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桑弘羊
姓名字号:桑弘羊

生 卒 年:公元前152年~前80年

出 生 地:洛阳

职 务:大农丞

特 长:经济、商业

历史评价

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物质基础,其理财思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一生成就

桑弘羊向武帝建议,仿照春秋时期齐相管仲的办法,实行“笼盐铁”,也就是推行盐铁专卖政策。于是,公元前119年,武帝下令实行盐铁专卖。

盐铁专卖的具体做法,就是在鼓励平民从事食盐生产,官府供给他们主要的生产工具,平民生产出来的食盐由政府统一收购,不得私自买卖。官府在各地设立盐肆,任命官吏,负责出售食盐;在政府无力设置盐肆,进行经营的地方,特许一些小商人进行分销。铁矿的开采、冶炼、锻造也全部由官府控制,产品归官府所有,由官府设置官吏负责销售。盐铁的价格都由政府统一规定,以保持价格的稳定。任何人不得私自铸铁煮盐,违者没收工具产品,处以重刑。为了管理盐铁专卖,武帝还任命大盐商大铁商孔仅和东郭咸阳担任盐铁丞,并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负责盐铁的生产和收购,在不出产盐铁的地方设置小盐官和铁官,负责盐铁销售,回收废铁。盐铁专卖所得的高额利润全部上交中央政府。

盐铁专卖政策为西汉政府提供了巨额的收入,尤其是耗费巨大的抗击匈奴、开通西域以及开发西南等,一直都是依靠盐铁的收入来支撑的。盐铁的专卖迫使那些巨商大贾退出了盐铁生意,斩断了他们的聚财之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兼并,延缓了平民贫困化的过程,对农业、手工业的生产都有较大的助益。而且盐铁专卖的实行使诸侯国境内的盐铁资源都收归中央政府,诸侯不能再依靠盐铁之利作为经济后盾,这进一步消除了诸侯割据的隐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的巩固。可见,盐铁的专卖并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还有着主要的政治意义,因此成为西汉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

桑弘羊又提出了均输法,进一步发展官营商业,限制私商。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开始代理大农令,后来又正式升任大司农,主持全国的财政工作达22年之久。

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法是政府利用各地的贡赋做底本,进行一些大宗的商品贩运贸易,以此调节物资。具体做法是:郡国将应该缴纳的贡物连同运费的总额,按照市价,折算成当地出产的、价格比较低廉的土特产品,交付给政府的均输官;均输官再将所收到的土特产品合理地运往需要这些产品的地区去出售。这样,中央政府不加一文钱,就可以从土特产品的贩运贸易中获取巨额的利润,用来维持政府的各种支出。均输法的实行还明确了任土所宜的原则,合理运售,改变了过去需要进贡的物品不是本地所产,农民要高价到市场上购买,再上交官府的情况,还使农民免除了自备粮食工具为政府长途运输的沉重负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平准法是和均输法密切相关的,平准的目的就是由政府来调节物资,平抑物价。政府在长安设置平准官,负责掌管各地运送来的物资以及官营手工业的原料和产品。当市场上某种商品脱销,价格上涨时,平准官就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政府储存的物资;反之,当市场上某种商品滞销,价格下降时,平准官就开始收购,使物价保持稳定。均输和平准一个相当于行商,调节物资的余缺,一个相当于坐贾,调节物价的高低;一个掌握大宗商品批发,一个负责管理市场零售,共同组成了官营商业体系。这对抑制商人囤积居奇、垄断物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官营商业体系是桑弘羊的独创,尤其是均输法更是桑弘羊商业天赋和长期财政工作经验的结晶。

桑弘羊的经济政策不扰民而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政府的正常运转,更为武帝开疆扩土的对外战争准备了充足的经济力量。

生活速写

家庭的熏陶和先辈的影响使桑弘羊从小就熟谙经商之术,对各种聚财之道了如指掌。但是,在我国古代“士、农、工、商”的职业划分中,“商”居于末位,可见商人社会地位是很低的。所以,桑弘羊的父母没有让他继承祖业,继续经商,而是想方设法要使他摆脱商人这一职业,进入“士”这一阶层。所谓的“士”就是读书做官的人,当时,汉朝政府有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称为“赀选”,就是拥有相当家财的人,可以自备车马衣服,到京师长安等候政府选用。这些人一般先是做郎官,也就是皇帝的侍从,以后遇到机会就可以正式补官。桑弘羊的富商家庭为他提供了通过赀选进入仕途的可能,于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年仅13岁的桑弘羊到了长安,入宫去侍奉比他大3岁的青年皇帝汉武帝刘彻。后来,又被授予侍中的荣誉官衔,成了武帝身边的高级侍从。

传世佳句

“摧抑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后世唯桑弘羊、刘晏粗合此意。”

