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天快报

为何统一中国的是秦国而不是最强大的楚国?

2016-02-29 环球新军事5评

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最强大、最有条件一统中原的楚国,为什么未能抓住机遇反而遭到灭国之灾?

楚国雄踞长江、汉水流域,拥有发展农业的最好条件,所谓“湖广熟,天下足”。

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不仅可证楚国音乐不凡,还足以证明炼铸造业发达 。炼铸造联系着兵器,那是武装军队的必要条件 。今武汉东湖的大型雕塑《庄王出征》,令游人神情为之一振。正是楚庄王时期国势大到饮马黄河,那是越出长江流域挺进到北方。春秋五霸有两霸是吴和越,后来越灭吴,楚又灭越,势力就扩展到“百越”之地,那是多么辽阔的疆域!灭越,就占有西施的故乡,那是纺织业最发达区。

武汉人仿造出一座“楚天台”,据称是仿楚灵王“章华台”建造,章华台后世称之“天下第一台”,是中国历代帝王园林化离宫的先导 。楚宫的故事有“楚王好细腰,宫妃多饿死”。武汉东湖还建有“楚城”,与其相连的景观有“楚市” 。古人曾写文章说,到楚国都城郢,清晨穿新衣上街,归来就挤破了。这描述也许夸张,但我们还是可以想见那繁荣。

繁荣的经济一定会哺育出相应的文化。游三峡访秭归拜谒 屈原祠,自然要想到《离骚》。我们读 屈原的作品和他的一生,还可以看到, 屈原爱国,楚怀王却不给他爱的机会,但怀王没能消灭屈原的爱心。 屈原的爱不仅是爱国、爱人民,他也深情地写男女爱情,凝聚在楚辞中的爱,是非常丰富的情感。从诗经发展到楚辞,楚辞已是华夏文明中当时最先进的文学艺术 。

如此,楚国就给我们留下一个问题:楚国农业、纺织业、炼铸造业,陶器、竹器、漆器等手工业,乃至商业经济均发达,文学艺术也最为发达,何以会被在西北蛮荒之地发展起来的秦国所灭?

楚国不是生产力不行,也不是文化艺术不行,而是经济文化都发展后,统治者的政治建设未能随之发展进步,未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遭至灭亡。楚国更大的悲伤,恐怕还在于它不是没有出现过改革。早于商鞅在秦变法的前二十五年,吴起就受楚悼王重用主持变法,变法的措施就是商鞅后来在秦施行的“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可惜变法仅一年,悼王死, 吴起被贵族射杀,变法夭折。

悼王去世半个世纪后,怀王即位,此时有屈原。屈原有什么革新主张吗?他作为诗人的形象太饱满了,以至后人常忽略了他的政治主张 。但司马迁作《 屈原列传》还是指出,《离骚》称道了齐桓公 。齐桓公曾用管仲搞过春秋时最早的改革,齐因此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离骚》还称道了汤、武革命。这都能让我们窥见屈原的改革政见。 屈原不仅是诗人,他是楚国的“左徒”,这是掌国家内政外交大权的高级官员。一个高级官员有如此丰沛的学问和艺术造诣,且如此重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才华,岂不难得!可惜,楚终于被秦灭亡了 。楚国的悲伤是其他被灭亡的国家无法相比的啊!

悲剧的力量总是最打动人的,也是这巨大的感伤和对国家的热爱,造就了 屈原和《离骚》。为了记住这巨大的不幸,这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伦大爱,千秋以来中国人为一个人立个节日每年都纪他,这个人就是屈原。千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位帝王被人民这样纪念。

然而,如果把亡楚的责任都推给国王,恐怕也是不公道的。虽然悼王支持变法遂有楚国变法,怀王未能理解 屈原以至付出巨大代价,但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适时变法的力量并不人为什么会悲伤?那一定是曾经美好的东西沦丧。这“旧贵族”的先人,原也是相当积极进取的啊!

