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二)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二)
21、蝶恋花
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
这大概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词牌名吧,佳作数不胜数,他的来源想必大家也了若指掌了。我虽算不上多喜欢这个词牌名,但总觉得它存了一份柔软。因为蜜蜂环绕花蕊或许还为了酿蜜,而蝴蝶却只是因恋而恋。最纯粹的情感,没有任何杂念,天性使然。
南梁简文帝萧纲,在历史上被称做“宫体诗”开山鼻祖。并且据宋人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在梁祝故事中的记录,是萧纲发现并推出了梁祝故事,才使这样优美的传说留记于世。心系蝴蝶,所以用“翻阶蛱蝶恋花情”这样的千古名句去形容蝴蝶。
东飞伯劳歌
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
谁家总角歧路阴,裁红点翠愁人心。
天窗绮井暖徘徊,珠帘玉箧明镜台。
可怜年几十三四,工歌巧舞入人意。
白日西落杨柳垂,含情弄态两相知。
(伯劳是鸟名。劳燕分飞,伯劳飞东燕飞西也。总角:幼年)
历史流淌着,转眼到了南唐。南唐有位千古才子,叫做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冯延巳政治水平不高,但他的词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唐时西域“胡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清商”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燕乐",充满活泼生气,《鹊踏枝》就是其中一首。冯延巳对《鹊踏枝》这个词牌甚是欣赏。并且将原本流传于民间的粗俗小曲《鹊踏枝》加以完善,在曲调和格律上加以规范,逐渐成为了宫廷乐曲的一个,流传千古。
喜鹊爱跳,踏着南唐花枝的鹊,蹦到了北宋的枝梢。北宋的晏殊也是《鹊踏枝》的钟情者,他不断的填写《鹊踏枝》,也不断地推敲《鹊踏枝》,渐渐的觉得《鹊踏枝》这个名字太趋于喜庆平俗了,鹊踏枝头,蝶恋花容,本是自然现象,但里中巷陌吟咏《鹊踏枝》正常,但皇宫贵族则相对更喜欢蝶恋花容。于是,他便把自己喜欢而经常吟诵的梁简文帝萧纲的一首名作,取其蝶恋花容之意,将那《鹊踏枝》词牌改为了《蝶恋花》名字。于是,就有了他的千古绝唱《蝶恋花》: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故名《黄金缕》;
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故名《卷珠帘》;
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故名《明月生南浦》;
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
《凤栖梧》, 宋·彭乘 《墨客挥犀》卷四:蜀路泥溪驿天圣中(天圣(1023年-1032年十一月)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北宋使用该年号共计10年。),有女郎卢氏者,随父往汉州作县令,替归,题于驿舍之壁。其序略云:“登山临水,不废于讴吟;易羽移商,聊缘于羁思。因成《凤栖梧》一阕,聊书于壁。后之君子览之者,无以妇人窃弄翰墨为罪。”词曰:“蜀道青天烟霭翳。帝里繁华、迢递何时至。回望锦川挥粉泪。凤钗斜亸乌云腻。钿带双垂金缕细。玉珮玎珰,露滴寒如水。从此鸾妆添远意。画眉学得遥山翠。”按律,即蝶恋花。这也是称一首词为一阕的最早记录。
这个词牌佳作无数,个人最喜欢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号称一曲伤春词,肠断多情女。
苏轼在杭州曾收一侍女名朝云,后收为妾,侍奉苏轼二十三年。朝云美丽贤惠,长于歌舞,陪伴苏轼颠沛流离,沉浮官场,历经无数艰难,承受无数打击,是苏轼至亲至爱的患难伴侣。在惠州,一日,苏轼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苏轼请朝云歌唱《蝶恋花》词。朝云唱了几句,忽然歌喉哽咽,满目噙泪,苏轼问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的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说罢禁不住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自此,朝云终日惆怅,不久抱病而终。就是这首《蝶恋花》:
