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伏击战术与防御

浅谈伏击战术与防御


    伏击一词,分开来解释便是:埋伏起来攻击敌人。
  
    有许多战略、战术是在战争中被人所感悟到或是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是战争孕育出来了某些战术,而这些战术则使人们赢得战争。例如闪击战,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的出现并没有使人想到要将其作为单一的兵种进行作战,而只是认为坦克这种技术兵器只是辅助于步兵突入敌军防御阵地的辅助性武器。但是德国人却通过对一战的反思,从中得到了感悟那就是:可将坦克定位为独立的一种技术兵种,从而孕育出了闪击战这一战术,并在波兰战役中通过运用这一战术从而赢得了战争。我们可以认为战争创造出了某些战术。
  
    然而伏击这种战术在战争还没有出现前便以存在于世。当人类还处于猿人状态时为了生存,在捕猎时便以开始运用了伏击战术。当然,那时的伏击战术还只是停留在在猎物时常出现的地域埋设陷阱或是猎手们先依托有利地势伏于四周,等待猎物出现,而后群起攻之。可以说那时的伏击战术还只是单单的停留在以逸待劳的阶段。但是不管怎么说,伏击这种战术从亘古之时便以出现,而在近代战场上乃至现代战场上都时常被应用,可见此战术犹如常青树一般,永远是值得兵者花时间细细推演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类在历次战争中的不断学习,使得伏击战术早已不象元谋人伏击野兽那样的单纯与简单了。伏击其本身带有一种攻击型色彩。攻与防有如矛与盾,古人作战时可以一手握矛一手持盾,那么攻、防亦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一战场)相结合。
攻击通常是实力较强的一方采取的一种作战类型,而防御则是实力稍逊的一方采取的作战类型,在此我们不讨论伏击在攻方是如何运用的,只是粗浅的谈一谈防御战中伏击的运用之术。
  
    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曾这样写道:防御是种带有消极目的的不能导致最后胜利的作战类型。也就是说单纯的阵地防御不能取得胜利。而英国的富勒将军在其《装甲战》中也曾提出过这样的理论:??????发挥坦克部队的机动性,将敌人诱进能遭到坦克迅速反击的地方将其歼灭。恰巧克劳塞维茨认为防御的核心理念是:防御是由一系列巧妙的打击构成的盾牌。两个人虽说不是同一时代的军人,但是他们的观点却是相辅相成的,富勒将军的理论补充说明了克劳塞维茨的理论,进一步解释了怎样的防御才能够取得胜利。最直接的战例有三个,其一是:1940年的法国战役,法军只是依靠马其诺防线,进行单纯的防御,结果被德军全线包了饺子。其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对比利时发动战争,德国伞兵奇袭比利时境内的艾本艾玛尔要塞,要塞守军同法国守军一样,只想依靠坚固的地面、地下工事进行单纯的防御作战,借此来拖垮敌人,但不想被敌军以奇袭的方式迅速攻破。其三:在某国的一场国内战争中,蓝军集结优势兵力与技术装备对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红军最高统帅部放弃原先的机动性防御,采取消极的战地防御战,最终导致丧失根据。
  
    通过上述的三个战例,我们已经可以认为:发动单纯且消极的防御战是无法达到防御的目的的。只有依靠机动防御才能完成防御,在机动的同时加上伏击,以辅助防御。伏击是手段,防御是目的,以伏击的手段来完成防御的目的。
  
    在《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对于机动防御的解释是:其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防御的积极性,以攻势方法实施防御,先有意识地将敌人诱入位于防御纵深内的便于歼敌的有力地方然后集中兵力歼灭之。美军的观点则是:一少部分兵力置于防区,以营级单位为支撑点,诱进攻之敌深入然后使用高速机动机动能力的机动预备队实施致命的攻击,以空间来换取时间。尽管美苏对于机动防御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是细细推敲两个定义,其实都在阐述同一个观点,即在运动中以伏击为手段来消除敌军的攻势或变被动为主动。我个人认为,贯穿这两条解释的关键词为运动!这便于某国元首所提出的运动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四平保卫战中,红方将进攻势头正猛的蓝方进攻部队诱至大洼一线在集中约三个旅的兵力歼灭来犯之敌。以达到防御之目的。
  
    在实施机动防御作战时,为保障在将敌军诱至伏击地点后,敌军所做之抵抗能有所减弱,可在将其引入伏击地域的途中或在伏击地域内使其按照我方的意愿运动,换句话说就是派遣小股部队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以此给敌人造成不必要的劳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经这样论述过劳累:假如让一个人在冻的四肢麻木或是饥渴难耐、饥饿难忍或是精疲力竭的时候来判断战场上瞬息万变的事情,那么要得到在客观上是正确判断的机率就太少了??????我们看到过这类现象:目睹不幸事件的人,尤其是当他还身临其境的时候,对这件事情所做的判断常常是带有悲观与消极的,甚至是言过其实的。这点并不难理解。由此可见,劳累产生的影响。
  
