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北宋苏轼的诗词]
userphoto

2022.09.05 广东

关注

Play
00:00 / 00:00 Live 00:0000:00
PIP
Click and hold to drag
三月七日,
1
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2
,余独不觉。
3
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
穿林打叶
4
,何妨
5
且徐行。竹杖
6
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
7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8
却相迎。回首
9
10
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
11
宋词三百首
即事感怀
初三下
励志
抒怀
游记
写雨
三月
相关视频
译文
逐句全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7]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7]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7]
注释
1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2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3
已而:过了一会儿。
4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5
吟啸:放声吟咏。
6
芒鞋:草鞋。
7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suō)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微寒的样子。
8
斜照:偏西的阳光。
9
向来:方才。
10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1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6]
摘要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阕着眼于雨中,下阕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2]
相关合集
苏轼词作名篇
共18个词条5457阅读
查看更多
作品赏析
1.6万次播放05:55
【语文大师 初中必背】定风波——宋 苏轼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上片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
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1]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4][1]
作品评价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东坡时在黄州,此词乃写途中遇雨之事。中途遇雨,事极寻常,东坡却能于此寻常事故中写出其平生学养。上半阕可见作者修养有素,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之精神。下半阕则显示其对于人生经验之深刻体会,而表现出忧乐两忘之胸怀。盖有学养之人随时随地,皆能表现其精神。东坡一生在政治上之遭遇,极为波动,时而内召,时而外用,时而位置于清要之地,时而放逐于边远之区,然而思想行为不因此而有所改变,反而愈遭挫折,愈见刚强,挫折愈大,声誉愈高。此非可悻致者,必平日有修养,临事能坚定,然后可得此效果也。”[5]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今苏州),时年65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在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
[2] 易滢 .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 下 双色版 : 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8-07 . 68 .
[3] (清)朱孝臧,杨珂 . 宋词三百首 : 三秦出版社 ,2018-07 . 62 .
[4] 徐中玉 金启华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67-68 .
[5] 吴熊和 . 唐宋词汇评·两宋卷(一) .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 443-444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词赏读十六 苏轼4《定风波》
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人人熟读苏轼词,却少有人知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见证了从苏轼到东坡居士的转变
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跟着诗词去旅行NO.12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在黄州】吟啸徐行,何妨就此归去——《定风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