蝶恋花·     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2、渔家傲
《乐府纪闻》记载,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自愿弃官,散尽家财,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苕霅:tiáo zhá苕溪 、霅溪二水的并称。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内。唐代张志和隐居之地),作“渔歌子”。而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 这个词牌的曲拍,没有传下来,湮没于后世。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都是描写渔人生活的词。宋初百余年间,经过一定时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一个暂时的升平盛世,《渔家傲》就是这个时期的流行歌曲,其作者就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
渔家傲   晏殊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
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晏殊这首“渔家傲”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描写渔人生活的流行曲,以致后人争相仿效,并取“神仙一曲渔家傲”的后三字作为词调名。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1040年(康定元年),西夏举兵进犯延州(今延安市),而范仲淹因实行“新政”而触犯权贵,于7月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后来又有柬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的资格,统一指挥陕甘一带的军政大事,打退了西夏军队的进攻,羌人称他为“龙图老子”,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
范仲淹在守边塞时,写过几首《渔家傲》,都是以“塞下秋来”为首句,叙说边镇的劳苦。传言欧阳修看了,讥刺为“穷塞主之词”,等到王素尚书出守平凉时,欧阳修也作了一首《渔家傲》词,送给他。其中几句:“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欧阳修对王素说:“这才是真正的元帅要做的事啊!。”
这段野史的真假我们不知道,毕竟貌似历史上是说他们两个感情很好,是忘年之交。但是却可以看出欧阳修毕竟是文人而不是武将,他兴高采烈的设想着战胜的辉煌荣耀,却不能深入的贴近战场,不了解“家万里”、“归无计”的辛酸悲痛,那纵使是一将功成、勒石燕然也无法抵消的边塞的苦楚。而这些范仲淹不但看到了,且在词中写出来了,惟有真正的悲悯情怀才能发此语。
渔家傲·   秋思
<北宋·范仲淹>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贺铸《吴门柳》词,按律即是《渔家傲》
宋贺铸《荆溪咏》词,按律即是《渔家傲》,因上阙有“荆溪笠泽相吞吐”句,故名《荆溪咏》(原词已缺失十六字)
宋贺铸《渔家傲》词有“尊前听我游仙咏” 句,故易名《游仙咏 》
宋胡舜陟《渔家傲》词下阙首句“我本绿蓑青箬笠”,故名《绿蓑令》
金代王哲有四首《渔父咏》,按律即《渔家傲》
金丘处机《忍辱仙人》词,按律也是《渔家傲》,这个也是丘处机为宣扬道教而改用的词调名之一。
宋洪适有词名《渔家傲引》,用的是专咏体。以多首合咏一事,词体与《渔家傲》无异。(专咏体,即合数曲而成一曲。)
23、眼儿媚
这个词牌名来自于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之句。“眼儿”是俗称,,在文辞中有“秋波”之喻。
据《晋书·谢鲲传》记载:“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说的是谢鲲家住建康,邻居姓高的人家有个女儿,长得很美。谢鲲想泡马子,就用言语去挑逗她。当时那女子正在织布,怒他无礼,随手抛出织布的梭子打他,把他的两颗门牙都打断了。后来,宋代苏轼把这个典故写进《百步洪》诗,有“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句(幼舆指谢鲲),后遂用“秋波”形容美女清如秋水。也正因为苏轼诗,故陆游改名《秋波媚》。
