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杜鹃文艺」《​田园赋》等四篇(总第391期)

五莲诗社

文苑一:

田园赋

许传亮

庚子春,余事良田。足践溪谷山径,身历乡土丰园。丘间觅踪,逆水寻源。修田路以通达,筑坝渠以丰田。唯我心动,思陶翁之隐逸,慕诗佛之悠闲,遂赋田园。

田园之盛,大济苍生。天时宜而润物,厚土利而万隆。红鸟衔种始有五谷,神农断肠方知草性。阪泉之野,华夏首成;轩辕修德,肇造文明。刀耕火种,荒原初易;铁犁牛耕,春秋业荣。追本溯源,田园生而皆为民宁。

田园之丰,国运升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国筑良田为策,家蓄粮仓求安。昔应天时田丰,今顺国策沃衍。黍撒高地,麦种平原;稻播水泽,谷点丘山。水腾四野,路达云田;机施春润,车载秋满。叹古赞今,田园丰而皆为众安。

田园之叹,乡愁悠悠。丘山流韵,桃源存幽。良田几丈,耕来食则无忧;滨水几尺,垂来欲则无求。幼从父耕,壮为俗谋。亲尚操耒抚田,子无半功嗟羞。久厌城嚣,长恋清柔。人言畏而道艰,风语轻而从流。靖节身傲,不为五斗折腰;摩诘心净,喜为诗画禅游。百世田园,千古逸修。身世忘于空山,万念从于云舟。我之叹,碌碌难为孝全。

清辉尚沐远途,晚霞犹期归安。朝雨浅润纸上沃野,半夜深耕笔下田园。赋我田园,待我逸修。

注释:

2020年春,随同事一起到各个乡镇的田间地头勘测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看到“翁操耒耜,妪牵牛缰”犁田,心里颇多感慨。同时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国策而憧憬。

陶翁:为晋时田园诗人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被赞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诗佛: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号称摩诘居士。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红鸟衔种:传说五谷的种子是红鸟衔种传给神农的。

神农断肠:相传神农为识百草药性,误食断肠草而死。

文苑二:

奶奶讲的故事

秦建民

小时候,奶奶照看我时,常给我讲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有些传说故事记忆不深,随着我的长大就渐渐淡忘了。有些传说故事情节精彩,富有哲理记忆比较深刻,就留存在记忆中了。今天就给朋友们讲一讲,一个山里人到城里卖柴的传说故事。

在清朝年间,有一位山里人名叫王林,住在大山的深处。常年以砍柴到城里集市上卖为生。这一天,他又砍了一些柴,挑到了山下土路边,装到了独木轮车上。然后推着木柴来到县城的集市上卖,这时一位城里人就过来买柴。俩人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商定价格为八文钱一百斤。经过称重后,称出来的重量是三百一十二斤。这个城里买柴人就说:“齐着吧!按三百斤算帐吧。”王林想,虽然砍柴挑下山,再推到集市上不容易。可只是费了些力气,常言说:“力气是浮财,用了它还来。”就点头答应说“可以,就齐着按三百斤算帐吧!”那个城里买柴人就说:“八文钱一百斤,三八二十三就给你二十三文钱”。王林一听不对,就说道:“应该是三八二十四,你应该给我二十四文钱才对。我到不是差这一文钱,账归账让的是让的,账就应该明明白白的。”于是两个人互不相让争执起来,这时一个城里老者,领着他的小孙子走了过来。说道:“你们俩人争论什么呀?说给我听,我自有公断。”买柴的城里人就说:“三百斤柴,八文钱一百斤,三八二十三文钱。”王林接着说道:“应该是三八二十四文钱。”听完俩人的话,城里老者心中已知谁对谁错。就向着城里买柴人说道:“你这个山里人,浑身松枝毛的味道。连个账也不会算,却说人家算的不对,确实应该是三八二十三文钱,快拿钱走人吧!”王林听后,自知再争无济于事。就说到:“是我不会算账,自己算错了。”说着接过二十三文钱,对城里老者说:“多亏老伯给我算账,为了表示对你的感谢,我想请你喝酒吃饭。”城里老者听王林如此说,心中暗想:这个山里人确实傻的可以,真好糊弄还感激的请我吃饭。就十分高兴的领着孙子,跟着王林来到了一个饭馆。王林点了四菜一汤,又要了二壶酒,就和城里老者吃喝起来。酒足饭也差不多吃饱的时候,王林站起来对城里老者说:“你的孙子俊俏可爱,你先喝着我领他到外面,给他买些好吃的糕点。”城里老者听后,见这个山里人傻的可爱。就点头答应说到:“少买些糕点就可以了。”王林领着城里老者的孙子来到集市上。走到一个卖猪肉的摊子前,对卖猪肉老板说:“我买一挂猪肝。”那时候猪肝是连猪肺、猪心在内按挂卖的。卖猪肉老板连忙把一挂猪肝包了起来,递给王林。王林手往怀中一摸,对卖猪肉老板说道:“我忘记带钱了,这样吧猪肝我先带走。把我的儿子先押在这里,我回家拿钱给你送来,再领儿子可以吗?”卖猪肉老板见他把儿子留在这里,也就同意了。王林又来到一个算命先生的摊子前,掏出一文钱让算命先生,按他说的写了一张信纸。然后交给城里老者的孙子说:“在这里等你爷爷,他来后把这张信纸交给他。”然后就拿着猪肝,推着他的独轮车回到山里去了。