——王安石

名人年谱

公元前119年,建议武帝实行盐铁专卖。

公元前115年,桑弘羊被任命为大农丞。

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均输法和平准法。

公元前80年,霍光以谋反的罪名杀害了桑弘羊。
 
桑弘羊入宫原因蠡测

摘 要:对桑弘羊的入宫,人们大多认为,他是通过赀(訾)选为郎,然后由于心算的特技被加官为侍中的。然而证诸史实,此说显然非是。无论是考察桑弘羊的家庭情况,还是从汉代的选官制度看,桑弘羊的入仕都不可能是通过赀选。考虑到桑弘羊当时还仅有十三岁,而且所谓“侍中”并非皆为加官,则桑弘羊很可能是由于其心算的特技被直接任为侍中的。


在桑弘羊研究中,关于其早年入宫即通过什么途径入仕并成为侍中的原因问题,目前仍存在某些分歧。《史记·平准书》云:“(桑)弘羊,洛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从有关论述看,有许多学者都依据这条史料认为,桑弘羊是通过赀(訾)选为郎,然后由于心算的特技而被加官为侍中的。对这种观点,笔者尚不敢苟同。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即先从汉代郎官的“赀选”说起。
所谓“赀选”,实际就是“訾选”或“资选”。按汉代规定,凡拥有相当资产的富户,均可以自备车马衣服,到京城长安做郎官。《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云:“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以訾为骑郎。”[注]引如淳曰:“《汉仪注》訾五百万得为常侍郎。”郎的职掌和设置亦比较特殊,虽有俸禄,却无定职和定员,带有见习和候补的性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除了赀选,西汉郎官的主要来源还有“任子”。所谓“任子”,即中央和地方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在任职满三年后,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郎。《汉书·哀帝纪》注引应劭曰:“任子令者,《汉仪注》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因为桑弘羊并非出身于官宦家庭,所以许多学者才推测他肯定是由赀选为郎。例如:
案桑弘羊乃洛阳贾人之子,既非儒者,又非贵子弟,何以乃能以十三之年,即获得侍中之职?沈钦韩云:“《盐铁论》大夫曰:‘余结发束脩,年十三,幸得宿卫,给事辇毂’。案其进,盖亦‘入羊为郎’之类。”此说实大有可能。文帝时,用晁错务农贵粟之策,即已实行入粟拜爵之法。景帝时,仍遵行未改。弘羊既出身于“财累万金”之洛阳贾人家,则其得官之由,必与“富人苏回为郎”(《汉书·赵广汉传》)及“黄霸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汉书·循吏传》)相同。观《盐铁论·除狭篇》贤良云:“今吏道壅而不选,富者以财贾官,累功积日,或至卿相”。或即对于弘羊出身之讽刺,未可知也。[①]
但是这种看法显然有很大的猜测成分,在论证上亦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桑弘羊最早究竟怎样走进官场,这在当时并非秘密,也肯定不是一个问题。桑弘羊从政六十余年,无论赞成也好,反对也好,很多人都应该熟知他的经历。就司马迁和班固而言,也根本没有为他隐讳的必要。故如果桑弘羊真的是以赀为郎的话,那么按照《史记》和《汉书》的通常做法,例如张释之、司马相如[②]等,就应该留下这方面的明确记载。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这就不能不令人对此要产生怀疑了。
其次,桑弘羊出身于商人家庭,如果说桑弘羊是以赀为郎,这与西汉前期推行的禁止商贾仕宦的政策也明显矛盾。稽诸史乘,在西汉建立后,为了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统治者即采取禁止商人入仕的政策。如《史记·平准书》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就文景时期而言,这一政策也仍然被严格执行。“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③]景帝在诏书中还专门提到“有市籍不得宦”的问题,他说:“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宦,廉士算不必众。有市籍不得宦,无訾又不得宦,朕甚愍之。”[④]所以,安作璋先生便总结说:“汉朝任用官吏是把……商人排斥在外的,即使是以富訾选官,也不包括商人在内。”[⑤]西汉前期既然禁止商贾仕宦,那么桑弘羊又怎么能有资格参加赀选呢?
 
