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渔樵”之艺术原型

“渔樵”之艺术原型
梁黎丽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广东珠海

  摘要作为文学形象的“渔樵”,在早期的文学作品当中所表现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具体来说,包括自由精神、独立人格、道德事功、侠义节烈、生命观照和隐逸情怀等价值观念和哲理智慧。
  关键词渔樵,自由,独立,事功,侠义,生命,隐逸
  1.引言
  渔、樵,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人,这是自古就有的。《毛诗》有“钓”无“渔”,“樵”仅一见(《小雅·白华》:“樵彼桑薪,印烘于堪。维彼硕人,实劳我心。”[1]以樵薪兴忧劳之慨)。《楚辞》有“采”无“樵”,有“渔”有“钓”。《楚辞》中的“渔樵”活动明显多于《诗经》,这可能与诗、骚所分别代表的北方农耕文化与南方渔樵文化有关。而后的《庄子·渔父》和《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则为士人心目中圣贤之外的另一种人格典型。从此渔樵成为了隐逸文学中频频出现的一种象征性符号。其实关于“渔樵”在早期的文学作品当中所表现的人格形象很丰富,但是目前对于“渔樵”精神内涵的研究多致力于隐逸思想。而对“渔樵”形象所体现出来的自由精神、独立人格、道德事功、侠义节烈、生命观照等价值观念和哲理智慧却很少被论及。下面笔者将对“渔樵”艺术原型进行逐一论述。
  2.先说渔父
  2.1.吕尚
  《战国策·秦三》:“(范唯谓秦王曰)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2]《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以渔钓奸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3]《韩诗外传》卷八:“太公望少为人婿,老而见去,屠牛朝歌,钓于磻溪,文王举而用之,封于齐。[4]无论是隐于海滨、屠牛朝歌,还是垂钓渭水,说明发迹之前的吕尚是一个隐逸之士,他主要扮演的还是一个潜修待时的渔父角色。这似乎是渔父形象的最早原型了。
  2.2.范蠡
  范蠡是一个不恋功名,激流勇退,善于审时度势,全身安命的智者。《国语·越语下》记载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毅然决然地抛弃高官厚禄,“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5]《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易姓名。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陶朱公。”[3]又《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文)种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3]范蠡是一个明智之士,他对专制君主的本质是洞若观火的。因此,他要明哲保身,乘扁舟,浮五湖,首先显示的是渔父的形象;至于适齐,躬耕发财;之陶,经商致富,那是后来的事。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即用范蠡之典。范蠡亦可视为渔父形象的原型之一。
  2.3.庄子
  庄子出身贫寒,曾借粟度日,还一度遭到曹商的讥讽:“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庄子·列御寇》)[6]。后来“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6]。这是一个多么似曾相识的场景——当年渭水边上八十多岁的姜太公“以渔钓奸周西伯”,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此时面临着楚国相位的诱惑却“持竿不顾”。他那么不经意地就推掉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看来他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他看重的是濮水的清波而非身后的权势。这是一个超凡绝俗的渔父。
  2.4.《庄子·渔父》中的渔父
  庄子还在《渔父篇》中写了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代表道家思想的渔父,另一个是代表儒家思想的孔子。“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6],曲未及半,来了一位渔父若有所思地听曲,听完后,招呼子路、子贡问孔子其人其事。二徒据实以告,渔父批评孔子“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孔子赶来问道,渔父于是对他发了一大篇议论,认为孔子“擅饰礼乐,选人伦”,太多事了,是为“八疵”、“四患”之人。表明了自己“法天贵真”的观点,劝导孔子“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他认为“真”是人受自于天的禀性,“真者,精诚之至也”,“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而孔子所谓的“仁义之间”、“同异之际”、“动静之变”、“适与之度”、“好恶之情”、“喜怒之节”则都是假的,是违反人的真性的。而孔子“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以致落得“再逐于鲁,消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菜”,狼狈不堪。渔父主张人应“法天贵真,不拘于俗”,顺应自然。
