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律

二、诗律(格律)

诗律就是平仄的交替运用,这样可以使诗体现出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1、近体诗格律(即格律诗)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大文学家沈约首先提出了四声八病说,这为后来格律诗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近体诗(格律诗)是以杜甫为代表的诗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而创作的一种诗体,它对平仄的要求很严格。近体诗主要有以下六种体裁: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
(1.1)四种标准律句:
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七言:变成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七言:变成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七言:变成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言: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七言:变成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写格律诗一定要遵守上述四种格律,要粘,要对。所谓粘,就是下联的出句第二字与上联对句的第二字是相因的。所谓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对,词性相对。律诗要求中两联一定要对,起码颈联一定要对。绝句可以两联都对,也可以两联都不对,亦可一联对,一联不对。举几个例子。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首尾两联均对。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尾两联都不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首联对,尾联不对。
绝句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首联不对,尾联对。
第一种情况不多见,第二三四种情况很常见。
再举几例律诗的情况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颔、颈、尾四联都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首联不对,颔、颈、尾联对。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颈联对,首、颔、尾联不对。
上述三种情况并不多见。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首、颔、颈联队,尾联不对。这种情况较常见。至于首尾联不对,颔颈联对的情况比比皆是,是律诗的本格。
有人说;:“律不害意。”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绝不能成为出现三平尾,孤平这样重疾的理由。既然写的是格律诗,就一定要按格律诗的要求来写。《中华诗词》常务副主编赵京战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一文中,首先强调的就是格律严谨。严守格律,从基础入手,是一条正确的途径,这就好比练功,要从蹲马步开始一样,为的是要夯实基础。有些人律师写不下去了,就标“古风”,这不是严谨的态度。一方面,古风并不是我们单纯的认为不合律的诗就是古风,它也有很多说法。另外,古风重要的是风味、风韵、风神,把握不了这些只能算蹩脚诗。也有诗友对我说,在有灵感的时候创作了非常有意境的句子,但不合律,可又觉得改动哪个字都不如原句好,咋办?好办,可以拗救。
(1.2)拗救
拗救:对近体诗律句中出现的拗句,进行补救,称为“拗救”。
拗句:律句中出现不符合平仄规律标准的句子,叫做拗句。
需要说明的是,可平可仄处不存在拗救。
拗救主要有几种方式:
(1)孤平的本句自救:对于孤平的概念现在大体有两个意见:一个即以王力先生为代表,即:韵句中除韵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时,即为孤平。这里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孤平只是针对韵句而言,二是除韵字外的平音字,它不是孤立的。因此,仄仄仄平平这个句式就不是孤平,因为,两平相邻就不孤了。另一个是以启功先生为代表所述:两仄夹一平即为孤平。这个定义并不限于五言韵句,七言韵句,就是任何位置,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就是犯孤平。启功先生的观点讨论起来很复杂。学术界还是以王力的观点为正统,启功先生的姑且算是一家之言吧。
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如果第一个字用仄音(七言是第三字),就是孤平。孤平是大忌,绝对不允许,古人的律诗中很难看到孤平的句子。为了避免孤平,须将第三字的仄音字,(七言是第五字)替换成平音字,这就是孤平的本句自救。后面会有例子
(2) 半拗句式可救可不救: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如果第三字用仄音字(七言是第五字),就叫半拗,可救可不救。
如果救,就需要在对句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将第三字的仄音字换成平音字(七言是第五字)。

