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在某种“艰难”的条件下,在材料缺乏或者时间紧的关口、艺术上却会达到某种超水平的发挥。这是因为,客观条件打破了头脑中已经牢固了的套路,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新的发现

情感篇
                                    精神与情感
   艺术是什么?它应该表现什么?其实,艺术是件很自然的事,它仅仅表现艺术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作为一个普通人,艺术家自身的情感和喜好同时也代表了其它人的喜好和情感。因此,艺术同时也能感动其它的人,当然,艺术首先得感动自己。
   油画中还有一种隐藏得较深的情感,如果不仔细品味也许还不易被看出,这是一种具有在情感表现上“多义”、“象征”和天然无修饰的表现方式。有时,我们可以通过画中人物的“无”表情和毫无目的性的超然的动态隐隐地揣测到什么,有时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色调气氛和整体关系而引起某些联想。由此,我们从凡·高的《向日葵》中好似读到画家痛苦的内心独白,从朝戈的《敏感者》中觉察到了画家内心那种困惑不安的现代人的真实心态。虽然这些绘画都是具像写实的,我们还是完全可以感受到其中情感构成的表现张力。
   凡高的书信集一直使我着迷,我从一个远在一百多年前的曾经一名不文,后来却名扬世界的穷画家身上找到了很多共鸣。看艺术史与认真地去研究一个艺术家的个案的结果是定会不一样的。艺术家的成功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他的求学过程和苦心追求艺术技巧,认识艺术的方式的诸多细节经常被人忽略的,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面,然而这个侧面只是他人生中的很短的一段时光,形成这种极富表现个性的艺术语言的成熟过程却被忽略了。凡高的色彩和笔触并不等于这是凡高天才的唯一体现,很多人急功近利,只学其表,当然学不到,也弄不懂这种天才的价值和全部内容。我与凡高有很多方面相象,其实打开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应该能找到彼此的相象的地方,可惜社会,地位以及各种禁忌封闭了这一切。很多人悄悄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为任何人所知,他的情感欲望,他的痛苦和欢乐直至他的死去,时间消逝了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东西。
   凡高的灵魂以文字和图像的方式得到了延续,一直在永恒的燃烧而闪烁着光芒。
   在现代艺术中,油画的具像因素在逐渐减少,画中表现出的情感因素势必将更进一步的加强,美国曾经一度兴起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更是强调了情感在油画中的绝对地位。马内达在课堂教学中曾说:“要使绘画的一切因素服从于情感。一幅画是光、色、造型诸种因素的统一体,但情感仍是首要的。情感也如绘画形式一样不能重复,否则将产生廉价的作品。”在美国这种极其崇尚个人价值和个性化的社会土壤中,强调艺术中个人情感的充分发泄,而不受其他外在因素,如舆论,时尚,传统的约束,由此导致了艺术中情感表现的极端化和艺术形式的不断翻新。然而个人的情感能否取得与普通欣赏者的沟通的矛盾一直是存在的。
   情感是一种伴随艺术灵感和潜意识而来的极其脆弱的东西,艺术家要有极好的分辨力和控制力,才能捕捉到这种转瞬即逝的轻风一般的意念。从艺术的构思阶段开始,一直为情所动,在整个表现过程中逐渐地释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只有高超的技巧才能使情感表现的分寸得以控制,才能使情感表现强烈而不显做作,奔放而不失矜持,委婉而不显含糊,单纯而不直白,深邃而不故弄玄虚。由此,才能构成油画更高的品质。
   为什么我数年前的东西反而更有说服力呢?不完善的技法反而导致了在表达个人的观感和精神上的专注和执着。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在某种“艰难”的条件下,在材料缺乏或者时间紧的关口、艺术上却会达到某种超水平的发挥。这是因为,客观条件打破了头脑中已经牢固了的套路,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新的发现。
