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夏"是汉族先民历时最久的族称
(2009-03-03 11:53:58)
转载▼
标签: 历史
主体民族
礼仪文化
冕服
王畿
中国
文化
“华夏”是汉族先民历时最久的族称
汉族源流八
中国主体民族“汉族”的族称,最早出现在19世纪清朝晚期,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侍王李世贤《致各国领事书》。20世纪孙中山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长达2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国”,建立多民族统一的中国主张,“汉族”就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一直沿用至今。
在历史上中国,汉族先民有过许多遵循朝代、国号名的指称,也有反映其文化特点的指称。但在这些汉族先民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指称中,历时最久、影响最远、含义最深,最具民族地域文化意蕴的就是“华夏”。“华夏”甚至还演变为历代封建王朝和各族人民,对多民族统一中国,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称谓。
一、“华夏”之称应出现于夏朝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夏人就是汉族先民第一个遵循国号而名的族称。夏人还是继夏而兴的商、周两代的主体民族。在多民族文化并存竞立的夏商周三代,夏人不断吸取周边民族文化、融合进入中原的各民族文化,从而经历和完成了汉族先民的早期发展壮大。
有些学者认为,汉族先民的民族实体形成于传说时代的五帝时期。夏朝遵循国号而称的夏人,只是汉族形成中的一个标志。商周时的主体民族夏人,不仅因为在地居“中国,”是周边民族心目中的大国;更是因为“冕服采章”的冠冕服饰,在“被发左衽”的非华夏族眼中,乃是夏人独有的先进文化的标志。
《书·武成》提出的:“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在这里除了表明“华夏”就是地居中国、有着冠冕服饰和先进文化的“大族。”也区划出了周朝时确立的,华夏与非华夏间存在“罔不率俾”的民族文化关系。
诚然,关于夏和“华夏”的释义多出于后世文人,所以有些学者就怀疑,夏朝时有没有“华”字出现?如果我们依照《尚书》所注:“冕服采章曰华。”那末就可以看出“华”是因夏人“冕服采章”的服饰文化得名。于是“华”既演衍为“夏”的同义字,又常与“夏”合而为一称作“华夏。”
也就是说,夏朝夏人的服饰和文化,已经不同于当时的周边民族。所以,因夏人“冕服采章”的服饰文化而得名的“华”,应该是在夏朝时出现的。这样,我们有理由以认为“华夏”指称,也应出现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二、“华夏”的民族地域文化含义
在历史上中国,“华夏”既是汉族先民历时最久、影响最远、含义最深的族称,又是对中国民族地域文化的指称。
1、“华夏”是夏商周三代的主体民族
汉族先民的周人始祖名弃,是黄帝子孙。传说黄帝曾孙帝喾与有邰氏女姜嫄生弃。弃率领人们种稷和麦,被尊为农神号称后稷。弃的后人长期在今陕西一带发展农业,周武王时率诸侯东进,伐纣建立周朝。
周朝周人自称夏人,如《尚书·武成》所记:“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周人东进后,在今山东、河南等地分封齐、鲁、卫等诸侯,称之为东夏;并将他们和西方诸侯一起,合称为诸夏。所以《左传·闵公元年》记载有:“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襄公四年》也有:“弃陈也,诸华必叛”的记载。
作为周朝的主体民族,夏和华的指称是没有区别的。而“华夏”则是将这两个具有同样意义的指称,合起来的称呼。在多民族统一的周朝,“华夏”之外还有分布着夷、蛮、戎、狄等非许多“华夏”民族。可见“华夏”首先是对周朝主体民族的指称。
2、“华夏”指地域不断扩大的中国
《书·武成》所记的:“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疏曰:“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说明了“华夏”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地域不断扩大的“中国。”
在夏、商两朝的人们意识中,“中国”是指王畿所在地,也就是夏王和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中国”具有天下之中、众诸侯国中的大国之意。周朝时对“中国”的含义,除了有诸侯国中的大国之外,还具有与“华夏”相同的、不断扩大的地域意义。
