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萧萧兮易水寒”背后的千古文人侠客梦

本文节选自诗词世界诗词赏析班程磊老师课堂讲义,报名“诗词赏析班”请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

【1】

我们先从一首小诗讲起: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类似这样的小诗,我们怎样去鉴赏它?从考据上,作者在易水送别何人?所涉何事?已不可考;从辞章上,这首诗除了隐括荆轲刺秦的典故,在字面上也没有什么难懂的,并不需要特别的疏解注释;惟有从义理上,我们要体会到作者于易水送别,兴发苍凉怀古之情,而实寓激烈抒怀之志,这才是读透这首小诗的结穴所在。

易水,在这里不仅只是地名,而是诗意的符号,因为它关联着荆轲刺秦的壮烈故事;而送别,则是这个诗意符号中的机簧,可以经此触发出一系列的深远意味。诗题首先就把古今的两个层次给提点出来了。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载自《战国策·燕策》,《史记·刺客列传》基本照录: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诗的前两句,就截取了燕太子丹于易水送别荆轲的场景。绝句的语言要求精炼,所以他剪裁了故事情景,突出了“发冲冠”的细节。因为荆轲是游侠剑客,感于太子丹知遇之恩,背负着刺杀秦王保存弱燕的重大使命,所以“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彊秦”,义无反顾,慷慨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送别之歌,回荡着杀身取义的侠义豪情。这份高贵的情义,一直流传千年,打动着后人,所以引发骆宾王在送别友人时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只是追思古意,后两句则是抒发今情。昔时的侠客义士已经沦没在久远的历史中了,但他们的英风神采,仍凛凛如生,就像这千古流淌的易水一样,仍然苍凉呜咽,如当时的风萧水寒一样。“水犹寒”正是作者的志意所在。有人解读说这是骆宾王在抒发匡复李唐、推翻武氏的报国之志,后来他的确参加了徐敬业的讨武起义,但这种解释仍局限在具体史事背景之下,尚不能完全诠释诗歌的丰富意蕴。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说,它展现的是作者所钦慕追怀的一种生命格调和人格楷式,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侠义精神不会随着物质生命的湮没而消亡,不会随着时间的无情流逝而消淡光辉,它会代代传承,滋养着这条文化根脉上的所有后继者。这首小诗的深意就在这里。

【二】

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荆轲刺秦,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或者说是不是“正义的”?他任务失败,燕国随即覆亡,但为何身死名烈,能得到后世的同情敬慕?荆轲所代表的刺客游侠的生命形态,为什么会在中国士人的血脉里种下代代承传的基因?侠义精神到底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现代法治社会,还是否需要侠义精神?这些问题都是可以串连起来的。只有读懂了这背后的文化根脉的真义,才能读出这首小诗中的无穷意味。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讲,秦并六国,是大势所趋,是天下一统的历史规律,荆轲想以匕首劫持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实在是螳臂当车的举动,你可以说这是违背历史进步车轮的蠢行,毫无意义。但这是冷冰冰的机械解读的历史,不是融淬了鲜活人事与丰富精神的历史。从道德史观来讲,秦吞并六国,是不义的。秦是雕鸷虎狼之国,有贪利之心,行怨暴之怒,为个人或个别利益集团而妄意驱使民力,轻易发动战争,秦文化是尚霸道、弃仁义的文化,与中原诸国主礼义、尚王道的文化相悖,所以即便是它以赫赫武功统一了六国,剪灭了各地的贵族势力,但仍旧压不住人们内心的反抗,高渐离之筑、博浪沙之锤,就代表了一种反抗暴秦的普遍倾向。陈涉、项羽振臂一呼,秦王朝的万世基业就顷刻垮台了。看清秦的专制文化色彩,才能凸显出侠义精神的崇高和可贵。

