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密修真文化』『中国求仙史话』长生不死3000年: 上古导引术与老庄古之道术

古代导引术

战国时期关于长生不死的伟大实践,最为吸引眼球的是炼丹方士们的外丹炼制之术。但这并非唯一的实践方法。还有一脉源自上古的修炼分支虽然隐而不显,但一直默默发展,成为后来取代外丹之术的内丹体系的发展源头之一——它就是导引术。

所谓导引,是个大概念,包含按摩、房中、行气、吐纳、武术、舞蹈等等。导引术的源头是万物有灵思想指导下的原始巫的带有仿生学意义的动作模仿。《吕氏春秋》中记载最早的导引术来源于舞蹈,因为先民们常年居住在潮湿之地,导致气血淤滞,筋骨萎缩,腿脚发肿,因此帝尧发明了舞蹈,教人宣导气血,通利关节,消除腿脚肿痛之病。《庄子·刻意》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关于导引的概念,其实古人是有分歧的。有认为是呼吸运动,如吹嘘吐纳、行气;有认为是肢体运动,如舞蹈、“熊经鸟伸”;有认为是冥想存神的;有认为是按摩疏导的;有认为是叩齿咽津的;有认为是凝注内视的,等等。后人渐渐形成一种共识,把导引归结为结合了呼吸、肢体、思维活动的身心调节、自我补益的手段。这个认识很重要,因为它是后世内丹术的重要的基础操作方法之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对导引术的著作是成书于战国早期或晚期的《行气玉佩铭》,全文45个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行气玉佩铭是一个类似于笔筒的有12侧面的棱柱体,中间是空的,但两头不空。据说文物一度流落在民间,后来才被天津博物馆收藏。这段话的意思看似浅显,实则意味深长。说的大体是关于吐纳的过程和作用。但具体该如何吐纳,路线怎么走后人却争论不休。有说是按小周天的路径来走的,应该是前升后降,过尾闾,上三关;有说是按中宫的走向,应从中脘开始,通过吐纳积蓄,逐步下降。但这些显然是后人的臆测,因为此时还没有大小周天、中宫的说法,五代时期的《灵宝毕法》还没有提出完整的大小周天的概念,只有“肘后飞金晶”的说法。因此,《行气玉佩铭》恐怕更多的是描述一种状态。但其中蕴含的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可以窥见战国时候的长生之术就已经开始向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了。

行气玉佩铭

先秦到汉朝,关于长生不死修炼体系的书籍或许曾经有过,但可惜没有留存下来。《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几部关于外丹术的典籍书名,这些书都已经亡失了。为什么屡屡提到《汉书·艺文志》呢,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学专著。从史料考证的角度来说,可信度很高。

至于先秦之前或者更早有没有长生不死修炼体系的著作,答案是应该没有的。因为中国最早的史书,有说是《尚书》的,有说是《春秋》的,作者都为孔子编撰。但《尚书》可能是东晋时候的伪书。相比起来,还是《春秋》的史料价值更高一些,尽管它也有可能是鲁国的史官编撰而非孔子的大作。最早的史书,尚且到了春秋时期才有,其他的专著能够成书的可能性极低。至于后世《道藏》里收录的一些名为“黄帝”、“广成子”等等上古仙人的著作,都是后人托名而作。看看可以,就不要当真了。

在先秦阶段流传下来的关于道家的典籍,大概首推老子的《道德经》了。其次还有《庄子》和《列子》。

《道德经》分八十一章,《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研究其内容可以知道,《德经》主要讲述治世做人的道理,《道经》主要讲述对宇宙本源的理解。什么是本源呢,本源就是怎么来的,如何发生作用的机理、原理、规则、规律等。对本源的研究,属于哲学范畴。西方最早的哲学出自于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左右,大约和中国的春秋同一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原理为主要内容。其实就是研究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所以古希腊的这些哲学家们也被称为自然学派。哲学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已经迈入了科学的范畴,而脱离了原始愚昧的宗教鬼神信仰。

