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忻州的年文化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2014年1月26日  常春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影响农耕收成的自然性因素处于决定性地位,所以四季的更替循环,给自然界的生命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先民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祈求、庆贺这种更替的顺利运转。这些节日仪式,突出地表现在尊天敬地和尊祭祖宗上。这种淳朴的求福止灾的心愿,尤以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传统节日——春节为甚。
春节,即农历的正月初一,民间俗称“过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我国古代农历中称其为“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南朝梁代萧子云著《介雅三首之三》中说:“四气新元日,万寿初今朝”,表达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之意。”
忻州有其独特的年俗文化。传统的年俗活动非常丰富,时间上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二十五老天仓,一系列的年俗文化活动主要有:
腊月二十三——小年;腊月三十——除尘、打扫、贴春联、垒旺火、摆书;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初二——接财神、女儿回娘家;正月初三——祭祀老人,上坟烧纸;正月初五——破五;正月初十——十指,老鼠娶亲;正月十三——杨公忌;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二十——小天仓;正月二十五——老天仓。
每逢春节,忻州大地无论城区农村,还是小家大户,都是鞭炮声声,一片热闹景象。出门在外者,都要在腊月三十前赶回来,一家团聚。腊月三十要扫院子、垒旺火、贴春联、挂年画。晚上,坐在炕头上通宵达旦,俗称“熬年”。初一过后,整个正月几乎都沉浸在年的气氛中。忻州的过年,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蕴味无穷。
忻州老百姓过年的年前准备,主要是以准备食物为主。腊月里忙忙碌碌地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是忻州过年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又突出地表现在蒸花糕、枣山、钱龙儿、毛篮儿上。忻州民间素有“蒸花糕,捏枣山,过年人家闹得欢”的说法。所谓“花糕”,就是用小麦粉做主料,红枣为陪衬,妇女们精心制作的一种面蒸熟食,因呈圆形且像糕状,上面用枣装饰如花,所以称“花糕”。花糕在忻州民间过年的用场很大,它既是食物,又是很重要的供奉品。据史料载:“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微旨》记载:“月晦(此处专指岁末三十夜晚)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以上说明炎帝不仅“光融天下”,而且“白人罪状”,善良的忻州人民以蒸“花糕”来供奉灶神,其蕴有三:一,花糕造型浑圆,意寓着人们祈祷灶神上天后扬长避短,“言好事,降吉祥”,在天庭替人们打个圆场,使人间安康祥瑞;二,花糕用红枣陪衬,花团锦簇,象征着炎帝灶神衣着漂亮;三,用红枣点缀花糕,枣是绯红色的,象征着炎帝以火德王天下,而且炎帝最后寄托于灶神,枣粒即为炎帝将兵多多,气势壮大。
枣山的用料和制作方法与花糕基本相同,只是形状有别,枣山呈山形,似峰峦状。枣山供于财神位前,以求财神降福,财多粮足。在忻州民间有这样的传说,赵玄坛,玄武神,姓赵名朗,字公民,即传说中的“赵公元帅”。其人叱咤风云,气贯长虹,苦心修炼,终成至道,后被封为“正一玄坛元帅”。他主持公道,正义刚直,买卖求财,开源进宝,造福百姓。他被民间认为是光明的化身,幸福的标志,是受苦、受难者的福音。人们为其建庙——“玄坛庙”,歌颂功德,誉其为“财神爷”。忻州人民捏枣山象征财神腾云驾雾,驰骋天地之间,也意味着攀援高升、财旺气旺。
