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来:郭店楚简《五行》篇
       

演讲人:陈来(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

地点:北京大学2教105室

时间:2011年7月31日下午2:00-5:00

 

《五行》篇年代与《大学》、《中庸》相接近时代,自从荀子之后基本没有人读过。自从马王堆帛书出土之后,它才受到重视。但是,几十年以来,好多问题尚未解决。这篇文献并不是很长,最初没有提名,最早由庞朴先生定名为《五行》篇,四川大学的学者将之定名为《德行》。1994年,郭店楚简问世,其中一篇与马王堆帛书比较接近,该篇就名之为《五行》。

郭店楚墓下葬的时间考证为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在孟子去世的时候。在哲学史上可以找到这篇的终极,在荀子的《非十二子》里出现。四十年代,郭沫若认为五行不是金木水火土,而是仁义礼智诚。不过,出土的文献是讲仁义礼智圣。郭沫若的《十批判书》还是值得重视的。五行的行不是作为元素的“行”,而是“德行”的简称。在马王堆帛书里有“五行”的内容,它包含经、解两个部分。经和传的年代未必同时。马王堆帛书,前一部分是“经”,后一部分是“解”。不过,郭店楚简中的《五行》篇则基本没有解。因此,这是需要值得区分的。如果说荀子是批评对的,因此,《五行》篇不可能是孟子的,而更可能是子思的作品。这一看法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这一篇和《大学》、《中庸》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如“慎独”。如果中庸是一种根本德行或者主德,而《五行》篇则讨论的是德目。

《五行》篇前十四章是经,后十四章是解。这种结构在先秦比较普遍,比如《大学》,其中引用《诗经》、《尚书》来加以解释“三纲领”与“八条目”。不过,我们将之进行调整,划分成三十二章。经十六章,解十六章。二十八章的文字更多参考李零的本子。李零是专门整理战国楚墓专家,上博简即是上海博物馆请李零加以整理的。下面我们进行解读。

1、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行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这就区分了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同时,《五行》的经部分是子思的作品,而马王堆帛书的“解”部分则是孟子加以发挥。孟子的“四端”显然受到了“五行”提法的影响。而汉代将“五行”理解为“仁义礼智信”则是文本失传的原因,而产生的流变。“圣”作为一种德行与其他四个有点不同,在文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作为某一道德行为的意义并不清楚,更多地于知觉能力,尤其是听觉有很大的关系,它是直接关系天道的。“圣”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与仁义礼智是不同的。

2、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原本里第二章与第三章是合在一起的。仁义礼智圣在一起是“德”,仁义礼智合在一起则是“善”。德是内在的德行,不行于内的是“善”,是形于外的。这里区分了道德德行(外在的)与道德德性(内在的)。善,是人道,德,是天道。这里很有哲学的意义。

3、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无中心之圣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在《老子》中有“绝圣弃智”,圣智连用。在“五行”篇也是如此。从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对应关系。孟学对“智”有点淡化。这里却突出“圣”、“智”。它从内在性阐述了德性的意义。无内在德性,则不可能有“悦”、“安”、“乐”。可见,子思很重视内在的道德感情。

4、五行皆形于内时行之,谓之君子,士有志于君子道谓之志士。善弗为无近,德弗志不成,智弗思不得。善靠行动,德靠立志,智靠思考。“以上经1至4章,为五行一篇之纲领概说者也。盖子思之意,固以仁义礼智诸行为善,然以形于内而在中心者为本,以成德也。”

5、思不精不察,思不长不得,思不轻不形。不形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第五章是第二部分总的概说。

6、不仁,思不能精,不智,思不能长。不仁不智,“未见君子”,忧心不能掇掇;“既见君子”,心不能悦;“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悦”。此之谓也。不仁,思不能精,不圣,思不能轻。不仁不圣,“未见君子”,忧心不能忡忡;“既见君子”,心不能降。这里引用《诗经》的句子于原文有点不同,意思是反着的。这是一种断章取义式的发挥。子思突出圣智,但是没有丢掉“仁”。这种序列上的优先性并没有丢掉。第六章是第五章的说明。