这个词牌,说实话,起先我不喜欢,甚至有些厌恶,总觉得带了些青楼楚馆的风尘味。直到后来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据传词牌最初来源于宋代王安石之子王雱的一阕词。王雱(pāng),(1044-1076)北宋学者。字元泽,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文学家,道学、佛学学者。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之子。丰神俊朗,自幼以辩才闻名朝野。
宋时风气开放,赏春乐游之事平常。熙宁三年春,时近清明,花嫣柳艳,乍暖还寒。汴梁城外,青山碧水,陌上游春扫墓之人不绝。
在络绎不绝的踏青人中,才女庞荻遇到了她的生命中重要的两个男子——王雱和赵颢。两位才子正在填词,一袭白袍,飘逸俊美的王雱看到了前方的娇颜,于是以佳人续了赵颢的上半阙,和成一阕《长相思》:
出阳关,对碧山,新酒萧条轻暖天,堪忧事万千。
小云鬟,竟娟娟,眉上随春淡抹烟,嫣妍欺杜鹃。
赵颢,当朝皇帝的弟弟。庞荻,翰林学士庞公之女。三人皆出身不凡,才华横溢。那时他们还不知道以后的命运会笑泪纠缠在一起。王雱回家后忆及佳人又填了《倦寻芳》:
露晞向晓,帘幕风轻,小院闲昼。
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
倚危栏,登高榭,海棠着雨胭脂透。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
恨被榆钱,买断两届长斗。
忆得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还依旧。
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王安石主张变法,以图富国强兵,而庞公则属于保守派。政见不同,两家甚少来往。然而庞公和王相尽管在变法一事上意见不合,却真的是那个时代最开明的父亲。他们微笑着,给这对相互欣赏爱慕的小儿女最真切的祝福。于是,一对让旁人羡慕不已的金童玉女,顺理成章的终成眷属了。
如果,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那么人生也会多一点的幸福。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两情相悦,再也没有比这个美满的婚姻了。只可惜,上天总不想让人太幸福。
史书记载,王元泽有心疾。一或许是精神病,二或许是心脏病,更或者两者兼有。婚后不久,他的病情日渐加重,以致做出打骂庞荻的事来。好的时候又痛哭流涕的忏悔,百般呵护。渐渐地,庞荻被他折磨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
王雱早已病入膏肓,心灵扭曲的他只有通过折磨自己爱的人才能得到满足。尽管每一次在伤害过妻子后,他都会更残忍地伤害犯了错的自己。在王安石的干预下,庞荻选择了分居。
事情陷入僵局,庞荻终日以泪洗面,同样心系庞荻的昌王赵颢大胆地向王氏父子请求让庞荻改嫁予自己。
这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可叹可赞的是,庞荻一生即使有过伤痛,却最终遇见了两个至情至性的男子。王雱自知自己的病情只会拖累妻子,毅然要求父亲答应这个看似“荒唐”的要求。而生性耿直的王安石尽管心疼儿子,却也不忍让懂事的媳妇再受苦难,纵有万般不舍,只得应允了。最后,庞荻以王安石义女的身份出嫁了。
传说庞荻再嫁的前夜,王雱还曾找过赵颢私谈,要自己的好友许诺会一辈子善待她。而这首流传千古的《眼儿媚》正是写于庞荻再嫁之日。沉浸在幸福中的庞荻恐怕还不曾料到前夫在弥留之际,凭借着最后的一份清醒写下了所有对她的爱恋。
眼儿媚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我想,当王雱在离开人世间的一霎那,他最忘不了的也许就是庞获那双清澈如秋水般的眼睛。生命顷刻之间零落成泥,而那相思过了千百载,依然和枝头的丁香豆蔻一般新脆美好,一如当年。那是怎样的令人叹息又恍然若梦啊。
写到这里,自己有些心酸,真的很想知道,当已作他人妇的庞荻看到这阕词作何感想。只可惜,千年已过,梦未醒人已消瘦。最终也只能轻叹一声,天意弄人。时过境迁,后人只能对着那阙词,遥想着千年前那个多情男子的心绪:真的没有不爱你,只是如果到最后我的爱只会伤害你,那也许放手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了解这个故事以后,再回头看看《眼儿媚》这个词牌名,心情复杂,我只能说,那是带血的眉眼盈盈。
关于这个词牌,其实还有另一个说法。
据说这一词牌名出自北宋林逋的《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原名《眼眉儿》,
