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岁“却顾所来径”(图)
时间:2013-10-16 05:33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由新书《百岁溯往》谈到“国之瑰宝”姚奠中先生


姚奠中(1913年— )原名豫泰,山西省稷山县人。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民主革命家,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唯一健在的嫡传弟子。曾辗转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高校任教,1951年后到山西大学任教授,兼任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多年,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其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楷、行、草、隶、纂诸体皆精。2009年荣获中国书法界最高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先后发表文、史、哲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含主编高校教材)23种。


2005年和2006年,稷山县、山西大学先后建立了姚奠中艺术馆。2010年,个人捐款100万元,发起成立了 “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2012年,为庆祝姚先生百岁华诞,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章太炎、姚奠中师生书艺展”,在太原举行了“庆祝姚奠中先生百岁华诞暨东亚经学研讨会”。


张建安,山西原平人。曾任《传记文学》编辑、《纵横》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现专事写作。出版专著 《低学历的五大师》(商务印书馆)、《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商务印书馆)、《人生本不苍凉——民国十六名士写真》(商务印书馆)等16种。曾主编《民国大案》(群众出版社),合著《京剧典故》(文化艺术出版社)等书。2012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主讲 《始皇遗嘱密码》五集。2012年11月,出版采访周有光先生的口述历史作品《百岁忆往》。2013年8月,出版采访姚奠中先生的口述历史作品 《百岁溯往》。


“2013年7月3日上午11点,北京正被炙热的阳光烘烤着,热得让人难受。就在这个时候,姚奠中老人的女婿张志毅老师从太原赶来,交给我姚老亲笔题写的“百岁溯往”书名。我即在下午两点到三联书店,请王军先生扫描了原件。这样,读者朋友们便会在本书的封面见到这位国学家百岁时的真迹了。此事可感,特予记录。”


国庆期间,记者在太原尔雅书店看到了 《百岁溯往》。封面上赫然有“姚奠中口述”,出于对先生的崇敬,当即捧读。特别是以上一段话,以“补记”的形式录于书后,读后更加激动不已,遂辗转联系,有了这次对《百岁溯往》采写者张建安先生的专访。


记者:看到新书《百岁溯往》,有一种惊喜的感觉,之前您认识姚奠中先生吗?为什么要采访他并写成这样一本书?


张建安:不认识,但读过他的文章,看过关于他的一些视频,觉得他学问、人品都非常好,而且是颇有传奇色彩的百岁学者,这样就想多了解一些。了解得多一些以后,就觉得姚先生不仅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大师,更是全面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的国学大家。


在学问上,姚先生走的是通儒之路。他的国学功底之深,当今之世,恐怕很难找到可与他并肩者。他以文字学、音韵学等小学为基础,由经学而诸子学说,融通孔孟、老庄的思想,打通文史哲,又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达到“道通为一”“逍遥自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天地境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现在的很多学者,都是越走越专,很难全面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向姚先生学习。


姚先生讲学问有个特点,能将复杂的问题说得简单明了,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感悟通透,并告知你一些方法和途径,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比如“宏观辨方向,微观察现实。纵向看发展,横向比差距”,这二十个对我就很有启发。意思就是:只有宏观地看待问题,将思路放宽,才可以辨别清楚长远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人,都很难成功。但光有宏观也是不行的,你知道一个大方向,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去走,但走的路途中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这就不应有好高骛远的态度,而应该脚踏实地,仔细观察,解决眼前问题,所以称之为“微观察现实”。怎样才能看清自己是发展了还是退步了,那就要从“纵”的角度去看,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所以称为“纵向看发展”。但只从“古今”看“发展”还不够,还要“中外”对比,要和周围的人与事对比,这样才能从现实中找到差距,实现进步。


在为人上,姚先生走的是大儒之路。他的人生经历是与他的学问修养紧密相连的,他知行合一,志向高远,以用世为归,无论遭遇多困难的处境,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又始终将个人与国家结合起来,胸怀天下,与孔子以来的 “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儒精神一脉相承,这样就使他心中总是有底气,不浮躁,不贪图小便宜,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最终成就德艺双馨、长寿美满的辉煌人生,受到世人仰慕。他的人生与学问,都能启发世人如何不急功近利地做人处世,如何顺应自然地走好人生路,也能给我们现在的社会提供很多营养。


像姚先生这样的人,可谓国之瑰宝,人世楷模。他的影响力绝不应该局限在某一个省或某几个地区,而应该让国人乃是全世界的华人都了解、都熟悉他的学问道德,从而获得教益。而他所秉承的顺应自然的国学之道,可以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不少危机和问题。当我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就很想采访姚先生,也想写这么一本书。


记者:请您谈谈这本书的采访和写作经过好吗?