忻州人民蒸钱龙儿、毛篮儿,强烈盼望摆脱贫穷愚昧,渴望幸福富裕,洋溢着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钱龙儿”,也是用白面蒸的熟食,上面盘着两条龙,是专门为男子蒸的,在正月喜庆的时候吃。在二月初二那天忻州还有“引钱龙儿”的习俗,让男子吃“钱龙儿”是希望其新的一年多赚钱。“毛篮儿”是专为女儿蒸的,用白面做成花篮形状蒸熟,女儿吃“毛篮儿”是希望女儿嫁个好人家,回娘家时用篮子多提东西看望父母,忻州民间有“男吃钱龙儿多挣钱,女吃毛篮儿好过年”的说法。
腊月二十三,忻州人叫“小年”。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灶王母(忻州俗称灶爷爷、灶奶奶)上天的日子,他们的职责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天,家家户户把蒸好的面食摆在灶神位前,欢送其上天。灶王上天之前,人们先把旧的灶神画像撕下来烧掉,然后重新贴上一张新的灶王画像。这画像很有风格,色彩斑斓,上面有老皇历、农历节气,甚至还有风水八卦、宜忌事宜。民间认为,灶王上天后,直赴天庭,报告人间的善恶之事。为了祈求灶神“言好事”,这一天,忻州家家户户、大人小孩要吃“粞板子”、“粞蛋子”、“粞麻糖”等有粘性的糖食品。据老辈讲,这天晚上吃麻糖是想让家人糊着嘴、少说话,不至口无遮拦,影响了灶神的好心情,大意就是请灶神在天庭述职时美言几句,报喜不报忧,论功不究过。民间有“二十三,吃粞板,灶爷爷上天说好话”的说法。
年三十,即腊月三十日,这一天要为过春节做最后的准备。院子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垒旺火,垒好旺火后上面放上柏材(谐音“百财”)。旺火有吉祥的意味,蕴含着来年“红红火火,一年更比一年旺”的美好愿望,也有图吉利、引灵气之意。贴春联,在忻州叫“贴对子”。春联显出喜庆的气氛,纸要大红的,墨要黑亮的,联语也要吉庆喜气。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图喜庆的风俗。春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往门上、柱子上贴的,也有给诸神贴的,梯子、柜子、水管、旺火、马猪圈、车上都贴,如:梯子上贴“步步登高”,柜子贴“衣服满柜”,水管贴“细水长流”,旺火贴“旺气冲天”,猪圈贴“膘肥体壮”,车上贴“日行千里”,都是老百姓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祈盼。除夕上午忙完这些活儿后,就开始“摆书”,即把列祖列宗的牌位摆出来,在过年这几天祭奠祖宗。腊月三十中午吃饺子,称为“摆书饺子”。到了晚上,又一项活动,那就是“放炮安神”。“安神”的意思就是向诸位神灵发出邀请,告诉神灵家里什么都安顿好了,就等诸位神灵明天到家里来,以保佑全家和和美美,幸福安康。安神的时候,炮声隆隆,忻州人常说:“安神放炮,爷爷收到”(爷爷就是神灵)。安神过后,一家人在炕上包饺子,享受天伦之乐,常常是通宵达旦,这称为“守岁”,忻州方言称“熬年”。据说,“熬年”可为父母添福增寿。
初一这天就更为红火热闹了。春节凌晨,衣帽更新,人们先把前一天垒好的旺火点燃,大人小孩都出去烤烤旺火,把柏树枝投入火中,家家主妇把一个白馍馍放到旺火上面烤,俗称“年草馍馍”,据说,人吃了以后会眼明心灵。接下来,人们开始放爆竹“接神”。接神后,长辈端坐炕中,晚辈叩头拜年,长辈给小孩子们“拜年钱”,也叫“磕头钱”。礼毕后,把年前蒸好的枣山放到财神前。初一早上的饭是很讲究的,炒上几个菜,装上火锅。忻州的火锅很特别,铜制,烧木炭,用扇子扇,还要在锅里煮上些面条,俗称“宽心面”、“长寿面”。饭做好后,要记得把各种食物向祖宗牌位供奉,这一做法要一直延续到初三早晨。吃完饭后,人们就准备迎接亲人、客人上门拜年。大人小孩打扮整齐,早早地出发给本家族人拜年,孩子们边走边放炮,街上熙熙攘攘,人们见了满面笑容,满口“恭喜发财”、“过年好”之类的喜庆话语,以示相互祝贺。大年初一的午饭格外隆重,把三十包有铜钱的饺子煮上,饺子假如煮破了,不能说“破”字,要说“挣了”,是“挣钱”的意思。吃饺子时,大人小孩尽量多吃,吃出饺子里的钱的人就是有福气的人。然后把硬币贴到灶王像上。下午人们照样出去拜年,给自己的朋友带去祝福,交流往年的感情,憧憬今年的生活。俗语有:“过大年,放大炮,又吃好的又热闹”。