南宋有位才子左誉,姓左名誉,字与言,与柳永齐名。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云:“左与言,天台名士也。钱塘幕府,乐籍有名殊张秾者,色艺妙天下,君颇顾之。如“盈盈秋水”,“淡淡青山”,及“帏云剪水”,“滴粉搓酥”,皆为秾作。当时都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搓酥左与言”之对。”
左誉风流倜傥,是意气风发的江南才子,但上天给了他才气却没有给他英俊的容貌,左誉长得粗气且凶悍,外号“判官”,但他很丑却很温柔。
他还是钱塘幕府(杭州市政府秘书)时,与张秾相识相爱。张秾之母张芸是钱塘名妓,张秾“自承母业”,琴棋书画、诗词歌舞都十分出众,色艺冠一时,流连于风月场所中的左誉,一见她便惊为天人,从此对她一生倾心。
左誉流连于青楼,独用情于张秾,故而赢得张秾的芳心,两人情意缱绻。左誉作词以赠美人,“堆云剪水,滴粉搓酥”就是写对张秾的相思与倾慕的,时人称“以一语之工,倾倒一世”,将此句与柳三变之“杨柳岸、晓风残月”并提,于是有了“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搓酥左与言”之称。后人遂以“滴粉搓酥”形容女子浓艳的装饰。
后来张秾的声名越发响了;她尽管也很爱左誉,但她却终究被立有战功的大将张俊娶走为妾,并被改姓为章了。又由于张秾聪明能干,不仅色艺冠绝时人,就是在为张俊草拟文书等事上也能独当一面。这使得张大将不由大喜过望,他当即就向皇帝申请封爵,此后,张秾便被封为荣国夫人。而左誉当时却正在为升官寻不着门路而深深苦恼着,这样一来,他跟张秾的情缘自然就越发没戏了。
高宗绍兴年间,心情正处于苦闷深渊的左誉,一天独自去游观杭州西湖的青山秀水,但那本来魅力无穷的景致却勾不起他的兴致。正意兴阑珊回转身时,他冷不防发现大路上有一队马车迎面奔驰而来,看得出,那里头正稳坐着一位美人儿。霎时,她掀开了原本用来遮挡 灰尘和陌生人的绣帘,凝视着左誉笑上一笑,然后吟了一联:
如今试把菱花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左誉定睛一看,那不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心上人张秾吗?他当即便痴迷了。正待详细询问时,而张秾则已被车马载着飞驰而去,转眼之间便已没了踪影。
左誉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失落,他想想人生里的所谓欲念其实也无非只是如此空茫,并没有什么值得他太多的留恋。想到这里,他禁不住长叹一声,眼泪不觉就直刷刷地流淌下来。
于是,他不禁写了首《眼儿媚》以发泄心中这深沉感慨道: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写罢此词,左誉百感交集,想起前尘往事,他深感情爱如镜中月水中花。旧爱已去,心如止水,于是情痴左誉“弃官为浮屠”,拂衣出家,在晨钟暮鼓中了此残生。
《眼儿媚》便是谓张秾风姿妩媚也。
左誉词,有“斜月小阑干”句,名《小阑干》;
韩淲词,有“东风拂槛露犹寒”句,名《东风寒》;
陆游词名《秋波媚》。
24、武陵春
《武陵春》,词牌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取唐人诗“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陵春"为词名。又称为《武林春》、《花想容》。
说其实到《武陵春》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读书得时候《桃花源记》可是通篇都得背的,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大概都已经邮寄回语文老师那了,不过“桃花源”的故事应该还是牢记于心吧。
武陵是地名,《水经注·沅水》记汉高祖二年(前205年)设置武陵郡,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
“武陵郡”之名取之于《左传》与《诗经》,始于汉初,后改“义陵郡”’,东汉时复称“武陵郡”。《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武陵,汉置,后汉省,三国魏复置,南朝梁省,唐又置,寻省,故城在今湖北竹溪县东。”
【梁刘昭注《先贤传》:“晋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遂得见全,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注:高平为陵,’于是改名焉。”】
武陵因“桃花源”而出名,而桃源,则是竹溪县东南一个地名。历代写“武陵”的诗文,基本上是写桃花源,标题却写的“武陵”,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
