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
教育科研 2010-03-29 20:37:36 阅读135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一、认识校本研修:想说爱你不容易
近年来,校本研修一词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被提得越来越响。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成就来说,教师质量这个变量远比其他变量重要的多。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资本,学校是教师成长的基地,活动层层推进,多种形式,为教师的全面、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发展目标的引领,如目前我校围绕“多元发展,人人成功”的办学理念,正着力于“4+1”特色工程的构建与完善,因此,在学校艺术教育、礼仪教育、科技教育、国防教育和大爱教育中,均有相应的教师团队培养。同时,学校的整体发展更需要借助于每个教师发展力量的推动。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能感觉到,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但是,伴随着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期间总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校本研修活动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一)学校从周一到周五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周一集体学习,周二集体备课,周三校本研修……总之每天都有活动,教师感到身心疲惫;(二)组织教师集体研修,将一份资料复印给教研组所有教师,一人念,其他人勾画或做笔记,效率低下;(三)形式主义的集体备课。如活动开始了,但由于准备的不充分,同时也没有对教师进行什么明确的要求,所以教师的发言不积极,最后只好由组长或中心发言人把自己的备课思路讲了一下,其他人员只是在埋头做记录,或应付性做几句无关紧要的发言。当问及怎样有效保证活动的效果时,学校领导讲:“我们要求教师都做记录,定期要检查的……”(四)教研组内课堂教学研究有听课无评课,即使有评课的,不少也是听课教师在评课时你讲板书,我讲理念,他讲教法,总之成绩不小,问题不少,但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当然,在学习与研究中,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不断有更多的学校,从实效性出发,按照科学的方法,比如观课前分配任务,有的记录时间,有的关注教师语言,有的观察学生活动等等,在评课时基于一点作深入评析,既帮助执教者,又带动观课者形成科学的认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共同走向成熟。
(所谓“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教育、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着眼点,以学校、教师的预定目标和学校、教师的发展规划为基本方向,以满足学校内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自身力量、资源为主要依托,在学校、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在教师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小组)的相互作用(影响)下,进而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与专业引领下下,由学校自行设计与策划,并具体组织安排实施的一系列、分阶段、有层次的教师教育(包括教师培养、教师培训、教师进修、教师终身学习及教师继续教育)与教育研究(包括教学研究及常规教研、教育科研)有机融合的促进学校与教师发展的过程与活动。其核心是学校“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因此,其内涵与外延均比“校本教研”更丰富。)
校本研修是以校为本,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其出发点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落脚点是教师专业发展。从宏观上讲,校本研修包括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育科研和校本教师培训三大组成部分。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修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校本研修的三位一体的关系,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修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者缺一不可。
从学校层面来讲,校本研修就是打造专业文化共同体。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含义大概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各美其美   美人其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社会学家费孝通谈文化自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地指出人类未来的愿景归宿是建立一个世界大同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彼此之间构成的共同体中是互为条件,互为依存的。
“校本研修”需要文化引领——建构“哥本哈根环境”。何谓“哥本哈根环境”,20世纪初,丹麦著名科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玻尔在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积极倡导的一种“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的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即哥本哈根精神。
哥本哈根环境的衡量标准:
能否释放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能否点燃教师专业发展的“群情”
(群体的感情、群体的真情、群体的激情)
“哥本哈根环境”建构的“五个一”
一氛围(人才保养):以“人才保养”动力机制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状态。影响人才保养的因素很多,比如,精简会议   减轻工作负担   专业服务增效    业余休闲    体育健身   福利待遇  办好食堂  绿色的工作环境   大气的人际环境   和谐的工作氛围等等。
一规则(规则引领):规则的三个层面:游戏规则   专业规则   道德规则
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中学管理服务六规则:
1、              对所有老师要好
2、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学校负责
3、              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4、              要团结协作,追求卓越
5、              服务要情感化,不要情绪化
6、              要落实首问责任制
一框架(学校道德领导):学校领导的权威来源:科层权威  心理权威
技术理性权威  专业权威  道德权威