侠的思想成分和表现形式很复杂,在古代即有纷纭歧见,引发不少争论。现代人在总结侠义精神的时候,往往也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张艺谋的武侠电影《英雄》,想必大家都看过。《英雄》里的各位刺客,身怀绝技,谋刺秦王,欲为赵国复仇的刺客梁朝伟最后“大彻大悟”,说诸侯分裂,连年征战,只有统一,才能止息纷争,人民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这个统一天下的重任,只能由秦国去担当。他最后赠给秦国刺客李连杰两个字:“天下”,劝他不要再刺杀秦王。李连杰最后怀着“天下”这个美好的信念,放弃了刺杀行动,告诫秦王要以天下苍生为重,终于从容赴死。不知道大家对《英雄》的观感是如何?我总觉得他对传统侠义的解释是不纯正的,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难道说有了统一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个堂皇的借口,就可以放纵私欲、滥用暴力、挑起战争吗?难道说符合历史发展进步的车轮,就可以随意剥夺、毁灭个体的生命、地域的文明存在的价值吗?倘若我们真的相信用“天下”这个美好而虚幻的理想,可以说服、制约、感化一切的弄权者和野心家,那么侠义精神也就不必始终作为权力暴政的对立面存在于广大民心之中了。诚然,历史的前进往往是以牺牲个体的生命、幸福、道德为代价的,但这绝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而实际上,借仁义之名、行霸道之实的历史却是屡见不鲜的。历史的真实,往往是政治的威权对侠义的劫持、压迫和加以利用,将侠的组织、行为变为专制统治的帮凶,就像施公案、七侠五义中的清官、钦差大臣一样,拿着御赐的尚方宝剑,就可以忠义感召江湖侠士,让他们甘心为皇帝效忠赴死。借着天下、天道的幌子,那些勇于抗争、不惜性命的侠客,实际已经拜伏在权力的脚下了,按照《英雄》的思路,秦王倒是正义的化身,刺秦反而是不义之举了,如果循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荆轲刺秦岂不成了反面教材,没有任何意义了吗?

《英雄》是用现代艺术形式,对传统侠义精神进行改造包装,但是形式大于内容,镜头画面的优美、配乐意境的悠远、武打设计的眩人眼目,都掩饰不住内容的苍白无力。因为缺乏对侠义精神的正解,所以整体上只是空洞、虚假的伪侠义。试想我们自己写诗,来轻易地发议论、抒见解、批古人,到底有多少是对历史文化确有正解?手眼不正,只能导致创作的歧路和混乱,岂能不审慎深惧而为之?

【三】

那么,这个“正解”该是如何呢?“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就是正解,它代表了一个文化体系中贬霸道、尊侠义的正当路向,而且这并不只是骆宾王的个人见解,而是整个历史所认同的通识。再看一首诗: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陶渊明这首诗,完整隐括了荆轲刺秦的历史故事,可以与《刺客列传》对读。陶渊明的诗意很明确,他对荆轲的奇功不成抱有深切的同情,对其侠义壮举则满怀敬意,虽然只是在单纯咏史,但还是夹杂了深沉的个人感慨,“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与骆宾王诗的结尾同一机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之际,那是一个乱也看惯、篡也看惯的衰世乱世,权奸擅政,大盗窃国,战乱攻伐,一如秦末。他在《感士不遇赋》中说: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

在这个是非善恶皆颠倒的时代,陶渊明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他也曾出仕做官,想有一番作为,但最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决意退出污浊的官场,抛开利禄的引诱,甘愿过着贫困艰苦的躬耕生活,在田园隐居中保全自我的人格。但隐居并不是整天喝酒赏菊,悠然见南山那般的逍遥快活,他是避事而不避世的,也就是始终不忘关注政治,忘不了“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的那个天下大道。河图出、黄河清的太平盛世,在现实中难以企及,目睹乱世衰颓,他只有寄意于能有荆轲那样的侠士,能代天下行义举,所以才对荆轲吟咏称赞。他之所以着意描绘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也与这种救世的心态是一致的。

侠义的具体内涵很复杂,难以简单表述,但其中有一个核心的积极价值,那就是不畏强权、勇于反抗,尤其是在无道乱世,处在“在野”地位的游侠群体,常以背犯法度、离经叛道的“出格”行为,对抗着专制压迫,往往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公道和良心。韩非曾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武只是行侠仗义的一个手段,而“犯禁”则是彰显其精神价值的重要标签,没有这个出格的犯禁,黑暗政治的统治之下,就只有毫无声息的顺民奴才,有了这群侠义之士,即便是以血肉之躯的微末抗争,也能展现出文化生命的骨血和气格,终究会孕育出巨大的反抗力量。

