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精解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

【原文叙述】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翻译】要想使它(人或事物)收敛,必定暂且使它扩张,要想使它弱小,必定暂且使它强大;要想废除它,必定暂且使它兴盛;要想夺取它拥有的什么东西,必定暂且给予它某些东西。

这就是所谓的“徽妙、明通”的道理。柔弱能战胜刚强。鱼儿不能离开它生活的深潭,国家也不能轻易地把赏罚的策略和权谋拿出来炫耀。

【解析】本章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老子还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注意。

这种观点贯穿《道德经》全书。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这时,该事物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本章旨在借物极必反的道理,教人以柔弱自处,回归大道的本原。大道无言无为,无形无象,但是它却存在于有形的万物之中。

世间万物行事时依循自然规律,有生就有死,有好就有坏,所以我们的有形世界所制定的法律,就是相对因果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互为生灭,谁也无法改变。而大道却与这个完全不同。大道本身是没有等级的,因此,只要合于大道,万物也就不会有等级了。倘若不合于大道,就一定会有等级,而且还会朝着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反面变化发展。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在本章的前四句之中,老子具体分析了事物的发展情况,这几句话贯穿了老子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

在以上所讲的翕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在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在人与物作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老子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较大。

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而刚烈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难以维持长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地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我们知道,大道是无言的、无形的、无声的,它无处不在。大道对于我们的控制,我们能够意识到,但是无法感觉到,这正体现了大道的平凡之处。

这一章讲的又与前面的章节完全不同,即没有了老子一贯的非战思想和无为主张,只是讲战争中的取胜之法。许多人读了开头几句,就将这一章理解为阴谋权术,比如宋朝理学家朱熹就认为老子是个阴谋家,并说老子之心最毒,因为他认为本章的开头几句话就是在教大家要想灭掉对手,就要先搞弯弯绕绕蒙蔽别人,把对手夸得头脑发胀,最后给予对手毁灭性的打击。

他们这是对本章内容的误解,也是对老子的误解。历史上没有资料显示老子带过兵打过仗,所以老子不是一个军事家,他不过是在阐述“”规律,阐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而已。事物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始(开始)、成(成功)、盛(强盛)、衰(衰弱)、亡(消亡),老子在这一章只讲述了五种的盛、衰、亡这三个阶段。

事物处于强盛的阶段之时,其衰亡其实也就开始了,这是“”的规律,事物遵循“”的规律来发展,促使自己到达强盛的极点,实际上等于加速自已的衰亡。知道盛极必衰的道理,柔弱与刚强的地位也就清楚了,即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不是指柔弱在与刚强的直接对抗中胜出,而是指刚强必然走向衰亡,只有持守柔弱才可以长久。当然,柔弱也必然会变成刚强,而后走向衰亡,所以持守柔弱的关键在于一个“”字。老子是不赞成“取强”的,自然就十分痛恨军强权,他认为统治者如果用行赏生杀大权这样的“利器”来对付人民,逞强恃暴,必定会走向死亡。

所以,本章的重点,就是让人们知道: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性总是在互相转化,“盛极转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都是道的体现和自然规律,所以人们应当抓住这个规律来顺应“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34-36
《道德经》第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赵妙果连载817:任何事物脱离边界,生存都会出现危机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解读
柔和不是懦弱,强硬才是愚蠢,气傲无法读经,悟道需要静心
《道德经》现代意译(前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