一流程(学校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文化互助、文化生成。所谓“文化自觉”,是费孝通教授最近几年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对于学校来说,我们用自己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本校文化要有清醒地认识,同时在校际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校与校之间也有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教师与教师之间同样如此。化自觉是一种认知与反省的过程,是头脑中的认识与理解,心理上的认同与反思。
一服务(走动式管理):所谓走动式管理,就是通过走访、观察、对话、交流、探究等方式,运用倾听、沟通、指导、协助等策略提供服务的管理。
观察——倾听——对话——服务——访谈——调研——反馈
由此看来,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引领者,应该清楚地看到,校本研修,的确
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我县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的校本研修:爱你不是两三天
目前,我县教育局申报的成都市十一五课题《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研究》中的一级子课题《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进入了研究的最后总结提炼阶段。该课题在总课题组及县研培中心领导、专家的指导下,九所参研学校结合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状态,展开了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在认识与实践层面上,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并实实在在地促进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影响了一群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研修涵盖了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方面面: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小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等。
在校本研修方式的探索过程中,许多学校形成了基于不同平台的模式,如“自我发展研修模式”、“问题解决研修模式”、“主题研修模式”、“课例研修模式”、“课题带动研修模式”以及“备、听、说、评研修模式” 等,以及较为可取的“教师沙龙”、“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等研修方式。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较多的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思考:
1.基于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
主要做法有专题讲座、师徒结对、读书俱乐部、网络家园、团队研修等形式。(附《棠湖小学校本培训方案》,稍作说明)
2.基于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重点汇报内容)
主要内容有说课评课、教学诊断、课堂教学观察、课堂事件调查、集体备课等形式。
3.基于教育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
主要有教学日记、案例分析、教学论坛、教育叙事等形式。我校一名教师酷爱读书,而且用她的读去影响了孩子们的读,同时在与孩子们读书的过程中,又有了不断地思考,当感悟聚焦时,她写下了《怎样引导孩子们读好一本书》。
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走到这一步是可喜的,研究工作是无止境的,并需要不断深入下去。研究校本研修,认识校本研修,必将在县域内更快地促进教师更大面积、更快速度的专业成长,真正将研修成果落实于课堂,通过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多元发展的人。
三、立足校本教研的校本研修:我是真的爱你
课改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是将教师的研究、培训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
(一)校本教研的特性:
研究的目的: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 。特别是为自己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状态,作出及时的行为跟进,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研究的方式:行动中学习,行动中研究,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校本教研的内容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大多数一线老师的实际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或困惑又需要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去试验、去解决。实践证明,许多有价值的研究都是在教师实践过程中得以完成的。
研究的过程:强化合作交流,开发差异资源。课改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旨在从学校内部推进课程改革,使学校里所有的人都成为改革的动力。
研究的形式:以课为载体,重视非正式课题研究。如来源于教学实践的小问题或小课题研究。
研究的结果:强调个人的行动智慧,更多的是行为的改进。
课改背景下的校本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与要素:
原行为阶段
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
新设计阶段
关注新理念、新经验的课例设计
新行为阶段
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
更新理念
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改善行为
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课例为载体/群体合作平台: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
三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我们倡导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究,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
(三)我们可以怎么做:
从问题出发,让问题引导学习。
同伴互助,让差异推动进取。
专业引领,听中学,做中学。
目前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很浓。
“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也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而且随着年段的增高这个问题愈加突出。
现有的学校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研修还有相当距离。普遍存在问题意识差: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是形式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
大部分教师欢迎合作中的学习,但又对常规的集体教研不满意、欢迎非正式的同事交流。应关注:松散环境中的策略安排,集体合作中的氛围营造。
1、问题怎么来?
进行教学现状诊断,开展课例研究。
(1)什么是课例?
课例与案例有何关系?