张建安:2012年11月初,我将周有光口述、我采写的《百岁忆往》寄给陈巨锁先生,同时还多寄一本,请陈先生代转姚先生,并在信中希陈先生代为联系,看能否采访姚先生。我并不知道姚先生的身体状况,生怕这件事无法实现。没想到很顺利。很快,陈先生来电告我,姚老已同意接受采访。之后,我买来姚奠中、刘毓庆合著的《国学对话录》,还有刘锁祥编著的《学人书家姚奠中》,认真阅读,为采访姚先生做准备。在火车上,我读着姚先生的诗句:“纵目重峦似海潮,黄河一线夕阳娇;风雷万里撼山动,始觉危峰脚底高。”既感慨姚先生胸襟之大,令人钦佩,也不免担忧自己能否采访好,能否因此写一本书。我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到山西大学的。没想到,见到姚先生的第一次,他健康的身体,清晰的思路,对问题的回答,很快让我感到此行不虚。而且看得出,姚先生的女儿姚力芸老师对我也是欢迎的。这就坚定了我的信心。我在山西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住了五天,专为一件事,就是采访姚先生。每次采访的时间并不能很长,李星元老师和姚先生的家人送我一些姚先生的著作,我便回到住处继续翻阅,同时开始了《百岁溯往》的写作。从山西回到北京,我继续全力以赴地撰写此书,两个月左右就完成了。然后将电子稿发给姚力芸老师,由姚先生本人亲自过目,不当之处再加以改正,这样书稿就定了下来。因为我与北京三联书店的罗少强编辑事先已有约定,所以书稿很快进入出版流程,最终以精装书的面目出现在读者眼前。


记者:从周有光先生到姚奠中先生,您接连写了两位百岁鸿儒,基于怎样的考虑?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张建安:登山的道路虽然不同,高峰却是相同的。两人同样攀越到文化的巅峰,于是便也看到许多共同的风景。周有光先生是从世界看中国,探索人类发展规律,虽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更重视国际现代文化,更看重科学。姚奠中先生则更侧重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从中国看世界,但同样认为:“时代在变,国学的有些东西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是应该筛选的。对现代世界有用的才用。不筛选就是死的。”


记者:姚先生一辈子教书育人,自述中对如何做人多有宏论,对今天的教育也有评论,对此您有怎样的印象和感受?


张建安:姚先生一辈子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这是最令人钦佩的。教师是最令人尊敬的职业,教书育人也是最积功德的事情。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姚先生对此有很深的体会,他说:“解决教育的问题,一个是做人的问题,一个是知识的问题;一个是个人修养,一个是科学发展,要在这两方面同时发展。现在教育对做人这方面重视得很不够,甚至根本不重视个人修养。有些人看着他知识不少,地位也不低,但是做人做事很成问题。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必须把行为和知识,知行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知识在提高,个人素养和行为也要提高”。这段论述说明,姚先生对教育问题不仅很关心,而且看得很准。希望人们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并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记者:有人认为,以先生之才学如果身在北京,知名度会大得多,是这样吗?


张建安:应该是。如果身在北京,以他的学问修养,应是举世皆知了。其实,山西省对姚老是十分重视和推崇的,只是因为平台不一样,确实对知名度有不小的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姚老不是一位喜欢炒作自己的人,也没有卷进大的历史风波,实实在在,一切顺乎自然,自然会少受人关注。对他来讲,这未尝不是好事。只不过,当我们发现他的学问道德有大益当世时,自然有宣传义务。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从中领略姚老的风采。


本报记者 徐补生

(责任编辑:刘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由《百岁溯往》谈到姚奠中先生——答《山西日报》记者问
姚奠中先生学术与书法述论
姚奠忠行书书法作品欣赏(第七届国展特邀作品)
姚奠中
国学大师上课的精彩开场白
【稷山文苑】人生“比”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