首先为“武陵桃花源”传名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栩栩如生,因而“武陵桃花源”声名鹊起。累代文人以此为题材创造出许许多多美好的传说,甚至踏遍武陵山水,试图寻找出一条真正的通往“桃花源”仙境的道路。陶渊明信手拈来的一个传说,到最后却成了一个信仰,后人竞相痴痴寻觅着这样一个超尘脱俗的世外桃源,文人骚客前来游赏、题咏桃花源的诗文、楹联与碑刻不计其数。
其中便有曲子词大家毛滂。毛滂根据当地流传的曲调,做了一曲武林春,写出他寻找桃花源的际遇和感想,后来便作为曲子词形式传留了下来:
武陵春
风过冰檐环佩响,宿雾在华茵。
剩落瑶花衬月明。嫌怕有纤尘。
凤口衔灯金炫转,人醉觉寒轻。
但得清光解照人。不负五更春。
这个词牌有不少人填,最著名的自然要数李清照的《武陵春》。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时年53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调以毛滂词为正体,李清照之添字,皆变格也。)
呃,讲完了。果然没有风花雪月我就扒不出名堂,汗颜。
25、撷芳词
《撷芳词》,又名《钗头凤》。一提到《钗头凤》大家都能够想到陆游。老实说,要不要扒这个词牌楼主也很矛盾,毕竟,关于陆游与唐婉那点子破事早被人扒烂了。
《古今词话》载,宋徽宗政和年间,京都有一妓女,嫁给禁中伶官,常常得以入宫,顺便教习宫中艺伎歌舞。其间她也学得《撷芳词》调一首,因爱其调,又爱其词,便将《撷芳词》授予勾栏院妓女,自此《撷芳词》流传至民间。
撷芳词
风摇荡,雨濛茸。
翠条柔弱花头重。
春衫窄,香肌湿。
记得年时,共伊曾摘。
都如梦,何曾共。
可怜孤似钗头凤。
关山隔,晚云碧。
燕儿来也,又无消息。
据传《撷芳词》得名于宫苑撷芳园,作者众说不一。记载中大多列为“无名氏”,只《全唐五代词》中认为是鬼仙所作。宋高宗时张焘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期间,这首《撷芳词》盛传蜀中,不过在传唱时作了一点变化。上阙末尾添加了“忆,忆.忆”三字,下阕末尾添加了“得,得,得”三字。遂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撷芳词》。
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有位姓沈的绅士建有一座园林,名沈园。园内建有楼台亭阁,假山池塘,环境优美,所以文人墨客常来游览,赋诗作画。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史书载,陆游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婚事。19岁时在故乡山阴(今绍兴)与唐婉成婚。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
可惜好久不长,因陆游与唐婉沉醉于两人世界中,无心功名。陆游的母亲唐氏认为唐婉阻碍了儿子的前途,因而非常不喜欢这个儿媳,不断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后来,陆母请无量庵的尼姑妙因为儿子、儿媳卜算命运。妙因煞有介事道:“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
陆母以此为借口,,强令陆游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她就与唐婉同归于尽。
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却又悄悄赁了一幢楼房让唐住,然后去跟她幽会。
可惜,纸终究保不住火。陆母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埋头苦读。三年后,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只可惜,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
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
此时的唐婉,已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半饷,唐婉才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和丈夫赵士程说起了她跟陆游的旧事。赵士程宽厚重情的读书人,遂派人给陆送去一份酒肴。
面对送来的酒肴,陆游回想起自己这如梦一般的爱情婚姻生活,顿时百感交集而又怅惘久之。因这沉痛心情的驱使,陆不禁在墙壁上填写了一阕《钗头凤》词: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 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 莫!
