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财为孩子种下
为孩子种下"致富基因" 宝宝投资远胜于炒房炒股来源:搜狐博客(系统默认) 作者:顾冰 2010年09月03日06:29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第1页:这不只是“钱”的事 ——一封写给年轻爸爸妈妈的信 第2页:成不了“富二代”,就让宝宝成为后天有钱人 第3页:上个幼儿园要花多少钱?教育军事竞赛启动  这不只是“钱”的事 ——一封写给年轻爸爸妈妈的信  我是一个“新爸爸”,我的儿子“瓜瓜”,出生在2008年12月。  和其他父母一样,瓜瓜的出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责任”。  首当其冲的便是钱。  “吃进去的奶粉进口的一百多块钱,拉出来要用尿不湿,名牌的又一百多块钱,进出都要钱,整个儿一双向收费!”《蜗居》中的这句台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见过不少的家长,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出手特别大方,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孩奴”。  我不是“房奴”,也不是“孩奴”,但我绝对不会吝啬对瓜瓜的投入。和我一样,在衡量成本与收益后,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选择重质而不重量——尽可能地推迟生育年龄,在职业和收入较为稳定的时候才生育子女,在一个子女的身上实现投入的最大化。相关阅读各国儿童“财商”教育:英国1/3儿童有银行账户 精明家长财商教育经 压岁钱换金条几年攒下80克 延伸阅读专家建议分年龄段适度培养孩子"财商"认识金钱 培养财商要从娃娃做起   我想,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的未来前景光明。而我也不例外,我希望瓜瓜能成为个“小小巴菲特”。  为了成为小小巴菲特,我开始为瓜瓜积攒驾驭基金。举例来说,在瓜瓜出生后,我与瓜瓜妈就他今后是否需去海外留学、是否要买学区房,达成了共识。并为此订出了理财目标,并有了明确的时间表(例如10年后要存到100万元),写在字条上放进皮夹。  从今以后,当我想要冲动购物,这张字条就可以提醒我:不要买!  西方有句谚语说,“安度晚年有两种方法:要么认真储蓄,要么死了算了”,其实亲子理财也是同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父母,要想成为一个“小小巴菲特”的“富爸爸”,我们必须理财,必须投资。  在为瓜瓜理财时,股票、基金、保险,乃至房产,一个都不能少。  但“小小巴菲特”的长大,这不止是“钱”的事。  孩子要想成为“小小巴菲特”,并不只是学会如何投资。事实上,让孩子建立一套面对物质生活的价值观,其意义远高于只是教孩子如何存钱、赚钱。  这一代的孩子,比我们当年幸福得多,吃的、玩得几乎是唾手可得。父母应从小注意小孩的财商培养,财富可以传承,但能力却必通过学习。成为“富人”还是“穷人”,并不取决于父母留下的“财产”,而在于孩子掌握了多少专业能力与财商知识。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理财观念,大约在12岁之前左右建立。财商的培养,一定要从宝宝抓起。从小养成的理财习惯,会陪伴孩子一生的。  父母应在孩子性格养成的黄金期,就为孩子种下“致富基因”,让孩子从小就习惯金钱的使用及管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书也力争能为0-12岁儿童的家长,给出一些培养财商的建议:  父母不要帮子女太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拼才懂珍惜;  教子女理财,必须先给他们正确的观念,再来培养他们方法与工具,最后才是给财富;  孩子的财商教育需循序渐进,家长应先教孩子“消费”的观念,然后让他们有“储蓄”的习惯,最后才是如何“投资”。毕竟孩子长大后,只有拥有足够的“储蓄”,才能有余力从事“投资”,并最终成为有钱人。  钱不是万能的。  我总觉得,我不必给孩子太多,一个聪明的头脑,一个积极的性格,完善的教育,成熟的财商,而很多东西并非必须。成长中的孩子,需要的未必是父母的金钱,而是父母的陪伴。  衷心希望每一个孩子毕生幸福。  最后,笔者希望在此向我的太太——瓜瓜妈表示感谢!正是因为她的支持,才有本书的出版。 第1页:这不只是“钱”的事 ——一封写给年轻爸爸妈妈的信 第2页:成不了“富二代”,就让宝宝成为后天有钱人 第3页:上个幼儿园要花多少钱?教育军事竞赛启动  成不了“富二代”,就让宝宝成为后天有钱人  谨防富裕病  场景:一个宝宝对着满屋子的玩具却提不起丝毫兴趣,父母却在旁边感叹,当年我要是有辆小汽车就开心的合不拢嘴了。