楚国的先人可追溯到熊绎,西周前期周成王封楚子熊绎居丹阳,丹阳在三课陵峡深处,为最早的楚国都。所谓“上控巴蜀,下应荆襄,当水陆之要冲”,这是说楚国位置险要,但这样的地方若不向外发展,楚就会被封闭在峡谷。楚国的先人胼手胝足、拓土开疆,战国时兼并了上游的夔国,向下游发展使楚国都城出现在荆州,整个三峡地区就通称“楚”。

当楚国发展到江汉平原就地处华夏中心,这使楚国最有条件汲取东西南北之长,但也容易四面受敌。楚先人汇集四邻之长,警惕危险,把国家发展到最雄强。但后人在繁荣中滋生出优越感,滋长了自高自大 。这自高自大不把四邻放在眼里并不只是统治者的缺点。

楚国的优势确实曾经很多,以至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果然,始皇建立的秦朝是被楚霸王项羽所灭 。可是,项羽又被秦汉之地的刘邦所灭。为什么?你看,自高自大,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这些缺点在生长于楚的项羽身上也体现得多么明显 。秦凭什么击败楚?无疑要追溯到“商鞅变法”。可是,这“变法”并不是商鞅的发明。商鞅的智慧从哪里来?

春秋时齐国发生的改革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开始用铁器。先进的铁器农耕开垦出更多荒地,使很多农民在井田外开垦出“私田”。春秋“井田制”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公有制,是国有制,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管仲搞“相地而率征”,即按土地征税。承认了私田,就在井田制以外别开了一条新路。

所以,齐国的变革不只是“进步意义”,而是人类从奴隶制时代向封建制时代变迁的发端 。进入战国,魏文侯用李悝厉行改革,李悝作《法经》列《盗法》为开篇,这表明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增多盗贼也增多。李悝用国法来保护民间私有财产,成为法家始祖。魏文侯还用 吴起为将 。文侯去世, 吴起受同芟荼怀分,离魏奔楚,于是有了吴起在楚的改革。

吴起死后二十五年,商鞅才从魏入秦。对 秦国来说,商鞅完全是外国人。此时 秦国生产力与政治制度都落后,从统治者、士大夫到老百姓,头脑中都还没有产生出商鞅带到 秦国来的革新思想。秦孝公的英明,在于他相信商鞅带来的变法举措就是曾经使魏和楚强大的法宝,于是下决心用这个外国人推行变法。

商鞅由此轰轰烈烈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与此相呼应的举措包括:以“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按杀敌人数来途艉屯恋。这办法在商鞅去世后仍被继承下来,极大地调动了作战的积极性。秦国被六国称为虎狼之国,秦兵作战总在得胜时将敌人的头颅割下来系挂在腰间,并继续冲锋。那头颅实在是他们不能丢弃的,用今天的话说,那是他们的计件工资,他们要用那头颅去分领土地 。

这时, 秦国最锐利的并不是它的军队,而是它的政治制度。在秦的先进制度下,六国的土地已不是它的战争对象,而是它可以利用的巨大资源 。六国的奴隶也会加入到秦军中去作战,以便立功分土地。如此还有谁能挡得住呢?随着战争的胜利推进,秦将六国尚存的“井田”也化为私田 。秦灭六国非以武力胜,实在是以政治经济制度胜 。春秋战国近五百五十年,生生灭灭多少事,似乎就做一件事,把井田制彻底转变为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国大一统的时代就到来了。

楚国的失败是从变法夭折开始的,秦的崛起则告诉我们,一个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革旧制解放生产力获得经济发展,并通过坚持不懈的深化改革后来居上。

曝大秦朝四大军团:长城军团击退匈奴七百里

中央军主要有四大主力,其中关中军团以旧秦国军队为基础,是帝国军队真正的精英(也有学者认为正卒专指这只军队)。另外三支军队根据其特点,姑且分别命名为长城军团,骊山军团,岭南军团。这几只军团(尤其是关中军团)的命运决定着帝国的命运。

