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简史 —— 西周

西周

周族是居于今陕甘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带的古老部族,相传因“姬水”而得姓为姬。
,周的始祖,为有邰(tái)氏女姜嫄(yuán)所生。《诗经·大雅·生民》记述了弃降生的神话传说。姜嫄祈祷求子,因踩了巨大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弃。弃喜好耕作,观察土地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地种植庄稼,百姓都仿效他。帝尧听说以后,就任用弃为农师,天下人都因此获利,他立下了功劳。帝舜说:“弃,百姓最初忍受饥饿,你担任后稷来播种各种谷物。”于是他被封在邰,号称后稷,另外以姬jī)为姓。周族在姜嫄所生活的时期大约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但至弃所生活的时期时,已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所以说弃是周族的始祖。
古公亶(dǎn)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不堪戎狄的侵袭逼迫,不得不迁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的周原。《诗经》中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人成为黄河领域共主的大商王朝的臣民,卑事商王武乙,在商王朝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体系。
古公的大儿子叫太伯吴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吴氏,名泰。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公亶父,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避让,迁居江东,建立勾吴。,二儿子叫虞仲。太姜生的小儿子叫季历,季历娶太任,太任生下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有圣明的征兆。古公说:“我的后代一定会有成大事的人,也许就是昌吧?”大儿子太伯、二儿子虞仲知道古公想要立季历来传位给昌,于是两人就逃亡到荆蛮地区,身体刺上花纹,剪断头发,就是为了让位给季历(周文王姬昌的父亲)
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年―约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朝奠基者,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称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姬昌原为商朝的诸侯,封西伯。商纣暴虐,他知而叹惜,崇侯虎在纣的面前陷害西伯说:“西伯行善积德,诸侯都归顺他,将会对您不利。”帝纣于是把西伯囚禁在羑yǒu)(在今河南汤阴一带)。闳夭hóng yāo)等人都非常担心,就去寻求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彩色骏马,有熊的九辆马车,以及其他奇珍异宝,通过殷商的宠臣费仲而献给纣。纣很高兴,说:“这些东西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让我释放西伯,何况还有这么多呢!”于是他赦免了西伯,并赏赐给他弓箭和斧钺,让他拥有征伐的大权。西伯于是献出洛水以西的土地,并请求纣废除炮烙的刑罚。纣应允了。
西伯暗中做好事,诸侯之间的矛盾都请他来裁决。当时虞国、芮国有人发生纠纷无法解决,他们就来到周国。当他们进入周国境内的时候,看到耕种的人彼此谦让田界,民间都把谦让长者当成风俗。虞国、芮国的人还没见到西伯,就已经觉得惭愧,相互说:“我们所争执的,正是周人所鄙视的,我们还去干什么呢?只是自取羞辱罢了。”于是他们返回,彼此谦让而去。诸侯听说以后,都说“西伯大概是接受天命的君主”。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册封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周武王姬发,姬姓,名发,周文王姬昌与太姒(sì)的嫡次子(周文王的嫡长子伯邑考被商纣王杀害了),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省长安区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zhāo)歌(朝歌是当时商朝首都)前进。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县),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因为几个大诸侯并未前来会盟,因此,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因时机还未完全成熟,还是班师回朝了。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
孟津观兵后,武王一面加紧练兵,一面派人去探听殷商的动向。他们听到探子的3次汇报后得知,王子比干被剖胸挖心;箕子(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王帝辛的叔父,他与微子、比干齐名,史称“殷末三贤”)装疯,被罚为奴;微子(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感觉无望,已经出走,隐居起来;百姓们不敢口出怨言了。武王觉得殷商已是分崩离析,众叛亲离了,征伐纣王的时机已经成熟。
武王即位后第四年春天,发动了空前的灭商战争。拜姜尚为帅,发兵五万渡过黄河东进。大军到了盟津,八百诸侯也率兵前来助战,武王便在盟津举行了誓师大会,向全体将士发表了被后人称为《牧誓》的著名誓词,盟誓后,武王便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商都朝歌,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离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双方军队就在牧野附近摆开了阵势进行决战。
帝纣听说武王前来讨伐自己,他也发兵七十万用来抵抗武王。武王派师尚父带领百名士兵前去挑战,而他自己带领大部分士兵攻击纣的军队。纣的军队虽然人数很多,但是士兵都不愿意作战,大家都盼着武王的军队赶快攻打进来。纣的士兵都掉转武器反而攻打纣,为武王的军队开路。武王坐着战车冲进城,纣的军队马上就溃散了,背叛了纣。纣逃跑,退回城中登上鹿台,他穿上自己的宝玉衣服,投火自焚而死。武王举着大白旗指挥诸侯,诸侯都拜见武王,武王也向诸侯们回礼,诸侯都听从武王的号令。武王进入商的都城,商朝的百姓都等在郊外迎接。于是武王命令群臣告诉商朝的百姓说:“上天赐福给你们!”商朝的百姓都对着武王再拜稽首,武王也恭敬地还礼。然后,武王进入城中,到了纣王自焚的地方。武王亲自用箭射他,射了三箭以后下车,然后又用很轻的剑刺纣王的尸体,最后用黄色的钺砍下纣的头,挂到大白旗上。
牧野战败之后,纣王逃回朝歌,感到已没有回天之力,就命人将宫里珍宝都搬到鹿台,然后放起火来,自焚而亡。史称武王克殷
武王已经战胜了殷商,过了两年,他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说殷商的坏话,于是只和武王谈论了治国存亡的道理。武王也感到很惭愧,因此他只向箕子询问了天道。武王生病。天下还没有安定,所有的大臣都非常恐惧,他们就进行“穆卜”。于是周公斋戒沐浴,祷告上天,愿意替武王承受痛苦,武王的病渐渐好转。后来武王去世,太子诵继承王位,这就是成王。
商朝灭亡后,周人总结能够克商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天,高高在上,默默无言,但它明察秋毫,洞悉一切,谁好谁坏,都看了一清二楚,这才有天命和革命,有了授权和收权,更为重要的是,天是万民之神,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天以德为标准来为人选择君主,正是这一朴素的看法,破除了此前神权至上的观念,开始了对人自身努力的关注,对敬德保民的敬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此看法作为警示名言,一直昭示后人:天命即民心。天命不可违,民心不可抗,失德者必亡。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hào)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并分封诸侯。由于过度的辛劳,姬发在灭商后病倒了,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尚未安宁的天下,他担心自己的儿子姬诵年纪尚幼,缺乏政治经验,不足以担起管理天下的重任,便把辅政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了叔旦,也就是周公。
周公,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周公不仅以政治家的身份闻名于世,在中华文明史中被尊为“元圣”,他是以德治国思想的首倡者,是中华礼仪文明的奠基人,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榜样,周公摄政只有7年,但这短短的时间内却给西周带来奠定繁荣百年的基石,更奠定了传承千载的中华文明的根基。
武王灭商二年后去世,成王幼小,周公怕天下人认为武王死了从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姜子牙)、召(shào)公奭(shì)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
周武王灭商后,封武庚管理商朝旧地(河南安阳),商朝遗民大悦。为了防止武庚叛乱,在朝歌东部设立卫国,以管叔为卫王;西南部为鄘(yōng)国,使蔡叔为鄘王;北面为邶(bèi)国,使霍叔为邶王,共同监视武庚。
管叔(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三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蔡叔(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五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周公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伏殷之遗民,封康叔于卫,封微子(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是宋国开国国君,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于宋,让他奉行殷商的祭祀。