   为什么人进入到成熟的年龄,饱经风霜,情感反而淡了。因为忙,因为应对世俗,因为世俗私欲的诱惑,因为对人缺乏的爱心,就会导致人在情感上的愚顿和盲目。生活如果没有激情,没有诗,没有音乐,它会让人疲乏,让人沉伦,让人愚蠢。
   
                   我的心路
   人的智慧和潜能远比你估计的要大,有了智慧,有了思考,有了一点点发掘,才会有了真正的自信,自信对于人的状态的全面提升太重要了。其实,我有时也相当固执和“愚笨”。对于自己的决定,常常“咬住”不放,就这么坚持,于是情况有了变化。我发现,很多事并没有事先预想的那么难,坚持和顽固能使你有一个认真思考和实践、平稳心态的机会,而看似聪明的“表现”和灵动的“创造”,却使你没有立足点,没有了根基,结果往往什么也不是。
   清晨做了一个梦,好像是学生时代的生活,我面临情感的抉择,这时我的意识全部清醒。梦中我多少次默念,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我的人生还长嘿!等我醒来了,屈指一算,离那个年代已过去了三十多年,我当年的梦多半已经变成了现实。我可以重新开始的机会真的不多了,想到这里,我忽然感到从未有过的一种失落,一种惆怅,一种感叹,一种惋惜,情绪变得很忧郁,尤其是独自一个人躺在床上,窗外的天还朦朦亮,楼上的人已经起来了,小小的响动传到了我的耳朵里,想想人的生命在醒来后又要紧张地工作,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岁月在积淀了许多年后又会以无情和冷酷、以无法懊悔的事实重重地扣在我脆弱的心上。
   我开始回忆自己为何一下子变老了?远离青春年华的三十多年就这么过去了,干嘛了呀!粗粗地想想那些年代,我发觉这就是真实的、辛劳的、一点一点积累的人生,一切都那么平凡、平淡……是年岁,是经历,是命运把我熬成现在的样子,成功是什么模样?它的代价太大,那是青春的筹码。
   我常常感叹,到了我这个年龄,精神世界显得有些枯竭,身边的世界仿佛不如从前精彩。对人生,对男女,对事业,对前途,我似乎已经看透了,没有了激情和幻想,我在创作前,脑子里常常一遍空白,这是令我最痛苦的。
   即使目前并没有多少作品会令自己满意,但几年后,几十年后它们会有什么结果呢?不能轻视自己的任何劳动!我想,只要是用心去创造的东西,它必然会形成某种历史的印痕,这是十分宝贵的艺术之路,它可以避开金钱的诱惑,可以超越时代和超越观念。
   我的东西至今并不成熟,一直没有形成某种风格样式,但反过来想,这也许又是一种机遇,我还没有陷入某种廉价样式的复制和生产之中。我用真情,用自己的眼睛,用毕生的力量和劳动创造平凡的艺术,这些东西,只要换一种眼光去看是会找到它的知音的。
   平日里我欣赏别人的电视剧,我忽然想到自己本身就是一部最绝妙的电视剧,只有当我认真地、细细地品味自己的人生故事和经历时,忽然觉得这比一般的艺术作品都美妙和真实啊!这是我的积累,我的财富,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利用他们,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我的创造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一、油画创作、写生作品
   二、我的著作、论文
   三、我的心得、思想活动
   四、人生选择和奋斗方式,有目的的奋进、工作。
   过去认识创造时有所偏废,只从表浅的一面来看待创造和其成就,于是对自己常常信心不足,我现在觉得,只要你没有停止其中的一项(你当然也可能同时进行多项)你就没有停止创造。如果你的创造意识没有深度,你的生活就会没有光彩,生命也就没有价值。
   姜坤老师说了一句很有内涵的话,人的艺术成长很似沿着圆弧形的轨迹前进,到了圆弧形的最远端(与前一个圆的相切点)是你事业和风格发展到最好的时机,但稍不留心,你就会沿着轨迹再转了回来,回到起点。当你到了切点时,应该抓住机遇进入到另一个圆的轨迹,那里有新的空间……
   我的艺术思考和艺术实践就如同转了很多同一轨迹上的圆圈,很难拓展到新的空间。
   我时常否定了自己的优点,欣赏别人的优点,此消彼长,我变得无所措和惶惶然,结果到头来,我什么都不是了。不过幸亏我那固执的禀性,使我又不能真正地丢弃我的过去和我的本质。我在“学习”别人的东西时,总是无情地遭受到自身的抵御,我很难真正地做一回脱胎换骨的试验,这也是我一直不能体验出“纯正”的艺术品味的原因。