诚然,在西汉时期统治者确曾实行过纳粟拜爵制度,也确有“入羊为郎”的现象,但这些都很难作为桑弘羊以赀为郎的依据。以前者为例,除了要解决财政困难外,汉代之所以实行纳粟拜爵制度,其目的即在于“贵粟”即重农。因此,考虑到汉代推行禁止商贾仕宦的政策,这种纳粟拜爵的对象恐怕大多还应是富有的农户。更不用说,即使纳粟拜爵的对象也包括商贾,由于汉代实行官、爵分离的政策,爵位仅具有身份和免役意义[⑥],这与赀选也仍然是两回事。否则的话,只要商人买到了爵位就能够做官,那他们岂不是可以随便仕宦,又怎么能出现“有市籍不得宦”的问题?至于“入羊为郎”,史书已明确记载,这是汉武帝中期的事情,所谓外攘夷狄,内兴功业,因而“府库并虚。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始于此”[⑦]。而黄霸和苏回的事例,则是在武帝末年和宣帝时期。
有的学者提出,桑弘羊家应该属于没有市籍的商人,因而可以参加赀选[⑧]。这种说法也很难令人信服。且不说认为桑弘羊家没有市籍还缺乏可靠的史料依据,就算是桑弘羊家没有市籍,又怎么能证明汉代禁止商贾仕宦的政策仅仅是禁止有市籍的商人?如前所述,在高祖直到文帝时期,便都是笼统地规定市井子孙或贾人“禁锢不得为吏”。
第三,桑弘羊如果是通过赀选入仕,那也就意味着这在当时并非是个别现象,而应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换句话说,除非存在某些我们不知道的特殊条件,只要是桑弘羊能够参加赀选,其他情况相类似的贾人之子也都应该能参加赀选。因为赀选的标准肯定是统一的,而且史书已明确记载,桑弘羊的入仕是在十三岁,所谓赀选“其实”也并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但这也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按照以上推论,在当时应该有许多同他年龄相仿的少年甚至儿童被赀选为郎,至少应不止桑弘羊一人。况且,如果当时真的出现了许多少年或儿童郎官,这在把用人的好坏视为国家兴衰的汉儒看来恐怕也决不会是一件小事[⑨]。以任子和赀选为例,董仲舒的《贤良对策》即批评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赀,未必贤也。”[⑩]但令人费解的是,除了桑弘羊,在史书上却找不到与这些少年或儿童郎官有关的任何记载[11]。显而易见,这也只能有一种解释,即当时并没有出现过许多出身于商贾家庭的少年或儿童郎官,桑弘羊的入仕应属于特殊案例,而并不是通过赀选。
那么,桑弘羊究竟是怎样入宫的呢?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回答。因为如果仅仅是说桑弘羊何以能够入宫的原因,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容易回答。《史记》、《汉书》都曾经明确记载,桑弘羊之所以能够入宫被任为侍中,就是由于他具有特殊的心算技能,即所谓“以心计,年十三,侍中”。一般来说,在两汉时期,人们计算数字都要用一种被称为“筹码”或“筹算”的计算工具[12]。而桑弘羊由于计算已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在计算时则可以不用筹码,只要“心计”即心算就能够准确地得出答案。可以肯定说,正因为桑弘羊具有这种特殊的心算技能,所以他才会被征召入宫。可见,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桑弘羊何以入宫的原因。问题乃在于:桑弘羊究竟是由于特技被直接任为侍中,还是通过某种途径入仕而后又任为侍中的?且更为棘手的是,由于缺乏直接的史料证明,这两种情况还都有可能。
先说前者。以往人们都很少注意到这一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考虑到侍中属于加官性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这种考虑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却忽略了对具体情况的分析。主要就是桑弘羊年仅十三岁,他不可能真正担任官职。一则桑弘羊被任为侍中,这只是让他有一个出入皇宫的名义和头衔,而并非被真的作为加官。《史记·吕太后本纪》载:“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即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先例。而且,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由于还是孩子,桑弘羊很可能连俸禄都没有。否则的话,作为真正意义的侍中,其俸禄至少应该是千石。《后汉书·百官志》云:“侍中,比二千石。”[注]曰:“《汉官秩》云千石。”但对桑弘羊来说,却无异于笑话。诚如吴慧先生所说:“桑弘羊十三岁侍中,如说此时已秩比二千石或千石,这是不可思议的。”[13]二则侍中虽为加官,却也并不排除某些特殊情况,因为任何制度都可能存在例外规定。以郡守为例,其俸禄一般是二千石,但据《汉书·循吏传》记载,黄霸任颖川太守时,即被宣帝明令规定为“秩比二千石”;后来升任守京兆尹,俸禄为二千石,又因多次失职“连贬秩,有诏归颖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前”。实际上,西汉侍中并非都是加官,在正史的记载中即可以找到证明。荀彘就是一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荀彘,太原广武人。以御见,侍中。”《史记正义》曰:“以善御求见也。”再如,应劭《汉官仪》载:“侍中,左蝉右貂,本秦丞相史,往来殿中,故谓之侍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坐唾壶,朝廷荣之。”显然,像职掌“亵器虎子之属”的侍中,由于必须日夜侍从皇帝,恐怕就很难说皆为加官,而多数应该是由宦官担任的专职侍中。其实,侍中的本义也就是侍从皇帝。《史记·吕太后本纪》注引应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更何况,桑弘羊才十三岁,他的入宫本身就是一种特例。三则按照常规,只要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史记》、《汉书》都会尽可能详细地记载他的经历。而对于在西汉历史上影响重大的桑弘羊,在他担任侍中以前,马、班的记载却都是语焉不详。加之史书明确记载,桑弘羊以“心计”为侍中,所以他也完全有可能是被直接任为侍中。
 