而另一个宝宝看到爸妈新买的玩具,却兴高采烈玩得不亦乐乎,你说哪个宝宝长大后更幸福?  “独二代”不差钱,很多父母宁肯自己艰苦点,也会把最好的给予子女。但父母有否想过,这样做已经为孩子种下了错误的理财观念。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给他们太多财产。”美国《商业周刊》就提出,父母应严防子女出现富裕病(affluenza)。  富裕病,由两个单词“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合成,指那些由于父母供给太多,造成孩子过度沉溺物质,生活缺乏目标等后遗症。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金德伦(Dan Kindlon),曾以美国逾千户家庭为样本,研究4至19岁儿童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后,提出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婴儿潮后期出生(1955至1979年)的父母,很容易变成溺爱的父母,他将其称为“溺爱世代”。原因有三:一、他们在物质上比上一代富裕;二、孩子生得少;三、他们放弃当“权威”,他们选择与儿女做朋友、采取宽松的教养方式。  和美国当年的婴儿潮一样,如今中国父母也是上一代婴儿潮的产物,他们的孩子也越生越少,他们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爱。而这一代的父母,过去都被权威方式管教,因此他们质疑权威,如今他们选择与儿女做朋友、采取宽松的教养方式。  “溺爱世代”在中国出现,已成定局。  我有一位朋友是某跨国公司的总监,在公司管理着数百名员工,却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孩子提出买啥,就买啥,结果小孩越来越娇生惯养,每月花的钱也越来越多,如今花在小孩身上的钱,比全家的开支还要多!  而我给他的建议,就是要教孩子知道节制。  以宝宝们爱玩的“摇摇车”为例,很多孩子玩完还再玩,曾听说有父母光一元钱一次的“摇摇车”,每天花费就在10元以上的。建议父母们,对宝宝坚决说不,“已经玩了一次摇摇车,不可以再玩。”  有了节制,就不易沉迷。  讲到财商教育,许多人也很容易窄化为理财教育。事实上,财商是要建立一套对应物质生活的价值观,深度与广度,远高于只是教孩子如何存钱、赚钱。  现代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三大财富能力: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了解匮乏与金钱极限的能力。这些能力背后最重要的思维,也是为自己负责,自力解决问题。  第一课,就应从“节制”教起。  许多人都以为物质、金钱越多,人将越满足。事实上,根据耶鲁大学罗伯.连恩(Robert E. Lane)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的“幸福的丧失”研究中发现,当人的需求与供给刚好对等的时候,满足感与愉悦感是最高的。而过多的供给,反而让人比缺乏时更为失落。  根据《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持续三年的调查:2006年,最幸福的是西藏居民,其次是山东居民和黑龙江居民;2007年,有关幸福的排名出现了变化,最幸福的居民生活在山东,其次是安徽、吉林;2008年幸福感的排名则是:吉林、陕西和山东。幸福感最强的城市,往往并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是那些生活压力不大的二三线城市的居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反而是生活压力最大的城市。  而国际调查也显示,全球幸福感最强的国家,并不是美国、英国或瑞士、沙特等富裕国家,而是一个远离尘世的小国——不丹。  有一天,我与一位朋友在上海逛一家“变形金刚”专卖店,朋友望了望失望地说:“我家儿子全都有了,不知道还要买哪只?”而我则看了看心想,“如果瓜瓜有其中一个玩具,一定会非常开心。”  我曾经遇到两位85后同事,一位哪怕取得再小的成就或表扬,都会深以为然,高兴个小半天,而另一位则颇有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架势。说实话,在现实生活中,我还是认为那些“笑点”比较低的人会更幸福些。  其实,宝宝也是一样。我始终认为,如果房间满地都是玩具,小孩反倒会因为拥有太多,而剥夺他们很多期望的乐趣。  我总能听到一些朋友抱怨,现在的孩子命太好,零用钱都是百元起跳,岁数越大,越把钱不当钱,而且钱花的再多,也不觉得满足和开心。这些忙着赚钱的父母,不免担心自己辛苦大半辈子的财富,会不会被下一代挥霍殆尽。  在我看来,物质过剩的小孩,长大后未必会感到幸福,他们是“满足感被剥夺”的一代。这些孩子尽管拥有财富及特权,可是他们依然不快乐、不满足。