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讲课堂教学背后进行研究的改革)。与案例属于从属关系。
案例(法学、医学都有)
教育案例
(如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课堂教学案例(专称为课例)
进行课例研究有两个要点:
①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
②具有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
要素:背景与主题:常见问题、困扰难点、核心理念
情境与描述:环绕主题、裁减事件、引人入胜
问题与讨论: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放飞思维
诠释与研究:理性解读、提炼观点、超越经验
(对各要素不作阐述)
(2)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真实的——实际发生的案例
聚焦的——研究主题明确
不完全的——结果不必完美
倾向于归纳——观点基于事实概括
(3)课例研究的重要环节——课堂观察。
营造积极的观评氛围:基于观察事实发表观点、基于学习效果诊断课堂。
如何记录和分析课堂信息
在课例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观课前分配任务,每个观课者均有
一定的任务,按照分配的任务记录课堂事件中的各种信息,为评课议课提供准确而详尽的数据,并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最有效的做法,改善教学结构,合理分配教学活动,巧妙设置课堂提问,通过路线移动,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①教学结构记录
(教学结构,也称教学环节,即把课堂教学过程按照主要的教学内容板块划分成几个大的板块。在每个大的板块里,又可以拆分称若干个小板块。通过这样的板块划分和时间份额的标注,可以使人获得本节课教学流程的整体概貌,并初步获知实际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哪里。)
②教学活动转换记录
把课堂中发生的教学活动分为四类:教师讲解、师生交流、学生合作、学生独立思考。结合教学内容观察各种活动发生和转换的频率。对每种活动的内容在时间上进行累加,观察本课主要采用了何种教学活动形式。
③课堂提问记录
±         提问的数量
±         提问的认知层次
±         提问的方式
±         问题的指向
±         学生回答的方式
±         教师理答的方式
±        问题之间的结构关系
±        问题之间的思维跨度
±         ………………
例:上海教科院与普陀区教育学院合作,利用录象带分析等技术,对60节课堂教学组织了现场观察和分析。发现普遍采用的“边讲边问”正在取代以往“一讲到底”的形式。于是他们对一堂典型的几何课作了深度观察与研究。
课题: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背景:普通学校,中等偏上教育水平的中年教师
对提问记录的分析:
A高密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各教学环节中所问问题统计表
项目
复习提问
讲授新课
例题讲解
巩固练习
课堂小节
合计
教学时间
3’50”
9’37”
11’40”
17’40”
3’37”
46’14”
问题数量
20
26
27
30
12
105
每问题平均占时
11.4”
22.2”
25.9”
35.3”
18.1”
26.4”
表中可见,该教师在课堂各环节所提的问题数量都特别大,学生的思考已被频繁的发问所代替。一堂课提出105个问题连老师也不敢相信。
B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答
正方形有哪些性质?
①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吗?
②正方形四个角相等吗?应该是几度?
对角线
中心对称
③对角线怎么样?
④一条对角线和一条边所夹的角应该是几度?
⑤一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几个怎样的三角形?
⑥两条对角线把整个正方形大大小小分成多少个等腰三角形?
⑧正方形的对称中心在什么地方?
⑦正方形是不是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⑨正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⑩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轴对称
如:
这种问答组织化程度高,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
C课堂提问以记忆性问题为主
提问与答问水平频次统计表
师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74.3%),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学生记忆性回答(42.9%)和机械判断是否(37.1%))占据回答的绝大部分。
D课堂提问技巧单一不利学生思考
学生齐答比例很高(41.9%),回答问题方式单一,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教师多次打断学生或消极批评(13.3%)。提问后基本没有停顿(86.7%),不利学生思考。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如下分析:
特征
目标引导,边讲边问
在大班授课下,便于明确目标,统一进度和步调,完成教学的基本要求
未能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缺乏对创造性、批判性气质的关注
以勤补拙,小步快进
利于集中学生注意,使大部分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有效学习状态
未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独立思考、联系实际和开展合作交流学习
教师主导,注重基础
利于中差生扫除教学障碍,保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未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统一步调不利于发展个性
边讲边问暴露出当前普遍存在的课堂弊端,不仅数学学科存在,其他诸如语文、科学等等学科同样如此。因此,通过课堂观察,我们获得如下认识:
关注知识传授
高认知水平
关注学生发展
高参与度
提高教学质量
④课堂反馈记录。
教师反馈的数量可以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质互动”的质量。
三个层次:简单评价     点拨提升      总结。对学生而言,不同程度的反馈获得的信息也很不一样。反馈还有“正面与负面”之分,“有效与无效”之分。
⑤ 学生语言流动记录。