写罢此词,陆游黯然离去。
沈园相会不久,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
次年,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伤心欲绝,含泪和了一阙《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意缄心事,独语斜难。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回家后,唐婉竟因这次邂逅便郁郁寡欢,不久便愁怨而死。。获悉这一事的陆游,心中的内疚感一直没能消退。他在隐居鉴湖三山时,几乎每年都要进城到禹迹寺凭吊唐氏。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是陆游据《撷芳词》改易而成。因《撷芳词》中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所谓钗头凤,就是刻有鸟形花纹图案的钗,也就是凤凰步摇钗。大概陆游在沈园见到唐婉时,她头上别了一只钗,使陆游想起他俩的订婚信物凤钗,进而想起了《撷芳词》里“可怜孤似钗头凤”的句子:那些都是梦吧,你我何曾有过那些幸福的时刻?要不你看现在,孑然一身的我就像是钗上那只孤单的凤凰。于是题了一首《撷芳词》,题目就是“钗头凤”。因此后人也把“钗头凤”也作为《撷芳词》的调名了。
陆游因《撷芳词》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取“钗头凤”为题作词,后人将《撷芳词》改名为《钗头凤》。
宋吕渭老《惜分钗·撷芳词》,《填词名解》云:“《惜分钗》 :太真住蓬莱仙山,见蜀道干杨通幽,问:‘皇帝安否?’取旧赐金钗钿合,拆其半,授之曰:‘为我谢太上皇,谨献是物,寻旧好也。’词名取此。”
宋程垓《折红英》,按律即《撷芳词》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南渡初,有士人尝於钱塘江涨桥为狭邪之游,因赋玉珑璁云:‘城南路,桥南树。玉钩帘卷横香雾。新相识,旧相识。浅颦低笑,嫩红轻碧。惜、惜、惜。 刘郎去,阮郎住。为云为雨朝还暮。争相忆,空相忆。露荷心性,柳花踪迹。得、得、得。’後士人去为北游,陷而不返,其友人作诗寄之,附以龙涎香云:‘江涨桥连花发时,故人曾此著征衣。请君莫唱桥南曲,花已飘零人不归。’士人得诗,酬寄云:‘认得吴家心字香。玉窗春梦紫罗囊。馀熏未歇人何许,洗破征衣更断肠。”按《玉珑璁》调即是《撷芳词》,调名得于苏轼《和壶中九华诗韵》诗“赖有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句。
宋赵汝茪《摘红英》,按律即《撷芳词》
宋曾觌有词名《清商怨》,按律即《撷芳词》(注:《清商怨》本身也是一个词调名。)
下面是楼主对陆游的碎碎念!
因为一阕《钗头凤》,陆游得了个“情痴”的美名,楼主非常郁闷,陆游同学真的有那么爱唐婉吗?我看不尽然。
听从陆母的话休了唐婉,我们当他性格懦弱,不敢违抗母命原谅他。
但是呢,我们知道,唐婉死的时候,陆游大概三十五,陆游自己呢,活到八十五岁。试问,你爱的人因你而死,你居然还可以心安理得的活到天年,这样正常吗?一般不是应该郁郁寡欢,过不了几年就赴黄泉吗?
另外,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我们后人判断古人最喜欢哪个女人除了看他给那个女人写了多少情书之外,另一方面就是看他们生了多少个小孩。就比如史传十三阿哥最喜欢他的大老婆,不就是因为他们俩生了一堆小孩嘛。而陆游和他的后妻王氏生了六个孩子,足以证明他们俩感情其实不坏。
这两方面结合一下,他居然还可以得个“情痴”的名号,楼主真是无语凝噎!
