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巢氏、古巢国与陷巢州长庐州

导读巢湖市是有巢氏生籍地望。从古巢国南巢巢伯,直到今天巢湖市,无不传承了有巢氏留下的无可替代的地名文化遗产,并演绎了候伯国与庐子国,乃至巢州与庐州的地域变迁。


  2011年8月22日,巢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有巢氏:被视为巢湖人

 


1999年,本人在主编地方风物图书《巢湖》(安徽科技出版社1999年出版)时,其中收录两位巢湖籍人物,经责任编辑质询三思后方予通过。一是将境外超级影星成龙记载原籍为和县沈巷镇房桥村。二是将“有巢氏”载入书中“人物篇”。有巢氏辞条全文:“神话传说中人物,汉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为防御野兽侵害,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庄子》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时代。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它与同时出现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样,虽均出自后人虚拟,但也表明了汉族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光荣历史进程。”


有巢氏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这样记述没有直接的文字依据。因为,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仅有3600年的历史。而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不可能有文字记录有巢氏是何方人氏。但是,“巢”作为地名和湖名符号,在时间上它有特定的记忆性,在空间上它又有特定的方位性。正是“巢”之名号,透露出巢湖流域是有巢氏生籍地望的信息。

 


有巢氏,又叫“大巢氏”,简称“有巢”,“巢”,相传年号“巢皇”。史传为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在北京平谷“中华百帝宫”,“有巢氏”作为率领原始人走出洞穴,构木为巢的“中华第一人文圣祖”,被列为百帝之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巢湖流域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各路专家学者结合古籍文献研究,进而形成共识:有巢氏被认为是安徽巢湖人。

有巢氏系“三皇”之一。“三皇五帝”无疑是自“盘古开天辟地”后的中华上古时期杰出首领的代表,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具体“三皇”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如《楚辞》称西皇、东皇、上皇,《史记》称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但都没有说明其人其名。“三皇”其中有一说为“巢皇、燧皇、羲皇”,“巢皇”即指有巢氏。“三皇”诸人,通常泛指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发展阶段,表明了中华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文明历史进程。

 


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神话传说,一般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要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即有记载。《庄子·盗跖》曰:“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传统的说法是,有巢氏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历仙山,得到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因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有巢氏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既挡风避雨,又可防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过去, 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出生地是苍梧(今湖南九嶷山以南),立都石楼山(今山西吕梁东北)。也有认为有巢氏的生籍在山东, 或在山西、内蒙古等地。汉代纬书《遁甲开山图》说:“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至于有巢氏治都于此,并无实据为凭。以致人们曾存疑问:有巢氏时期连一座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哪里会有都城呢?

 


有巢氏的功德,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明进程。收录北宋《太平御览》引项峻《始学编》载:“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迹也。”倾向认为巢居开始于南方。其引《林邑记》说:“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宋地理学家周去非说:“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其所以然者,盖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欤!”(《岭外代答》卷四) 。这都说明巢居可能起源于南方。

 

时至南宋,富有“会通”、“求是”和“创新”精神的学者,倾向有巢氏生活在巢湖流域。著名史学家郑樵(11041162年,今福建莆田人) ,学术思想主张“仲尼、司马迁会通之法”,在《通志·三皇纪》云:“厥初,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郑樵注重实地考察,在《通志·氏族略》中从姓名学定义得出新的见解:“巢氏,有巢氏之后,尧时有巢父,夏商有巢国,其地在庐江,子孙以国为氏。”康熙《巢县志》沿革志进而确载:“罗泌《路史》称有巢氏。”罗泌(11311189年,今江西吉安人),其《路史》记述上古迄两汉事,考证精赅,保存大量的古代史料和佚闻,堪可采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巢湖流域被公认为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打破了长期以来长江和巢湖流域被认为不可能是人类发源地的历史论断。距今约30万年的和县猿人、约20万年的银山智人和5500年前凌家滩遗址,印记了人类祖先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的进化历史,展示了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人类创造的古代文明,包括有巢氏所开拓的原始时代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明时代。


凌家滩遗址自1987年被发现,经过文物考古部门的五次大规模发掘,认定遗址其年代距今55005300年之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经遥感测定,凌家滩遗址的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现了大型祭祀,红陶块砌成水井和建筑遗迹,以及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足以佐证,凌家滩遗址是已存在政、军、神三权的有巢氏聚落中心。其主要活动范畴,在巢湖领域东南一带,包括今天的含山县凌家滩和巢湖市巢山。

