度有多高、亮度有多大;而可见光就被空间尘埃遮挡住了。见星系紫外线、可见光照片对比图。

射流的成分是什么?它是黑洞内核的微粒成分,必然是一种基本粒子,最大的可能是夸克粒子流,由于产生于核爆燃,具有比等离子高几百亿度的温度,更以光速携带了除了静态质量以外的随时可以转化为能量的动质量,以及巨大的数量,每秒662亿吨的高温高压射流,当遇到天体的时候,都瞬间把任何天体蒸发成气体离子,并同时发生核聚合。再携裹着产生的气体离子一起奔向更高的太空。(实际上是离黑洞更远的太空,因为需要克服引力场,为方便理解需要克服引力,所以从在地球上的主观感觉来说,可以这么讲。太空没有高低、上下之分)

下边借旋涡形星系展开分析星系的演化过程。

星系演化示意图,横轴为D剖面线,竖轴是各量的相对值

图释:星系内核引力场强度示意图为黄色曲线G;射流粒子的运动速度分布示意图为红色曲线C,下部几个环,表示粒子运行到这里时,就成了来回翻转的环流;射流粒子的质量分布示意图为蓝色曲线M,表示粒子一路克服引力丢失质量,保持光速到A点,过A点后逐渐成等质量直线;温度曲线K,开始温度下降,过A点后,发生夸克聚合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再度上升(也许因为MA之间是光速的物质波,光的特性把物质的热辐射屏蔽了,或者说:物质波达到光速的时候,就只具有光的特性,不能辐射热了);MA之间小箭头所示有少量的边缘气流弥散开,这是银晕氢气云的源头;都只是变化趋势示意图。D位置剖面有个棒状星系剖面图,B位置弧线剖面有个恒星系演化剖面图,在后边的文章中。

核爆燃在黑洞自转中燃烧着,很快其他位置的爆燃由于没维持住足够的压力和温度,只剩下赤道周围的核爆燃在迎着1350km/S的自转方向燃烧。赤道两侧的核爆燃,一方面由于速度不够快、动质量不够大,又被黑洞吸回,弥散在黑洞外的,使黑洞表面可见温度再度上升,发出耀眼的光芒。另一方面,产生一个汇聚作用,拥簇着赤道上的爆炸微粒奔向太空,产生的扁平射流如此强大,以光速把黑洞的微粒喷发出来,奔向万余光年的高空,在核爆燃的推动下,亿亿亿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就是四个亿字不要认为错了),瞬间达到了光速,强大核爆燃产生的剩余能量转化为动质量,并使微粒的质量增加数倍,一路携裹着万余光年空间里所有遇到的天体以及星际物质前进,被夸克射流击中的天体,被核聚变、蒸发成气体,不到一个微微秒的瞬间竟到达了距离黑洞约万余光年的天际(示意图A点)。

所遇到的天体以及星际物质都有什么?宇宙中除了大型黑洞之外的各种天体以及星际物质,如:恒星残核、恒星爆炸产物、各种行星、彗星、暗物质、水、一氧化碳等等包含在宇宙中的各种元素、物质。假如遇到大型黑洞,由于相对速度较高,大型黑洞会攫取部分物质、并远离。

射流就是一股强大的夸克粒子流,在遇到各种天体时,夸克冲进原子与天体发各式各样的核聚合反应,生成了各种不同物质,由于极高的高温,把这些物质都变成了气体。由于遇到天体的偶然性,这些再次生成的气体,也分布不均匀,形成有密有疏的射流团。不同的熔融气体有不同的凝结温度,不同的粘度,在气体的运动中,逐渐降温、聚集凝结。

等等,怎么能超光速,瞬间到达万余光年的天际?在光速下,这些基本微粒感觉只是瞬移(这就是我们测到的射流时间不到10^-32s,1μs降低到10万亿度),但我们看起来,它们以光速走了几百甚至一万余年,在这万余年的射流中逐渐消耗动质量维持光速前进;这样,在物质的演化只经历了不足一微秒,我们看见它以光速走了一万年。(目前的银河系射流,走一万年左右)。

这时候,直到射流分散开来,就是所谓的棒状星系。(见D剖面示意图)