且说那城里老者在饭馆吃饱喝足后,也没见王林与他孙子回来。就知不好,连忙起身去找,却被饭馆老板拦住了,直到他付了酒菜钱后,才放他离去。城里老者急急忙忙来到集市,只见他的孙子,就站在猪肉摊子前。赶紧上前去领孙子,猪肉摊子老板说:“你儿子买走了一挂猪肝,把他儿子押在这里,回家拿钱去了。你如果想把孙子领走,先把猪肝钱付了吧!”见此情景,城里老者只好把猪肝钱也付了。回家的路上,孙子把山里人王林给他的信纸,递给城里老者说:“是那个山里人,让我交给你的。”

城里老者打开信纸一看,只见上面写到:

“城里人处事精,

山里人做事憨。

明明是三八二十四,

却非说成三八二十三。

爷爷请了一桌酒,

孙子换了一挂肝。

要问山里人为何如此做,

只为惩治世人奸。

城里老者看后,对于他今天做的事情,前思后想顿觉惭愧。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人一定要坚持公平正义,才能无愧于天地间。世界上的精与憨,世人很难区分。所以才有了“精大了带出憨”和“大智若愚”的两种说法。

文苑三:

心愿

爱不释手

今天,母亲生日。看着母亲以前的照片,再看看现在的母亲,头上的黑发已很少了。自从父亲重病一年来,母亲心力憔悴,苍老了很多很多……

父亲再次住院,明显可以感觉到母亲一个人的孤单。陪母亲说话,已成为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我是母亲的小女儿,性格,长相特随母亲。母亲特别喜欢与我唠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一提起我小时候的事,母亲就变的记性特别好,眼睛也特别有神彩。说我小时候特爱哭,一生病,最喜欢被母亲环抱在怀中,母亲就整夜整夜的不睡觉,陪着我。小时候的一场重病,等我病好了,母亲的眼睛却因为着急上火,针眼老大,半边脸都肿了。每每听母亲说起,我就忍不住落泪。

今天,母亲却跟我聊起父亲。父亲是一个勤劳干净的人,性格温和,话语不多,不善于表达。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不打骂儿女,这在他那个年代是很少的。在母亲眼里,父亲是个有学问的人。虽然当年父母的婚姻是包办的,可现在母亲说起来依然感觉幸福。那些年,父亲常年在外教书,我们姊妹尚小,家里的一切都全靠母亲一个人操劳,而每次周六回家,父亲总是尽可能的帮母亲把家里的农活干完。

母亲跟我聊起以前,交通不发达,没有汽车,父亲每次回家,都是靠步行。以前父亲在很远的学校教书,吃过午饭,父亲就背着那沉沉的,节省下来带回家给我们的吃的,踏上了回家的路。等父亲走回家,天都已经黑了。后来工作变动,父亲调到山区小学,每次回家,父亲都是披星戴月,翻好几座山。那漫长遥远的山路呀,年轻的父亲是怎样一步步,丈量回家的?!正是因为走的路太多,父亲的右腿现在已有些变形,疼痛难忍。母亲念叨着这些,眼睛里闪着泪光。我知道,母亲的心,疼了。

父亲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浪漫的婚姻.可是却是实实在在的互相疼爱着,彼此心照不宣,就这样,生活了这么多年。我感动于父辈质朴的婚姻,更感恩父亲母亲。

母亲,祝您健康!您健康,我就快乐,我就幸福!