2006,巢湖籍学者宁业高、钱玉春两位研究员,合著《中华始祖有巢氏论纲》,通过当代考古文物考证古今文献,论证巢湖流域是有巢氏生籍地望。2007年,凌家滩遗址第五次考古发掘,发掘领队张敬国研究员从M23墓葬所出土的300余件丰富文物分析,墓主人当是聚落中心的神权领袖。在远古时代,血缘氏族是人类从原始人群转变到氏族部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族民对先祖充满缅怀心理和崇拜意识。据此足以佐证:凌家滩的先民就是史料所记载的有巢氏,凌家滩遗址就是有巢氏时代的聚落中心,有巢氏的生籍地望就在巢湖流域。

有巢氏既是有巢氏个人的称号,也是有巢氏及其子孙的氏族部落的称号。有巢氏因发明巢居而被尊为圣祖,因受部落拥戴而成为氏族首领。有巢氏“王天下”,年号“巢皇”。有巢氏“王天下”时期,关注人生,胸怀民众,为民谋生,为民造福,功高德隆。“巢皇”有“传二世”说(《春秋纬命历序》其八《因提纪》) ,也有“百余代”说(《通志·三皇纪第一》)。《逸周书·史记解》:“昔者有巢氏,有乱臣而贵任之,以国假之,以权擅国而主断,君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是说有巢氏的统治,因乱臣而结束。

自有巢氏之后的中华民族先民,开始不再洞处穴居的新生活。有巢氏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已经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当时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男子打猎和捕鱼,女子采集野菜和挖掘块根。此时人类的婚姻形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不仅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关系,同一族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也禁止通婚。男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女子为妻,女子也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男子为夫。这种族外群婚相对于血缘群婚,显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引导并带领先民脱离动物界而迈出人类第一步的便是有巢氏。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在《中国历史讲稿》中所指出:“到了有巢氏,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

古巢国:从南巢、巢伯到消亡

春秋时期,东周王朝共有140多个诸侯国,巢国是重要的方国之一。巢国其境在今巢湖市及其周边区域,本为有巢氏生息地和有巢氏部落所辖地。域外氏族敬称为“巢伯国”,中原部落


从方位呼之为“南巢国”,后人则谓之“古巢国”。

巢国是在有巢氏后裔形成的氏族部落的基础上所建的国家。有巢氏从构木为巢起步,带领氏族先民们开发渔、牧、农、商诸业,推进巢湖流域的文明进程,一代代地繁衍发展而形成有巢氏部落,并在尧舜时代出现了高士“巢父”等人物。随着华夏九州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发展与变革,有巢氏部落在夏朝时就建置为诸侯性质的氏族方国——有巢国,简称巢国。有巢氏发达壮大而向四周扩展,主流趋势是沿长江北岸土肥水丰的平陆地带东西双向蔓延,并往大别山麓发展。其疆域广袤,全盛时期大约涵盖今巢湖市全境,合肥市全境,六安市城区和寿县、舒城、霍山等县,安庆市的桐城、枞阳等县,滁州市城区和全椒、来安等县,以及南京市江北地区在内的方圆数千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

夏(约公元前2033~前1562年)王朝时期,富饶的巢国吸引着其他氏族部落,其中有如皋陶氏后裔偃姓部落,从东方、北方不断徙入巢湖流域。有巢氏部落友善接纳外族,并让出巢湖西及西南地域许以定居,从而在江淮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巢国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在巢湖流域生活、居息和垦植,中原人以地理方位称其为“南巢氏”,简称“南巢”。

殷商(约前1562~前1066年)时期,有巢氏部落的巢国,及皋陶氏后裔偃姓部落分别建立起的六国(今六安市区周围)、英国(今舒城县一带)表示臣服。商国王武丁“修政行德﹐殷道复兴”,实现“武丁中兴”。江淮地区五六百年间几无战事,各方国持续而稳定地生存发展。巢湖流域由于地宜物丰,还被皋陶氏后裔孽分出的“群舒”(舒、舒庸、舒蓼、舒鸠)、橐皋(今居巢区柘皋镇及肥东县境部分)等小国。