   我的固执是可爱的,我过去稍有收获,也许均来自于自己的“固执”,我一旦痴迷于某种东西,总会获得某种结果。倒是我的那种“聪明”,那种理性,那种徬徨和懒惰,最终会使我一事无成。同时,如果我生活中没有能使我痴迷的事业,我就会找到其它的目标。这样,本性中的其它因素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而出现另一种难以预料的局面了。我由此想到了人的修养和本性问题,很多东西都是本性使然,修养的自然融会贯通,艺术才华的灵光闪现。思想品行境界高的人让人真正地崇敬,佩服,不管他在哪方面的作为,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人生的态度应该是鲜明的,坦荡的,向上的,这是做人的整体原则。
   我过去的伙伴们正处在如日中天的状态中,他们对一切充满自信,悠然自得,尽情地品尝着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上成功的美好感觉。相比他们我是否真的过于迂腐,过于本分,过于墨守陈规了?是否这个社会就是个虚假的交际和纯物质的社会?想想我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那份寂寞,工作的不顺利和事业上的挫折,是我的才气不够,智商不高,和机缘不到吗?我现在已经很冷静了,离开了这梦绕魂牵的油画,我回到我的现实之中,我并不在意这一切。但这些经历是我思考问题的坐标线,它那样具体,生动,当我一旦看穿了邪恶、权力、金钱、虚荣,以及人际交往的本质,就觉得所谓的公正和责任显得那么苍白。
    一个艺术家要走的路肯定与谋求仕途成功的路绝然不同,因而在处世态度,为人的情感方面也有天壤之别,这一点是需要我永远牢记的。
   自己就是不能过于相信自己,别人的长处和可学之处永比自己预料的要大得多,当你还不太了解这些的时候往往会作出简单的,轻狂的判断,这样就会妨碍了整个的思维的顺利进行。
   “名利得失,面子”它妨碍了一个人的正常思维和判断,他让人变得孤独,浅薄,势利和俗气,心胸的狭小又进一步危害到身体的健康,因此,它们真可谓人生的一杯毒酒(苦酒),我有勇气把它喝下去了,经历了,就有一种重新“出世”的感觉。
   

               心态与状态
   又开始在上课时与同学们一起画极普通的习作,当我面对模特,心情显得格外平静,我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忘却身边的很多琐事。我的写生还未结束,就如同进行中的创作那样让我牵挂,这种感觉真好。想到画,想到下去写生,每到外出都会让我兴奋。甚至当我身心疲惫和心烦意乱时,只要走进我的小画室,看看那些让我心爱的作品,我的心情就变了。
   我又回忆起钟以勤先生画素描时的情景,他的素描过人之处就是不刻意体现技术,脑子里就是自然对象,所以画得更加内在。其实他的很多画都不见得十分成功,但成功了的就有深度。我有些怕失败,这种心态影响了我对自己认定道路的坚持和探索不止的勇气的产生。
   我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消退的,其眼光标准、技法和表现能力都潜藏在自己的身体里,创作和写生中,只要你的思想方法正确,追求的目标明确和对表现的东西具有自信心,你的才能应该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很多时候,是自己对自己怀疑,自己对自己设置障碍,自己不愿意去利用自己擅长的特点,而去从“道理上”找,表现方法,于是一切有利和优势都会丧失殆尽。
   心静如水,这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只有这种时刻,人才能冷静地、积极地思想问题,人的创造力才能出来。我现在的思考方式几乎是在忙碌和紧张中的灵机一动,突发奇想,却又嘎然而止。依靠这点滴火花,开始做一点点事情,很多东西就在灵感即将爆发时止住了步伐,有些可惜。
    绘画时, ,的思考比平时更活跃,更有效。思考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反证,是一种纠正。在思考的过程中,它瞬息间便与积累中的各种思想,经验勾通起来,创造出一种新鲜的念头。读书写作和看画册、看展览也是一种静心思考的方式,画画本身何尝不是在思考呢?
