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2009-01-06 15:23:46|  分类: 儒风·国雅

 

【原文】

    貢問曰:“何如斯可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上矣。”

    曰:“敢其次。”

    曰:“宗族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次矣。”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做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国君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士了。”
    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所在。”

【译文】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关于“大信”与“小信”的问题,亦即“信”的通权达变问题,我们在《论语》的有关读解中已说得很多。这里只作简单重申,即,一方面,“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最典型的强调就是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固执于“信”而不知变通。用我们所说的最为极端的情况就是,难道对你的敌人也要讲“信用”吗?

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而通权达变。通权达变的标准就是孟子这里所说的“惟义所在”。这是最基本的不能放弃的东西,也是指导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的原则。

    对“硁硁然小人哉”怎么解释呢?我很赞同钱穆的解释,“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有些人只讲求“言必信 行必果”可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味坚持,真的是小人。

    圣人就是圣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儒家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明白和学得的,是需要用一生去感悟,甚至可能穷其一生都终究不得其要。孔子的伟大,在于创立了儒家思想体系,孟子的伟大在于继承中发展了儒家的思想。儒学之深远,不是我所能窥见的,也更不是我有资格去评述的。

数载潜心向儒,穷尽心力冥悟,获得的也只是一点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且越读越是读不懂,越读越是不知如何去读,儒学实在是太博大精深。

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我们通常在社会实践中,总是会遵循“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孔子的思想,更是国人的推崇。自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来,使之流传千年不古,这是一个境界,是一种人格基础。

然孟子曰: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说话不必讲究信用,行动不一定非要有确实的结果,惟独要有义。

粗略看来,这个和孔子的思想是矛盾的,人怎么可以不讲信用呢?说了的事情,怎么可以不去做呢?如果真是该这么理解的话,那么我是不会崇拜孟子的。但事实上我是对他顶礼膜拜的,如果我们认为这话是和孔子的思想有矛盾的,实际上只是我们自己的理解出了问题,叫断章取义,忽略了“惟义所在”,所以一句话的意思就全变了。

而“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的思想核心恰恰在于“惟义所在”,我们甚至可以解读为:“只要心中有义,言就不必信,信就不必果”,但是我们是否看出来了““只要心中有义,言就不必信,信就不必果”与“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之间的关系中前者的语句是浅薄的,而后者的语句是精辟的无懈可击。

静静的在心中对比一下“惟义所在”四字排前和排后,竟然是迥然不同的境界。所以不得不叹服,圣人就是圣人。

圣贤们,用他们的思想,征服了我的全部灵魂,导引着我的思维和生活的方向。我突然之间明白了孟子为何会出此言论。其实是来自简单的生活,更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见和经历的。

仔细的想一下,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别人做出一种承诺,但当事过境迁以后,当初承诺的条件已经不在了,或者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个承诺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如果我们还一味的去死守着这个承诺,那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但往往我们这时候通常会联想到:“言必信,行必果”于是就背上这个思想包袱,这样一来,就中了佛说的:“留不得,舍不得,去不得。”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就会遇了这样的问题:

比如一个男人很爱一个女人,并且承诺过要等她一辈子,而事实上,在等她的这些年时间里,这个男人甚至根本没有过再得到过她的任何消息。那么这种等待本身就不是幸福的,而是一种痛苦。

很多年过去了,事过境迁,今天的人,已经不是当初的人了,今天的环境也不是当初的环境了,这个承诺实际上已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了。自然就应该“当去则去”,“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承诺的当初,或多或少带有一种冲动的情绪,或者带有一个好的愿望。

再比如:一个人在落难的时候,向一个朋友借了一笔钱,答应在某一个时期归还,但到了这个约定的日期之前,现实决定了他没有这个能力偿还,如果这个时候,他还是想着因为有一个承诺,就一定要去想办法还的话,他就只有去抢银行了。

所以“言不必信,行也不必果。”只要他心中始终记得,在自己落难的时候,曾经有个人,给予过自己最无私的帮助,就足够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好好的活着,总有一天,能还完这笔钱。而如果因此而感觉对不起朋友,自杀了,或者为了遵守承诺抢银行被枪毙了,那其实就是最大的违约,因为人死了,就永远都不可能再归还了。

圣人就是圣人。“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必与不必》
品《孟子》,分享一些启发人生的至理
义所不在,则言不必信”
《孟子》第102讲【离娄章句下】(11)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句话怎么理解?
2009文化经典检测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