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它与嫡长子世袭的宗法制紧密结合。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鲁,燕,晋 是周王姬姓封国。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周公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周公旦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康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姜太公原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封给姜太公的土地是“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同时还具有专征专伐的特权,营丘附近还有许多小国,姜太公就封时东夷莱人就和他争地。齐国先后灭掉这些小国,而成为东方大国。周的同姓召公奭被封到燕,召公长子在平叛之后才就封,建都于蓟(今北京一带)。燕是周王朝东北方的屏障。它的设立可以切断殷商旧族和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国的联系。

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在同一宗族之内,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这样层层下推,一再分宗,形成一系列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此外宗法制还规定了周王室之间同姓不能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之间联姻,各级贵族也必须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通过联姻,异姓贵族因甥舅的关系也被纳入了宗法体系内,使得整个国家机构如同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所以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周初的封诸侯、建国姓,就是把氏族组织扩大为政治组织,也就是氏族组织变成国家机关,奴隶主贵族通过宗法制度,建立了一套周密的统治网血脉相连,休戚与共。
大宗和小宗之间既是血缘宗法上的嫡庶大小关系,又是政治上的君臣上下关系,族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由此建立起非常有序稳定的宗法体系,将周王室内部的人心紧紧的凝聚在一起,稳定了当时的政权。