  2.5.《楚辞·渔父》中的渔父
  《楚辞·渔父》叙述了屈原遭流放后,形容枯槁,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忽见渔父的情景,表达了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的悲愤和不平,而渔父对之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言。这位渔父是参透人生、超脱旷达的,他既老练圆滑又雍容大度,有着生存的智慧,洞察一切。屈原是直道而行,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渔父则是与世推移,曲道微行,因而左右逢源,悠然自得。
  2.6.伍子胥与渔父的故事
  伍子胥的性命曾被一位渔父所救。《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伍万石、爵执硅。岂徒百金剑邪?’不受。”[3]《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对此事有着更为戏剧性的描述:“(伍胥)与胜行去,追者在后,几不得脱。至江,江中有渔父,乘船从下方溯水而上。子胥呼之,谓曰:‘渔父渡我!’如是者再。渔父欲渡之,适会旁有人窥之,因而歌曰:‘明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子胥即止芦之漪。渔父又歌曰:日己夕兮予心忧悲,月己驰兮何不渡为?事寖急兮当奈何?’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浔之津。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己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7]这位渔父扶危济困、重诺轻身的侠义之举在后世文学中被反复歌咏。
  2.7.严子陵
  东汉严光,字子陵,他的事迹首见于晋皇甫谧《高士传》,少曾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称帝后,严子陵变姓名隐盾。刘秀遣人寻访,并受谏议大夫一职,子陵拒不受,身披羊裘到七里滩隐居垂钓。在《后汉书·逸民列传》里还记载了严光沮侯霸、避光武、作“客星”的故事。这些故事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他钟情山水、不愿出山做官,但在具体处理过程中还是采取一种积极的合作态度,他进了城而且进入皇宫和光武帝长谈。当然对于光武帝笼络人心为其服务的政治目的,严子陵是清楚的,作为中兴之主刘秀的雄才大略他也是洞察的,所以他用特殊的方式来支持光武帝。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曾为其写《严先生祠堂记》赞誉他云山苍苍,江水映涣,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再谈樵夫
  3.1.许由、巢父
  《庄子·让王》篇云:“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6]晋皇甫谧《高士传》则据此进一步渲染说:“许由,字武仲。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之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间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8]又提到巢父:“(巢父)尧时隐人,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人号为巢父。”[8]许由、巢父隐箕山,“或山而樵”(韩愈《送董邵南序》)。故巢、由应为樵夫之最初原型。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诗云:“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卢象《家叔征君东溪草堂二首》其二:“水深严子钓,松挂巢父衣”皆将东汉隐士严子陵与巢、由对举,耐人寻味。严光“钓泽中”,是渔父;巢、由隐箕山,为樵夫,其共同点是“逃隐”。
  3.2.伯夷、叔齐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3]伯夷、叔齐互相谦让都不愿接受王位,在逃隐途中见到武王伐纣,谏止未果,则义不食周粟,隐首阳山采薇而食,这是忠义节烈的典范。伯夷、叔齐,亦可视为樵夫之艺术原型。
  3.3.介之推
  介之推的故事在《左传·禧公二十四年》及《史记·晋世家》中都有记载。介之推为晋文公侍臣,从文公流亡十九年。文公回国后,“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9]。介之推藐视富贵、正气凛然,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的形象跃然纸上。杜甫《北游》诗云:“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之推与渔父对举,就是樵夫与渔父并称。故介之推亦为樵夫原型之一。
  3.4.朱买臣
  朱买臣发迹之前是个不折不扣的樵夫。《汉书·朱买臣传》载:“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请去。……买臣不能留,即听去。”[10]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经同乡严助举荐,入朝为中大夫。后拜会稽太守、主爵都尉。唐骆宾王《畴昔篇》云:“垂钓甘成白首翁,负薪何处逢知己。”元大诉《颜晖<耕牧渔樵图>》诗:“渭滨之叟非熊罴,买臣五十印累累”两首诗首句皆指吕尚,次句均咏买臣。渔樵对举,点明二人发迹前的身份。这朱买臣也是樵夫原型之一。