   思考是愉快的,它在积蓄某种能量,为进入创造作好准备。
   在好的状态下,感觉导致记忆的复苏,我此时才觉得见过与没有见过,感受过与没感受过是完全不同的。我经常去挖掘记忆中的东西,这个宝库一旦开启,我的构思,我的风格,我的技巧才会真正形成。
   创作的思路明确带动了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可能,当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变化过程中的偶然,那就会逐渐出现与之相适应各种难以预料,却又合理的结果,这种结果从里到外都可能刻满你的想象和积累的基因符号,从量变到质变就会形成一种飞跃。
   今天是27届奥运会最后一天,我有幸能安闲地观看了大量直播,观看竞技比赛,使我明白了与艺术竞争相似的道理,在一定的竞争范围内,竞争和压力才能更多更有效地激发人的潜能,而一旦你置身于这个圈子之外,你将不自觉地萎缩自己的创造力。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选择到怎样强有力的对手。
   市场、媒体、炒作、知名度、金钱这几个关键词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而人生、命运、机遇、奋斗、状态这几个关键词则远远地躲在后面,我为前面几个词而感叹,为后几个关键词而激奋。人一旦缺少精神支柱,缺乏了创造的勇气和前进的目标,他一定会感到精神上的孤独,感到疲劳和衰老将至。   每当此时,我会坐在自己的画室里,静静地看着自己的作品,或是将自己已出版的画册翻开,犹如看新作一样欣赏自己的老朋友,这也许是自己心虚和孤独的表现,我多少次重温“成功”曾带给我的那一刻幸福。我从自己得意的作品中力求再找出些什么,这是一种痴迷般的失态,也显出我的平庸和无聊。事实上,文人、艺术家,或是思想者有时显得那么可笑,那么单薄无力,他们一旦失去了读者、,观众和权威的指点,就和失了魂一样无助。
   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画的看法,企图从中反馈出某种命运般的信息,迫切具体的功利目的让人感觉到创作就像在决定自己的命运。每一笔,每一次改动好像会对自己的前途伤筋动骨,这是令自己生厌的恶习。
    人需要有一种素质,“执迷不悟”,随时警醒自己。保持平,常的心态不骄不躁,不为名声、金钱、女色所累,不强求和奢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素质与人的智慧并不相等,智慧能创造人的自信心,自信心态的另一面同样能使人进入到“迷途难返”的疯狂之中。
   
   素描有时表现为一种直觉状态下人的探索和体验状态的物化形式。因此,自由的表现和流动的线条就能恰当地渲泄形成视觉的“符号”。
        

               造型篇    对形的再认识
   形的准确性只要符合基本关系,符合整个画的结构和动态,即使稍有差错也是不需修改的,这使得画面人物一下子有了生气。
    照片相对人的视觉有恒定不变的特征,但它内在的关系却在于我们去挖掘,可惜大多数人参考照片时,先入眼帘的是细节,“形”的本质的作用很难被发现,形的作用是在一种相互关系下产生的,孤立的形对绘画几乎没有意义。
   我认识的造型仍是具体的一部分一部分的“立体”的东西。其实造型更在于相互关系形成的视觉效果,不是绝对的精致和准确。风景写生中的透视关系、山形、树形的偶然变化,也是造型的内容。我过去习惯于找一种“生动”的处理方法,一笔带过模糊式的生动,牺牲了自然中很多有力和有生命的东西。画小风景也许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追求的生动性恰好就是表现目的所在,常此下来,使我的造型观念变得混乱。感觉的生动与客观的坚实的存在难道能相题并论吗,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素描有时表现为一种直觉状态下人的探索和体验状态的物化形式。因此,自由的表现和流动的线条就能恰当地渲泄形成视觉的“符号”。我强调“不要把人当人画”,寻找眼睛中的线条的转折、动态和形的体块构成,感性构成了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艺术中缺乏了直觉因素,其结果是难以想象的。
   轮廓不一定要打得太准,要找一种“错位”,这样倒会更符合大的感觉些。画细节不能太多,也不必太准,这样就能放松下来。
