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勤劳的昏君”-崇祯,亡国之君一点也不冤

公元1644年3月18日,崇祯十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留下遗诏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正是这份遗诏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直以来成为人们对崇祯皇帝的最高评价。满清入关以后编写明史,对崇祯也有很高的评价,《明史·本纪第二十四》记载: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

数百年来崇祯皇帝留给后人的印象一直是一个勤俭节制、事必躬亲的明君形象,可惜明朝帝国大厦将倾,朝廷之内党派相争,朝廷之外兵疲将骄,四处流寇群起,他无力力挽狂澜,最终煤山自缢,以志殉国。

明朝的灭亡真的跟他没有关系吗?真是他的命不好吗?

崇祯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不管是明人或者是清人所写的历史都对他的评价很高,乃至李自成在起义后的檄文中也写道”君非甚暗“强调自己起兵并非皇帝昏庸,而是反对这个制度。明亡之后,人们都把他当作明君圣主。岭南派诗人屈大均写道”

先帝宵衣久,忧愤为万方。

“这哪是写亡国之君,明明就是励精图治的明君形象。这些说辞中固然有许多的感情因素和民族情节,但是崇祯确实是帝王中的劳模,那为何他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梦想,所有的勤勉,所有的执着都换不来帝国的中兴,反而使大明帝国到了无以复加的灭亡呢?

一:性格

顾城在写南明史的时候,很明确的指出了这一点,崇祯性格有问题,大明王朝虽是气数已尽了,但是也有力挽狂澜的机会,崇祯的性格注定了悲剧的开始。

1.明思宗朱由检1610年正月出生,父亲是”红丸案“的主角朱常洛,5岁时母亲刘氏被父亲仗杀。祖父万历皇帝从一开始就非常不喜欢朱常洛这一家子,朱常洛虽然是太子,但太子之位并不稳固,常年处于惊恐之中。年幼的朱由检常年生活在阴影之中,从未享受过天伦之乐和家庭的温情,从小围绕在身边的只有太监和宫女。这导致了他的性格孤僻木讷,不爱跟人讲话。等到朱常洛终于登基了,很可惜,红丸案直接要了他的性命,皇位传给了他的哥哥朱由校,也就是天启皇帝,天启这个人是一个控制力极差的人,从小就没有自制能力,唯一的喜好就是做木匠活,把朝政大权都交给了魏忠贤处理,在他的眼里大明江山都不重要,更何况这个弟弟了,更是无人问津。

2.崇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童年处在爷爷万历的冷遇之下,少年处在阉党的阴影之中,完全谈不上父母之爱,兄弟之情,反倒是亲历了太多的阴谋和波折,”红丸案、移宫案、阉党之乱“等等,而这些事情都有很深的政治阴谋。所以导致了他严重的人格分裂症,崇祯皇帝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自尊心特别强,刻薄寡恩。另一方面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脆弱敏感又多疑。这些性格导致了他后来一切的所作所为完全听不见别人的意见,在重大的决策面前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事情失败以后又怨天尤人。这些就是他在位17年中的表现,最终消极倦怠,把一切交给命运安排,这种性格不要说是大明帝国的舵手,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二:吝啬

1. 崇祯的节俭是出了名的,与其名说是节俭,我觉得实质上是吝啬,崇祯小的时候练字,在纸上拓字,把纸张盖在字帖上写字,如果纸张很大盖的字帖很小,他一定会将纸的一边对齐写,写满之后再挪动纸张,把整张纸都写满了以免浪费。身为帝王之家,按说这么节俭是十分可贵的品质,但如果观察了这个人的大量行为之后他真的是这么节省,那作为以后的帝王他就注定失败了。为了节约,他还时常派人出宫采购物品,回来之后按照价格逐一比对价格。作为一国之君如果这是政治作秀的话那很好,但是崇祯骨子里就是这样的人,那真的很可怕,这种守财奴的思想对于帝国中兴的愿望来说是致命的。

2. 崇祯登基之初,他的这种吝啬就表现的一览无余,作为一个帝国正常开支肯定是很大的,崇祯做了一个决定,裁剪驿站节省开支。驿站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传文书的,信息及时传达的中转站。明末的时候固然是出现了很多弊端,驿站养了不少闲人,但这些驿站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呢?《明季北略》里有明确记载

”祖宗设立驿站,所以笼络强有力之人,使之肩挑背负,耗其精力,销其岁月,糊其口腹,使之不敢为非,原有妙用。“

也就是说,明朝设立驿站的主要目的是给这些孔武有力,矫捷善走的人一口饭吃,消除国内的不安定因素,这样就避免他们聚集起来闹事了,这才是最大的作用,然而,崇祯下令全部裁撤,这一下,这帮人全部失业了,怪谁?他们只能恨政府,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也由此而来。那这翻裁减有没有给帝国省钱呢,省了,整体算下来平均省了30万两白银,大约是皇宫一个月的开销。

