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谓“莫若以明”
何谓“莫若以明”?(《齐物论》解读之三)庄子在《齐物论》中解答了是非产生的主观原因后,又在第三章中提出了一个如何应对是非的问题。怎样应对是非呢?那就是“莫若以明”,那就是“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即从如何判断是非和如何处理是非两个方面去应对。什么叫“莫若以明”?就是指在判断是非时,与其运用无效的解说方法去断定谁是谁非,不如运用能够反映客观事物本真的心中的明镜进行观照。这里,他借用当时名辩家公孙龙关于名实之争的重要命题“指非指”和“白马非马”来具体加以说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意思是说,用名称概念去说明概念不是概念所指的实际事物,不如用非名称概念的实际事物本身去说明名称概念不是概念所指的实际事物。即用概念去说明概念和实际事物的差别,不如用实际事物本身和概念进行比较,从而确认概念和实际事物之间的差别。例如用概念“马”来说明这个“马”不是它所指的实际的马,不如用非概念实际马本身(例如一匹具体的白马)来说明概念“马”不是指的实际的马。这很明显,因为实际的马具有很多不同的属性(例如白色、黑色等),而“马”这个抽象概念却无具体的属性,只具有马的共性,因而“马”这个抽象概念就不能和实际的马等同起来。由此可知,如果抛开实际的具体事物,只运用具有主观色彩的抽象概念去进行争辩,是始终无法弄清是非的。天地万物就是客观事物共用的抽象概念,从抽象概念本身是无法弄清实际的天地万物之道的,只有抛弃对天地万物的主观之“道”的争辩,用心中的明镜对客观对象本身进行自然观照,才能真正感悟到天地万物之道的。这里可以看出,庄子只重视客观事物而不注重抽象概念,是不妥的。事实上抽象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如果离开抽象概念,人是无法表达思想的。例如在“白马非马”这个判断中,“白马”和“马”实际上都是抽象概念,这个判断之所以错误,不在于运用了抽象概念,而在于弄错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白马”和“马”本来是真包含关系(即白马包含于马之中),白马就是马,却被当成了不相容关系,说什么白马不是马。但庄子的本意是告诉我们,只有运用明镜之心直接去认识客观事物本身,才能通过比照获得真知,这是应该肯定的。为什么判断是非必须坚持“莫若以明”呢?庄子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 首先是语言不能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语言与风吹出的声音不同,与刚出壳的小鸟的叫声不同,它是有思想内容的,只是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还不能得到确认(“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正因为如此,它所表达的道被狭隘的成心所蒙蔽(“道隐于小成”)而有真伪,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被华而不实的词语所掩盖(“言隐于荣华”)而有是非。所以用它来判断是非,只能像儒墨之争一样,“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所以要真正判断是非,就只能运用明镜之心以客观事物作标准进行自然比对观照。其次,就是非本身来看,对立的双方是互相依存、无法截然分开的,不能用单方面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文中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没有任何事物不可以说成是彼,也没有任何事物不可以说成是此,彼和此只不过是一种变换角度的说法。再从两者的关系来看,从彼方看不见的东西,从此方就一定能看见。所以可以说,彼产生于此,此也要依赖于彼,彼此是一并存在的。虽然说是一并存在,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一并消失。所以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并生并死,并死并生。将这个说法加以拓展,如果是对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就可以说成: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再推及到是非上,可以说成:依靠是也就是同时依靠非,依靠非也就是同时依靠是。这是指依靠一方的是也就是同时依靠另一方的非,依靠一方的非也就是同时依靠另一方的是。既然如此,双方的是非观也就无法统一。所以圣人不用是非判断是非,而是通过明镜之心用客观的自然作参照来观照是非。这个客观的参照因为是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也就不会出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状况。这也就意味着彼和此统一在一个观察点上,不再出现彼此对立。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通过客观的自然观照,事物的真实就会展现出来。真正应该肯定的就肯定,应该否定的就否定,即“可乎可,不可乎不可”。这样“莫若以明”的效果也就可以体现出来了。附:有关原文注释夫言非吹也(说话不是吹风的自然声音)。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说话的人各有自己的议论,只是议论的标准不能认定)。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是果真有议论呢,还是不曾有议论?)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他们认为自己的话不同于初生鸟的叫声,是有区别呢,还是没有区别?鷇[kòu]:刚出壳的小鸟;辩:通‘辨’,分别。)道恶乎隐而有真伪(大道如何被掩盖而有真假)?言恶乎隐而有是非(言论如何被掩盖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大道为什么出现了又不存在)?言恶乎存而不可(言论为什么存在又不被认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大道被微不足道的认识隐蔽,言论被华而不实的词藻掩盖)。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所以出现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争,各自肯定对方所否定的,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不如以明静之心去鉴照)。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任何事物不可以说成不是彼,也不可以说成不是此)。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从彼方看不见,从此方就能够看见。自知:当是“自是”之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产生于此,此也依赖于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这就是彼此并生的说法)。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虽然如此,但是并生也就是并死,并死也就是并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所以圣人不通过是非判断事物,而是关照客观自然本身,也就是因顺的这个道理。因是,指因顺前面说的“彼是方生之说”的那些道理)。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如果互相变换角度看,此也就是彼,彼也就是此)。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有彼的是非,此有此的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果真有彼此的区别呢还是没有区别)?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如果彼此都消除了各自的对立面,统一于同一个角度,那就叫做掌握了道的枢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掌握了道的枢轴,意味着进入道环的中心,就可以在道的运转中应对无穷的变化)。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指称事物的名称来说明名称并不是所指的实际对象,不如直接用并非被指称的实际对象来说明名称并不是所指的实际对象。这是针对名辩家公孙龙的论题说的。公孙龙说: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意思是说,外物没有不是可以指称的,但用来指称的名称却并不就是所指称的实际对象);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以马这个名称来说明名称马并不是具体的马,不如直接用非名称的实际马来说明名称马并不是实际的马)。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外物的大概念名称,万物就是一个类似马一样的概念名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物论》解之四: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春秋古易:乾天坤地谈《易经》的阴阳
姚老师讲语文•学点逻辑 ④ | 概念的种类
骆玉明教授谈《庄子·齐物论》(下)
“指鹿为马”的哲学思考
墨子开创了语言学转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