   感性是一种观察方式的体现,直觉的渲泄除了产生笔触触纸后的快速的抖动,更重要的是要寻找到组合和梳理这种视觉信息的方法。这就是整体的观察方法。训练让观察进入到某一个人为的、科学的、有序的轨道。观察是把尺子,它能正确地丈量图形的变化和尺寸,而学生们几乎都难以在大幅面白纸上去准确把握复杂图形的。
   形的变化虽然是黑白层次体现出来的幻象,这些黑白层次以及组合它的符号形——“斑点”,提供给人们一种想象,进而产生丰富的起伏凸凹感觉,因此,斑点的位置和深浅层次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微妙和相对捉摸不定的,这样才会有生动的幻想和动感。过于清晰的斑点(细节),就会阻碍这种动感和幻象的形成。
   许江的几幅小油画和水墨给我很深的印象,这是一种界乎很多艺术之间的写实写意和抽象的作品,它来自于照片、想象、临本和自己随意的勾描,这些作品的基础就是一种意象的形,它还不是完全的抽象画,但比纯粹的抽象画更有文化内涵。
   油画表现中,很多问题属于素描问题,除了结构造型之外,更多地是层次的区分,它牵涉到光和空间的表现,牵涉到画面上大关系的节奏和虚实变化。油画的工具很适合素描层次的表现。即使看似很虚的东西,只要关系对了,它在自身特有的空间中,在虚拟的,光照感中,就能体现形体的结实和质感的特征。我过去不太善于画虚的、浅的东西,只容易下意识地加强明暗黑白对比,似乎这样才能使形体结实起来,这导致了整体关系的破坏。
   关于构图,此次也体会较深,过去对于风景写生,主要注意几块色的关系,或者是只找“趣味中心”。其实,构图中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复杂,它牵涉到艺术的深层问题。感觉不能代替构图,形式也不能取代构图,它既是创造性的(发现、取舍、剪裁),同时还是严谨的、写实的、造型的,它要求你能全面、灵活地控制。当脑子里的画面与视觉、自然形重合时,才会产生构图美,构图的随意变形和取舍的轻率,都会损失构图的内在表现力,这与我过去的认识有很大的变化。变形实际上很难,取舍和夸张不当会损失写实的力度,使感觉也随之变形,构图的美就在其合理的表现之中。
   
                             细  
   我一直在使用过去从未用过的尖头小描笔,针尖大的部分也不放过,这使我的视圈一而再地缩小,笔触移动的幅度也是超常的微小,而我的注意力仍然如往常那样地专注……也许这种苛求式的严谨和专注使我有了一种“语言”感的特别收获,因为在这个“领域”中我有了一种自信,有一种可以自由遨游的畅快。
   精致与深入主要取决于心灵的沉稳与忠诚,循环推进的条理和层次的细密反映了理性的清晰和缜密,在这个微观的天地中汇入了特有的敏锐而深刻的眼光,以这种眼光再去看其它的作品,就觉得草率和肤浅,包括我过去的作品。
   我忽然想到了绘画中细节在怎样起着变幻莫测的作用,整个艺术史的变化都可以导致“细节”这种最直接的、视觉的、甚至是触觉的因素发生变化,单就写实艺术这一语言而言,细节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一点我体会尤深。
   实际上,画面上每一个细节部分都在不可忽略地扮演画中的一个角色,当你的意识进入到这个环节时,你会自然地有意地削弱真实的细节,让具有绘画感的东西——边线,虚实、对比、空间,更加醒目。
   写实中总需要在经营细节时采用多种应对的方法,细节需要与形体吻合服贴,细节需要与大感受统一,细节需要与细节相联系。
   作画时我习惯地采用某种“概括”的方法,将很多关键生动具体的细节“模糊化”。
   
                  速写与小稿
   速写剥离了艺术情感的空架子之后,就只剩下了纯技术的因素和略加装饰的线条变化了,当然还有那种着意夸张的外形和几何形式感。久而久之,我却不记得该如何去画速写了。翻开了老速写本,我忽尔悟到了许多东西,这在当年或许想都没有想过。其实速写时,训练的责任和快乐的抒发是同步的,速写时有一种潜在地把握当时气氛,真实和尽情抒发自己感觉的欲望。这时,技术已退到其次。我在“深入生活”时,大多速写已完全无练习技巧的意愿,那支笔就代表了我的眼,代表了我冲动的激情,所以当时一挥而就的潦潦几笔之中竟还保存了比照片更“真实”的印象(在记述自己的发现和感觉方面速写毫无疑问远超过照相)。然而,在此时我也恰好地表现了技术上要达到的东西,比速写技术更全面的现在还显得自然到位,这不得不令自己惊奇。我想感觉在当初有多么鲜活,我的青春敏感的心灵和旺盛的活力达到了一种忘我的自信,想想大师的一些画与我难道有多大的差距吗?