我们不禁要问一下,这些钱是你崇祯皇上该省的吗?节俭的品德成了一把利剑,直插帝国要害。

3. 崇祯17年,李自成号称的百万大军浩浩荡荡从西北而来,明朝各个重镇皆都失手,眼看大明帝国的心脏已成李自成的囊中之物。在这紧要关头,崇祯无计可施,在万千决策中找到了一条好的办法,他紧急召见吴襄商量退敌之策,关宁铁骑是大明王朝的王牌部队,按当时的情况来看,吴三桂率军回归以解北京之围不可谓不是一条好的计策,但在决策已出的情况下,崇祯又犯难了,没钱,军费100万两,当时的国库只有40万两白银,这100万两可以说是救命的钱,但是崇祯说没钱。那他到底有没有钱呢?事实上崇祯的内堂(私房钱)是有钱的,后人好多都说这是对崇祯的栽赃、污蔑,其实从后来的时局发展一探便知。首先,崇祯多次向户部要求解决军费问题,大臣一再恳求崇祯拿出内堂的钱以解燃眉之急,左都御史李邦华甚至直接对崇祯上书直言

“社稷已危如累卵,皇上还自吝惜身外之物,皮之不存,毛之焉覆。”

然而崇祯顾左右而言他,毫无半点拿钱的意思。第二,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光在崇祯的内堂里就搜出白银3700万两,黄金、珠宝还未完全统计。眼看最有希望的一次机会也白白的丢失了,这是谁之过,就是这样一个勤勉的皇帝面对自己的江山也不愿拿出自己的钱充当军费,在我看来实属活该。

大明江山到此地步再指望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吗?你自己的江山都不要,百官和百姓又凭什么拿钱?到此,整个大明朝出现了罕见的一目,北京城内的所有府邸都纷纷贴出告示卖房产,从皇帝到大臣集体哭穷,真不可谓不是一出活生生的历史闹剧,而导演这出闹剧的就是崇祯本人。

三:君臣关系

1.崇祯终其一生都没有跟群臣建立起来深厚的感情,他始终用“贤臣不爱财,武将不惜死”这种空洞的儒家道德去要求群臣。但明末的社会早已政治黑暗、官员贪婪、军队低能、经济凋敝。这种空洞的口号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呢?

2.他自己事必躬亲,他信不过任何人,他也非常的不自信,因为不自信所以不信任任何人,他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越来越敏感,经常让大臣处于两难的境地。他看不起无能平庸的大臣,但如果臣子表现的精明能干,他又会猜疑臣子看不起他。比如袁崇焕,崇祯和袁崇焕两个人的关系很微妙,他觉得袁崇焕看不起他,正是这种矛盾又敏感的性格造成了他最终的结局。

3.崇祯在位17年中,任用过50个内阁大学士,13任吏部尚书,8任户部尚书,17任兵部尚书,16任刑部尚书,13任工部尚书,监察院左都御史更是换了132个,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换来换去他对谁都不满意,最终煤山自缢身边只剩下了一个老太监。朝廷内部如此,领兵的将领也是如此,明末的贤臣能将也是有的,袁崇焕、杨嗣超、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熊文灿、陈新甲哪一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可惜无一人善终。袁崇焕杀了个毛文龙,在皇太极如此拙劣的反间计下被崇祯杀掉,崇祯自毁长城,所谓的兵家大忌他一犯再犯。

四:当崇祯的理想无法实施,无力改变大局的时候还没有反思自己,一边对朝臣胡乱猜疑痛下杀手,一边又自责懊悔。这两种性格来回交替,不但加深了自己的痛苦,还让群臣人人自危。只留下“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是亡国之臣”的无尽抱怨。

我不敢否认明朝之亡亡于万历,但崇祯作为大明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他对帝国的覆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是太平盛世他的这些缺陷可能不是致命的,但是在历史的重要关口,他的皇帝做的一点也不合格,崇祯我觉得没必要把他拔的太高,他只不过是个“勤劳的昏君”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崇祯帝吝啬亡国 – 铁血网
崇祯生性节俭,要求裁撤驿站节省开支,结果给自己裁出一个劲敌
性格悲剧:劳模皇帝崇祯吝啬花钱断送大明
崇祯:因吝啬而亡国的皇帝
读史|崇祯:帝国收官十七年
不该亡国的国君—崇祯皇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