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刘心武新解黛玉之死】,感慨之余碎言几句 - 论坛 - 红袖添香
  观【刘心武新解黛玉之死】,感慨之余碎言几句


    近日,见许多论坛不断涌出很多有关《红楼梦》书中人物和某一事件分析帖子,精帖少之,多则闲扯。刚看完【刘心武新解黛玉之死】,看罢,不仅失语。
    一人分析得当,众位看客效仿,此结论只说明《红楼梦》乃是部好书,它的诞生,不仅仅是对当朝封建社会以及腐朽内幕的揭露,而且它还是部少有的警世语著。
    《红楼梦》中真黛玉怎么死法,只有原作者曹雪芹清楚。而真正值得我们悲伤的是事业未完而先去的那些可敬的人们。
    写书可以随笔者心情和意向而游动,所以黛玉之死悲而不伤。我认为红楼最大的伤心事是书未完结而含恨离世的曹雪芹。这是我每想起就心痛的症结。
    近日读了周汝昌写的《曹雪芹传》一书,和其他爱好红楼喜爱雪芹先生的众多知音一样,同样心痛不已。所以,同样重复一下曹雪芹生前一些鲜为人知的辛酸往事。
  曹雪芹的《红楼梦》自18世纪下半叶问世以来,很快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由于其超凡的艺术魅力与鲜明的人物形象,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被它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所吸引。一些人为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一时间,在晚清的读书人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开谈不说《红楼梦》,诗书读尽亦枉然。”
  是的,《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
  然而,在2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以赞叹的眼光,阅读这样一本享誉中外的名著时,谁能想到它的作者曹雪芹生前大半生穷途潦倒,有时连饭都吃不饱呢?在写作《红楼梦》时,由于没有钱买稿纸,他只能在废旧日历的反面誊写书稿;由于贫困,没有钱看病,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患痘疹的小儿子夭折;由于贫困,他过着“举家食粥酒常佘”的日子;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到集市上去卖画换取银两。对曹雪芹来说,人世,是无情的;人生,是悲惨的。他的晚年,不满50岁,便在贫病交加中黯然离世。
  他生前没有什么名声,没有什么地位,没有什么朋友。死后,只留下琴剑在壁、新妇飘零,几束残稿,伴随着零落的笔砚,备极萧条凄惨。二三亲友相助,将其草草埋葬在北京西郊住处附近,荒坟一角,衰草寒烟。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弄清他的坟墓的位置。
  曹雪芹一生的经历曲折。他出生在南京一个钟鸣鼎食的官宦世家,16岁前,作为一个贵族公子哥儿,过着养尊处优的浪荡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6岁那年,由于皇室内部权力斗争,他那显赫的家族被抄,举家被迫从金陵迁至北京。从此,家道迅速败落,一蹶不振。他从一个尽享荣华富贵的纨绔子弟沦落到社会底层,生活水准与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巨大的落差给曹雪芹以沉重的打击。从此,他仿佛由天堂掉到了地狱,饱尝人间的辛酸与苦难。作为一个公子哥,他没有什么生存技能,好在他还是读过一些书,肚里有些墨水,为了生计,他到京城的宗学(为贵族开办的学校)去当差,做杂役。在那里,他结识了出身贵族的敦敏、敦诚兄弟,他们在一起赋诗喝酒,气味相投,很快成为朋友。后来,曹雪芹搬到北京西郊一个小山村埋头创作。他的居处“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庭前“满径蓬蒿”,在这种窘迫的环境下,他克服种种困难,专心致志创作《红楼梦》。兄弟两人时常去看望他,在他生活拮倨,无米下锅时,兄弟两人接济他,使他得以挨过难关。