一、岭南军团的去向:岭南军团的统帅从屠雎到赵佗战绩都并不算太出彩,这只军队平定岭南地区后,即在当地驻扎。后来在秦末战乱时,封锁了五岭边界,没有参与和影响中原战事。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这只军队的数量不可能达到50万,史记没有明确记载这只军队的数量,50万的来源是《淮南子》,钱穆认为此书一向酷爱信口开河,严谨性可疑。就岭南的战略地位而言,皇帝陛下砸下五十万的军队实在有点天方夜谭(想想看当年伐楚出六十万军队皇帝陛下就心疼的要死),如今历史学界大多采信十万左右的数字。估计将军队,移民,徭役,运输的人数加在一起可能有五十万。

第二,这只军队的素质应当为四大主力最差,因其主要是以步兵(材官)和水兵(楼船士)为主,几乎没有骑兵和车兵,所面对的对手主要是岭南的部落酋长的武装力量,但战绩却乏善可陈。

第三,这只军队之所以在秦末战乱时选择独立,并非一开始就是对帝国政府不怀忠心,而欲独立,很可能是因为紧靠岭南的东南地区原为楚国故地,在秦末动乱时为反叛最为严重剧烈的地区,而岭南军团权衡两方实力而不愿受东南地区叛乱波及,危及自身,故在战略上作出了自保的决定。

二、长城军团的去向:长城军团是帝国北方边境的勇士长城,秦末战乱前沿长城布防以抗匈奴,平心而论,除开关中军团,长城军团实为帝国最精锐的部队,所部多有骑马控弦之士,相当一部分军队也是以老秦国军队为基础并且久经战阵。数量在最多时据史记记载达三十万,秦末战乱时在二十万上下。长城军团战绩显赫,始皇帝三十二年,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不到一年的时间击退匈奴七百多里,夺取匈奴内蒙古河套地区,屯兵于榆林。此时离秦末战乱还不到四年。

秦末动乱发生后,长城军团第二任统帅王离(即王翦之孙)奉命领军南下平叛,长城军渡过黄河进入雁门关太原地区,后主要在燕赵旧地作战,先是在赵国叛将李良的配合下攻灭了武臣的赵国政权,后赵歇在齐国支持下重建赵国,长城军团的对手变成齐赵联军。公元前208年九月,长城军团一部分人秘密南渡黄河,与濮阳骊山军团联合,于定陶击败楚军,并杀死将军项梁。不过这已经是长城军团最后的辉煌了。

次年,长城军团围困齐赵联军与巨鹿,眼看骊山援军即将赶来,巨鹿破城在即,未料到项羽抢先一步破釜沉舟渡过漳河,切断了长城军团与骊山军团的联系,并在巨鹿城下给予师老兵疲的长城军团致命一击,最终主帅王离被俘虏,两位副帅一位战死,一位自杀,长城军团大部覆没,余部溃散。长城军团没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缺少真正的帅才(比起蒙恬还有自己的爷爷,父亲,王离只能算是庸才)和运气不好(在当时任谁也想不到会杀出项羽这么一个二愣子)。

三、骊山军团的去向:骊山军团是秦末战乱中新建的军团,数量大概在二十万上下,主帅是章邯。骊山军团取得了帝国平乱战争的最大胜利,也一手造就了平叛战争的最大失败,真可谓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骊山军团于秦二世二年初编成,主体是关中地区的农民以及骊山刑徒,武器装备直接取自武库,骊山军团的编成由关中军团直接监督,可能也有一部分为关中军团成员,尽管史记记载骊山军团都是骊山刑徒,但是综合秦朝当时的实际情况及后来的研究成果,全部为骊山刑徒的可能性不大,骊山军团于二世二年初同关中军团击溃周章军并杀周章,继而出关于十二月攻陷张楚首都陈县,并消灭陈胜军主力,陈胜于城父被车夫所杀。

再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骊山军团要一鼓作气,进入旧魏国地区,攻克魏国首都临济,平定魏国地区的叛乱,击败增援魏国的齐楚联军,杀死魏王田儋,二世二年九月,骊山军团会和长城军团于定陶击败楚军,杀死项梁,取得了平叛的最大胜利。