D剖面示意图,M是黑洞内核,A是射流光速的终点,两个圆环表示原始太阳星云的自转方向,弥散氢气星云充斥银晕;A点是开始低于光速点,蓝环K位置是夸克核聚变区。

有人说:并不是所有的星系都是棒旋星系,有的是没有棒的。

其实,所有星系中心,从类星体爆燃开始都有一个看似贯通的棒,这个棒从黑洞内核赤道直径上的两点出发,一直射到旋臂的起点,有几百至一万余光年那么长;并且棒从发射点到两侧A点都是光速,只是由于内核转速、爆燃强度、范围大小不同造成棒的长短不一、宽窄不同;另外核爆燃并不是一直按照某个规模进行,爆燃产生了一个刹车作用,使黑洞减速。内核随着燃烧,会体积减少,损失角动量,黑洞转速会越来越低,射流棒也会越来越短,直到最后熄灭,不过核爆燃会持续数百亿年甚至上千亿年。由于射流是成分单一的夸克粒子,从A以后的发展是几乎相同的,可能在D剖面上前后形成数对原始星云。随着星云的前进,由于星云的运动粘滞,速度相同的区域,更容易维持高速,而边缘地区就会减速。

以氢气为主的混合星云,一直有着极高的高温,沸点温度高的物质,液化点、凝固点也高。高温的气流中高液化点的气体率先收缩变成液滴,周围空间密度减小了,在分子力作用下,带电粒子也会聚集,慢慢聚集成团。这样就再次分裂成更小的一组组原始太阳星云团。

射流初期看得见棒,就是棒旋星系;后来棒被弥漫的星云遮住一部分,像一个纺锤,是纺锤星系,出现旋臂就是棒旋星系、S星系。

星系内核照片,两个红斑现在叫射电瓣,它们的发热,实际是夸克核聚变引起。

B剖面示意图,图上下基本对称,黑色部分为背景太空稀薄的星云;1、星云的蔓延方向,也是星云的公转方向,但蔓延速度大于公转速度;星云自转运动方向是垂直纸面的,如红色环形所示;2、“2”腰间的橙色线,是原始星云的自转轴;黄色包络线内是一个个的原始星云团,一方面绕红色转轴自转,一方面绕橘色标出的横“U”形星云总中心公转;3、原始太阳星云-前太阳星云;4、主序星,以后的背景应为黑色;5、失光星系--暗星期;6、银盘间隙;本图按B剖面看是不同位置的星系情况,按发展时间看就是一个个恒星系的发展历史,没有最终结局。

最初的中心射流一路损失质量保持光速继续前进,直到A点低于光速,之后一边夸克核聚变生成氢气云,一边前进。慢慢携裹着边缘的气体汇入主流,演变成“0”形的椭圆气流环,这个气流环有8光年那么宽,十几光年长。气流环逐渐变长,气体微粒减速更快逐渐向环流的子环中心集中(上图示意图橙色的横“U”形笔画,“2”压住的橙色位置,不是环的中心,环中心将形成银盘间隙),射流蒸发了天体的部分,包含了宇宙中的各种化学物质,高温难蒸发物质气体,较快凝结成团,逐渐成同心的熔融液体物质子环星云柱。同时射流产生的氢气云继续顺着黑洞的自转方向蔓延,“0”形的椭圆气流环越来越长,最早期的星云演化成了恒星,环演变成“U”形里外翻滚的气流前进;两股庞大的气流,都有4光年粗,随着气流的翻转前进。低于光速后,强大的气流由于气体、液体物质的不均匀,边缘气流的粘滞,在前进过程中,分裂成一个个的涡流星云团,这些星云团都绕着子环中心旋转,有的就在中心上,这些星云团就是原始太阳星云。

烟气环说明了这样的物理现象,匀速前进的气流团,由于边缘气流的粘滞速度下降,而中心速度不变,逐渐地中心气流跑到前边,又被落后的气流拉着翻转,变成气流环,气流环会携裹周围的气体一起运动,周围的气体充入环心,使环逐渐变大,产生中心无烟的间隙;无烟的间隙在银河系就是银盘间隙。