送友人 李白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地一为别”句式中的第三字处应该是平音字,此处“一”入声,仄读,是半拗句式。对句“孤蓬万里征”并没有救。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摇落暮天迥“句式中,“暮”字半拗,对句“青枫霜叶稀” 中的“霜”字救了。
(3) 大拗必救:上面讲了,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的半拗情况。如果第四字用的是仄音(七言是第六字)或三四字用的都是仄音(七言是五六字),则为大拗,对句必救,救法与半拗句式同。即需要在对句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将第三字的仄音字替换成平声字即可(七言是第五字)。举例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烧不尽”句中的第四字“不”字本该是平音字,此处用了仄声字,是大拗,必救,对句第三字“吹”字救。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向晚意不适”句中的三四字“意不”二字本该是平音字,此处都用了仄声字,是大拗,必救。对句第三字“登”字救。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句式与“向晚意不适”是同类句式。句中的五六字“八十”二字本应平声,此处都用了仄声,是大拗,必救。对句第五字“烟”字救。
诗人们在运用(1)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2)或(3 )。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第五句“晓”字半拗,第六句“远”字拗,“晴”字既救本句“远”字,又救出句“晓”字。这是(1 )(2)两类相结合。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五句'落'字半拗,第六句'枳'字拗,'明'字既救本句的 '枳'字,又救出句的'落'字。这是(1)(2)两类的结合。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第五句'四立'二字均拗,第六句'不'字拗,'三'字既救本句的 '不'字,又救出句的'四立'二字。这是(1)(3)两类的结合。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第一句'怨'字半拗,第二句'绕'字拗,'风'字既救本句的 '绕'字,又救出句的'怨'字。这是(1)(2)两类的结合。
旅中怀孙路 贯休
暮尘微雨收,蝉急楚乡秋。一片月出海,几家人上楼。
砌香残果落,汀草宿烟浮。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
第三句“一片月出海” 句中的三四字“月出”二字都拗,是大拗,必救。对句“几”字拗,对句第三字“人”既救出句“月出”,又救本句“即”字。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字“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1)(3 )两类的结合。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第五句“骨肉”二字都拗,第六句“转”字拗,“僮”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1)(3 )两类的结合。
再举本人的作品
重阳寄远 王启刚
畅远登高处,秋花有几何。
关山披冷月,湖海泛清波。
千里故乡渺,万般思念多。
遥怜勤父母,今日莫收禾。
第五句'故'字半拗,第六句'万'字拗,'思'字既救了本句的“万”字,又救了出句的“故”字。这是(1)(2 )两类的结合。
(4)特殊句式:平平平仄仄句式可以用平平仄平仄来代替,这是一种特殊的拗句,在古人的诗中,这样的句式很常见,视为律句。
举例 :
金谷园 杜牧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日暮东风怨啼鸟”句式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特殊句式“仄仄平平仄平仄”代替。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杜甫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伯仲之间见伊吕” 句式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用特殊句式“仄仄平平仄平仄”代替。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应怜故乡水” 句式应为:平平平仄仄,这里用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答代替。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两个句子“遥怜小儿女”