侠士群体,本来是春秋战国以来士群体中分流出来的一个支系,有信陵、平原、孟尝君等贵族公子之侠,也有朱家、剧孟、郭解等闾巷布衣之侠,司马迁评价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史记·游侠列传》),他们是贵族王权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秦汉之际是游侠蓬勃兴盛的时期,汉代以后,出于巩固专制政权的需要,政府对游侠群体加以控制、监视,企图遏制其在民间的势力。例如西汉的大侠郭解,他任侠好施,以义服众,帮派中有恩仇诉讼,不问官府,而求他从中调解,这对统治者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因为他是离心于朝廷的潜在危险,最后他被迁离故土,因小事被杀,朝廷想以此震慑任侠之风,但侠义精神是不可能完全被压制消灭的,一旦政府管制少有松动,它又会在民间及士人群体中蔓延开来。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任侠风气就渐渐重新抬头,到了唐代,侠风更是与士人阶层相融合,典型如李白等,他们的行事性格中就跃动着侠义的因子,连和尚诗人贾岛,也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剑客》)这样气贯长虹的诗句。宋明以下历朝历代,都有这样一支或隐或显的侠士群体存在,在下层游民中有游侠,在上层士人中有儒侠,还有各种武侠、剑侠、仙侠的演化蜕变,他们的故事在诗歌小说、野史杂谈中不断被传奇化,一直存留在现代人的精神记忆里。不管侠的表现形式如何变化,也不论其思想成分如何驳杂,但至少总有这样一条彰显公道正义的价值底线,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说:

故游侠者,必与其现政府常立于反对之地位者也。……太史公曰:侠以武犯禁。侠之犯禁,势所必然也。顾犯之而天下归之者何也?其必所禁者有不慊于天下之人心,而犯之者乃大慊于天下之人心也。

“势所必然”就是侠义精神得以绵延的文化土壤,因为天下有道之日少,无道之世多,世间总有如许多不平之事,情势所逼,就会有犯禁的侠出现。干犯礼法权威,是因为政府不能满足天下人心,而他们以自身的行动,不避危难,扶持正义,正满足了天下人心之所向。历代诗人对荆轲等人侠义行为的歌咏、称赞、敬慕,也就是顺应天道人心的通识了啊。

【四】

侠义精神的积极价值,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对于个体人格的提举。侠的人格特征非常复杂含混,尽管也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使酒狎妓、恃勇斗狠、骄狂蛮横、擅威作福、藏纳亡命、交结盗匪、盲目报恩、嗜杀报仇等等,这些都毋庸讳言;然而侠义人格的积极意义,更多是重义气、轻生死、践誓约、守然诺、持大节、任性情,嫉恶如仇、蔑视王侯、粪土功名、排难解纷、舍身报国等等,这才是塑造我们民族性格的主要方面。我们看武侠小说,武侠电影,总是会被那些侠士富有激越生命活力的人格所吸引,刺激着我们的侠客梦和英雄梦。这就是一种人格的感召和提举,有一种对于侠义的精神期待,比起作一个庸懦的凡夫俗子、酸腐的儒士书生、卑琐的乡愿小人,还是要更有意义的吧?

侠义人格在古典诗歌中最光辉灿烂的放射,出现在盛唐的诗歌里,尤其以李白为顶峰。

结客少年场行

李白

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这首乐府诗专门歌咏游侠,也是李白的自画像。唐诗中写游侠的诗,多袭用乐府古题,承继的就是汉代以来的游侠精神,只不过更夹杂了唐人的壮阔胸襟和豪迈气度,从而将侠的人格魅力推到了一种诗化的高度。李白这首诗分别歌咏游侠子的交游、剑术、饮酒、杀人,直到点出轻生重义、慷慨立功的志愿。“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这两句,写的是越女从袁公的故事(就是金庸“越女剑”的来源);“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说的是剑的传奇。春秋时吴国工匠善于铸造吴钩,有人贪吴王的赏赐,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用血衅剑,然后献给吴王求赏。吴王问这两把吴钩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这人于是对着剑喊他两个儿子的名字,这两把剑居然应声而起,洞穿其父之胸。这个故事跟后世许多剑气夜鸣、如有神灵的故事相近,《水浒传》里写武松过十字坡,菜园子张青说曾在客店杀了一个过路头陀,遗留下两口戒刀挂在壁上,“半夜里常作啸响”,都是在借刀剑来写侠士兀傲不屈、凛凛如神的人格。李白在这里也写到荆轲刺秦,但他是从反面来写秦舞阳,凸显出笑傲古今、凌轹古人的万丈豪气。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这首《侠客行》,大家应该更熟悉。李白少年时习过剑术,还曾杀过人,这他从来都不讳言的,诗的后半段歌咏的是朱亥、侯嬴帮助信陵君救赵的故事,见《史记·魏公子列传》。李白在这首诗里尽情地歌颂侠客守信践诺、轻生重义的高贵品质,他所崇慕的侠义人格是“五岳倒为轻”、“意气素霓生”,展现出一种豪迈的生命激情,和伟岸的人格魅力。在中国文化里,还没有谁像李白这样把原始的生命力与现实的进取豪情结合起来,接续秦汉以来的侠义传统,塑造出如此张扬跃动、自由任情的人格形象。对比汉代醇谨的儒生、魏晋放废的名士、南朝浮靡的贵族,他们简直沉沉如泉下人,毫无生气,而李白笔下的侠客,已经成为将个体生命无限投射,超越现实藩篱而达致精神自由的理想显现了,而这又流溢为奇思壮彩,熔铸在诗歌里,为唐诗增添了如此绚烂的一页。

