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崇文门,城门还在的岁月

主讲人


主讲人:赵振华,网名“一把驳克枪”。退休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余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喜欢北京文化,近30年来收集老北京照片一万余张、老北京歇后语近千句、老北京俗话近千句、老北京歌谣数百首。每周六晚上8点,赵老师准时在旧京图说读者群开讲老北京。

01.

清末崇文门

1903年,崇文门瓮城内,摄于东北方向的照片。照片中有三个行人,其中一个在挑着挑子做小买卖。还可见崇文门瓮城里铁路旁的围墙,以及瓮城东侧的铁路涵洞。

1905年,崇文门瓮城里从南往北拍摄的崇文门城楼。人们正在经过铁路道口。

1905年,在崇文门瓮城的南城墙上,往北拍摄的崇文门城楼。瓮城里道路上很多行色匆匆地赶路人,两侧还有些做买卖的人。

1905年,摄于崇文门瓮城南侧的城墙,一辆蒸汽机车正在经过崇文门瓮城。

1910年,于崇文门外花市从南向北拍摄的照片。这时候的崇文门外大街马路比较平整,两侧还挖了排水沟,马路西侧有多家买卖商铺,远处的崇文门城楼下面的城墙和城门洞是原来箭楼下面的,不过箭楼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炸毁之后没有重建,1901年建京奉铁路时,又砌了个城门洞。

1910年,在崇文门瓮城的南城台上向北拍摄的崇文门城楼,城楼东侧的城墙上新盖了几间房。城楼下进出的人们依然是很多,很忙碌的。

1910年,在崇文门瓮城里从南向北拍摄的照片,崇文门城楼的三层楼檐上,野草长的更高了。

1910年,崇文门里大街上,从北向南拍摄。通过照片上的城门洞,能看到箭楼城台下面的城门洞,可判断拍的是崇文门。

02.

当年的流行时尚


1910年,在崇文门的瓮城里从东南往西北方向拍摄的崇文门城楼的一角。照片重点拍摄了两位满族女士,她们身穿大襟旗袍,大襟上衣的左右片是不对称的,而现在人们穿的上衣基本都属于对襟,即中间分缝,左右对称。

在清朝时,男士大襟上衣左片小,右片大,扣扣子是从脖领子的中间往左下方到左胳肢窝,再往下到衣服的下摆,女士的衣襟是左片大,右片小,扣扣子是从脖领子的中间往右下方到右胳肢窝,再往下到衣服的下摆。

从民国开始,男士的上衣才逐渐改为左右对称了,我爷爷就赶上过穿大襟上衣的年代,所以他到老了,还是大襟、对襟的说,在我小时候,爷爷看天气凉了就对我说,夏尽天过去了,别耍单了,让你奶奶把你对襟夹袄找出一件穿上。而女士的上衣,尤其是旗袍,直到现在还有大襟的。

那么为什么叫旗袍?满族人基本都在旗,也叫旗人,在关外时旗人中的女士就普遍穿长袍,它原是不分上衣下裳的长袍,呈直筒状,由一整块衣料剪裁而成,任何部位均不重叠,式样为圆领大襟,两面开禊,袖口平直,腰身宽大,长可掩足。此种长袍上下连体,可做成单、夹、棉、皮等多种样式,并且可长可短,宜供四季穿用,深受满族妇女的喜爱,属于满族妇女的传统服装,入关之后,就被北京和其它地区的广大老百姓所接受,并称作旗袍了

再看这两位满族女士头上梳的是清朝末年在旗人当中非常流行的大拉翅,本来在关外时满族妇女是不梳大拉翅的,主要梳一字头、二把头,也叫两把头,就是左面一把,右面一把,横担在头顶上,还有钿(电)子头。入关之后,乾隆时期时兴起了架子头,到了清朝晚期,才流行起了大拉翅,又被称为“大京样”。这种发型是把一根扁方横于发髻之间,戴上青色绸锻等制成的头冠,插上各类饰物。而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二至三毫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横簪,无论梳两把头或大拉翅,它均起横梁的作用,也可连接真、假发髻。其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而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但如遇到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要放下'两把头',插一个3寸左右的骨头制作的小扁方。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插白银或白铜小扁方,以示区别。