所有的钱财、玩具、旅游,全都不请自来。他们已拥有许多,还想更多,得到后却没有很大的满足感,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在这表象之下,充满着纠结不去的挫折感。  目前在国外,富豪们都尽量少给子女遗产,但我看来这只是消极的做法,正确的财商教育,才是对抗“富裕病”的良方。  如果说,50年代,财商是节俭;70年代,财商是储蓄;现在,财商则是认识金钱价值、对抗物质诱惑、获得心灵的满足……。  西方谚语有云:“人因匮乏而致富”(A man is rich when he once becomes familiar with scarcity)。与其让孩子做先天的有钱人,不如让孩子藉由匮乏感,成为后天的有钱人。  财商小贴士:  家中若有过多的玩具,父母不妨可让孩子学习分类,将玩具分箱整理,每两周或每月更替着玩,不但可以保持孩子对玩具的新鲜度,同时也让孩子更珍惜玩具,培养珍惜、不浪费的生活态度。 上个幼儿园要花多少钱?教育军事竞赛启动!  现在念个幼儿园,费用都赶上我们那会儿念大学了。孩子的教育费,到底要花多少钱?  14年前,我进大学,记得当时大学一年的学费是1400元,寝室(8人一间)的费用为400元,当时我父母还有些遗憾,毕竟我上届的学长,因名义上还属于统分配,大学学费为“0”。  而如今,瓜瓜若去读早教,一节课的费用就是200元人民币,钱固然越来越不值钱,但学费贵的有理吗?  如今上学贵是客观事实,最近的20年间,大学学费已经整整上涨了25倍,但即便学费贵,也不能阻止人们上大学;如果有人告诉我,北大、清华的学费涨到了5万元每年,我相信北大的大门依然会被挤爆。  毕竟上学贵的前提,是上学难。  其实学费涨,不仅是在中国,美国的学费也在涨。若你准备今后把孩子送去国外留学,你可得看好自己的钱包。  根据全美大学理事会最新公布的调查,美国四年制私立大学2009-2010学年的学杂费上升4.4%,涨到2.63万美元。公立四年制大学本州岛生和外州生学杂费分别涨到7,020美元和1.85万美元(美国对报考州立大学的本州考生,有学费优惠,也相当于回馈纳税者),而食宿费平均是8,193美元。  美国全国公共政府/高等教育中心主席卡蓝表示,“高等教育现在是一面倒的卖方市场。”卡蓝指责,美国大学学费涨价时毫不手软,“你到购物中心逛逛,哪个行业敢这么涨价。”  美国学费涨价的背后,是10年来,美国家庭的净所得几乎原地踏步。  那孩子的教育费,到底要花多少钱?  在儿子出生前,我对自己说,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不要妄图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在社会充斥着“成功学”的浮躁压力下,小孩子只要健康,快乐就足矣。换言之,当时我根本不相信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鬼话”,毕竟人生的目的不是在赛跑,孩子也不是刘翔,做到最好的自己,养成好的性格,开心就好。  但孩子出生后,我也在逐渐改变。我仍骄傲于自己的理性与清醒,仍时刻“警惕”着那些赢利性幼教机构的忽悠,但孩子母亲却愿意尝试各类教育方法,只要有孩子有点滴进步,就异常高兴,而我也逐渐接受了这点。  教育是种特殊的“消费”,绝没有性价比之分,孩子的进步也无法用金钱衡量。以空调为例,大金的空调5000元,格力空调只需3000元,而功能大致相同,显然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选择不同的品牌。但教育呢?仅以幼儿园为例,在示范幼儿园与二级幼儿园间,你会做何选择?上海市示范幼儿园管理费为800元/月,而上海二级幼儿园中大班只需150元/月,但据我了解,大部分家长还是对示范幼儿园趋之若骛。  目前中产阶级普遍实行“独生子女”,在衡量成本与收益后,越来越多的人在教育上选择重质而不重量——尽可能地推迟生育年龄,在职业和收入较为稳定的时候才生育子女,在一个或两个子女的身上实现投入的最大化,而投入最大的恰是教育。  作为中国的家长,尤其重视教育,且愿意花钱。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家长发现,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只要努力,照样可以去500强的大公司打工,有好的教育经历,绝对能为未来前途加分。  曾在一个场合上,遇到几个家长在“晒”小孩的幼儿园开支。市示范幼儿园900元/月,蒙氏幼儿园2200元/月,国际幼儿园每月学费5900元,而一个公立二级幼儿园加上伙食费,每月只需要330元/月。  你会选择哪种?  其实我们并没有太多选择。面对婴儿潮,幼儿园,特别是名牌公办幼儿园资源面临供应不足,几万块钱对于越来越多的家庭而言已不是大问题。但问题是名牌公立幼儿园,单单有钱也进不去。我就曾遇到一位孩子上二级幼儿园的家长,她向我感叹“大人能力有限呀,惭愧……”显然,她口中的“能力”并不仅是金钱。  10年来,中国的教育制度逐渐异化。按照目前的发展进程,中国的教育制度会逐渐向美国靠拢,价廉物美的公立教育质量或将下降。  