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人物 联故事 悟大道

寻人物 联故事 悟大道——《论语》教学思路新探
2016-01-19 08:3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6-01-19 08:31:39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责任编辑:李平沙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基础教育·公开课】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前读《论语》,都是一些死板的字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名句早已倒背如流。从刚上小学就开始读的那几句'经典’早已让我厌烦透顶,一句句生涩的古文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甚至让我不想再看它一眼,认为《论语》也不过如此罢了。但是在读了《论语》中的孔门弟子后,我终于感受到了《论语》妙趣横生的一面。”

  从孔门弟子到孔门十三贤

  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但在这些璀璨的文化巨人背后,人们往往忽略了围绕在他们身边的那些弟子们,他们或与老师切磋琢磨、辩驳诘难,或与老师周游列国、传播学说,如众星拱月般散发着思想和人格的光辉。其中孔门弟子就是一个优秀群体,他们与老师的一问一答,体现着儒家对人生、社会、历史的体悟和思考,可以说孔门弟子是儒家思想的参与者、创造者、阐释者和传播者。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在学校开了几轮《论语》选修课,如何把《论语》完整地教读一遍成为我的重要课题。《论语》是语录体,凡20章,512则,大部分条目都很短,又缺少情境,该以什么样的顺序讲读便成为《论语》教学的瓶颈。

  从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以“思想主题”为线索的《论语》讲读法并不受学生欢迎,高深的思想似乎一下把学生“罩”住了,“吓”住了,从而对《论语》望而生畏、望而止读。

  经过几年探索和实践,我们另辟蹊径,摒弃“孔子当先,主题先行”的思路,探索出了一条“以孔门弟子”入手的教学新思路:寻人物、联故事、悟道理。寻人物,就是沿着人物线索读,发现《论语》里人的世界、情感的世界;联故事,就是把某人物的相关章节放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充满故事性的情境;悟大道,就是从人物、从故事里悟出鲜活而生动的道理,再以这些道理为线索横向勾连各个人物。

  一句话概括就是:横着读——沿人物线索;竖着读——沿主题线索;中间系联起故事来,让《论语》教学充满人物形象的感召力量,充满情感思想温度的感化力量,充满故事情境的趣味力量!

  为何选择从“孔子的弟子”入手,因为孔子的弟子与初中生更有身份认同感和亲切感,让孩子们从学生的视角一窥夫子之道。《论语》里有名有姓的弟子29人,如果让初中生把这些弟子都读完数量也有些大。还好,《论语》有孔门十哲的说法: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里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子教学的四个科目,通常称为“四科”,所以他们又被称为“四科十哲”。一般认为这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再加上有子、曾子和子张,这就是通常说的“孔门十三贤”。历代祭孔礼式的各种配享从祀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主要是祭祀这十三人。可以说,读懂“孔门十三贤”是读懂孔门弟子的钥匙。

  宰我

  那孔门十三贤从何讲起?我们选择了“宰我”,原因是条目比较少,入门比较方便,而且宰我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比较接地气,与孔子的对话具有非常强的思辨性,一下子就让学生体会到了读《论语》的思维智趣和思维乐趣。

  宰我曾被孔子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我们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论语》里表达语气的语句,因为虚词不虚,正是人物情绪、情志、情怀之所在!这句里的“于予与何诛?”(我对宰予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就体现了孔子对宰我的强烈不满!

  但细想一下,宰我提了一个似乎看起来很有道理的问题:1.在精神文明方面,三年不能行礼作乐,一定礼坏乐崩。2.在物质文明方面,鲁国一年收成一次,旧米吃完,新米收成要一年。取火用的木头,也是一年轮用一次。

  实际上宰我并没有明白孔子的深意,三年之丧不是个时间问题,而是个心理情感问题,是自己“心安不心安”的问题!孔子没有给宰我理性上的回应,也不需要,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儒家是“情感本体”。

在这里,我们看到宰我的率性,当老师已然生气问“你心安吗”的时候,一般的学生都会见机改口,安抚老师,但宰我却来了一个干干脆脆的回答 “安!”看来宰我是敢于顶撞老师的!