父亲呀,祝您能慢慢好起来,能多陪伴母亲,多陪伴我们。这是此生,我唯一的心愿!!

文苑四:

乡村歌谣

宋呈祥

有一种歌谣,既不在舞台,也不在闹市,而是在乡村广袤的田野。这种歌谣带着泥土味的芳香,传唱在劳动中间,它为牛而歌,叫做使牛歌。

小时候,在乡村农忙季节,在沉睡的黎明中,总会被使牛歌将我从梦中惊醒。使牛歌在寂静中显得格外嘹亮,仿佛是乡村吹响农时的号角,伴随着我童年那甜蜜的梦。

这个歌谣,源自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年代,在农田里耕地使牛的老把式歌喉中。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农民耕种土地用机器操作。为了赶农时,使牛的老把式,必须早起,待到天亮就要把地耕完耙平。等着天亮其他农民下种或者插秧,否则就会窝工耽误农时。

使牛的老把式在整个种地环节中,显得举足轻重,角色非常重要。那个时候,使牛的老把式,不是谁想当就当的,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和经验,待遇也不同一般的农民,要高些。使牛的老把式也觉得自豪起来,趾高气扬起来。

那时候,没有机械化农机,而是用耕牛和木犁,来翻地、耕地、耙地,疏松和整平土壤,便于种庄稼。农村种地,先在地里撒些土杂肥,或者撒上化肥。再用深犁把地翻起来,再用耙将地耙平。当然耕地耙地,需要有好的牛配合拉犁才行。一般用的是黄牛和水牛(也有的地方用驴子和骡子)。有的拉犁是双牛拉犁,有的是单个拉犁。

老把式使牛,有自己的方法:要熟练地套犁、吆喝、扶犁、动作有板有眼,一气呵成。使牛老把式,肩上背着长长的牛鞭,把牛套好行头,一切准备停当,就开始犁地了。使牛犁地也需要一点小诀窍:左手用力扶犁,尽量不让它左右晃,右手拿着牛绳和牛鞭。开始的时候,牛比较懒散,喊一声“驾”,一般牛就开始向前走了,如果不听指挥,就甩它一个响鞭,这时候,牛知道老把式生气了,就卖力的拉犁。当耕地走向正常的轨道,达到人、犁、牛和谐的时候,老把式就愉悦起来,唱起驶牛的歌谣:咿呀——老——咿呀——老——最后来一个“驾”。这时候,老把式、牛都有兴致,耕的地质量特别高,速度、深浅恰到好处。当牛偏离了轨道向右偏时,老把式就拽左边的缰绳,喊着“来——来——”。如果牛向左偏,老把式拿着缰绳,就喊:“啦——啦——”牛就回到正常的轨道。这样的喊声和歌谣,在寂静的黎明中,显得格外响亮,回荡在岭畔、山谷、原野中,甚至传的很远很远。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机械化的出现,“使牛”走向绝响。老把式使牛耕地的方式,已经被淡去了人们的视野,进之而来的则是农机的轰鸣声。使牛歌,是那个时代乡村所具有的符号和印记,而且是司空见惯并不惊奇。每每回味这乡村歌谣,往往会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时代,会把那时人们的生活穿戴、粗茶淡饭紧密联系起来,并深深地扎根和停留在人们的心底。

每当在黎明晨曦,仿佛朦胧中又听到一曲曲乡村耕牛的歌谣,进而看到一幅耕牛图和着袅袅炊烟,构成一幅乡村美轮美奂的晨景画卷。片片被翻开的热土不仅辉映着初升的一轮红日,散发着沉睡中地温的热度,而且也翻开了农民希望的田野。声声的吆喝,曲曲的乡村歌谣,彰显了农民的淳朴和豪放,恰如一壶烈酒在心中升腾。

重温乡村热土,追忆聆听久违的乡村歌谣,总会让人有一种亲切感,总会让人闻到一股泥土气息,使人有一种地气重凝的感觉,从而激活人们奋发前行的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歌谣】难忘当年忙春耕
雷击奇谈
牛把式,乡村里曾经的大人物
民间故事:贵人借宿
况味如歌同题诗||童年的回忆
她经历3段婚姻才懂:男人往往靠不住,有“资本”的女人才能幸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