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效课堂“教育学”(1)

   这大概是我准备要写的新书的名字。

   可惜的是,我已经很难坐下来静心写作了。一是报社的工作占用了我太多的精力,二是外出的培训讲座耗费了我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岂能是一个“忙”字所能概括的。

  从去年到现在,我发现我的文字是锈蚀的,可我一直从未停止过我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纵然是怎样的疲惫劳顿,但高效课堂所呈现的发展态势,尤令我欣喜若狂,如果说前几年还只是星星之火,代表着的是一种期望,那么,它今天的摧枯拉朽,席卷全国,锐不可当,则已是有良知的教育人的必然选择了。我觉得这是教育人送给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最好礼物,能够慰藉我的是,我终于可以告知我的那帮课改兄弟们说:瞧呀,我的预言得到了验证!其实,远不止此,课改的最真实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我们当初曾经的预言和判断,而是为了千千万万个中国的孩子,为了我们这个家国的未来,现在我们可以大胆再重复一句:孩子们真的有救了,中国的教育有救了!

  其实,做课改的真实用意,恐怕不只是因为传统课堂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这比较没“高度”,仅仅盯着课堂效益,影响的不就是点升学率吗?高了如何、低了又如何?我甚至越来越发现,凡是升学率高的学校,往往离教育较远!这样说,或许是我的谬见、偏见。那么,我就在前面加上“有些”字样以示区分。但,课改显然可以把课堂效益“改高”,你不能阻止效益的增长,这不符合国情,在中国你要想成就点事情,你必须建立一种“世俗”哲学,也就是首先“满足眼前”,否则,他们马上会指责你异想天开,尽管异想天开在我看来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词汇,可很多人视异想天开为不切合实际的代名词。中国教育所谓的“切合实际”其实就是“升学率”,尽管我多么讨厌升学率这个被应试教育异化的“毒”词,可在当下,你却无法回避,回避了便会被很多人认为你有“破绽”,他们会刻意放大,然后一棍子抡死你,更可怕的是,就会有越来越多原本就不思考教育的人更加明目张胆排斥你,那等待你的结果只能有一个:你丧失了阵地,你被人“玩死”。那么,就从基于国情出发吧,如果你真正理解高效课堂,或者认识我们这帮人,你就应该知道,高效课堂在推广过程中是颇讲究了些谋略的,我们是在“曲线救国”,属于“迂回战术”,通过改变课堂形态,提升课堂效益,名之曰“高效课堂”,实则是在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我必须声明,高效课堂是真实的效益高的课堂,但绝对不是为了效益而效益的课堂,“一切为了效益”的课堂很多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变形,因而有些同样宣扬也在做“高效课堂”的学校,其实无非就是一场应试的“变形记”,他们在混淆和损毁我们高尚的事业,我们从未回避升学率,但我们历来的主张是:好的教育从不会为了升学而改变,当然更不会在升学中败下阵来!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甄别,教育的“火眼金睛”是只需要对他的教育做如下判断:看他的教育是否“人学”,是“升学”的还是“人本”的。

  真正的教育必须坚守“人性”、立足“人本”、富有“人道”、尊重“人权”。

  高效课堂教育学主张,教育即人学,它意味着教育必须“从儿童出发”,也就是“以儿童为本”,即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展示欲、创造性。

  高效课堂教育认为,学生首先姓“学”、字“生”。离开了“学”,就没有“生”,这个“生”即“生长”。因而学习即生长,学习是“学”、“生”的生命成长方式。

 高效课堂教育主张,学校首先是“学生”的“学校”,因而学校的一切都应该体现出学生的色彩、声音、形象和存在。

 高效课堂教育认为,一切的学习和生长都不可被人为地替代包办,学校必须要让学习和成长“发生”在学生身上。因而,学校的挑战、使命,是取决于如何为学习和生长创造、提供“发生可能”的众多因素上,如环境、动机、手段、机制等等,这样众多因素的聚合是教育教学的前提,是过程甚至更是教育教学本身,学校的价值就体现在它的“生态”意义上。因此,还可以这样精炼地概述:学校即生态。

 高效课堂教育主张,教师角色具有三重意义,一是学校生态的建构者,是提供学习和生长条件的人,离开教师这个特殊角色的存在,就意味着有可能失去“发生”,教师是一个必需条件,它的价值体现在——是学习和生长的“可能性”;二是一个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你千万不要单纯以为教师是教材、课程的开发者,这或许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讲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对学习和生长的开发意味着首先是对学生潜能、思维、学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开发,其次是对学习的开发,要敢于“放手”,大胆让学生在“在经历中体验”,去“失败中矫正”,从“感悟中成长”,再次是对生长的开发,条条大路通罗马,“人学”的教育主张是建议要从差异出发,接受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差异,准许学生“遵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生长,要敢于让每个学生“走自己的路”,而教育教学的内容指向性则更加清晰,生活、生命、生存。三是一个信念的传播者,教师必须以自己的信念去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当我们概述学校即生态、教师即条件时,其中都包含着“文化”指向,有时候,需要从“教育即信仰”的角度去领会教师对信念的传播。

  高效课堂的理论支撑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杜威的儿童中心。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罗杰斯主张让儿童“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卢梭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卢梭认为让儿童学习的知识要有用处,应是儿童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在他看来,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他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教学、发现式教学等。

 杜威提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过程,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就是一种“静听”的教育,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消极的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划一,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是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针对传统课程编制的弊端,他提出要改造课程,使之能真正适于儿童的生活,并特别强调了两个观点:第一,儿童和课程之间不是互相对立,而是互相关联的,“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儿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只要把教材引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点连接起来,是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第二,“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效课堂就是人本教育学(转载自中国教师报)
李炳亭言论
教育五项新标准(中国教师报 李炳亭)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
解码高效课堂
昌乐二中的“活教育”---修炼人品,锻造人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