少年行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王维笔下的游侠少年,也是英风侠气,豪情逼人,这跟他晚年幽静深沉的禅意山水格调大不相同。我们可以想见,在盛唐那个富有激情、开放进取的时代,诗人深受时代气氛的感召,在精神气质上始终展露出青年的英武之气,他将任侠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与现实的建功立业的壮志结合起来,仗剑行游、立功边塞,这是典型的盛唐人的人生理想。

结客少年场行

沈彬

重义轻生一剑知,白虹贯日报仇归。

片心惆怅清平世,酒市无人问布衣。

然而时代终究会转变,失去了昂扬进取的时代雄风,侠义人格也会受到无情现实的催抑,显示出些许无奈。沈彬是晚唐诗人,他大概还残存着侠客辉煌的旧梦,然而清平之世不可复见,空有雄心壮志,却只能徘徊酒市,老死布衣,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窥见到侠情落寞飘零的一面。这种备受催抑的侠气,最后蓄积为一种苍凉悲壮的情怀,也成为中国诗人性格的重要方面。

六州歌头

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间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这首词上片写少年侠气的种种行事,飞鹰走马,豪饮酒市,射猎游乐,意气干云;下片却写报国无门、光阴闲度的苦闷与悲愤,犹如急管繁弦忽变作凄凉之音,而内心隐伏的壮气却始终不肯平静。这里显示出英雄梦的破灭,恰如初生少年,开始总是憧憬着一个新鲜奇异的江湖,有许多绝世大侠、盖世英雄的青春梦,令人神往,但最终被现实所击垮,理想的幻灭带来惆怅、失落、彷徨与不平;然而侠的人格的指引,却不致于让你在失望里沉沦消磨,而是重新攒集着渴求冲破阻碍、恢复自由意志的能量,在苍凉悲壮的情调里继续着生命的磨砺。这种绚烂至极之后的归于平淡,正是中国人的普遍人格形态,它更加坚韧、持久,百折不挠,九死不悔,就像许多武侠小说里写到历经江湖风雨而最终隐居避世的大侠一样,他们看破世情,再无执念,看似心如死灰,实则内心常翻涌着侠义的热血。《神雕侠侣》中插写的王重阳,就是这类侠客的代表,这里浸透着中国人的处世智慧。

【五】

以上仅是通过解读几首诗,简略串讲了中国文化里的侠义精神,并不全面,也未必严谨,只是要提点各位在读诗时,要深透纸背,去理解诗词深处的文化意蕴之美。也许有人会问,这些古代的侠义离我们很远,跟我们有何关系啊?在法治社会,还需要这样的剑客侠士么?

诚然,侠士群体在现代社会趋于消亡,侠的组织形式、行为观念、人格模式也在各种新兴思潮的冲击下,变得淡漠零碎,不复往日的荣光了。现代的侠客,蜕变为电影银幕上的超级英雄,或者电脑游戏中的虚拟形象,或者是武侠小说中的模糊回忆,只剩下一个空洞的概念符号而已。然而侠义的精神是不能消亡的。即便是在法治社会,法治再健全,政府再公正,也不能完全消除司马迁所说的“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的生存境遇,当人有困厄,而社会公义无法顾全到个人或部分群体的时候,仍然需要侠的精神来支撑我们的信念。路见不平寻常有,拔刀相助侠义心,在现代社会,拔刀当然是不必了,但路见不平吼一声,还是必须的。倘若在路上见到不平事,竟无一人敢站出来主持正义,任由邪恶压倒良善、暴力践踏公平,那这个社会是毫无希望的了。侠所秉持的“义”的正面的价值界限,永远需要后人忠诚守护,我们所能做的,不妨是通过诵读古人歌咏侠义的诗词,去不断充盈我们对于千古侠客的悠远想象吧。