两位旗人女士的脚下所穿为高底旗鞋,也叫寸子鞋:是一种满族人研制的木制高跟鞋。跟是木制,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达25厘米左右。满族女子在最好的年华里,鞋底的高度也是最高的,但是后期年龄越来越大,鞋底高度也就会越来越降低。到年老的时候,就会穿平底鞋了。木制的鞋根嵌在鞋底的中间位置,一种上宽下圆,形似马蹄,故称它为“马蹄底”鞋。另一种上下宽,中间略窄,很像花盆,故名“花盆底”鞋。在木根嵌入“千层底”之前,要用白细布将整个的木根包粘起来白细布上可绣花的图案,另外还可将珠子穿成串,用线固定在跟的上部,鞋帮上多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鞋尖处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

马蹄底鞋

花盆底鞋

年岁大一些的人穿的鞋。

满族妇女穿的高底'旗鞋',可统称为'高底鞋'。这种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传说这种鞋可以驱蛇虫,蛇虫听到走路的声音,就会远远的避开。满族人喜穿旗袍,但是旗袍下摆长,小个子女生会显得很矮。这时候穿上花盆底的鞋,就会无形中增高许多。传说花盆底的发明,是当时满族女子要给自己打仗的丈夫送饭,会路过一片沼泽地。为了避免沼泽地弄湿衣服,这些女子就在鞋底上绑上了树枝或者是木块走过去,于是就诞生了最早的花盆底鞋。

03.

修缮中的崇文门

1910年左右的崇文门城楼。这时候的崇文门更显繁华,路边有了路灯,可惜几年前在路两旁栽的树苗不见了,可能是拔了。

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摄于崇文门箭楼城台外的照片。通过城台下面的城门洞可以看到瓮城里面和城楼下面的城门洞。照片上拉骆驼的人已经剪掉了辫子,剃了光头,右侧一位戴礼帽的人推着一辆当时在北京城都少见的自行车。

1913年在崇文门外,从南向北拍摄的照片,照片远处是崇文门瓮城和城楼,照片近处有多匹骆驼,那时骆驼还是北京城货物运输的主要工具。

1915年左右,在与上一张照片差不多的拍摄位置、朝向拍摄的照片,照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崇文门瓮城南侧的城门洞,通过这个城门洞还能看到崇文门城楼下面的匾额和城门洞。

1917年,在崇文门瓮城里从东南向西北拍摄的照片,两匹骆驼正在走出崇文门的城门洞,通过城门洞可以看到崇文门里的一座两三层的建筑,可能是同仁医院。

1917年左右,在崇文门西侧的城墙上,从西往东拍摄的崇文门城楼。1901年德国人在城楼西侧给哨兵们盖的房屋已经拆除了,崇文门城里的马路东侧还盖起了三层楼房。

1918年,在崇文门瓮城南侧的城台上往北拍摄的崇文门城楼,这时崇文门瓮城里的路面铺上了形状大小一致的平整石料。

1918年到1920年之间,在崇文门内大街上从北往南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崇文门城楼的北侧搭起了架子,这是当时的市政府出资对崇文门城楼进行维修。

这张与上张摄于同一时期,在崇文门瓮城的南侧城墙上从南向北拍摄。城楼的南侧也搭起来脚手架,崇文门城楼维修工作全面开始了,但是城楼下面的道路并没有禁止通行,还有很多过往的行人洋车、轿车。

1920年的下半年,崇文门城楼维修完毕后,摄影者在崇文门瓮城的城墙上,从西南向东北拍摄的城楼。城楼雕梁画栋、十分美观,城楼二层的扶手栏杆都安装齐全了,城墙上还散落着一些剩余的建筑材料,另外还可以看到一个头戴牛仔帽,脚穿大马靴,看着镜头的外国人。

想听更多故事,欢迎您来旧京图说读者群讲座——

来了您呐!我们《旧京图说》成立了读者群,有关北京的掌故、照片可以发到群里大家一起讨论。有什么不认识的老照片,疑难北京史地民俗问题也来讨论!

每周六晚,群里还有专家讲座,分享有趣的知识。总之呢,凡是有关老北京的人和事儿,都能在群里交流!请留下微信由管理员拉您入群

本期主讲人 | 赵振华(一把驳克枪)
音频整理 | 亮亮
文字整理 | 刘懿萱
图片 | 赵振华
编辑 | 黄加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崇文门的几张旧照
百年城门影像(12)崇文门与铁路
【每天老照片】--5137--老北京城门珍贵影像照片
一张误标的老北京内城瓮城的老照片(宣武门)
北京'老九门'珍贵历史照片,一定有你没见过的
1950年代,北京内城的城墙上,扒了仨豁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