二世三年初,骊山军团几乎扑灭了黄河南岸的所有叛军,并渡过黄河,攻占旧赵国首都邯郸并围困赵王于巨鹿。骊山军团本准备配合长城军团围点打援,消灭六国援军。

遗憾的是在巨鹿之战的最关键时刻,骊山军团未能顶住项羽军的猛攻而溃退,直接导致长城军团腹背受敌,粮道被断,最终造成了巨鹿之战的惨败。之后章邯统帅骊山军团退守安阳,至七月份,由于畏惧赵高迫害,章邯与骊山军团二十万人投降项羽。在新安,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骊山军团彻底走入历史。

四、关中军团的去向:关中军团是秦军之精锐,也是秦帝国最后的屏障。关中军团留下的资料不多且比较隐晦。但并不影响我们还原他的原貌。根据秦律,关中军团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

1.郎中令军为皇帝的亲卫军官团,由九卿之一的郎中令统领,最多不会超过数千人,往往由帝国出身良好且政治忠诚的贵族中经过严格选拔而来,也是皇帝的后备武官库,实际上和常备军区别不大,负责皇宫内警卫及皇帝陛下的私人安全,类似于后来拿破仑的老近卫军一样的存在。当然和历史上的近卫军一样,这样显赫的位置和重要的权力一旦运用不当,也使其往往难以避免卷入血腥的宫廷角力之中,尤其当郎中令是赵高的时候。

2.卫尉军为皇宫保卫部队,准确来说负责皇宫宫门守备进出及咸阳都城宫门的防务,可类比后来的各种御林军和禁军。卫尉军由九卿之一的卫尉统领,卫尉的职能相当于后来的九门提督。卫尉军由旧秦帝国核心郡县选拔而来,数量不会少于一万人。

3.中尉军为内史(京师)地区的卫戍部队,由九卿之一的中尉统帅,中尉军于上面两只军队不同,中尉军是货真价实的担负野战任务的部队,同时中尉军还要负责内史地区防务和各个官署的守备监视等职责,中尉军从内史地区征召,人数应该不会少于五万人。之前的回答中,有提到戏之战,其实参战的主力不可能仅仅是骊山军团,否则很难想象若没有一只稳定可靠的武装力量,如何有效组织和武装几十万的刑徒和农民,而不至于引起骚乱。

很难想象刑徒大军在面对起义军时不会再次上演周灭商牧野之战的经典一幕,须知秦末之刑徒,实不会比商末之奴隶处境好太多。甚至有学者认为戏之战是由中尉军独立完成,骊山军团只是完成战役后期的追击溃敌的任务。但现在一般认为,对抗车骑千余,步卒十几万的起义军,是由中尉军和骊山军团联合实现的。之后,在二世三年八月,刘邦率军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刺杀赵高并执政,派遣中尉军于峣关阻击刘邦,被刘邦所击败,最后子婴投降刘邦,关中军团几乎没有怎么作战便放下了武器。

千古之谜:凶悍一时的匈奴他们究竟来自哪里?

匈奴的起源: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商/周时期,称为山戎、严(xian鲜)允、荤粥(hunyu昏玉)。胡族的一支。战国时期始称匈奴。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一名。《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做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约在中原的西周早期,匈奴已使用青铜器。至春秋后期,已使用铁器,社会组织由父系家长制向奴隶制过渡。匈奴人没有城郭,不经营农业,而是随畜牧而转移,过着游牧的生活。主要牲畜有马、牛、羊、骆驼等。小儿能骑羊,射鸟鼠;稍长,射狐兔;壮时“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从西周开始戎族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中期,匈奴南侵,一再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秦在昭王时,灭义渠戎,置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北地(今甘肃庆阳)、上郡(今陕西榆林),筑长城以拒匈奴。赵在武灵王时,为了抵御匈奴,下令国中,服胡服,习骑射,军力增强。