    他长年累月以艰苦卓绝的辛勤工作来创作这部巨著。他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据他自己说,为了此书的写作,“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那时没有电脑,修改一遍,要用手工书写誊清,上百万字的书稿,光是誊写一遍,就要付出多么大的辛勤劳动啊!
  呕心沥血,方出精品。曹雪芹以他超凡的毅力与艰苦卓绝的工作诠释了什么叫精品。这部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巨著面世了。在卷首,他的五言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道出了他的心声。
    回顾往昔,泪沾衣襟。近年来,我国每年的长篇小说出版达上千部。有的作家很能写,不到一年的工夫,一部长篇就出来了。这样想象来的作品,将来又有什么价值呢?
    《红楼梦》我看过五遍,每读到林黛玉之死,总免不了心酸泪流。这说明高鹗在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中,为黛玉设计的结局是经过深思熟虑,黛玉的病,曹雪芹早在书中埋下伏笔,黛玉拒绝再在尘世中随波逐流、随风漂零,她在最后的一刻要决意掌握自己的命运,她要为自己选择“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是她最后坚守的精神底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黛玉心如静水,只求速死,不再留恋红尘中的恩怨情爱。“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这个生活在梦和爱中的少女,她不是一个凡人,她是花魂、诗魂的化身,她短短的一生完善了自身的灵魂,是唯美的一生......。所以,病亡似乎更合乎情理。在黛玉焚诗时,场景因文学的唯美而让情节悲得极致,以此引发同景、同情、同伤,达到文学创作的目的。
    所以,人们为此收肠刮肚寻找假弊,纯属饭后无事,无聊之及。其结果毫无意义。
    几帖看完,独坐冥思,顿悟一生急急流年,滔滔逝水。也许长富贵,也许逐渐衰落露出丧机,贫贱也许是塞翁失马,平淡见百岁。总之,荣华富贵与贫贱无非都是结局一样的一场梦!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来去皆无牵挂。想来,人在世时,为了自身利益或偶尔泄愤勾心斗角,处心积虑害人害己,争风吃醋明暗中大打出手,结果争夺来的富贵生死都是一场空!
    一首好了歌、十二金钗以及书中诗词都是古有珍品。作者花费大量心血把一生写下的诗词都安插在故事情节中,此书独具匠心,既是部自传小说,又内含一部清朝词话。
    曹雪芹一生心血尽付《红楼梦》中,他是一名真正的文学家,后因死于疾病,《红楼梦》一书梦之残缺,破碎而终。乃真梦也!
    此书流传之广,经久不衰,作者曹雪芹在残梦中又圆了一生之梦!因而,梦看似破碎实是圆满,梦既是梦又再生梦继而续梦!
    人生匆匆,百年逝世,曹公一生心血有此垂爱!死既是生。《红楼梦》延续多久,曹公就转世多久,一生精华尽须世人研究评说,此乃佛祖所不及!圆满之梦,无非如此!
    所以,黛玉之死没有争论价值和必要,我们应该为曹雪芹之死感到惋惜和圆梦之幸。
    以上几点闲扯疯语。

