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俞昌斌访谈柳亦春:从建筑师的角度看风景园林学科的若干问题

俞昌斌的朋友圈系列对谈连载(九)

——与柳亦春先生的对谈

柳亦春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Atelier Deshaus)
办人、合伙人和主持建筑师之一

所获奖项
↓↓↓

2019年

UED年度建筑师奖

2018年

ELLEDECORATION(《家居廊》)室内设计
年鉴“最佳文化艺术空间”奖(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

2016年

中国建筑学会公共建筑类建筑设计创作金奖

2015年

伦敦设计博物馆年度设计奖的提名
德国设计协会ICONIC best of best设计大奖

2014年

英国AR Emerging Awards年度建筑奖(龙美术馆西岸馆)
香港设计中心的“为亚洲而设计”的年度设计银奖(龙美术馆西岸馆)

俞昌斌:我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请教柳亦春学长:

①  您从建筑学的角度,如何来看待建筑与风景园林学科之间的关系?

②  城市与风景园林学科之间的关系?

③  您这几年的建筑实践,对风景园林的一些思考?如您做了滨江的龙美术馆,艺仓美术馆等,您从建筑师的角度如何来看待这样一个大的城市的景观?

④  您认为未来风景园林学科该如何创新发展?

俞昌斌:您从建筑学的角度,如何来看待建筑与风景园林学科之间的关系?

柳亦春:关于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科之间的关系,我一直觉得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科没什么区别,都是处理人的居住空间和大地之间的关系。

风景园林就是建筑的一部分,反之建筑也是风景园林的一部分。

人的“居住空间”,用人的“生活空间”可能更好一点吧。就是谈人的生活空间,与大地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既是建筑学科要处理的问题,也是风景园林学科要处理的问题。所以他们其实是处理相同的问题,可能一个相对来说更会注重内部,另一个会更注重外部;一个可能从大地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多一点,另一个可能从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多一点。

但是从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并不意味着人就是首要的,我觉得自然可能在这两种立场里面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前置性的话题。人和大地上面所有的生物一样,他(它)都是需要在这个土地上去生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人和其他的生物是平等的。

俞昌斌:城市与风景园林学科之间的关系?

柳亦春:但是说到“城市”的话,好像跟“建筑”就有点不一样。因为建筑其实是可以比较好地去处理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到了城市,“城市”在某种程度上跟自然风景是具有“对立”关系的,因为城市已经是一个更广泛的去占据自然的集合空间了。所以我们在城市里面,我们要有公园,绿地,好像是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而去做的一些“透气孔”一样的空间场所。

但是,如果把“城市”放到一个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里面,即更大范围的地块里面,它又是自然里面的某一个点,好像是自然里面的某一个建筑群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城市与建筑与自然又都具有某种“同源”关系,这是与“密度”非常相关的空间话题。

俞昌斌:您这几年的建筑实践,对风景园林的一些思考?如您做了滨江的龙美术馆,艺仓美术馆等,您从建筑师的角度如何来看待这样一个大的城市的景观?

柳亦春:我觉得建筑在一个场地里面,就必须要去处理建筑和场地之间的关系。建筑与场地的这种关系,我觉得就是一种处理跟自然或者是跟风景之间的关系。“风景”人对自然的长期观察所积累的情绪,在具体的设计之前,我们更多地会说“地形”,“地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风景,我们在设计的不同阶段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  龙美术馆(西岸馆)

在做建筑设计和做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很多的原则都是可以共通的。比如说计成的“因借体宜”吧,它是用来讲园林的营造方法的。就是如何做一个他认为比较高级的或高明的园林设计的时候,要符合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设计与营造原则。建筑设计其实也是一样的,建筑不管是在城市里面,还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里面,它都是要去挖掘场地的潜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最终做到得体合宜的。

▲  艺仓美术馆

我们在上海滨江的这些建筑设计作品,不管是龙美术馆、还是艺仓美术馆,或者是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等,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都是基于一种“因借”的设计原则吧。首先就是我认可这个基地里面的一些既有的要素,不管是原有的地形,还是曾经被人工改造之后的地形。但这个地形的概念会比较宽泛,我会把这个场地里面保留下的这些工业的要素,因为它已经废弃了,被废弃的之后,它其实已经进入了另外一种向自然回归的一种过程,我们有时把它叫做“第二自然”或“第三自然”这样一种新的景观。如何在这种景观上面去做一个新的建筑?那就是要把既有的这些废弃的东西利用好,把它的潜力挖掘出来,把它作为现状的或者地形的一部分,在这上面重新去生长出一个新的建筑来。我觉得景观设计可能也是一样吧,要巧妙地去利用在一个具体的场地里面现有的自然要素,或者是曾经被人工干预过的要素,尽量在每一次的设计过程中最少地去干预,那些已经被干预过的环境,然后在这上面再塑造出一个新的城市景观或自然的景观。这是我心目中觉得比较理想的人文景观的设计方式。

▲  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

俞昌斌:您认为未来风景园林学科该如何创新发展?

柳亦春: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风景园林学科都是要去思考或者解决人与自然的资源与景观性之类的话题。所以好像并不一定会存在着某种分界线,好像过去是什么样子,未来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变化的可能是我们技术的发展,当代文化的变化。那么技术的发展和新的当代文化的背景下,可以产生怎样的新的景观?我觉得可能还是会基于一个“人的感知”的改变。

人与自然的纠缠

所以,风景园林的确是一个被人所重新理解的“自然”。随着人对自然的理解的不同,就会呈现出一个不同的景观认识或想象。那么未来也会取决于人的变化,就未来的“景观”来说肯定是人的变化所决定的。但它始终还是就在“人与自然”之间的 “人干预了自然”,还是“人努力地去少干预自然,或者是修复自然”。总之,这些都是人和自然的一种纠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景观规划与旅游规划
中国古代园林可分三种类型
英国风景园再现自然
人、自然与建筑的和谐: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
孟兆祯院士简介
景观与园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