语言流动主要指师生间的语言互动方向和数量,这是一种基于座位表的记录方法。通过座位表记录每位学生与教师的语言沟通,可以反映出一节课当中语言流动的分布情况和分布类型。如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陈述,用向上的表示学生主动发问等。使用语言流动图可以简明的了解一个班里好中差学生的大致分布情况。(课件附图)
⑥学生学习状态记录
这也是基于座位表的一种记录方法,目的是了解个别学生或某个小组的学习状况。这个记录方法可以了解某个学习任务在学生身上实际发生了什么、是怎样被学生实施的(包括常见错误、操作困难等)。该方法的实质是不停地在某个学习任务发生过程中,用眼睛“给学生拍照”,继续学生在该任务中的实际表现。(课件附图)
⑦移动路线记录。
这是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观察课堂,可以记录教师和学生的移动路线。教师在巡视时,其移动路线表明了教师的信息反馈所分布到的区域。
⑧叙事性文字记录
课堂里随机记录的关键性叙事片段,往往为了说明某个问题而特别描述一个事件。叙事性文字记录可以记录全体学生的事件,也可以是个别学生的事件,但须注意使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论性语言:
一半孩子几乎站了起来,伸长胳膊想要发言,喊着“我”、“我”、“我”
学生很兴奋
几个学生打哈欠、李明看着窗外
学生很无聊
¢         每个叙事语言要分行记录,前面最好标注时刻。
¢         以上观察记录,并非要一个人在一堂课中全部加以完成,事实上也不现实。在观察中可以选其一点,也可以分配任务同时进行。
2.同伴互助,取长补短。
实验发现,教师在校本培训的同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能有同样的表现。其它研究也发现同事间互助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
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
敞开每一间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续改进,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同伴互助的基本技能:
· 经验共享的技能
· 问题解决的技能
· 公开自我、倾听回应的技能
· 问题梳理、建构性连接
同伴互助的关键:互助中,要有源于教学工作实际的共同问题,要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敞开自我的相互评论,营造热烈而严肃的学术环境,要有教师在实践中推进的教学行为过程。
教师成长有一个共同的方式:上公开课。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提出:一堂课,三次备课。
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资料就备课
第二次备课:比较——别人想到我想不到,为什么?好的吸纳。我想到别人想不到,就会成为自己的特色。
第三次备课:反思——理想教案与现实学生的差异。
同伴互助的呈现方式很多,比如万安小学在课题研究中开展的“一课多上的精细化研讨模式”,运用课堂观察技术,针对各观察点获得的结果,反复进行研讨,反复实践于课堂,对老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此外,他们的“补课”研究同样精彩。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们引入了对“补课”的研究。这一“补课”,不是提倡课内损失课外补,也不是把失败的课重新上一遍,而是集体对一堂课的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研究下节课如何在相同班级辅以练习、复习,在不影响新课进度的情况下进行“补课”,继续完成后续内容的教学,课题组发现,补出的课同样精彩,补课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3.专业引领,快速成长。
专业引领之关键:
不能只谈理论与原则,要以案例为载体
不能罗列现象,要抓关键事件
不能只有教育叙事,还要有穿透经验的理论方式。
专业引领的有效途径:
引导教师学会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
听中学:言传(文本知识,以听讲为主)
做中学:意会(实践感悟在做中学)
听懂以后做出来:内化(明言知识融会贯通)
做好以后说出来:外显(实践智慧逐步清晰化)
四、几点建议:爱的箴言
1、以“做”为中心
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研究有主题
骨干领导的“领跑”——课改积极响应者的领做
“我带你,你帮我”、大家帮大家(“ 捆绑式”)
任务分解、 责任分担
做透、看透、想透
2、养成对家常课质量经常检视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的实践性经验
进一步提高备课、观课、评课的成效,提高家常课的质量。
课例研究要从家常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开始。让研究成为常态。
3、两个关注:
关注小组学习:强调集体智慧,建立教师与教师、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学习
的行动主体。
关注主体悟性:强调“学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注重通过
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
(一定要有写的意识)
学习感言
1.校本研修中我们是谁?
穿梭在实践和理论之间、行走于课堂有思想的行动者!
2.有感于行动:
有一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我国讲课。一
些企业管理人员在听完课后,感到有些失望。便问:“您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杰克·韦尔奇听后回答:“那是因为你们仅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差别。”
正是行动,使人和人之间拉开了距离;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分出了高
低;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差距。
校本研修最终要落实于行动,愿能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在行动中做一个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开拓者。
2010年3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10篇
《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规划》
对如何做好校本研修工作的几点思考
校本研修思路
校本培训第4期 | 校本研修的有效路径与策略
校本研修方法(经验)简介之(二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