周代商而立国(约前11世纪~前256年),九州之内方国、部落悉数归顺。由于巢及六、英诸国世代与商友睦,而对周似乎“大不敬”,引起周王特别介意而多次遣师征讨。周原出土甲骨有“征巢”记载,《西清古鉴》中也有两件青铜器记载周对巢的用兵。一向重农耕渔牧而淡于军事的巢国无力抵御势头正兴周师,只好认输,表示臣服。周武王姬发现巢国地大人众,基础富饶,遂将巢国地域析分为二,一为巢国,仍旧都于巢城;二为庐国,立都庐邑(原址在今合肥市区)。巢国资深,继赐伯爵,称“巢伯国”;庐国赐子爵,称“庐子国”。命名“巢伯国”,是国名加封号的一种称谓。西周加封这个夏、商的遗留方国为伯爵,可谓礼遇有嘉。巢伯在周武王时进京朝觐,芮伯还为此作了一篇《旅巢命》。西周铜器《班簋》铭文中有“秉、繁、蜀、巢”四个国名,其中的“巢”字就是巢伯国。


巢伯国位处“吴头楚尾”,且国民富庶,春秋时长期成为楚、吴两国掠夺对象和交兵战场。据古籍记载,公元前615年,楚国伐巢国,《春秋》云:“夏,楚人围巢。”西晋学者杜预有注:“巢,吴楚间小国。庐江六县东有居巢城”。前584年,《左传》云:“吴始伐楚伐巢”。前518年,吴国灭巢国,《左传》载:“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巢国渐次衰微,时为楚属,时为吴属,直至鲁昭公二十四年(518) ,吴灭巢伯国而改称“巢邑”、“巢门”。周元王四年(472)越灭吴巢国还楚,前333年楚灭越后,古巢国境为楚地。秦始皇统一九州后实行郡县制,于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设“居巢县”,隶属于九江郡,其境相当于今巢湖市居巢区及其周边部分。

作为春秋时期的重要方国,历代文献均有古巢国的记载。青铜器《班簋》、《鄂君启节》的铭文都载有“巢”国。《左传》中屡见“巢”字者,多指古巢国所在地。《尚书》中曾两处记述巢国,在《仲虺之诰》云:“成汤放桀于南巢。”另在《游獒》载:“周武王克殷,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唐孔颍达疏云:“成汤放桀于南巢,或此巢是也。”三国韦昭《国语注》云:“南巢,扬州地,巢伯之国,今庐江居巢是也。”唐杜佑《通典》曰:“巢,汉居巢县也,古巢伯之国。”宋乐史所撰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更有解读:“古巢伯之国,《尚书》云“成汤放桀于南巢”,又云“巢伯来朝”,即此也。春秋时,楚灭为邑,秦汉为居巢县。据《三国志》记载:东吴名将周瑜,在出任大都督之前,曾任居巢长。

古巢国的历史,在浩瀚古籍中毕竟仅有一些零星的相关记载,加之巢邑于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8)地震陷城为湖,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史断代。由于人们能了解古巢国的文化资讯和文物遗迹十分有限。以致历史上有没有古巢国,国都遗址又在哪?成了一个长期以来难以确认的谜。1996年至2001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巢湖连续三次的考古新发现,为我们寻找这个神秘消失了的古巢国,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从发掘出土的那些价值极高的艺术品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古巢国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和曾经拥有的辉煌。


1996年,巢湖市东郊放王岗发掘出一座西汉大墓,出土铜器、玉器、漆器等类文物700余件。棺内随葬一枚刻有“吕柯之印”的玉质印章,“吕柯”其人虽查史待考,但据墓葬规模、棺椁结构和随葬五鼎的规格判断,吕柯应为大夫级的高级官吏。1997年,巢湖市北山头(位于现卧龙山庄)发掘出两座战国古墓。其虽年代久远, 但在随葬的精美器物中发现了文字资料,为探索历史上的古巢国提供了珍贵线索。其中,一只银盘底部除有“铢”、“两”等计量文字外,还有“乘舆”二字。“乘舆”既指皇帝的车马器械等用具,同时又是的皇帝代称,表明该器物应是皇帝的御用之物。另有一个漆盘底部的铭文,有“东宫”字样。“东宫”在战国时期专指皇太子居所,不排除墓主是皇太子的可能性。墓中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墓主身份的文字,但却表明了墓主身居国都及其皇亲国戚的身份。

2001年,巢湖市文物管理所在居巢区(今巢湖市)烔炀镇唐咀村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巢湖北岸的护坡下,大面积露出水面红烧土、灰土、黑碳层,以及房屋建筑的痕迹,经初步考证为地质灾害造成的水下城遗址。在从当地村民手中征集到的260件文物中,最早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是商周时代的玉斧、石锛,最晚的是王莽时代的钱币。通过对文化层中间层灰烬的14C测年,距今年代2090年,说明水下城遗址的居民,生息始自春秋时期。在遗址上发现的陶片中不仅有盆、罐、壶之类的日常用品,还有精美的和田玉印章、银质印章,特别是发现了筒瓦、板瓦和瓦当残片等宫殿建筑材料。巢湖唐咀水下城遗址的发现,显现出古巢国的国都遗迹的端倪。