7、仁之思也精,精则察,察则安,安则温,温则悦,悦则戚,戚则亲,亲则爱,爱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仁。这是内显发于外的过程。这里的很多字在学术界还不是理得很清楚。“精”、“察”怎么解释呢?“精”是精细,“察”是“体察”。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伦理是以互相的体贴为重。这是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个解释。

8.智之思也长,长则得,得则不忘,不忘则明,明则见贤人,见贤人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智。关于从“长”,到“得”,“得”到“不忘”,这样的过渡,学术界目前没有合理的解释。

9.圣之思也轻,轻则形,形则不忘,不忘则聪。聪则闻君子之道。闻君子之道则玉音,玉音则形,形则圣。“轻”反应出“圣”的特征:听觉灵敏。“思”是心之所发。5-9是第二个部分。

10.“淑人君子,其仪一也”。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

 

,然后能为至哀。君子慎其独也。这两句引用《诗经》,落脚点是慎独。慎独与“专一”有及其密切的联系。这里讲的是一种修养的方法。

11、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君子之有德者也。有与始,无与终也。金声而玉振之,有德者也。这里不仅讲“善”,而且将“为善”。并且,区分了“为善”与“为德”。为善是有始有终,为德是有始无终。

12.金声,善也;玉音,圣也。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学者认为“玉音,圣也”不对,应该是“玉音,德也”。根据文章对照,这种说法是对的。

13.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这里并没有太注重其中的逻辑,但是却通过建立这种联系来发现问题。聪明与圣智联系,再与仁、安、乐、德。从初阶进入高阶,加以加以深化。

14、不变不悦,、不悦不戚,不戚不亲,不亲不爱,不爱不仁。这里与第七章相呼应。这个“变”字与“悦”等词语的联系如何,还待于研究。

15、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

16、不远不敬,不敬不严,不严不尊,不尊不恭,不恭无礼。

下解

1、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闻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谓之不圣;见贤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谓之不智。

2.见而知之,智也;闻而知之,圣也。明明,智也;赫赫,圣也。“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之谓也。

3、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义也;行之而时,德也。见贤人,明也;见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敬之,礼也。

4、圣知,礼乐之所由生也,五行之所和也。和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邦家兴,文土之示也如此,“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此之谓也。

5、见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义也。行而敬之,礼也。仁,义礼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和则同,同则善。

6、颜色容貌温,变也。以其中心与人交,悦也。中心悦梅,迁于兄弟,戚也;戚而信之,亲也。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爱人,仁也。

7、中心辩然而正行之,直也。直而遂之,肆也。肆而不畏强御,果也。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贵贵其等尊贤,义也。

8、以其外心与人交,远也。远而庄之,也。尊而不骄,恭也。恭而博交,礼也。敬也。敬而不懈,严也。严而畏之,尊也。尊而不骄,恭也。恭而博交,礼也。

9、不简不行,不匿不辩于道。有大罪而大诛之,简也;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而弗大诛,不行也。有小罪而弗赦也,不辩于道也。

10、简之为言,犹练也,大而晏者也。匿之为言,犹匿匿也,小而轸者也。简,义之方也:匿,仁之方也。强,义之方也;柔,仁之方也。“不强不辣,不刚不柔”此之谓也。

11、大而晏者,能有取焉。小而轸者,能有取焉。胥虑虑达诸君子道,谓之贤。君子知而举之,谓之尊贤。知而事之,谓之尊贤者也。前,王公之尊贤者也。后,王之尊贤者也。

12、君子集大成。能进之,为君子。弗能进也,各止于其里。

13、目而知之,谓之进之。喻而知之,谓之进之。譬而知之,谓之进之。几而知之,天也。“上帝临汝,毋贰尔心”,此之谓也。

14、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诺,莫敢不诺;进,莫敢不进;后,莫敢不后;深,莫敢不深;浅,莫敢不浅。和则同,同则善。

15、天施诸人,天也。其人施诸人,狎也。

16.闻道而悦者,好仁者也。闻道而畏者,好义者也。闻道而恭者,好礼者也。闻道而乐者,好德者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行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全文翻译注释
何益鑫:德的生成——竹简《五行》篇的德行生成论及其思想史意义
君子有三德、三畏、三乐、三戒、三思、三变、三省.三愆
国语语录
翟玉忠: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礼记·中庸》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