   我的速写本中的大量的速写都是记述性的,有生活内容和具体细节的带环境速写。这些速写之所以宝贵,是因为画面上的视觉关系相互发生的作用导致想象与形象之间,线与线之间已经发生了日后料想不到的变化和对比作用。洁白的纸面上满载了表达感觉和记忆的符号信息,这些看似有些粗糙,简陋和不经意的痕迹却是最可信用的原始的形,它比日后再精致的组合都要合理和美。所以,我再看这些速写,被它迷惑的部分就是那些潦草的附加线,随意留下的空白,速写瞬间的决断的胆气足以征服艺术的慧眼。
   当初在美院,丁一林看过我的部分速写,他认为我的优势和长处就在其中,但当时并未完全弄明白这点,使我潜藏在速写中的才华被逐渐掩埋。
   我很着重这些草图式的潦草和破旧的东西,也许其中有着我当年的那种执着和坚定,这是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气度以及敏感和冲动,我的才华轻易地从中显露了出来。而这种轻松和潇洒,只有在现今才思枯竭之时才倍感珍贵。
   我过于看重某种客观的、瞬间的和局部空间的东西,而视觉的要求可能太挑剔了。此时,我的那些仅仅来表达感觉的,甚至有些乱涂一气的草图倒吻合于视觉的要求,放大了的笔触和舞动的线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暗示。
   想想当年画《晨妆》,《外婆》,仅凭一张速写,甚至是记忆中的印象,迅速起稿,反而更耐人寻味,而后面的很多创作,把心思分散到其它方面,如作品背后的主题思想和意义等,把最初的形象感忽略了,忘记了,绘画艺术的生命力就失去了。
   当我想整理速写和小稿时,我找到一个比较真实的我。这些“不成型”的作品中有更多自主的观念和敏感的发现,释放了某种闪着光泽的想象光芒,我当年几乎对此视而不见的。而过了二十多年,重新看它就觉得了不起,大手笔,甚至有生命感。这生命感绝不仅仅在于表现生活的真实,它是发自人的头脑,经过筛选的比较视觉化和形式化的典型的“形”。这些流动的、“乱糟糟”的线和笔触,也许代表了下意识中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吧!
   很多时候,你是跟随直觉在走,创作构图时也未必一定要有小稿,考虑多了,就会损失表现中的不可知的因素,使画的过程无任何悬念可言了。古典绘画中的色彩关系,虽然看起来并不如直觉般的真实,但画面却有一种整体的亮感,有光照似的明亮和色泽美,这是画面的色彩对比悄悄地在发生作用,这样的色彩似乎难以模仿。
       


 

            色彩篇

                                        对色的再认识
   我发现,当画面的某种色彩表现因素相互作用碰到一起时,我的眼前一亮,这种感觉过去也有过,这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感觉。
   我找到了克服自己画面色彩沉闷或灰暗的办法,就是有意识将下笔的色彩朝一种能造成视觉兴奋的方向走,走过头一点,而不能仅仅正好。这种加强从局部看是加大了色彩的对比,从整体上看使色彩更具个性,构图更有特点,它是在更高程度上的一种整体美,一种色彩交响美。它将使你的眼睛的尺度开始新的定位,只有不断使眼睛的审美方式发生变换,这才可能真正取得技法上、艺术上的提高。
   我在色彩上就走了弯路,对固有色的看重太根深蒂固,人物面部的色彩与环境总是难以协调,总习惯用所谓的皮肤色。当我转变色彩观念后,用冷、白、黄和青来画皮肤时,显得眼前一亮,这就是例证。在色度层次上,我也总是着意去将重色画重、画深,其实画面上的很多层次色彩比想象中的要浅、要灰。色彩必须具有整个基调的力度,这样才能容纳下其中无比丰富的对比层次,达到想要达到的力度。油画具备这种关系,而普通的彩色照片就不可能具备。因为照片是根据自然被动地摄取的。
   当画面上的黑白层次由恰当的色彩倾向所替代时,你会觉得不仅色彩的力度出来了,而且黑白对比的强度似乎更强烈些。因为空间的作用是由色彩关系和黑白共同完成的,现代的色彩关系与传统的色彩关系不同之处皆在此。
   前一段对于风景写生中,注重大色块与大色块的对比而忽视细节色彩的观念可能过于片面了,现代色彩画对色彩的改造也许是从对大色块的浓缩和加强对比开始的,但这种发现并未对我的艺术有所改变,反而进一步误导了我,使我处于一种写实艺术的自觉与现代观念的不自觉的矛盾与徘徊之中。
   另一方面,过多地观看低劣印刷品也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压缩中间层次是一条捷径,其实这中间包含了大师艺术的精华。只有多看原作才会明白这种认识有多危险。我也进而发现,如果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艺术探索越认真,就越会走得偏远。
