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祠游记

晋祠游记 

(2011年10月30日)

                                                 (晋祠三宝之一,最为重要的核心景观——圣母殿)

    今年10月24日,我因公到山西省右玉县出差。26日返回太原市,我拜会了中央党校的同学申联彬同志。27日上午,我在晋祠宾馆小徐的陪同下,游览了晋祠公园。

    晋祠公园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周成王胞弟叔虞而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有一段“剪桐封地”的故事,详细地记载了叔虞封为唐国诸侯的经过。叔虞来到唐国,励精图治,使百姓生活富足、安康。叔虞死后,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故称“晋祠”。

    晋祠是拥有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据说,游晋祠可沿中、北、南三线进行。游中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游北线,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虞祠、唐碑亭、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游南线,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我在导游小段的带领下,以游览中线为主,兼顾了南北两线的重点景观。

     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并称“晋祠三宝”。

    圣母殿为晋祠最著名的建筑,始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叔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前八根大柱上各雕有一条姿态各异的木龙,殿堂宽大疏朗,并无一根立柱,邑姜居中而坐,神态庄重。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献殿位于鱼沼飞梁的前面。这座大殿原来是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始建,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修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斗拱简洁,出檐深远,外观酷似凉亭。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锁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

     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每逢酬神还愿的祭祀活动,总少不了表演各类舞乐,以娱神兼娱人,历代皆然。  

     唐叔虞祠,位于献殿北侧,已非初始之晋祠,重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分内外两院。外院有碑廊环绕,陈列《华严经》石刻,布局对称。正殿也是过庭,两旁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每边7尊,共14尊,手持不同乐器,组成一个完整的乐队,东边为管弦乐,西边为打击乐,两位矮人大概一为领队,一为指挥。内院正北即为唐叔虞殿,殿内中央神龛便是唐叔虞塑像,手里拿着成王封赐的玉圭,身穿蟒袍,修目美髯,神采奕奕,温良敦厚,文质彬彬。分立两旁的是文武大臣。祠前的八角莲池,清波粼粼,荷叶片片,在明月当空的夜晚蔚为奇观,令游客顿生“莲池映月”之叹。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坐落在唐叔虞祠东南隅,初仅一楹,西向,清乾隆三年(公元1770年)扩建为三楹,改为南向,邑令周宽题“贞观宝翰”横额。亭内陈列着根据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的《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3字,高195 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方座螭首额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碑文行书俊秀,盖为唐太宗李世民得意之作,其刻工洗炼,是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法帖的杰作,可谓行书楷模,乃晋祠“镇祠至宝”。稍加留意的游客会发现亭内有左右两块碑,左碑为原石,历时1000多年,受自然侵蚀,下部字迹漫漶,右碑则系清人杨育于乾隆三十七年,依照旧拓本重刻的复制碑。

     似乎可以把《晋祠之铭并序》看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总结。其父李渊曾担任隋朝的太原留守,李世民年轻时代是在晋阳度过的。后来,在唐贞观十八年,已成为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失败,被迫回朝。这是他30多年征战不曾有过的失败。乘步辇路过晋阳休养。重到晋祠,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亲撰铭文,刻石立碑,总结历史,评点政治,留下了这个不朽之作。三年后,李世民与世长辞。《晋祠之铭并序》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四部分:首先,作者提出“兴邦建国”必须亲信贵族,以作辅弼;“分圭锡社”也要给予采邑。“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认为不是亲属就不能巩固社稷,不施仁政就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者认为,周朝所实行的分封世袭禄位制是国家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其次,赞美了唐叔虞的功德,认为唐叔虞“承文继武”,“经仁纬义”,不愧为周室栋梁,晋国先祖。作者以“六合为家”的气魄,运用华丽的文笔,对晋祠的山水给予“施惠”、“至仁”、“刚节”、“大量”等拟人化的评价。第三,揭发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以至于神人共怒,“四海腾波”。李渊顺天应民,得到拥护,从而统一了中国。最后,作者认为唐室政权固然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而兴旺发达却是神功。为此,他以“日月有穷,英声不匮。天地可极,神威靡坠”的语句来报达神恩。结尾祝“万代千龄,芳猷永嗣”,以期唐室天下千秋永固。

    千年古树“卧龙周柏”与难老泉、宋代彩塑并称“晋祠三绝”。

    位于圣母殿左侧的“卧龙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近3000年。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左右两株,同年所植,故称齐年古柏。可惜有一株在清朝道光年间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横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侧。北宋欧阳修在庆历三年(1043年)来到晋祠题写诗句:“地灵草本得余润,郁郁古柏合苍烟。”明末著名书法家博山也在树旁留下“晋源之柏第一章”的名笔。晋祠古木众多。树龄最长、最负盛名的是植于周代的两棵柏树与汉、隋、唐的三株槐树。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涌出,潜流十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水塘,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是晋水的主要泉源,流量1.8立方米。源前十孔分水,南北两渠。因它晶莹澄澈,冬暖夏凉,畅流不断,终年生生不息,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难老泉水世世代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因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水温恒定,水质优良,所以晋水浇灌出的晋祠大米,米质晶莹,颗粒饱满,口感香醇,回味无穷,与天津小站大米齐名。

    说起难老泉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担水。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有一种怪癖,只喝身前一桶的水,不许媳妇换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要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道而来的,柳氏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把最后一桶水递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说是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涌出,涨得满瓮。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再也不担心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发现了抽马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后人敬仰柳氏,尊其为水母,并于北齐天保年间修建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淡定。

    宋代彩塑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共有43尊之多,为圣母殿最著名的艺术品。邑姜居中而坐,其他彩塑侍女有的捧饮食,有的侍起居,有的奏乐歌舞,有的捧文印翰墨等,身材的尺寸都和真人大小差不多,这些侍从都是根据秦制度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而成,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她们或幽怨、或忧郁、或愠怒、或哀思,神态自然逼真,面目俊俏可爱,造型生动,眉目传神,表达出被禁锢深宫,身心备受摧残的宫女的强烈不满情绪。其塑造手法突破了古代寺院中宗教题材的平淡,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是中国古代泥塑的精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贞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并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便退居于次要的位置了。

    游晋祠要抓重点,我的感受是要领悟“镇祠至宝”和“三宝三绝”,“镇祠至宝”就是唐太宗撰写的《晋祠之铭并序》,“三宝”就是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三绝”就是周柏、难老泉和宋代彩塑。我们可以从中感悟沧海桑田的巨变和历代先人的智慧!

    大哉,晋祠!美哉,晋祠!雅哉,晋祠!

 

                              (晋祠大门,正门上方悬挂的匾额上“晋祠”两个字,乃是陈毅元帅手书。)

 


                                      (金人台上年逾八百的铁人)

 


(对越坊,“对越”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对越在天”一句。)


 
                     (坐北朝南的唐叔虞祠)

 


                                              (晋祠三宝之一——献殿)


 (圣母殿前面的鱼沼飞梁,晋祠三宝之一,堪称古建筑史上一绝。)

 


    (圣母殿左侧的周柏,虽说已倾倒,然而近3000岁高龄,依然充满活力。)

 


              端坐在圣母殿大堂中央的邑姜塑像与排列在两侧的侍女塑像

 


                    (四季不断流的难老泉)

                   

        (晋祠镇馆至宝——唐太宗李世民所撰《晋祠之铭并序》碑刻之局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晋之行前看晋祠
揭秘:“晋祠”为何会以国名来命名
晋祠古韵
晋山晋水(四)晋祠
晋祠,一部记载着三晋历史的线装书(二)
山西晋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