再看后者。这实际是传统说法,在史书上也可以找到一些旁证。仅据宋人徐天麟《西汉会要·选举下》所辑,在“方伎”条下便列有多人以特技为官之事。例如:
卫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本《传》。邓通以濯船为黄头郎。本《传》。周仁以医见。景帝为太子时,为舍人。本《传》。吾丘寿王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诏。本《传》。……武帝时,虞初以方士侍祠。《郊祠志》。
不仅如此,司马迁还特别总结说:“至今上(武帝)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14]因此,对桑弘羊来说,既然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心算技能,也就存在着先以特技任官的可能。
我们认为:如果考虑到桑弘羊的特殊情况,从汉武帝接受的宫廷教育看,桑弘羊很可能是被直接任为侍中的。具体来说,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推测:一是桑弘羊聪颖过人,很小就具有心算的特殊技能,他在洛阳甚至附近地区都应该是一个颇有名气的神童。二是汉武帝虽然是皇太子[15],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少年,还必须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尤其在算术或数学方面,这是古今所有中小学教育都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汉书·律历志上》云:“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其法在算术。”柳诒徴先生也说:“汉代小学,兼重书算。”[16]因此,情况很可能就是这样:在一次数学课中,年少的武帝听说了洛阳神童桑弘羊的传闻。尽管他自己也是聪明绝顶,在三四岁时就能背书数万言,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七岁时因超常的领悟力而被景帝改名为“彻”[17],但他对于在计算时竟然不用筹码也仍然感到神奇。或许是授课老师的建议,或许是汉武帝自己的要求,他们决定征召桑弘羊来伴读。考虑到桑弘羊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同时也为了让他能够出入皇宫,于是便像吕后对张辟强那样[18]而破格给了他一个侍中的头衔。

(原载《中国史研究》)
 
桑弘羊

桑弘羊是西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公元前88年)名臣,洛阳(今中国中部河南洛阳东北)人,生于公元前152年,有的则说是公元前141年(第一种比较可信),死于公元前80年。桑弘羊出身商人之家,少年时就很善于心算,所以在十三岁时就进了宫任侍从。

汉武帝即位之后,一方面改革制度,强化中央集权,一放方面连续对匈奴、越、西南夷发动战争,国力消耗很大,加之政府安置流民及武帝的浪费,致使西汉初期文景之治时积累的国力大衰,财政危机严重。此时的大商人们却趁机牟取暴利,并不想对国家做什么贡献。

武帝为了缓解财政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卖武功爵,还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议,加强了国家对重要经济的控制和垄断,由国家经营一些重要经济物资,以此谋利,增加国家收入。

桑弘羊不但是政策的决策者,还是具体负责实施的大臣。从公元前120年开始,一直到武帝去世,他先后担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搜粟都尉、御史大夫等国家要职,和任大农丞的大盐铁商东郭咸阳、孔仅同受武帝信任,为增加国家收入尽心尽力。在桑弘羊的领导之下,西汉政府将盐、铁、酒全部实行官营,同时,均输令、平准令,以及算缗和告缗令,统一铸币等政策也逐步实施。

均输令即由国家负责运输贩卖各地的土特产品,从中渔利,平准令即在丰收之年粮价低时,由国家高价收购,第二年粮价高时,国家再低价卖出,目的是平抑物价,维持社会稳定,也打击商人的投机。算缗即按照财产数额来向商人们征收财产税,但商人们都隐瞒不报,或者少报。于是又颁布了告缗令,鼓励百姓告发隐瞒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被告人家产的一半。上述措施基本缓解了经济危机,在增加国家收入的同时,也减轻了百姓负担。但这种抑商政策也打击了商业经营,告缗令执行后,中等的商人几乎有一半破产了。

公元前87年,桑弘羊由搜粟都尉升为御史大夫,和霍光、上官桀等四人受武帝遗诏,辅佐昭帝。公元前81年,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到长安,商议盐、铁等国家经济要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盐铁会议。贤良文学派人士激烈攻击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认为这是与民争利,不符合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所以主张改变这种政策。而桑弘羊则坚持继续执行这些政策,双方发生争论。最后,除了废除酒类专卖政策,改成征税以外,盐铁官营等经济措施没有改变。

第二年,桑弘羊和权臣霍光在国家政策方面发生分歧,后来又和燕王旦、上官桀父子策划废昭帝,立燕王,最后失败被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盐铁论译著
国学人物?古代人物? 桑弘羊
“叛变”的商人:西汉盐铁专营大师桑弘羊
刘弗陵
盐铁会议---读《古史六案》(五)
研桑心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