    当年,刘心武在《百家讲坛》揭秘秦可卿,曾掀起“红楼”讨论热潮,沉寂荧屏两年的他后来又重回“讲坛”,新解林黛玉。
    在刘心武看来,电视剧以及通行版本中的很多说法,与曹雪芹的原意和古本中的描述并不一样。而黛玉的死因、长相都有不为人知的真相。

    新解:黛玉之死——沉湖而死是曹雪芹本意
    《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著,后40回是高鹗所续。电视剧《红楼梦》第26集中,林黛玉因得知宝玉与宝钗洞房花烛,焚烧诗稿、重病发作、气绝身亡。这是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中为林黛玉设计的结局,而在刘心武看来,这并非曹雪芹的本意,而且破坏了读者对原作的审美享受。
    刘心武说,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本是天上赤瑕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因为神英侍者每日灌溉甘露,绛珠仙草才得以修成女体。下凡后,林黛玉就要用一生的眼泪,还贾宝玉的灌溉之恩。他举例,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而在第四十九回,黛玉却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就是在暗示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泪还完了,她就会主动回到天上。”刘心武从曹雪芹撰写的前80回中找寻伏笔,作为推理证据,他认为曹雪芹最终会让黛玉“沉湖而死”。“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湖中,借仙遁复归天界。也许第二天人们发现黛玉已死,但找不到尸体,只会有衣服和钗环存在。”
    依据1:黛玉湘云中秋湖畔联诗
    出处:第七十六回
    刘心武说,两人联来联去,联出两句惊心动魄的来。湘云说: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通行版本中为诗魂,古本中为花魂)“花魂并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词语,林黛玉的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就很多。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刘心武解释,“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凄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这句联诗,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
    依据2:黛玉自封“潇湘妃子”
    出处:第三十七回
    刘心武说,“潇湘妃子”指的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潇湘竹。“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死于江湖之间。”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的别号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依据3:宝玉祭金钏黛玉说谶语
    出处:第四十四回
    刘心武提到,凤姐过着生日,贾宝玉却突然偷偷跑到庵里的水井边,因为这天也是金钏的生日,他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跳井身亡。别人都不在意,唯有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她说:“天下水总归一源,从咱们荣国府、大观园都可以接一碗水,对着那碗水去表达哀悼不就齐了吗?你非要专门跑出去。”刘心武认为,黛玉说这样的话,是个谶语,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事先的暗示。“如果曹雪芹要写黛玉之死,很可能会有贾宝玉舀了一碗水,对着碗中水祭奠她的情节。”
    依据4:元妃省亲点戏《闹殇》唱词
    出处:第十八回
    “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牡丹亭》的《闹殇》一折很有门道。”刘心武说,因为脂砚斋在这里批语:伏黛玉之死。“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刘心武指出,这句唱词正中“冷月葬花魂”的意境,而其中“玉芙蓉”,这里指水生的荷花,影射黛玉死于水域。他认为,“曹雪芹的亲密合作者”脂砚斋的批语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脂砚斋明确表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关键

    新解:黛玉眉眼——一双含露目,并非多情眼
    林黛玉相貌流传最广的一种描写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但在刘心武看来,这个文字不能让人满意,那时黛玉年龄那么小,怎么会有一双含情目?另一个“庚辰本”中,对黛玉的描写更为离奇:“两弯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刘心武认为,周汝昌用十一个古本对比得出的描述最为贴切: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刘心武表示,因为林黛玉的人生是还泪之旅,眼睛的储水量应该相当丰富,像含有露水一样,之后再逐步干枯。

    新解:黛玉魅力——雅俗共赏曾让薛蟠倾倒
    “很多人觉得林黛玉只有病态美,病病歪歪的身子,走路也颤颤巍巍的。宝玉喜欢她八成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吸引不了其他的男性。”刘心武认为,这是对《红楼梦》的一种误读,古本中有一段对林黛玉魅力的经典描写,在通行本中被删去了。这段描写在第二十五回,马道婆受赵姨娘之托,做法害王熙凤和宝玉,贾府大乱,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薛蟠是一个非常俗气的人,审美观念也非常俗。曹雪芹的这一笔很珍贵,说明林黛玉的外在美雅俗共赏,绝不是只有贾宝玉欣赏。”刘心武这样认为。

    业内回应:黛玉之死众说纷纭
    谈到黛玉的结局,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蔡义江说,各种流行的说法很多,比如投水、在树林上吊等,都是根据文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件事推断的,基本没有主流的说法。对于刘心武的“投湖说”,蔡义江表示,这个观点与周汝昌的一致。但蔡义江本人的研究也有所不同——黛玉就是得病去世:“贾宝玉出事了,流浪在外,黛玉记挂着他,身体撑不住去世了。宝玉回来时,黛玉已死去一年。”对于高鹗续写的结局,蔡义江并不赞成,他认为,黛玉的死不是宝玉娶宝钗造成的,高鹗只是依据了中国传统戏剧小说以婚姻悲剧作结的写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心武红楼新解:林黛玉乃是沉湖而死
刘心武解读《红楼梦》(5)
刘心武:意淫是个褒义词 贾宝玉是意淫鼻祖
不该发生的失误——《刘心武续红楼梦》的几个问题
关于黛玉 - 心灵牧场 - 文学艺术 - 搜狐圈子
关于林黛玉结局大揭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