    油画写实表现语言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色彩,而色彩的美则在于表现空气和空间的灰色调,色彩的交响是靠灰色的相互对照产生的,色彩的节奏是灰色的有机的组合和相互的统一、对照而形成的。
   色彩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无色、单色也是一种色相,它组成的色调只稍加组合,就能产生丰富的色泽美感。中国画的墨色,其丰富的色泽和东方式的审美情趣,使单调的色变得无比奇妙。
   古典绘画中的色彩关系,虽然看起来并不如直觉般的真实,但画面却有一种整体的亮感,有光照似的明亮和色泽美,这是画面的色彩对比悄悄地在发生作用,这样的色彩似乎难以模仿。
   色彩的明度对比要拉大,主要是大色块的明度。黑白灰关系固然好找,但整个画面的亮度却要提高。所谓“深重”的色彩,比实际上的要浅一些。由于关系对头,就觉得画面中的人物与环境进入到了空间之中,那种绝对强烈的“对比”,会使人物与环境发生了断裂。
   “错乱”的铺色步骤和程序反而使我有了好的色感,我在多种看似不协调的色彩中反而获得色彩的新鲜的感受。其实这些不合自己口味的色彩就是最好的色彩。由此,多次杜绝过去熟悉的调色系统。我忽然觉得能画出特别的、新鲜的、更加贴近自然的色彩了,就如同找到了油画的生命,这是一种莫大的视觉的愉悦啊!我脑子里此刻关于其它大画或优秀作品生动色彩的印象就复活了。显然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真正地画好色彩,我画出了只是一种表浅的、浮华的色彩,我只是由于熟练和快捷,或是由于模仿,表现出一些不具有个性的、中庸的“中性灰色”。
   我们常常局限于“灰调子”的真实性,灰调子是不能主宰色彩的。当画面上色调有一种明显的倾向性时,其色彩的对比性也会加强,这时,灰调子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其实一些不着边际的色彩恰好成为了不关痛痒的“灰色”,它是造型的一部分,但却使色彩失去了个性,失去了力度,这其实就是习惯用色和不认真观察和寻找感觉的结果。而当自然对象以灰调子组成画面时,我却又画不出真正有魅力的灰色了。
    油画的暗部色调很容易画“死”,因为人们在潜意识中总认为暗部可画深一点,黑一点,简单一些。但现在我发觉,这样的认识很难真正地进入到油画色调的神秘境界。暗部其实也与亮部一样处在空间和光的包裹之中。暗部并非无光,所以暗部的色调是难用语言传达清楚的。当暗部画死了(无光感)时,整个画面的生气全无,色彩的力度感大打折扣,而在色彩层次上出现断层。现代主义(特别是后印象主义)对色彩的平面化和线的处理使油画的暗部处理也变得简单,由此可以腾出大量的精力来找中间层次和整体调子。所以,这些油画一般显得更明亮和整体。当然,色的丰富性和层次厚重感优势会要差一些了。
   

                色彩微差
   人体写生经过数遍薄涂后,显现了一种“近距离”角度看的感觉,这是我擅长的技法。同时也能充分调动我的感官,虽然拘谨,但我在深入的“微观中”找到了感觉。
   绘画写实的细节中要包括艺术感受中特有的那种灵性,否则就会与照片无异,微差是在整体关系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写实中的整体关系其实就在脑子里、眼中。不管是整体开始还是局部开始,整体的意识一直在指导你,经验是一种对整体控制的直觉感,写生中的理性的坚持则会产生不同一般习作的语言感觉,而过多地牵就于感性则会让自己控制不住整体,找不到绘画细节中的美妙“微差”感。
   微差生动的体现是写实画中的精髓部分。它贯通人的视觉,兴奋我们的视觉系统,这是人的感官所能捕捉到的最珍贵的东西,这些美感在普通印刷品或照片中则很难体现出来,而一般的作品,由于功力和意识不到,也无法从中体现出来。
   微差是“关系”的微差,层次的微差和形的微差。看似体现在色彩上的微妙变化,它实际上从属于整体控制下的, 关系的对比,这种变化,在一定的距离中则体现得更加分明。想想那些巨幅杰作,画家根本无法通过远观来控制,那就取决他的经验,对整体关系驾驭的经验,这种技巧和修养才是导致个人功力和风格的核心的东西。
   我在写生中时常有多种感受在支配着我,当画面的的整体关系经过多方调整建立起来后,只要稍稍一点变化就形成了微差的效果,它的效果显然是靠一种“无形”的外力烘托出来的,这种变化只有训练过的眼睛才最敏感。