原始太阳星云环流逐渐远离内核M,相邻面由于携裹了太空稀薄的气流也逐渐远离,出现了缝隙,就是银盘间隙。另一方面射流还向前、黑洞自转方向(“U”形的底部)继续扩张。

两壁上的气流由于高冷凝点气体(沸腾时也是高沸点液体)的液化、聚集,高分子量物质的粘滞、带电粒子的吸引等原因,分离开来,云气渐渐断裂开来,接着由于运动星云的不均匀收缩再度分裂,液体粒子渐渐集中、成团,产生了足够大的引力,吸引以氢气为主的小微粒逐渐减速向大液滴集中,大块液体天体继续保持较高的速度,以自己的速度公转,形成一个个原始太阳星云。这时在“U”形最低端(前端)的星云团,有的转轴就垂直银盘面。之后这些太阳星云继续收缩、分离。太阳进入主序星,一直发光约一百亿年,大概恰好在原始星云的自转轴上,它的势力范围约4.2光年。(关于太阳系的演化,稍后做更细致的阐述)

说了射流中心,再说说射流的边缘。射流边缘在空间稀薄星云的粘滞作用下,速度慢了下来,但是,也带动空间星云运动起来,两者混合充进银晕。MA之间边缘的气流从一离开内核就有边缘粒子由于强大的引力、星云的粘滞离开射流主流,最边缘粒子像剥洋葱,一层层持续低于光速,剥离射流主流,弥漫在黑洞周围的空间,日后随着弥漫气体的增加,开始逐渐形成纺锤形的银心发光体。A以外(从距离中心M来讲叫以外,从时间发展来讲也可以叫以后)的氢气云、奔向太空的射流边缘气流,减速、弥漫到广阔的黑洞周围形成银晕以及银心周围的尘埃。由于大量尘埃和气体阻挡了可见光,因此在地球上无法直接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到银河系中心附近的区域,显示银心有较低的温度,有较大的质光比。(可参考紫外线星系照片)

这时形成了以内核M的中心为中心的,180度中心对称的S星系(自射流开始就如钎子中间穿着一只山楂,一直是中心对称的,之前是球体)。

二、S形星系、旋涡星系——

银河系内核继续向外射流,并旋转,射流以约220km/s的速度与内核同向公转,最终形成太阳系;太阳系也以约220km/s的速度公转。但是这个速度与A点的线速度是相同的,由于太阳星云比A点离内核M更远,角速度就慢10-20%,于是随着射流的继续,长出来尾巴,形成了S星系;随着时间的延长,产生了越来越长的尾巴,在看得见棒时,叫它棒旋星系;随着射流的发展,棒越来越短,看上去没有棒了,而星系的旋臂还较长,这样就成了旋涡星系。

旋臂受到的外部星系引力示意图,m是包括太阳系在内的旋臂,M是银心内核,M’是外部星系的平均等效质量,L是M到M’的平均等效距离,r是m距离M的半径,就是拉离银心内核M的力,也是科学家在寻觅的第五种力、银心的斥力。

射流产生了巨大的旋臂,旋臂除了受到母亲黑洞M的吸引,还受到邻近大型黑洞以及更远一些大型黑洞M’的吸引,由于邻近大型黑洞的巨大质量与数量之多,旋臂在没有丢失动能量的情况下,升高到母亲黑洞更高的太空(这部分解释,见本微信公众号的《第五种力是什么》)。M’实际是分布在距离M平均距离L球面上的暗物质,经等效处理,就是与银盘同一平面的质量环,至于是一道环还是多道,这要看下一道环对m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或者两个层次的环是否可以合成。环的总质量是nM’,分散到一周,等效质量是M’。

有四个因素影响着旋臂缠绕的松紧,一是周围黑洞、星系的等效平均质量M’,质量越大,缠绕越稀疏;二是射流黑洞与旋臂的距离r,对旋臂母亲黑洞与周围黑洞、星系平均距离L的比值;r/L越大,旋臂越松散; r/L越小,旋臂越紧密。三是射流缩短的速度,射流萎缩的越快,缠绕越稀疏;四是内核的引力与离心力的比较;这四点决定了旋臂缠绕的松紧。一二这两点,是恒星离开银心的原因,是恒星受系外星系引力的影响,也是科学家一直在找的第五种力、以及暗物质。