后来打击了匈奴及其所属的林胡、娄烦等部,赵国的疆土扩展到阴山,并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内蒙托克托)、雁门(今山西右玉)、代(今河北蔚县)三郡。自代郡沿阴山而西至高阙(今内蒙杭錦后旗东北),筑长城以拒匈奴。战国末年,匈奴经常侵扰赵国。赵国的名将李牧以千三百乘,战马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匈奴势力大大削弱,此后十余年,不敢侵扰赵国。

燕国北与东胡为邻。战国后期,燕将秦开曾在东胡为质。回国后,率军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独石口)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在北部地区设置上谷(今河北怀来)、漁阳(今北京怀柔)、右北平(今天津蓟县)、辽西(今辽宁义县)、辽东(今辽阳)五郡。后来,匈奴向东发展,占据了燕长城以北之地。《史记.匈奴列传》曰:“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秦、赵、燕)边于匈奴”。

约在秦灭六国的期间,匈奴各部统一,并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其最高统治者称单于,单于的全名汉文译音是撑犁孤涂单于,意思是“像天子一样广大的首领”。单于族姓挛鞮氏,贵族还有呼衍氏、兰氏、须卜氏。匈奴的政治统治组织是和宗法制度、生产组织结合在一起的。

全境分为三部分,代和云中郡以北,为单于的直辖区,称为“单于之庭”;以东为左贤王辖区,以西为右贤王辖区;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苏联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当时的单于名头曼。匈奴乘中原军阀混战,赵、燕、秦的北部边防松弛之时,进占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

秦灭六国后,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使将军蒙恬率士卒30万人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区。秦在这里设置了34县,都筑有县城,从中原迁来人口,以充实这一地区。蒙恬又北渡黄河,据守于阳山(狼山之西)和北假(阴山下)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延袤万余里,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争是在汉朝。西汉一代,汉与匈奴的关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刘邦至景帝时期的屈辱性的“和亲'阶段;(2)汉武帝时期的残酷战争阶段;(3)“昭君出塞”及其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

所谓“和亲”。西汉初年,匈奴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单于名叫冒顿(mo.du.莫毒),国势强盛。东面打败了东胡,西面赶走了居住在今甘肃境内的大月氏(zhi.支),北面臣服了丁零族,南面一再侵扰汉的北部各郡。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与匈奴和亲。

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文帝时,匈奴一再以数万或十余万骑入侵,曾烧回中宫(今陕西陇县)、“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景帝时,也一再侵扰。可是文帝和景帝仍一面防御,一面执行和亲政策。同时也在移民于北边空旷地区,进行屯田;又大规模的储军粮于塞下;在国内实行《马服令》,大力增殖马匹;又加强士卒的训练,大量制造兵器。为反击匈奴积极备战。

汉匈战争。汉武帝即位以后,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于元光二年(前133年)开始对匈奴进行战争。从元朔元年(前128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的十年中,共有大战三次。第一次大战是在元朔二年,匈奴以二万骑入侵,杀辽西太守。汉使将军卫青以三万骑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设朔方、五原郡。

解除了匈奴对首都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大战是在元狩二年(前121年)由将军霍去病率数万骑北击匈奴,出陇西、北地、深入二千余里,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汉在这里设置了酒泉、武威,后又增设张掖、敦煌,为河西四郡。匈奴退出河西走廊,编了一首怀恋河西的歌曲:“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第三次大战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

匈奴名以数万骑入右北平和定襄郡,杀略惨重。武帝以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各将骑五万,步兵数十万,另有志愿从征者十四万匹马,粮草辎重还不计在内。卫青大破单于军,北至寘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而还。霍去病出代郡二千余里,大破左贤王军,至狼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翰海(今呼伦贝尔湖)而还。从此,匈奴北徙漠北。汉自朔方,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以60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

昭君出塞。汉匈战争,双方损失惨重。匈奴后分裂为五部,互相残杀,其中一部首领为呼韩邪单于,投靠汉朝,南徙于长城一带,要求与汉和亲。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汉元帝以宫人王嫱(字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yan.zhi.烟支,单于妻)元帝亦改年号为“竟宁”。汉匈从此友好相处。王昭君在中原的兄弟(王飒)、在匈奴生的子女及其后裔,有三代人在为汉和匈奴之间的和平友好而工作。汉匈40年间没有发生战争。在今包头市附近出土的“单于和亲”砖,刻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