众所周知,美国公立教育的服务水平较私立学校有较大差距,在美国几乎有10%的中小学是私立的,2万多所私立中小学担负着5百多万学生的教育重任。在美国多元社会中,私立教育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项变通的教育方式,是公立教育的必要补充。在美国,最好的学校几乎都是私立的。  而在国内,特别是一线城市,已有私立学校崛起的苗头。如上海徐汇区有所谓的私立“四大名小”特点是在全区甚至全市招生,入学时需进行严格的考试;而公立学校中教育质量较为优秀的均按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由此也产生了学区房的概念。在北京、上海等地,学区房与一街之隔的非学区房,每平米单价往往相差1000元—2000元以上。  私立小学并非有钱就能进,以上海非常热门的世界外国语小学为例,去年共有4000个学生报名,但只录取160位,录取率只有4%,小朋友会被分别测试智力、灵敏度、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与表达能力等等。小学得“考试”,幼儿园也不轻松,我就曾听到一个朋友和我说,2009年4月她几乎把时间全花在带孩子“赶考”上,因为幼儿园报名都在同一天,她更是让老公、爸妈、公婆,早上5点各自去排队报名,如今上个幼儿园也不轻松。  “铅笔写的条子一律完成,钢笔写的条子可办可不办,要是圆珠笔写的条子,可以不用办。”这就是传说中的南京知名公办幼儿园招生潜规则,该幼儿园招80人却收到800张关系条。  所以,不少中产阶级父母告诉我,他们购买学区房的目的竟然是为了“保底”。孩子上学的第一选择是上“私立小学”,而住房对口的“学区房”只是为了“保底”之用。  尽管有不少人指责“独一代”的教育观念异化了小孩的教育成长过程,但这也无可厚非,哪个父母不想给子女力所能及范围内最好的呢?  一位将“择校”进行到底的母亲对我说,“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只是希望给小孩创造的一个环境就是能让他找到很多和他差不多的同伴一起玩耍,当初之所以想到要择校,完全是从想给小孩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的想法出发,一起的同伴穿着整洁,懂礼貌,兴趣相投,这样我们就放心了。”  但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所付出的代价绝对不菲。在一胎政策下,太多人想让自己的孩子从生下来就受到更好的待遇,往往愿意倾尽所有。而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如此,上好的幼儿园就是为了能考上好的小学,上好的小学是为好的中学,而好的中学意味着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才有好的工作,小孩子从小就背负重层层压力。  但我们又该怎么办?今天,教育显得比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而竞争也更为激烈。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背后,是一年数万元的婴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绝对不比大学生所需的费用低。  孩子一旦呱呱落地,教育军备竞赛已经启动!  我不知道,20年后,当瓜瓜长大后,大学的学费又会是多少,会是怎么个天文数字?  前两天在看《成长的烦恼》时,看到迈克领回家的路克(就是后来红遍全球的莱昂纳多),在生日晚会上得到了西弗夫妇的一份礼物,一张大学学费存单。路克不由得动情地说:你们不用对我这么好。麦基的回答是:因为你就是我们家的一员。  为你宝宝教育金,你准备好了吗?  财商小贴士:  借助“婴儿潮”,无论是早教市场、双语国际学校,乃至花样繁多的艺术类课程,无不受到“80后”父母的追捧。其实“决不能输在起跑线”过犹不及,而为孩子安排过多的课程,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正是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才直接催热了幼儿教育市场。在我看来,父母给孩子树立多支持、多表扬、多肯定、多欣赏、多自主、多选择的养育环境,远比“盲目”买单,上各式各样的培训班重要的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离婚后每月该给孩子多少抚养费
幼童“财商”训练班兴起 家长不惜掏万元学费
这10分钟的视频我看了三遍,因为把育儿的精髓都说透了!
教子女先行孝道,后行文道
幼儿园曝出天价学费, 孩子: 爸爸你的手怎么在抖
幼儿园天价学费曝光,网友直呼养不起二胎,你怎么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