  3.5.庞公
  关于庞公的事迹,在《襄阳记》和《后汉书·逸民列传》中都有描述。《襄阳记》中他叫做庞德公,《后汉书·逸民列传》中则称为庞公。庞公为襄阳人,先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市。后携妻子隐居鹿门山,因采药不反。“躬耕田里,夫妻相待如宾,休息则正巾端坐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后汉书·逸民列传》)[11]。荆州牧刘表久闻其名,数次派人请他出来做官,庞公都不去。刘表便亲自前往拜访。当时庞公正在田间耕作,刘表也没有摆什么官架子,直接在田边就和庞公谈了起来。这两段对话颇有意思:“刘表问:‘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11]所谓人各有志,“保全天下”非庞公之愿,自得其乐才是他的追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庞公远离红尘的那种超脱。最终,庞公自己也是“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11]完成并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刘表心有不甘,接着又问:“‘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11]庞公的这番话耐人寻味。唐张渭《读<后汉书·逸人传>二首》,其一咏严光,其二咏庞公。诗云:“不见鹿门山,朝朝白云飞。采药复采樵,优游终暮齿。”所谓“邦无道则隐”,庞德公带着满腹经纶而隐居山林,不求闻达于诸侯,逍遥于山水之间,忘情于阡陌之中,做了一个潇洒的樵夫,自得其乐,也算是一种另类的精彩人生吧。
  3.6.王质
  任昉《述异记》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12]樵夫观棋烂柯的传说为东晋以还的常谈,樵夫形象也因与神仙结缘的关系而于朴质厚重外别具清逸之气。生命不朽是每个人的梦想,后世诗人将此梦想表现于诗中,以樵夫烂柯的传说表达人、仙殊途的生命感慨,为樵夫形象增添了慕仙出世的内涵。
  4.小结
  以上追溯渔、樵形象之最初原型。这些原型已经凝定为人所共知的典故。吕尚渭滨垂钓,于柔顺退避的外相中蕴含着刚健有为的骨质,符合传统士人内敛刚健、潜修待时的人格追求;范蠡泛舟五湖,是功成不居、激流勇退,善于审时度势,全身安命的智者典范;庄子濮水垂钓,是追求自由精神,视权贵为粪土,超凡脱俗的高士圣人;杏坛渔父,是主张息机绝虑,全性保真的代表;高唱《孺子歌》的渔父,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以物命之必然为应世之当然的,顺其自然,悠然自得;救伍子胥于危难的渔父,是扶危济困、行侠仗义、义薄云天、重诺轻身的化身;严子陵垂钓七里滩,他狂狷高洁,钟情山水,不愿做官,自由洒脱,追求独立人格;许由、巢父隐箕山,“或山而樵”(韩愈《送董邵南序》),“辞尧天下,抱朴隐形”,“栖迟高山,与世靡争”(潘岳《许由颂》);伯夷、叔齐隐首阳山,他们不为王位相争而相让,淡泊名利,节操高尚后谏止武王伐纣未果,义不食周粟,其忠义节烈之心,可表日月。介之推不言禄,藐视富贵、正气凛然,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朱买臣困采樵,他樵薪自给,吟咏且行,遭妻嫌弃,但继续苦读,终于从寒门升至天子近臣,是寒门士子们共同的心里寄托;庞公满腹经纶而隐居山林,不求闻达于诸侯,逍遥于山水之间,自得其乐。“渔樵”在早期的文学作品当中所表现的人格形象是如此丰富,如果我们单单只是把“渔樵”形象归为隐逸文学中的象征符号,恐怕有太多生动、丰富、多元的精神内蕴会被忽略。
---------------------

 .1.周振甫,译注(2002)诗经译注.中华书局,北京.

 .2.(西汉)刘向集,(1985)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上海.

 .3.(西汉)司马迁,(2006)史记.中华书局,北京.

 .4.(西汉)韩婴,,许维遹,注译(1980)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北京.

 .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1988)国语.上海古籍出版,上海.

 .6.()郭庆藩,,王孝鱼,点校(2013)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北京.

 .7.(东汉)赵哗,,张觉,校注(2006)吴越春秋.岳麓书社,长沙.

 .8.()皇甫谧,,刘晓东,校点(1998)高士传.辽宁教育出版社,沈阳.

 .9.(春秋)左丘明,,王珑燕,译注(2013)左转译注.上海三联书店,上海.

 .10.(东汉)班固,(2007)汉书.中华书局,北京.

 .11.()范晔,(2007)后汉书.中华书局,北京.

 .12.()王尧臣,,()钱东垣,(1985)崇文总目.中华书局,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钓鱼的渔父​
赵汀阳 | 渔樵与历史哲学
知无央|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庄子《内篇之大宗师》6.2
庞坚:《巢雲春日作秋興八首,次韻和之》
巢林笔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