    在某国的JF战争中,有一支军队以绝对优势之军力发动进攻另一支军队的根据。被进攻方在机动防御的过程中以某些要害部门为诱饵,牵着攻击方的鼻子走,在进攻方正处于劳累的同时,恰到好处的将其引入伏击区域。此时,进攻方不仅指挥人员身心俱备丧失了原有的冷静却士兵多也疲惫不堪,故而在遭受到伏击时无心恋战乃至一触即溃。由此可见在机动防御的过程中,使敌劳累,而后伏击之,其胜算要比在诱敌深入后直接伏击敌人大得多,因此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先使敌人过渡劳累而后在伏击,使敌疲劳还有一个可供使用的办法,那就是利用敌方部队的战斗顶点,敌军部队的战斗力犹如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一样,刚开始进攻时战斗力呈递增趋势,当到达顶点时则也就意味着疲劳期的到来,此时战力必然会呈逐渐递减趋势。我方应利用这一通式来使敌疲劳,即在敌军气势正盈时不与其交战,牵着敌军兜圈子,待敌气竭之时在将其诱入伏击区域进行伏击。另外在参加伏击的己方部队的兵力、技术装备不能与敌人的兵员、技术装备相差太远,不然无法在固定时间内歼灭被伏击之敌那么就极有可能会造成敌人呼叫援军实施反包围或进行反冲击以突破伏击圈。
    
     在兵力上的部署与应用美苏不约而同的认为:团及团级一下建制单位的部队在进行机动防御作战时,由于无法保证足够的防守部队,所以只有旅级或是旅级以上的部队才具备实施机动防御的能力。
    
     为何还要具体强调一下兵力以及技术兵器的对比呢?《战争论》中曾经这样阐述过:假如不谈军队的质量,不谈战斗的意义,不谈产生战斗的条件所引起的一切变化,那么就只有谈战斗这概念,即抽象的斗争。在抽象的战斗中,除了作战双方的数量不同以外,在就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区分。通过这些阐述。不难发现,数量上的优势是最普遍的制胜要素。所以在实施机动防御时切记兵力对比,如敌我兵力相差悬殊,那就分而拒敌,将来犯之敌不断分散在逐个击破。
    


     伏击,一般情况下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准备的伏击,例如K戰初期的七亘村伏击战,便是典型的有准备型的伏击战:我军事先先伏于七亘村往东至石门村绵延上路中的峡谷之地,等到驻测鱼镇的日军辎重部队至此时,将其歼灭。
    
     对于这种有准备的伏击,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一下几点:周密的作战计划、严格的纪律、以及准确的对敌预测能力。想要在这种预备伏击战中控制整个战场,主要就是要牢牢控制住全部通往歼敌区域(伏击区域)的通道以及被伏之敌可能突围的道路。
    
     另一种伏击则是仓促伏击,这种伏击的发生主要是我方或敌方的尖兵率先发现对方,在未惊动对方的情况下设好伏击阵地然后伏击前进之敌。
    
     对于仓促伏击,成功与否取决于:尖兵能否率先发现敌方以及发现敌方后能否顺利将情况通知后方跟进部队(包括通知己方占领伏击之有利地势)、部队行进时的必要纪律(声音)、以及部队指挥官的临战应对能力。
  
     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种伏击战术。先说说有准备伏击,其优点在于1、有较为充足的准备时间,可以进行相应的技术兵器的准备以及对地形的熟悉。其中包括对作战区域地形、天气、人文等自然、社会环境的熟悉,以及制定或规定各种相关的信号,例如:敌人已经进入伏击区域我方攻击部队做好相应准备、伏击的我方攻击部队何时开始发动攻击、我方伏击部队停止射击、伏击部队离开掩体搜索作战区域、我方所有部队撤出伏击区域、发生突发情况我方伏击部队迅速撤出伏击区域等等一些相关信号。2、指挥人员有充足时间向参加伏击的部下简绍情况以及布置具体任务、带领参战的基层指挥官亲临作战区域观察、了解地形。3、根据伏击地域的地形进行相对的演练。其缺点在于1、对情报的准确性要求较高(情报部门将敌军将要进攻的路线呈交最高指挥部,指挥部在做计划进行机动防御以及伏击)。2、一些突发情况可能会使此次伏击计划流产例如敌军突然改变原定作战计划或是突发天气。换句话说有准备伏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动权掌握在敌方手中。
  