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中国夏朝时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但也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区别。商朝末年才完全确立了嫡长继承制。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辅相成,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国家控制体系,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得周王朝的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四面八方,他们不再是小邦周,而是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国王朝了。

周公制礼是一个历史事件,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范,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周礼制度规范正当性的根据,是仁爱精神,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博爱精神。儒家“仁爱”观念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差等之爱;一体之仁。只谈差等之爱,最终会逻辑地导向杨朱的“唯我”,即不再是儒家;只谈一体之仁,最终会逻辑地导向墨翟的“兼爱”,也不再是儒家。儒家的“仁爱”观念,既承认“爱有差等”的生活实情,又通过“推扩”的功夫,超越这种差等之爱,走向“一视同仁”。所谓“推扩”,就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例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乃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也就是所谓“博爱”,即韩愈所说的“博爱之谓仁”。此乃制度规范之正当性的根据所在。
周公旦摄政六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
周穆王姬满(约前1026年—约前922年),姬姓,名满,又称“穆天子”,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周穆王好游猎,四处征伐,在表面强盛的背后,为周王朝埋下了种种隐患。他在位期间开始对北方犬戎进行征讨,炫耀武功,导致犬戎不在向周朝进贡,也断绝与周朝的正常往来,使得犬戎和周王朝矛盾激化,之后犬戎不断强大侵犯周王朝。
分封制弊端显现。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王朝建立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格局,依靠地方诸侯的辅助,周王室实现了对一个领土广大的王朝的掌控,然而,西周的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赋予诸侯高度自治权利,诸侯在其分封的国内有独立的行政和军事权力,很容易发展自己的势力,诸侯实力的增强,一方面,能够给西周王室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随着诸侯实力的增强,他们的离心力也日益加强。虽然周人说他们的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在分封制度下,周王室能够直接控制的区域只集中在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邑被称为王畿之地的不大的地区。然而就在这不大的地区内,周王室的控制程度也在不断减弱,随着不断的封赏,周王室实际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
周夷王失礼。周夷王,姬姓,名燮(xiè),西周第九代国王。他依靠大臣才从自己死去的叔叔周孝王手中夺过政权,正因如此,周夷王在众人面前摆不起架子,按照周朝礼仪,周王接见朝觐的诸侯本来是不下堂的,而到了周夷王就开始下堂接见诸侯了,这便是后人所说的周天子失礼之始。
周厉王姬胡,姬姓,名胡, 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周厉王在位期间,曾命虢(guó)仲征伐淮夷,又伐戎,均没有成功。听信荣夷公之言,任之为卿士,对民实行专利(垄断山泽物产,收归国有),以聚敛人民之财;又用卫巫监视国人,杀有怨言者。诸侯不向周朝见。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百姓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周厉王的暴行不仅仅触犯普通百姓的利益,也深深的触犯了贵族的利益,周人不堪忍受,发动了暴动,纷纷冲向王宫,要杀死周厉王,周厉王听闻风声,仓皇逃跑,一路上无人收留,一直逃跑到彘,默默隐居14年后,郁郁而终,史称“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当时周厉王的太子姬静躲藏在召公家里,百姓知道后,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召公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但君王不听,所以才造成这次的灾难。如果现在杀害太子,君王不会认为我把他当作仇人而发泄怨恨吗?事奉君主的人,即使处在危险之中,也不能仇恨怨怼,即使有责怪,也不能发怒,更何况是事奉天子呢?”于是就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姬静,姬静最终免遭杀害。召穆公、周定公二位相国共理朝政,号称“共和”,史称共和行政。
周宣王,姬姓,名静,周厉王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8年-前782年)。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xiǎn yǔn)、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西周时江汉间诸邦在西周天子麾下服役的军队)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伏笔。
周幽王姬宫湦shēng)(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名宫湦,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周幽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执掌政事。虢guó)石父为人奸佞乖巧,善于奉承,贪图财利,但周幽王却很重用他,因此引起百姓强烈不满。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jiù),而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后的父亲申侯大为愤怒。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zēng)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于是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惨败不堪,故将都城迁到洛阳,史称东周。
褒姒 bāo sì),姒姓,褒国(今陕西汉中)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爱。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从此周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最后竟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据《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她还是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信用,渐渐不肯应召而来。这就是烽火戏诸侯。后来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褒姒被犬戎掳走,从此下落不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周朝历史事件 ( 约公元前1046~249年)
西周的历史原来这么简单!
武王分封,周公辅政1
第9课:西周
史上统治最长的朝代(周朝)-详细解读周朝历代君王历史
西周概况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