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言,当今时代的文化活化石

老铁,双击666!

侬晓得伐?

这可能是公众较为熟知的地方方言了吧?

都说“学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随着经济交往的日益深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近几十年普通话推广教育的不断深入,普通话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交流的方方面面。

而与之相对的,各地方言逐渐陷入“老人说、大人懂、小孩不学”的尴尬境地。

当然,并不是说普通话的强势,导致了方言的衰落。方言的式微,不仅是文化多样性的凋零,而且是地方集体记忆的断裂,因为方言不仅是一种语音表达范式,更是流动的历史见证者、地方文化的承载者、乡愁的维系者。

方言,是流动的历史见证者

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正如方言的历史演变和流转,每个地方的方言都从历史奔腾而来,历经各个朝代的交流碰撞,在兼收并蓄中成长成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个历史时刻的投射,体会历史事件的厚重。

比如,隋唐以金陵-洛下音为官话,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大批北方人避难逃到闽南地区,由于闽南相对封闭,所以较好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精髓的,你叫汝,吃叫食······如果现代人想了解唐朝人怎么说话,可能要去闽南语里找答案哦,用闽南语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可能更接近于当时的语音呢!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承载者

俗话说,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方言,承载者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

“效果杠杠的”“咋整”“可劲造吧”,代表了东北话的简洁精准,是一种直接的文化;

“侬晓得伐”“老娘舅”,代表了上海话的软语温柔,是一种含蓄的文化;

粤语更是博大精深,带有古汉语的表达词序,九个音调,比普通话四声调还要多一倍多,参与构建了广东人的精神文化世界。

东北、上海、广东地区的方言,相对来说,是目前比较强势的方言语种,其实各个小地方的方言,也各有内涵,承载地方文化的核心,都是不可复制的。

方言,是我们乡愁的维系者

方文山在歌曲《牡丹江》中说,“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除了家乡美食,方言也能在一瞬间唤醒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我家位于河北中部,有时在车站听到一句“外头日头儿忒强(ciang)”,就能准确地辨别出,这是家乡人的声音!那一时刻,不禁转头看向说话人,虽然面孔陌生,但我知道,我们来自同一片土地,这种亲切感是无法抹杀的。

试想,在城市千城一面,小镇拆迁重建的大背景下,如果连方言都消失了,我和家乡的联系还剩下什么?

方言是我们的文化活化石,有必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至于说到保护,我觉得太严重了,每个语言都有自身出现、成长、成熟、消亡或融合的历程,保护是保护不来的。

方言因为日常应用而历久弥新,因为不断的使用而焕发新的青春,或吸收新词汇纳入自己的体系,或进入普通话体系提升地位,都是不错的传承途径。

就像东北话,之所以像病毒一样地迅速流行于全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以赵本山为主的东北小品在央视的持续输出,在流行文化领域处于优势地位。那其他方言,是不是也可以借鉴呢?即使不能在央视大平台播出,那地方电视台、网络上都是有不错的渠道的。

另外一方面,对地方方言的传承,还要有文化部门、文化学者对方言的资料收集和编纂,加强青少年对方言的学习和使用,只有在使用方言中,方能感悟到方言的实用和美好。

那么,从今天开始,你打算了解一下家乡的方言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不尽的京腔京韵
方言:讲方言不等于没文化:有感"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大力推行普通话,中国的七大方言会消失吗?
散文随笔《即将消失的方言》
中国最爱讲方言的4座城市:都是国家中心城市,却不爱讲普通话
方言,普通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