     仓促伏击其好处在于:主动权双方各占百分之五十,能否取得成功全看双方的尖兵谁先发现谁,因而几率对于双方来说是均等的。不象有准备伏击那样,除了敌方进入伏击区域胜率对于伏击方较大以外,在其它区域主动权皆掌控于敌方之手。与此同时仓促伏击的缺点也显示了出来即留给己方反应与部署的时间比有准备伏击要短得多,往往就在十几甚至几分钟间。
  
     有准备伏击与仓促伏击相比,显而易见,仓促伏击的难度系数要比有准备伏击的难度系数大得多,因而我在此对有准备伏击只是简单简绍一下美军在越南战场上的几种有准备伏击的伏击阵地方式。其主要采取三种方式设置伏击阵地:沿道路一侧设置伏击阵地;沿道路设置“L”形伏击阵地和在交叉路口设置“车轮”式伏击阵地。“L”形伏击阵地的兵力配置方法是“伏击分队主力沿伏击区域一侧陪着,从一侧攻击进入伏击区域的敌人,其余兵力配置在伏击区域前端,协助主力部队歼灭敌军。分析一下这种伏击方式的优点:伏击部队能够形成有效的交叉火力网,予以敌人最大的杀伤。其缺点则是:要求部队必训预先确切的掌握敌军的接近方向,应在敌军进至歼灭区域前端时伏击部队再开火。“车轮”式伏击阵地则要求在交叉路口每条道路的一侧配置一部分兵力,这种伏击阵地的优点是便于各伏击组(单位)相互支援,采取这种方式事先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和组织协同。在运用伏击时,伏击部队有必要充分利用天然、人工障碍物。换句话说伏击阵地通常选择在有山川、悬崖、绝壁或陡峭的山丘地带,这些地带不仅有利于伏击部队的埋伏同时也可限制敌军的隐蔽以及机动。人工障碍则是大量使用反步兵地雷、定向地雷??????等,对于这些人工的障碍物其作用在于可将其设置在敌军主要可能逃跑或是附近敌军可能增援的道路以及我军火力难以控制的地区、火力死角。
  
    仓促伏击,前面已经说过其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尖兵能否率先发现敌军,并且有效的通知后方部队。
  
    当尖兵发现敌方部队时,应及时发送信号(战前应以规定好,可像在二战期间在东南亚丛林作战的日军一样,用鸟叫声作为信号),并设法通知后方跟进部队应占领的伏击位置。当后方部队设置伏击区域时前方尖兵可沿与道路成四十五度角的方向向左前方或是右前方跃进,占领有利地势,待到敌军进入主力部队设置的伏击区域后,跟随主力部队一起发动攻击,尖兵在伏击战中的主要任务是防止敌军后撤。当主力部队将敌消灭后,不应在停止射击后直接进入歼敌区域,应稍稍等候一段时间,其作用在于观察敌军是否有诈。尖兵可面向敌军方向斜走上去进行警戒,主力部队后面的警戒部队应在此时在原行军队形的后方不远处进行警戒,以防后方有敌人突袭。主力部队的指挥官可派遣小股部队打扫歼敌区域,切记伏击区域不可久留,因为我方大致位置已经暴露,敌军很有可能正在迅速赶来。
  
  
    
    对于反伏击,欲想摆脱不利之境地,就要最大限度的运用火力与机动相结合的方式接近敌军将其消灭或是使部队迅速突围。在行军途中,若昼间行军,行军部队个单位应将距离稍稍拉大,做到各单位之间如果遇敌则可以相互支援,不至于一遇敌军攻击便全部队被动。夜间行军,距离可以稍稍缩小些。当排以下部队行军时,尖兵应在主力部队前方约百米处警戒前行,以防遇敌时我方无法迅速组织起有效反击,而在连及连以上部队行军途中则可以采取向前方100m---200m处派出尖兵,主力部队两侧可有班级单位进行警戒,部队后方亦有班级单位作掩护。尖兵、两侧警戒部队以及后方警戒部队应在警戒区域(50m---100m)进行游动警戒,前方尖兵在行进途中相互交替掩护前进。尖兵不仅仅应观察道路上的变化,还应仔细观察沿路中植物、泥土、地面甚至是动物粪便。注意搜索有无敌军遗留的东西。
  