沧桑变迁:陷巢州长庐州

在巢湖流域,民间久有“陷巢州,长庐州”的谚语,说明巢湖、合肥具有毗邻相依的渊源关系。春秋时期,周武王姬将巢国地域析分为二,一为“巢伯国”;二为“庐子国”。这种行政上的“此消彼长”,或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谓历代延绵。


巢湖商周时建南巢,春秋时置巢国,秦汉设居巢,唐初置巢州。民国38(1949)6月,成立巢湖专员公署,辖巢县、无为县、庐江县、三河市、肥西县、肥东县、含山县、和县并巢湖水上公安局。1952年巢湖专员公署撤销,巢县、无为县、庐江县、和县、含山县,划归芜湖专员公署,肥东县划归滁县专员公署。其间,19587月庐江改属六安,同年8月巢县改属合肥,和县、含山改属马鞍山;无为仍属芜湖。1965 年巢湖专员公署恢复建制,辖巢县、无为、庐江、肥东、含山、和县。其中1983年肥东县划归合肥市;1984年巢县改为县级巢湖市,隶属关系不变。20001月地级巢湖市挂牌设立,下辖居巢区、无为、庐江、含山、和县。随着时代发展,行政区划仍然存在变迁的可能性。20118月,国务院决定:撤销地级巢湖市。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以原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辖414县;马鞍山市辖33县。芜湖辖44县。

而自然界的“陷巢州”则是地质上的“此消彼长”,诚如巢湖姥山实为1亿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心岛,而非传说焦姥济世为民投水变化而成。据康熙《巢县志》载:“吴赤乌二年,巢城陷为湖。”晋陈寿《三国志》也有“赤乌地陷”之记载。“赤乌”乃三国东吴年号,“赤乌二年”,即公元238年,“巢城陷为湖”。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为权宜之计,从袁术处谋任居巢长,继由居巢奔吴而大展雄才伟略。时至“赤乌二年”,居巢因“曹操四越巢湖不成”(诸葛亮《后出师表》)而属吴地。


“赤乌地陷”,当是地质上的“陷巢州,长庐州”。早在唐代,大诗人罗隐游览巢湖,即留下七律《中庙》一首:“临塘古庙一神仙,绣幌花容色俨然。为逐朝云来此地,因随暮雨不归天。眉分初月湖中鉴,香散余风竹上烟。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对“赤乌地陷”更是深信不疑,他在《巢湖图》上题有“波中遥望凤崔嵬,凤阁琳琅台壮哉。楼在半空云在野,橹声如过鹤声来。巢湖地陷赤乌事,四邑水满至今灾。几日东风泊沙渚,途穷对客强徘徊”诗句。清邑庠生杨于芳则有诗云:“沧桑本是异流言,龙漠蜺高自天竺。尼父由来怪不语,书非恒理安可读。及今目赌见奇征,始信天地多翻覆。闻说当年赤乌陷,昔也为陵今为谷。”

 


2001年在巢湖北岸的护坡下发现唐咀水下城遗址,证实“陷巢州”不仅仅是传说,而是巢湖地壳运动演绎的结果,正所谓沧海桑田的“此消彼长”。据清嘉庆《庐州府志》记载,肥西三河镇1855年前只是入湖口的一个小沙洲,而到1907年,它的位置却远离了湖滨,至今距巢湖水面已有十五六公里了。可见现今的巢湖,仍处于不显而易见的“陷巢州长庐州”的地质变迁之中。


巢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与会嘉宾

 

备注:本文曾发表相关报刊。本次发布,有所修订。

 

小编提示:萌翁故事侃巢湖公众号主旨“爱我巢湖,温馨交流!”内容涵盖风物情怀,掌故民俗,巢湖芳邻。凡本平台发布文稿,均系署名作者原创作品。图片源于网络。约定每晚八时许发布一次。网络相逢也是缘。欢迎朋友关注,互动指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皇五帝都邑(1):有巢氏与古巢地(巢国)
神秘的北纬线与神奇的巢文化(图)
中华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续三)
“三皇”系列之有巢氏:华夏第一人文始祖的历史探源
谭天宇:寻找居巢国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之106--108【茅国、滑国、巢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