《道德经》

老子之所以伟大,《道德经》之所以能成为东方不朽经典,是因为老子和古希腊人一样,早早在就站在了人类摆脱蒙昧迷信道路的最前端。老子跟道教其实没半毛钱关系。老子的“道”是宇宙至高的法则,掌控着万物生化演变的全过程。这里面没有满天神佛,没有远古大神。而道教的神仙体系异常混乱复杂,王母娘娘、玉皇大帝、关二爷、西海龙王等等,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庄子》和《列子》里虽然都提到了餐风饮露、御风而行的仙人们,但这些人并非先天具有神性,而是得了道的普通人。换句话说,普通人如果得了道,也可以像这些仙人们一样逍遥自在,遨游四海——这更多的是在说一种心灵上的境界和追求。

再换句话说,真正的道家其实是无神论者。道没有自主意识,不会颐指气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必然是有神论者。这是二者最要命的分歧之处,这样的分歧导致后世的修炼者们在关键的修炼理论和修炼方法上莫衷一是。在遇到的修炼境界上,因为有神无神的分野,也必然出现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而有时候这些理解与感受是非常关键的。道家的丹经典籍之所以大部分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与道家的这种介于神与不神之间的尴尬状态大有关联。

《道德经》是一本理论指导书,是道家最高纲领。其中有没有具体的长生修炼方法呢?关于《道德经》中有没有修炼体系,其实是有争议的。有人把其中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一句视为《道德经》中秘传的修炼法门。关于玄牝,《河上公章句》解读为口鼻,黄元吉《道德经讲义》解读为天地,也有认为是玄关的。清刘一明所著《悟真直指》云:“谷神之动静,即玄牝之门也。门在人身为四大不着之处,天地之正中,虚悬一穴,开阖有时,动静自然,号之曰玄关一窍,又号之曰众妙之门。”

有人把《道德经》中“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理解为胎息之境,把《道德经》第52章理解为胎息修炼门径。等等诸如此类还有许多解读。其实,这些解读都没错。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哲学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抽离,用计算机的语言来说,就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建模”——建立某种模型来研究其中的规律和原理。既然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模型,当然不可能有具体的修炼方法了。但你不可否认,这种高度抽象的模型映射的是现实世界。好比数学里的一个个公式,看起来枯燥无味,其实对应的都是你生活中的道理。《道德经》讲的是道理、原理、规则、规律、本源,当然能指导具体的修炼原则和入手方法。一块被高度抽离了水分的面包,你隔水蒸了,能大体还原为面包。你用热水直接泡了,能弄成一碗面粥。你直接干嚼,也能饱腹充饥。总之,关键不在于《道德经》中有没有修炼秘诀,而在于你从其中演绎出来的方法合不合乎哲学之道。


老子与庄子

真正最早成体系的修炼方法有可能是《庄子》中提到的“古之道术”。史料中记载,老子西出函谷关,遇关令尹喜,应其请而著道德五千言。关尹子深有所得,后来著九篇心得,书目被记载于《汉书·艺文志》中。关尹子九篇,就是后来的《文始真经》,由汉朝后人编撰而成,九篇原文已经失传。其书与《道德经》一脉相承,可谓深得老子真传。所以后来关尹子才被尊为文始派的创始人。文始派是丹道体系的一脉主流,讲究以虚无为本,以安神养性为宗,是后世清静丹法的祖宗。庄子对关尹子非常推崇,将老子和关尹子之道与“古之道术”相比,大概是称老子与关尹子的恬淡虚无,安神养性之道与古之道术相契合。

当然古之道术不仅仅是单纯的修炼体系,还包含深刻的治世哲学。道从来就不仅仅是指修炼之道,但修炼之道自在其中。在老子、关令尹、庄子的这个层次,道与法是融为一体的。庄子提倡的“坐忘”、“心斋”,也是养心、养性、养神之道。庄子的吐纳导引、“缘督以为经”、“踵息”既是具体的法,也是抽象的道。总之,从修炼体系的角度来分析,庄子认为古之道术修行路径一定是契合老子、关尹子奉行的清静虚无,安神养性之道的。反之,唯有契合清静虚无、安神养性之道的修炼之道,才是古之道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守神是治病和养生的关键。怎么守神?散了又怎么收呢?——(下)
文始道:二
道家养生思想
道家的堕落
呼吸与坐忘(续一)
解老子之道orz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