   古典主义绘画中的微差与近代写实绘画中微差明显不同,但它们细微程度以及美感特征完全不同于现代写实绘画,这里有一种很重要的区别,那就是现代人的审美和观察方式与现代生活中科技成份的体现,对微观世界的客观的体现。现代摄影术的高度发展,以及人们欣赏自然美的角度和习惯,使表现技法不得不冲破传统的束缚,寻求新的发展。现代人的冷峻和单纯简约使得写实色彩更加本质化、个人化、细微化,作品中稍为有一点古典色彩审美的成份都会削弱对这种审美的表现力。于是,我们才会赋予写实中新的内容。
   如果坚定朝设定的目标——自己特有的感觉直奔,它们就会体现出全部的细微的、符合现代人审美特征的美感,这是令人鼓舞的目标。
   因为色彩处于一种微差的对比状态,哪怕最细微的色彩走向都会影响空间的表达,而真实的意义就在如此,人眼此时的感受力比起相机的镜头和胶片不知要强过多少倍了。因为准确的含义还在于恰如其分的夸大和强调。(随意聚焦)找到一块能确定其空间位置的色需要细微的调配,其色彩的含量成份的准确调配都可形同于数学上的“计算”。绘画程序一旦将每一块合适的色彩安排到位,这时的色彩就会发出某种信号——光的闪烁,而你又需积极理性地处理这些此起彼伏的色彩闪烁,让它们相互统一,和谐共存,理性在此发挥了作用。分析和比较,整体的计算和敏锐的眼光,决定了你理性的力度。当然,技法此时也在发挥作用,色彩透明罩染将很多不和谐的关系统一起来,它形成的是一种暂时的统一“假相”,在这种假相的支持和鼓励下,人眼开始又兴奋了,重新找到了鲜活的局部感觉,让你重新投入到细节塑造之中。
   “微差”体现了色彩的特别的趣味和意境,在大画面中更显宝贵。所谓的“阳光感”它是一种色彩关系的体现,过于强烈和饱和的色彩反而会使阳光的表现变得生硬,缺乏真实感。亮暗冷暖的对比是画面中最重要的对比,在自然天光下的亮面显现出一种与固有色无关的冷色,这是产生光感和空间的色彩。固在色的出现会严重地损害光感和表现,而真实感的基础也将被彻底损害了。一些看似发黑的暗色中,其实却巧妙地躲藏了暖色系统,通过色的对比,使亮面受光处的冷色发出一种幽幽的光,洛佩斯的大多数静物都使人的心在震撼,色彩微差对比的作用不能低估。
    油画在色彩上和造型上的更高的奥妙就是表达特别的,细微的色彩感觉,这也是写实绘画能与摄影抗衡的地方。为什么印刷品与真正的古典大师作品的原作美感相差甚大,与现代作品原作却相差无几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个事实。
   

              大色块

    油画的构图和大色块阶段,要打破禁忌,光认真细致是不行的。我善于从类似抽象的色块和错综复杂的肌理中找到某种想象的依据,这个阶段是纯感觉的,你大可不必又去思考一些画面外的东西,比如内容、思想、寓意等等。当你的目光已经转入到纯粹的视觉阶段,你其实就相当自由了。这时,目光和思维伴随着奇妙的快感使你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创作的实质阶段。
   画面大色块是我曾经很多次创作都未引起重视的,因而它成为了失败的主要原因。我常常在表现大色块时显得十分矛盾,是要表现“真实”的自然形态,还是人为地引进某种语言,还是在现有的整体的基础上进行拼凑,这使我无所适从,最后选取的都是折衷的东西。这使我对画面的整体艺术趣味变得十分茫然和迟钝,只想通过一些技巧和精致来取悦观众。
   
   过去我在细节塑造时,目光仅仅只是与临近色进行区别,在一定距离中色彩就会变灰,变弱。由此,我想到,直接写生时,细节塑造与大关系的控制其实是不容易弄好的,有了大关系,细节可能会变得简单,而太关注细节,大关系就会变弱。
   加强色彩大关系,在充满细节的画面上,更重要不是开局前的设计安排,前几笔找出压缩了的中间色,这些色块与最暗色较接近。“压缩”就是归纳,将复杂细节和层次变化都统一于一体,这块色将成为一种垫基石式的标志,画好了,其他色就好展开塑造。
   压缩的作用非常大,有时候,你想要分开层次,画出厚重但又退远的效果,但往往不容易。色与色的区别主要在以大层次为单位的基础上进行,使你得到更多的层次,空间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
   我怀着朝圣般心情来到塞纳河,让自己的全部才能与孕育了法兰西艺术的母亲河融为一体,潜心体会着来自上苍的艺术之神的教诲和接受富有灵性的艺术之河的指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识一座山——读李建国的油画
88岁老奶奶画画130天狂吸20万粉,用微软画图板画比我强一万倍!
速写来点颜色,更有感觉!
印象派为什么会这么知名?带你了解印象派的起源与走红之路
画好美术高考色彩静物画需要练习五方面
在速写练习时绘画技巧和色彩究竟有多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