关于诗词赏析课程的说明:

开设诗词赏析班,我想至少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广度上扩展大家的诗词阅读面,二是在深度上引领大家领略诗词之美。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唐诗宋词的赏析类书籍,网络上有繁多的诗词赏析文章,也有许多大家名家的鉴赏点评视频可以看。我们的赏析课程,希望能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尽可能讲出一些新的问题和想法来,否则去买《唐诗鉴赏辞典》之类的书自己来看就可以了,何必来听课?

当然,由于课时所限,我们不可能将一整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全部塞进来讲,所以对于讲析诗词的篇目选择,我的设计是按照诗类内容的划分,拣取一二关键词来串讲一系列的诗词作品,分列相关专题,如李杜苏黄等名家专题、山水田园等内容专题、仙侠庄禅等精神史专题等,从不同角度去读诗讲诗,这样或许能将零散的诗词按照不同线索串接起来,不会浮光掠影地一带而过。虽然每次课所能讲的作品不会很多,但至少要不满足于阅读大众诗词选本中常见常选的篇目,而要能带领大家读到更多优秀的古代作品,从而窥见到古典诗歌世界的幽深宝库。有一定量的诗词阅读储积和视野概览,是我们领略古典诗词之美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自己执笔写诗所必须练就的基本功。

另外,如何能在深度上去解析诗词,我是颇感踌躇的。写诗读诗不易,讲诗更不易。中国传统的学问,有所谓义理、考据、辞章之学,移用到赏析诗词,也可以分这三个层次:考据是考察诗人生平志意、身世经历、思想倾向,梳理与诗歌文本相关的历史事件、时代背景等;辞章是关注诗词的文辞之美、修辞之法,解析章法结构,总结艺术特征;义理是阐释诗词涵义,把握诗人创作宏旨,揭示诗歌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传统,进而明了中国文化的精义大道。但要做到这三者的统一是很难的,讲考据往往流于枯燥,讲辞章往往流于琐细,讲义理往往流于空疏,缺漏了任何一面,都不能完整呈现出古典诗词的真正魅力。优秀的经典古诗词,一定不会是辞彩绚烂浮滑无根的装饰性美文学,也一定不会是某种单一僵固理念的空洞陈述和罗列,它植根于丰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诉诸情理的调和,人情的谐美,对于历史、自然、社会、人生都有鲜活的感知与提炼,最终给予人以美的感受,并且在传承积淀中塑造着民族的心灵。所以我觉得如何将诗词解读得深刻,从什么角度去作赏析,要先有一个整体的观照,来统辖义理、考据、辞章等具体的思路方法,不能偏废固执于一端。

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并不是简单易成的,但不妨将它设定为一个理想的愿景。我在大学课堂上给中文系学生讲古代文学,常感到教材书在这三方面的割裂,大学课程设置和目标思路并不能保证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我自己才疏学浅,见识浅陋,很多问题尚不能思考得透彻明白,所以我希望能在这个课程中去摸索尝试,这也是我以后读书思考、积累用功所想努力的方向。我们的课程不妨轻松随意一些,尽量能够在每一方面都有所提点,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深入读诗的兴趣。我只是将平时的一点读书心得分享给大家,以供交流切磋,至于更宏大深奥的问题,则并不敢妄自夸口。诗词交流平台的初衷,本就是提供一个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通道,大家如果能在读诗中自有所得,懂得写诗是一件庄严崇高的事,那这个课就是值得开设的了。

在课程的进行中间,还会有安排大家发言讲评的机会,或讲析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或讲述自己创作的心得体会,可以多进行互动交流。大家最想学到有关诗词哪方面的内容知识,可以及时向我反馈,如果有关于课程设计的更好建议,也请不吝赐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史记》对唐代咏侠诗的影响
诗词丨刀光剑影走江湖,快意恩仇在笔下
[黄石文坛]李全修谈古代游侠诗之四《游侠诗的艺术特点》
游侠始于春秋,盛于汉唐,李白作序,太史公证名,谱写一曲逍遥游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谈谈诗仙李白的“侠客梦”
古诗词里风的意象:怀人、凄清、豪气与生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