周朝随着主体民族“华夏”的发展、壮大和开拓,无论是诸夏为尊崇周天子的亲昵和联合,或者是在祭出“尊王攘夷”旗帜的诸华联合,以抗御进入中国的非华夏族,都在客观上推动和促进了“华夏”的团结发展,形成“中国”地域范畴的不断扩大。
周秦期间,随着“华夏”的繁荣发展,以及“中国”地域的不断扩大,凡在“中国”接受周朝的仪礼制度、学习华夏先进文化的人和族,都逐步融合成“华夏”族。“中国”的地域范围也从夏、商时的王畿所在地,扩大为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3、“华夏”是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
不过,“华夏”还有最基本的涵义就是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所以,华夏的主要意蕴还体现和反映在文化方面的。《左传》定公十年所称孔子说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当时“裔”是指华夏人分布活动的“中国”以外地方。“夷”是指没有接受冠冕服饰和华夏文化的人或族。
分布在中国以外的夷、蛮、戎、狄,都是没有冠冕服饰、文化落后非华夏族。他们属于尚未接受周朝礼仪制度的四裔。因此《说文》释“夏”是:“中国之人也。”段注:“以别於北方狄,东北貉,南方蛮、闽,西方羌、西南焦僥,东方夷也。夏引之义为大也。”夏又含有雅、正、大等文化蕴意,所以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为夏声,夏声即雅诗。
周朝时对于裔、夏和夷、华的区分是非常明确的。有冠冕服饰、接受周朝礼仪制度的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和中国;有着冠冕服饰、接受周朝礼仪制度的人或族,称为华。可见中国、华、夏的最基本的涵义还是在于文化,“华夏”指的就是礼仪文化。例如,周初封夏禹后人于杞(今山东莱芜东南),因“迫于夷,风俗杂坏,语言、衣服有时而夷。”杞君朝拜鲁君,用的是夷礼,就便被贬称为夷,后来杞国朝拜鲁国时用周礼,就被称为诸夏。
楚人先祖出自颛顼之后,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南边的江汉流域,周惠王曾对他们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但是中原华夏却视“楚,夷国也。强而无义。”后来,楚人大量兼并江汉和江淮一带华夏诸侯,吸取华夏礼仪文化和冠冕服饰,也就成为华夏的“冠带之国”了。江南吴国出自太伯、仲雍,本与周人同源。因为“文身断发”与当地同俗,遂被视为蛮。楚国“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使“吴越两邦,同气共俗”之地,一起以“鯷冠秫缝”的冠服特点,融合于华夏文化之中。
三、“华夏”的历史发展和壮大
“华夏”作为中国古代的民族地域文化,是随着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进程,而逐步发展壮大的。传说时代“华夏”是部族繁荣时期陆续进入中原的各部族文化,历史上中国“华夏”逐步成为分布活动在中国的各古代民族,以独步于时的农耕经济和礼仪文化,不断为中国古代民族所学习和接受,进而形成“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彼此依附关系。结果就是作为民族的“华夏”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地域的“华夏”不断开拓扩大,作为文化的“华夏”不断繁荣昌盛。所以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就是以华夏为主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今天汉族和海内外华人,自詡“华夏后裔”的深邃含义,明白在长达四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族先民虽然经历艰难、屡遭周围民族和各种外来文化的侵浸,却始终维持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使历史悠久、内容深邃的华夏礼仪文化,始终吸附凝聚着外来民族文化,在历史上中国的民族文化大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华夏和华夏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名号的由来:居天地之中,谓之中国
你真的了解汉族吗?这个民族是怎么来的?
晨之风撰文《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
民族是文化的概念,而不是血统的概念
汉族有纯粹的血统吗?其实汉族是由多民族融合发展而来
河洛文化与客家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