26、唐多令
《唐多令》是个生僻的词调,罕有人填,始于何时现今已不可考。我们见到最早的是刘过的《唐多令》,因了刘过的那阕词,才有了“楚人能歌者竞唱之”的盛况。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复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昆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
刘过青年时代,读书论兵,好言盛衰之变,骨血里的自我期许甚高。参加过四次科考,但四举无成,十年不调。不过他功名心甚强,终身寻求进身之阶,以至于在绍熙五年(1194),上演了震惊朝野的“白衣伏阙”之事。孝宗禅让光宗之后,两宫失和,父病危,子不探。一时间朝野惶惶,人心浮动。此时,刘过以一介布衣,黑帽白袍,伏阙痛哭,上书请光宗过宫探望,朝野哗然。刘过也因此“声重一时”。但是,光宗并没有接受他的意见,还勒令他离京归乡。
宋宁宗嘉泰年间,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手下有朱熹、张栻为仓宪使。落魄江湖的刘过想谒见这位词坛泰斗,却不得其门而入,朱熹与张栻为他出谋划策,说:“辛公某日要举行宴会,在后园开筵。你可以直接过来,如果守门人不放,你就大声喧呼,必然得到进来的机会。”刘过依言而行,果然在门外喧哗不止,辛弃疾问:“怎么回事?”侍从告诉他是刘过无礼闯门,辛弃疾十分恼怒,朱、张二人劝解说:“刘改之也算是以个豪杰人物,能诗善赋,便试着让他进来看看又何妨?”于是放了刘过入门,来到席前,但长揖为礼。辛弃疾问他:“能做诗么?”刘过道:“能!”其时厨下刚刚进了一道用羊腰子做成的羹,辛弃疾就以此为题,命他赋诗。刘过满不在乎,先提要求道:“天气甚寒,请赐一杯 酒。”饮酒既罢,又请辛弃疾限韵——看到这样好整以暇的风度,辛弃疾的怒气不知不觉间消失了,也许想到自己也有过这样疏狂意气的时候,难免有惺惺相惜之念吧!他看见刘过饮酒的时候,也不知是因为天气寒冷,还是心里究竟有所不安惶恐,杯中的酒水竟泼洒出来流到衣襟之上,于是限他以“流” 字为韵。刘过应声吟道:“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尊俎伴风流。”这首七绝开头用了两个与羊有关的典故,“管城子” 是笔,古人常以羊毫制毛笔;“烂首”一句指汉代封爵滥赏,童谣讽刺说:“ 烂羊头,关内侯。”刘过于不假思索之间就口占诗成,扣合眼前实景,语意双关,既是用典,又带有对世情的嘲讽之意。这样的捷才正投合辛弃疾的脾胃,使他不由得大喜而笑,立刻请刘过上座,便将这道羹分给他共同品尝。席散后又给予丰厚的馈赠,两人就此定交。
这段刘过闯席的故事载于蒋子正的《山房随笔》,真假未知。不过,刘过的好友岳飞之孙岳珂在《桯史》卷二中记载刘过与辛弃疾相会:宁宗嘉泰癸亥岁(1203年),刘过在中都,辛弃疾在浙东任安抚使兼知绍兴府时,闻得刘过诗名就派人去请他。而刘过正在干谒其他官员,不能赴约,就写了一封信交给使者,并仿傚辛体填了一首《沁园春》,且注明“寄稼轩承旨”: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笠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东西水;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因了这首雄放豪迈的词,辛弃疾对刘过大加赞赏。并再次派人相邀,终成莫逆。
词中的香山居士即白居易,林和靖即林逋、坡仙即苏东坡,都早已成为古人。本来刘过是干谒其他官员不能赴约,却在词中说是因为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挽留在杭州。颇似一出错乱时空的情景喜剧,词笔谐谑而又豪爽,学足了稼轩体,“下笔便逼真”。刘过平生也以此词自负,在西园的一次招待酒会上,刘过摇头晃脑咏诵这首词。捻着胡须,面有得色。当时,岳珂也在场,就开玩笑说:“词句固佳,然恨无刀圭药,疗君白日见鬼证耳!”,座中哄堂大笑。这个貌似更靠谱点吧,毕竟两人认识。
刘过的爱国词篇,深得稼轩的神髓,多为豪爽奔放、淋漓痛快之作。故后世词评,都认为刘辛风格相同,刘学于辛。黄昇庵《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说:“改之,稼轩 之客,其词多壮语,盖学稼轩者也。”吴梅《词学通论》则十分坦率地说:“ 改之词学幼安,而横放杰出,尤较幼安过之。”自宋以来,论及刘过之词,无不述及辛弃疾,可谓“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刘过漫游到武昌。八月五号,与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在安远楼小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他作一首词。刘过二十年后重过安远楼,登高遥望,不胜感慨,触景生情,当场创作了这阕《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南楼即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建于淳熙十三年(1186)。】