    在我方遭遇到敌军伏击时,前方的尖兵或两侧的警戒部队应立即高呼例如:前方有敌军伏击、左侧有敌军伏击。此时主力部队立即展开,但不要面积过大,迅速占领有利地势。一部分人员立即在有组织的指挥下进行火力还击;其余人员向敌军薄弱部位实施机动,并在火力配合下发起冲击,以求在最短时间内突破敌军伏击区域。若行军部队两侧同时受到敌军攻击,部队长应及时判断出敌相对薄弱的一侧率部对发起攻击,占领敌军一侧阵地后,指挥官可暂时有时间分析一下敌情,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出敌军的部署,做出正确的下一步行动。
  
    在部队指挥官判断敌情时,应注意观察伏击区域内的地形,不能凭借主观思维或是下意识来判断敌军的设伏位置。举一战例来说明:在朝鲜战争时期的葛岘岭伏击战中,葛岘岭主峰虽然是制高点,但那里太突兀,在与敌纠缠时若敌方呼叫空中火力支援,伏击部队损失必然会很大,甚至是被敌突破,因此此次伏击战的志愿军指挥官郭忠田将伏击阵地选在了葛岘岭北侧的公路旁,因为在那里有一个山包,正巧公路在此正好有一个拐弯。任何车辆行驶到这里都必须减速。从而郭忠田果断的将伏击阵地选在了公路边上的山包。果然在伏击战打响之后,敌军空军疯狂的轰炸葛岘岭主峰,而没有对公路边的山包实施空袭,此战下来双方的战损比竟然是215:0。由此可见遇到敌军伏击时,我方指挥员应及时观察附近地势地貌,通过敌军火力的强弱来判断敌军主力伏击阵地的所在位置或是通过我军对敌实施火力压制时敌方火力的强弱度来判断。
  
  
    时间在前行,战争亦在随着时间的前行而升级。像一战、二战或是越战那样的战争早已不再成为当今的主流战争模式,相应取之而来的则是例如:车臣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这些因局部冲突而导致的武装冲突正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战争趋势。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在目前乃至今后世界上都会处于一种无大战但局部武装冲突不断的战争时代。
  
    我之前所叙述过,伏击是一种始于战争出生前的古老战术,它在过去不曾衰老,在将来也未必会衰老。现代乃至将来的战争主流形式将会是以巷战为主,防守方通过以巷战的形式来阻挡进攻方的攻势,这种战术可以说是机动防御的现代版,由原来的野战机动防御升级到城市中的机动防御、城市中的游击战。换句话说现代的伏击与防御是一种非对称性的作战方式。最简单明了的例子便是:俄罗斯军队与车臣非法武装从1994年开始,先后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爆发两次较大规模的巷战。车臣组织发动巷战的目的在于阻碍俄军的进攻。也就是车臣为防守方,利用巷战进行一场机动防御,在城市中利用建筑物的布局选定有力的位置伏击俄军或占领一片区域中的制高点,用狙击手来突袭俄军小股部队。完美的将机动防御与伏击打击串联在一起,由城市伏击战组成一系列的巧妙的打击盾来实现防御的目的。车臣防御的结果则是,在格罗兹尼这片弹丸之地俄军两次巷战损失数万官兵,甚至在第二次巷战中,俄军前线总指挥马洛费耶夫少将也被车臣武装人员狙杀。血腥残忍的巷战式机动防御,利用城市进行伏击使得俄军尸横遍地,最后普京总统无奈的下令轰平了整座城市。  
    
    在伊拉克战争中,反政F、反美武装利用复杂的城市地形频频制.造恐怖的炸彈或简易爆炸物的袭击,伏击美军巡逻官兵、伏击运输车队更有甚者伏击美军的巡逻装甲车辆(艾布拉姆斯)。由此可见,这种非对称性的防御(机动防御)+伏击作战着实让人胆寒。如何应对这种作战,本人在之前的《豹2A7+坦克的一些资料以及个人对装甲车辆城市作战的看法》中说明过个人意见,如有兴趣请参考之。
  
     对于伏击战术与防御,我们可以以时间为轴,以当时的主要作战形式为单位,列一条数轴:消极防御 → 机动防御(野战)+伏击(野战) → 城市机动防御+城市伏击。可见,防御中的机动防御加上伏击这种作战形式,经久不衰。

               PS:以上是个人看法~ 为增加论坛谈论气氛以及提升每位会员的知识度 欢迎诸君讨论与赐教~~

参考书目: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之《战争论》 原著:克劳塞维茨
         《轻兵器》第303期 美苏军事教科书中对机动防御的解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战德军战术
美军2022年版《城市作战》手册有哪些新变化?
浅谈1944年东线德军的几种防御战术方式
ADP 3-90 进攻与防御——常见的战术概念和层级(上)
步兵小组战术队形,站位很重要,站好了能以十击百
美军陆军作战手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