这射流一直喷发,持续了五六百亿、甚至上千亿年,终于有一天,射流停止了。而恒星的发光大多仅仅100-200亿年(以后的分析中按平均150亿年),外侧的旋臂渐渐失辉,早期的恒星,已经失去了光芒,先后变成了小型黑洞、中子星、白矮星、黑矮星以及星云等等,成为隐形旋臂,但仍有当初恒星形成时形成的行星,绕着恒星旋转,直到遇到大型黑洞被吸积、被干扰脱离本星系或被别的射流击中。

旋臂经历约150亿年,就进入失辉的老年,由于射流自转与蔓延速度不同,旋臂就有了不同的延长速度,恒星的生命期,就是旋臂的发光期,最长的旋臂大约一圈多。射流结束后,也有半圈甚至更短的无棒旋臂星系。

初期,棒较长,却无旋臂,就是棒状星系;后来有了旋臂,就是棒旋星系;再后来,棒越来越短,就成了旋涡星系。棒在银盘所在的面上一圈圈旋转,边缘的星云分散开,在银盘面两侧聚集,形成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圆饼,侧面看是纺锤形,正面看就是圆形,这是以后球状星系的主体。

半圈旋臂的无棒旋臂星系,如有远红外照片,可以发现外侧的夸克核聚变区消失。(扫描自《大爆炸》)

三、球状星系

旋臂在形成过程中也,外缘也会有一些稀薄的尘埃云弥漫在太空,这些星云充斥着银晕,中心的纺锤体越来越胖,逐渐成了一个离内核越远,星云越稀薄的圆球。这是以后球形星系看见的主体。

射流结束150亿年之后,几乎所有的恒星都失去了光辉,银心内核仍然有大量的尘埃云包围着,这就是球状星系。

正对着银盘面是球状星系,由于中心星云稍薄,可以看见中心的亮度较高;正对着侧面看到,就是纺锤星系,星云太厚,看上去亮度均匀;介于二者之间就是椭圆星系,以前随着星系盘面对地球视角的不同,命名了不同的名称。

虽然里面是黑洞(这已经不是由于光线射不出来生成的黑洞,而是引力太强大没有任何反光物质,而形成的另一种黑洞),但是内核几百亿度的超高温,产生了真空紫外线甚至能量更大的光子,光子红移后穿透了强大的引力场,把弥散的星云照亮,显示较低的亮度,有较大的质光比。

旋臂里的恒星系失光后,仍旧带着行星绕着银心转动并继续远离,逐渐的一个个被别的星系、恒星干扰改变运行轨道,成为流浪恒星系、流浪行星、彗星。

各星系发光过程结束后,各个天体有三种结局,都是为其它巨型黑洞以后形成星系提供原料,一方面投入黑洞准备爆燃,并不是所有的被黑洞吸积都会形成吸积盘,更有一部分是直接落入黑洞,像流星撞击行星,但是更壮观,却看不到;另一方面,被射流击中,形成新的星系旋臂、太阳系以及行星;第三是被别的大型黑洞、星系、恒星捕捉,成为它们的恒星、行星;除非与其它被捕获的恒星发生直接碰撞,碎成多块,否则很难被本星系再度吸积。

被干扰脱离恒星残核的天体,在太空游荡,随着时间的流逝,逐级被吸积,越来越少,偶尔也可能流浪几百亿年甚至上千亿年,直到某一天被更大的天体吸引落到其他星球,包括地球上的陨石,也许已经存在了很久远。不过时间越久,发生的概率越低。

被银心黑洞捕捉,大多成为不在银盘上的恒星、行星,质量足够大的,聚敛银晕里的氢气再度发光;小质量的行星则不能聚敛银晕里的氢气发光;它们的偏心率都较高。

被恒星捕捉,大多是成为不在行星盘盘面上、轨道偏心率较高的行星。

被行星捕捉,大多是不在赤道面附近巡行的卫星。

凡是被捕捉的天体,一般都不在赤道面附近、有较高的偏心率。

四、黑洞(这部分由于资料太少,还有疑问)

在射流发生以及内核的所有时间,内核都用万有引力捕捉所有离内核太近、来自其它星系的天体,不停的吸积周围的星体,由于恒星的轨道进动,轨道不断变化,直到与别的星球相撞,并被黑洞内核吸积。

被银心黑洞内核捕获的恒星、行星等天体,不断吸收聚敛银晕里的物质,使银晕越来越稀薄。早期被捕捉的星体,不断进动,改变轨道、聚敛物质,加上互相之间万有引力的干扰,破坏天体运行轨道的稳定,最终与聚敛的物质一起被内核吸积。这期间还不断有新的天体被捕获,继续参与清扫气体。