  宰我不仅当面顶撞,也在背后挑战老师的“精神信仰”: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祭祀土地神的牌位用什么木头的,宰我说周朝人用栗木,并解释说“那是为了让老百姓害怕!”老师念念不忘的是恢复周礼,而宰我却在诋毁周朝!但孔子听后,也实在无法给予道理上的回应,只好说“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再看《论语》里最后一条讲宰我的条目,假设了一个道德困境问老师: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这又惹怒了老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君子可以走开,不可以陷害他;君子可以上当受骗,但不可以愚弄他!”也许宰我是想印证一下老师的另一段话: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宰我作为教读《论语》的入门人选,他的几则故事短小精悍,经过了几轮教学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论语》的阅读兴趣和亲近热望。如初一的一位同学在随笔中写道:以前读《论语》,都是一些死板的字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名句早已倒背如流。从刚上小学就开始读的那几句“经典”早已让我厌烦透顶,一句句生涩的古文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甚至让我不想再看它一眼,认为《论语》也不过如此罢了。但是在读了《论语》中的孔门弟子后,现在,我终于感受到了《论语》妙趣横生的一面。

  子路

  子路勇猛、率真、质朴,他的一言一行都出自本心,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也因其率真,过头时就显得性子急,口无遮拦,常挨孔子骂,但他对老师绝对忠诚,甚至敢于批评老师,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同时,他也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是孔门中的老前辈。

  因此,我们把子路选为教读《论语》的“第二号人物”来讲。子路在《论语》里是条目最多,一共42次,我们也不是按前后顺序一股脑给学生,而是按其性格特点、思想特征、与孔子的情谊等方面分别辑录,再现子路丰富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内涵。

  子路率真豪迈的表现一共12条,可以说贯穿整部《论语》。

  因为率真,他听到老师赞美自己“从我者其由与”就“闻之喜”,听到老师赞美颜回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就追问老师“子行三军则谁与”,当然这些行为遭到老师痛斥“无所取材”,“吾不与也”。

  因为率真,他也在陈绝粮时,愤愤不平地问去问老师:“君子亦有穷乎?”;因为率真,在与老师同学谈志向时就“率尔而对曰”,还主动向老师发问“愿闻子之志”!

  因为率真,子路也成了几乎少有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弟子之一,面对老师犯的错误,他能够当面向孔子提出看法和主张,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不惜用老师自己的话反唇相讥,“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不过,这样也的确起到了效果,子路成功地规劝了孔子前往发动叛乱的公山不狃和佛肸处为官的天真幻想。

  如此读来,原来在学生脑海中僵硬、严肃、刻板的《论语》形象一下生动起来,学生们看到了嬉笑怒骂、悲喜交加的活生生的《论语》中人的世界!学生们看到师生之间偶有分歧,但并没有让他们之间产生感情裂痕,反而在这样的讨论辩难中更加亲密起来,子路也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当仁,不让于师”。

  当子路遇上子贡

  我们不仅可以把同一人物按主题分类选取,还可以把不同人物的某一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使孔子弟子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比如子路和子贡问了老师同一个问题——“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却得到了不同的回答——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对子路说:“相互勉励,相互督促,又能和睦共处,就可以叫作'士’了。”这显然是针对子路性格刚直,甚至有些鲁莽的性格来说的。而对子贡说:“自己行动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外国,不辜负君主托付的使命,可以说是士了。”这显然也是针对子贡作为外交人才来说的。

  但子路对老师的回答没有进行追问,孔子也就不往下说了,而子贡的做法是又进一步追着老师“敢问其次”,问了三次还不够,还联系现实问“今之从政者何如”,一步步导引着老师对如何做到“士”进行了有层次的回答。

  这就可以看出子贡的善问,子路的简单率直。通过对比,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而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实践也得以在生动的故事中展现。

  由子路说开去

  沿着“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线索,又可以从子路把冉有、公西华、子张、子夏等弟子联系起来: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冉有同属于“孔门十哲”之政事科,所谓“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但子路“过”,冉有“不及”,所以对于子路、冉有问“闻斯行诸”,孔子因材施教,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由此可以看出,“寻人物、联故事,悟大道”的教学策略不是单向度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把同一人物的多个角度放在一起就有了故事,把不同人物放在一起也有了故事,这些故事又体现了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而从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中我们又可以挖掘出各个人物丰富多彩的故事。

  对于孔门十三贤我们初步设计了讲读的顺序:宰我、子路讲完后,自然带出了子贡;由子贡引出颜回,因为孔子问过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孔子也多次把颜回和子贡放一起进行比较;由颜回引出“德行科”的其他三位——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这样也带出以孝道闻名的“曾子”;文学科的子游和子夏可以放一起讲,自然也引出子张,因为子张和子夏有些观点上的分歧,性格上的差异。而有意思的是子夏、子游和子张又一起推举有若做诸弟子的领袖,当然这也让曾子感到不服气。曾子、有子、子张、子夏、子游都是孔子的后期弟子。

  讲完了主要的孔门弟子,我们可以自然地感知到孔子生动而庄严的形象,从而登堂入室,进入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的世界。只有知其人,才能知其言,才能论其世,初中《论语》教学以孔子弟子入门,以“寻人物,联故事、悟道理”为思路经过几轮教学实践来看有意思,有意义,有成效。

    (刘成章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教学思路新探:读懂孔门十三贤
论语5.8
“有教无类”的孔子,原来也会“打是疼,骂是爱”啊!
《论语》导读
联题孔门三十贤弟子
孔子与子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