大年初二,忻州大地还是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这天是接财神的日子,家家烧香点烛,设好供品,盼望着“财神爷”的光临,忻州有“接老财神,有老白银”的说法。这天,忻州民间还有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的风俗。女婿在席间陪丈人、小舅子喝几盅白酒,划拳助兴,增加气氛,全家人高高兴兴,直到下午女儿满意而归。这天,忻州民间不拿针线,据说这天拿针线的话伤小孩(对小孩不利)。
正月初三这天,忻州民间要“送书”,“书”就是写下的祖宗的牌位,相当“书信”。这天上午要去坟地送祖宗牌位,在祖上坟地摆好供品,烧了“五色纸”,叩头祈求老祖们佑护。这天家人忌出门,且少言语,整日一种缅怀悲痛的思故氛围。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也就是忻州民间所谓的“送穷节”。这天,忌拿剪刀,忌说“破”字,俗语有“破五破五,家家不走;一过破五,人人都有”,意思是说这天人尽量不出门,一过了“破五”这天,穷日子就过去了,好日子就要来了。“破五”的风俗反映了淳朴的忻州人民渴望摆脱贫苦,渴望富足、幸福生活的愿望与追求。
初十,俗称“十指”,又叫“石头节”,在忻州民间把这天看作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十指”这个俗称是有来源的,这一天,人们为了庆贺老鼠娶亲,妇女们用两手十指在案板上同时搓,搓成40-50厘米长的莜面或荞面“鱼鱼”,故称“十指”。十指这天晚上,人们会点起油灯盏为老鼠照亮娶亲大道,据说夜里还能听到老鼠娶亲“嘀嘀哒哒”的吹打声。这个风俗反映出了历史上忻州“鼠患为甚”的现象,人们祝贺老鼠娶亲是希望老鼠在新的一年里安安分分,不要打扰东家。
正月十三,忻州民间俗称“杨公忌”。相传这天,是宋代杨家出兵受挫之日。后来,忻州人民为了纪念杨家功绩,把这天定为“杨公忌”。忻州人这天忌出门,尤其是生肖属羊的和属鸡的,俗语有“正月十三杨公忌,一心一意在家门”的说法,充分反映了忻州人民尊崇英雄的普遍心理。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俗称“过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称夜为“宵”,故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忻州的元宵节,文艺活动也是很丰富的。扭秧歌、踩高跷、演杂技、跑旱船、牛斗虎、打锣鼓、舞狮子、耍社火等样样俱全,仪仗队伍、各种彩车也都要表演。忻州的“八音会”素来有名,在元宵节这天吹打艺人们就大显身手了。各种助兴活动,欢乐如潮,热闹非凡。晚上的时候烈焰腾空、爆竹齐鸣,旺火光照,把过年的气氛又一次推向了高潮,这种活动延续到正月十六日。
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在忻州也有禁忌,这三天忻州人忌拿针,并有不同的含义:十四忌针是怕给人的眼睛带来晦气;十五忌针是怕人成“单瞎子(一只眼瞎)”;十六忌针是怕人成“双瞎子(两只眼瞎)”。
天仓节,也是忻州民间所独有的节日。天仓,顾名思义,一定与粮食有关。天仓有大小之分,正月二十日为小天仓,二十五日为老天仓。这两天早晨,家家要把院子打扫干净,在院内用烧柴灰烬撒成铜钱式的图案,象征粮仓,这在忻州民间称为“打窖”,并在窖内的中心放点儿玉米、谷子等粮食。小天仓放小麦或大麦,老天仓放高粱、玉米等。这是为了祭祀天仓星,以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了晚上,人们要点上油灯盏以供天仓神,俗语有“点上灯、供仓神、打下粮食千万斤”的说法。
过完老天仓,忻州的年俗活动就算结束了。
忻州的年俗文化,是先民对于自然、气候、天文、农耕等方面庆贺活动的继承与延续。这种文化现象,包罗了亲情以及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等很多方面的关系。由此可见,春节在传统节日中是最受人们重视的,而且影响越来越深广。
(作者为忻州师院中文系学生,指导老师张光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河南濮阳地区春节民俗
面塑艺术——民间艺术常识(八)
今日立春 又是破五
重阳花糕
闲话腊月廿三
古人怎样过春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