不在银盘面上的恒星,都是被银心捕捉的星体,吸取了较多的银晕氢气云,而获得新生,他们的光与质量有的会不符合赫罗图。

被吸积天体在潮汐力作用下粉碎,旋转落入黑洞,给黑洞带来质量、热量、角动量。

银河系内核逐渐吸收核外的尘埃与天体,又经过了几百亿年,核外的天体逐渐被内核吸收干净,内核散发出强光,但是体积太小,直径仅仅几十万km,完全淹没在无尽黑暗的太空,不能被观察到,只有偶尔发生吸积盘形吸积,才再次被看到。这时就形成了黑洞。

黑洞又经过几万亿年的吸积,才能再次达到射流的程度,进入下一次生命循环。

有没有两个大型黑洞融合的机会?这种机会是很渺茫的……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与它们的体积之比像两粒距离4000km的沙子撞到一起的几率,而大型黑洞体积更小、而黑洞之间距离更大并且大了几个数量级。(插入截图)

银河系横截面示意图,M黑洞内核, K夸克核聚变区。

宇宙中,星系像空气分子那样多,相互之间也按比例的像气体分子那么远,每个星系都以巨大的速度运动着,分子以斥力与弹性碰撞保持分子均匀分布;黑洞以引力以及相对于巨大空间的微小个体,维持着星系的运动,黑洞内核相遇而无相撞的可能。不论星系现在看上去什么样,都是他生命历程的一个瞬间;各个星系在宇宙空间的共同表现组成了整个宇宙。

由于射流是持续的,各个星系的发展是不同时的,在一定的可见范围内,某阶段星系数量占总数量的比例,也就是星系该阶段存在时间占星系总生命时间的平均比例。这样一来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不同阶段星系的数量,确定星系不同阶段的存在时间;数量越多,越接近平均值。

按星系失光时间,大约旋臂都有一圈,假设生成一圈旋臂150亿年,按银河系每圈宽约4万光年,射流五圈终止估计,球状星系失辉时间未知,需要按星系数量估计,暂时按450亿年吸净氢气星云,(首先恒星聚敛气体、吸净氢气星云,并发光照亮星云,再加失光的时间;也或者只是恒星聚敛气体的时间,有待研究),黑洞暂时按10倍发光时间估计。

观测到时间

演化时间

星系半径

星系阶段

可见星系半径

1万年

10^-32秒

1万光年

棒状星系

1万光年

1.6万年

比观测到时间约少1.2-1.5万年

1.5万光年

棒状星系

1.5万光年

75亿年

3.5万光年

棒旋星系半圈旋臂

3.5万光年

150亿年

5.5万光年

棒旋星系1圈旋臂

5.5万光年

300亿年

9.5万光年

棒旋星系2圈旋臂、有一圈失光

5.5万光年

假设


750亿年射流结束

21.5万光年

漩涡星系5圈旋臂,4失光

5万光年

900亿年

25.5万光年

球状星系,5圈失光

0.5万光年

1350亿年

37.5万光年

黑洞

0万光年

X亿年黑洞吸积天体,达到再次爆燃

类星体再爆发

谢谢众多媒体提供的资料,我保留了各媒体的标志算是对各媒体宣传、致谢。

图片贴不上

发现了原文的一处不足,和一处小错误做个补充:

黑洞就是超流体高温夸克球,射流就是夸克流;一处错误是,恒星、行星、卫星由一团原始氢气星云形成,在一个共同的盘面上有些许变化的是由于陨石的冲击;那些偏心率高、不在一个盘面上的,是被捕获的。

关注维新公众号黑洞统御宇宙,率先领略天文新发现,看最新宇宙发展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里姻缘一线牵,两个遥远天体,靠什么同频共振?
星云:本星系群、室女座超星系团,如何拍摄?〈2017-06-27〉
黑洞竟然是红的,为什么说爱因斯坦又对了?答案是黑洞背后的超算
天文图集 20180311
太阳系来自于太阳星云,太阳星云源于银河系星云,那银河系星云呢
又被颠覆?科学家在狼蛛星云中的新发现,将改变对宇宙的认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