和“何时倚虚幌”应该用'平平平仄仄',这里都换上了特殊句式 '平平仄平仄'了。
奉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星临万户动”和“明朝有封事” 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前者用了三仄尾句式,后者换成了 '平平仄平仄'了。三仄尾后面会讲。王力在他的《诗词格律》中强调,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可我们通过上述的例子发现:特殊句式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第七句,只要是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式就可以用平平仄平仄来替代,无论是第几句。
(5)王力在诗词格律中还特别强调: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要求第一个字必须为平音。可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音字,那应该怎么办,王力没有涉及。我发表一下我的观点:如果第一字用了仄音字,这时出句的句式是:仄平仄平仄,那对句便有严格要求了,这时对句的第一个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了,只能是平音字。这样对句就变成平仄仄平平。如: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是特殊句式。“昔”字处用的是入声字,仄读。则对句“今”字处必是平音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故人具鸡黍”是特殊句式。“故”字处用的是仄声,则对句“邀”字处必是平音字。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问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洛阳访才子” 是特殊句式。“洛”字处用的是仄声,则对句“江”字处必是平音字。
本人有两首诗也是这样的情况。
写在一二九运动前夕 王启刚
虎虽有疾却非猫,丸国偏居逞貃嚣。
投笔请缨出东海,管教残日泣花凋。
“投笔请缨出东海”是特殊句式。“请”字处用的是仄声字,则对句“残”字处必用平音字。
春望 王启刚
今年春报晚,料峭送风寒。
去岁归南雁,何时入北天?
草枯现秋意,风冷锁双肩。
四月尚飘雪,望花花不妍。
“草枯现秋意”是特殊句式,“草”字处用的是仄声,则对句“风”字处必用平音字。尾句“四月尚飘雪,望花花不妍”,“尚”字半拗,“望”字拗,第二个“花”字既救出句的“尚”又救本句的“望”,是(1)(2)两类的结合。
(6)三仄尾和三平尾
三平尾的情况是绝对不允许的。三仄尾的情况又如何呢?有人说可以三仄尾,也有人说不可以,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我个人认为,只要不对音律美造成伤害,三仄尾是完全可以的,但不属于本格,不宜刻意为之。因此,三仄字是同一音调一定是不可以的,最好是上、去、入间杂。古人的律诗绝对没有孤平和三平尾的情况,三仄尾情况很多。
八阵图 杜甫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石不转”,三仄尾。
余干旅舍 刘长卿
——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向水闭”,三仄尾。
太原早秋 李白
——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出塞早”,三仄尾。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两岸叶”,三仄尾。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马曙
-----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自有分”,三仄尾。
独不见 沈佺期
——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独不见”三仄尾。
题破山石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馀钟磬音。第一句中的“入古寺”三仄尾,第五句中的“悦鸟性”三仄尾。第七句“此”字半拗,第八句的“钟”字救。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一一例举例了。
清晨赴都江堰 王启刚
清晨出发赴江堰,往事千年跃眼前。
父子勤劳水利事,从此城都别样天。
“水利事”三仄尾,一方面不影响音律和谐,一方面水利在此处无法分开。
(7)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 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片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 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2、古风
(1)不合律的古风
没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谓之古风。王力在《诗词格律》中说: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束缚。但同时也强调:诗人们为了追求高古,尽可能多的用拗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从三字尾看,多是拗句。
a, 平平平
b, 仄仄仄
c, 平仄平
d, 仄平仄
(1.2)从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第二、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就是第四、第六字句都平,或都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
韩碑 李商隐元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
属于这种类型的古风。
题黄龙 王启刚
林鸟迓远客,松萝霜浸枝。
彩池化天镜,古木横江坻。
飞瀑壁前挂,急湍川外驰。
黄龙绕玉带,雪山清漪姿。
荡胸染林醉,我已忘归时。
过夹金山即作 王启刚
峭壁猿愁攀,翻之艰又艰。
云涛接海雾,险绝凋朱颜。
谷深可蔽日,亭午难见天。
时见瀑飞下,激石飘起烟。
蜿蜒似天路,崎岖山外山。
风吹石乱走,穿行云海间。
云生结幻象,云散野莽莽。
东边日照暖,西边风雪滔。
鬼神亦愁煞,红军胆气豪。
飞跃夹金山,青史丰碑高。
也属于这种类型。
(2)合律的古风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平仄合律,粘对基本合律。简直是两首绝句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这种仄韵与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是入律古风的典型。
燕歌行·并序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


洛阳女儿行 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
都是入律古风。就古风入律和不入律这一点看,高适和王维属于入律一派,后来的白居易和陆游属于这一派;李白,杜甫属于不入律一派,后来的韩愈、苏轼属于这一派。
3、破读, 又称异读,读破或勾破,一字多音的读法,还有就是通假字的读法。明代大学问家王夫之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作诗亦须识字。如思、应、令、吹、烧之类,有平仄两声,音别则意亦异。若粘与押韵,于此鹘突,则荒谬止堪嗤笑。”谢榛(zhen)《回溟诗话》云:“作诗宜择韵审音,勿以为末节而不详考。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此灰韵‘衰(cui)’字,以为支韵‘衰(shuai)’字误矣。”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 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再举些具体的列子。
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乞与点酥娘。
“教”这里读平音“jiao”一声。
遣悲怀 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
这里的“施”破读为“yi”,四声。“看”读“kan”一声。
筹笔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
这里的“令”破读为“ling”,一声。“传”破读为“zhuan”四声。
诗经·采薇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里的“思”破读为“si”四声,名词,情怀、心绪之意。“雨”破读为“yu”四声,落。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
“悄”字常声读qiao,阴平。破读为上声“qiao”。
望蓟门 祖咏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拥”常音为平声,破读为“yong”上声。
天末怀李白 杜甫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过”字常声读guo,四声。破读为上声“guo”一声。
还有一些通假字,
如:北朝《敕勒歌》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四支将劲不能动”。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
李密《陈情表》中的“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上述的“见”、“支”、“属”、“有”分别是“现”、“肢”、“嘱”、“又”的通假字。
了解破读,掌握四声。可以使诗词创作的格律更加规范,也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阅读、吟诵古诗词。总结:用这么长时间研讨诗词的格律,是因为格律是诗词创作的基本功。必须强化基本功的训练,才可以使创作达到日臻成熟的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格律诗讲义提纲》
中华格律诗法
《格律新解》上
德清诗话▌谈谈格律诗的格律
诗词格律三日通
格律诗的拗救与拗救对照表 |《踏春》诗创作大赛通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