公元46年,东汉初年,匈奴贵族为争夺单于继承权而分裂为南北两大部,史称南、北匈奴。

南匈奴居住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一带,立比为单于。比的祖父呼韩邪单于与汉关系密切,比向汉表示“愿永为藩蔽,扦御北虏。”南匈奴向汉“奉藩称臣。”

北匈奴立蒲为单于,曾为南匈奴击败,退居漠北。

明帝时,北匈奴又一再侵扰边郡,汉联合南匈奴及乌桓兵连续进击北匈奴。北匈奴一再被击败。章和元年(公元87年),北匈奴为鲜卑所破,北单于被杀,北匈奴58部降汉。永和元年(公元89年)汉以东骑将军窦宪,征西将军耿秉发汉和南匈奴4万余骑,分三路击北匈奴于稽落山(今内蒙古西北部),单于逃遁,北匈奴81部20余万人投降,窦宪和耿秉登燕然山(今内蒙古杭爱山),去塞三千里,刻石纪功而还。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东汉末年(187年),黄巾起义,中原内乱,军阀混战,南匈奴发生内訌。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大学者蔡邑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择立贵族为帅另选汉人为司马对其进行监督。同时曹操还把并州的下层匈奴人编入汉族。这样,南匈奴上下完全编入曹魏政权,中国北方完成了实际的统一。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刘渊(刘渊是一位汉化极为彻底的人。字海,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利用下层奴隶反抗情绪,建立了“后汉政权”。公元460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汉政权”覆灭。匈奴后裔汉化,融入华夏民族。这个在中国和世界范围活跃了500年的大漠苍龙消失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

6世纪的突阙人,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可以看到匈奴人后裔的影子。

揭秘:叱咤一时的匈奴被大汉击败后去了何方

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

汉明帝时,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

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匈奴迁移

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与其说是西迁,还不如说西逃贴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大约在公元290年,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这段历史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中,都有过记载。北匈奴杀死了阿兰国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

欧洲人笔下的匈奴

北匈奴西迁的第四站: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

凭借着在阿兰国的休整和补给,北匈奴彻底恢复了元气,掠夺、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对顿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单于巴兰姆伯尔的率领下,渡过了顿河,向东哥特人发动了进攻,东哥特人哪里是匈奴人的对手,经过奋战,依然惨败,一部分东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窜,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尾随其后,追击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经今天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摆下军阵,准备迎击匈奴,而匈奴人则趁夜晚偷偷从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抄袭西哥特人军阵背后,西哥特人惨败,只得向西逃窜至多瑙河。后经罗马帝国皇帝的批准,东、西哥特人得以渡过多瑙河,进入到罗马帝国避难。此后,由于罗马帝国对哥特人残酷的压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连斯亲征哥特人,结果被哥特人杀死,帝国遭受到沉重打击。而此时的匈奴,由于占据了南俄罗斯大草原,暂时稳定了下来。

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得以休整

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的活动

在打败哥特人,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同时,小部分的匈奴骑兵仍然在骚扰邻国:一股匈奴骑兵渡过了多瑙河,与哥特人一起骚扰罗马帝国;另一股匈奴人,于公元384年进攻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爱德沙城;还有一股匈奴人于396年,侵入了萨珊波斯帝国。整体而言,匈奴人这段时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罗斯草原休整为主,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入侵积蓄力量。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秦帝国一统天下的四大军团
历史上的战争:汉匈漠北之战,让事实证明,谁才是狼?
秦建立十五年就被项羽所灭,庞大的秦锐士军团都去哪儿了?
百万大秦锐士为何无法挽救秦帝国
未解之谜-秦朝四大军团最终是如何消失的?
秦朝能一统天下,竟然得益于这四支军团,秦朝灭亡后竟消失无踪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