一去不返的少年时光,日益颓败的国家形势,莫不使人百感丛生,潸然泪下。刘过此作,也就成为这个词调的招牌作品,压卷之作。
宋周密因刘过词有“二十年重过南楼”句,易名《南楼令》
元张翥词,有“花下钿箜篌”句,名《箜篌曲》
宋辛弃疾改为《糖多令》,却不知为何
最被大家知晓的自然是林妹妹的《唐多令》,毕竟《红楼梦》在那站着:
唐多令·咏絮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呃,这幅图又像小学课本上的,唉~~想找一副符合意境的图真是难啊
27、一枝春
这个词牌,楼主扒得有些心虚,因为楼主对它也只了解点皮毛。扒不出筋骨,童鞋们别见怪。
一枝春指梅花。典出陆凯寄梅事。
南朝刘宋时,有两位著名的文士,一个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另一个是诗人陆凯,他们两人情趣相投,常在一起撰文赋诗,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陆凯居江南时,范晔随檀道济北征,兵入长安。他们二人远隔千里,很长时间没有见面,彼此都想念着对方。岁暮年初之际,岭梅怒放,陆凯立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想着此时北方花信尚早,恰又碰上北去的驿使。于是陆凯从江南把一枝梅花寄到长安范晔那里,赠咏梅诗一首,表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中写道: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我折取一枝梅花,让驿使捎到北方,交给你这住在长安的老友;江南本无什么可寄,姑且送给你这枝梅花作为纪念吧!
梅开无需多,只要一枝便已占天下之春。“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已然来临,试想,把南国的春带向北国,这该叫友人感到多么温暖。
此后,赠梅成了寄意春天的问候。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记载:“陆凯自江南,以悔花一枝寄长安与范晔,赠以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陇”,陇山,天水附近,古代将这里以东渭河流域连称为关陇。“陇头人”还借指远别乡关的征人戍客。)
后诗文中常见的“陆凯寄梅”等用典均本此而来,所言即指陆凯寄梅给好友范晔这件事,表示人对远在他乡异域的朋友的问讯及其思念之情。
不过,赠梅一事却不是始于此,而是古越的民俗。
刘向《说苑》记述:春秋时越国使节诸发出使梁国,晋见梁王时,他手执一枝梅花作为见面礼以致问候。可是梁王的臣属韩子却不理解,以为“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是种轻漫的行为。此事与后世诗文中所引用的典故的用义迥然不同,了解下就算了。
《一枝春》作为词牌名,始于杨缵,其自度曲,吟咏守岁之词。杨缵,字继翁,严陵人,居钱塘。宁宗杨后兄次山之孙。号守斋,又号紫霞翁。好古博雅,善琴,有紫霞洞谱。时作墨竹。
一枝春·除夕
竹爆惊春,竞喧填、夜起千门箫鼓。
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
停杯未举。
奈刚要、送年新句。
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
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
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
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
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28、水调歌头
《水调》,乃唐人大曲,凡大曲必有歌头,《水调歌头》乃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也。
调创始于隋唐间,《隋唐嘉话》载:“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
隋大业元年八月,刚刚挖好的大运河上,一只浩大的船队徐徐而至。隋炀帝正站在船头欣赏着千里堤路和盛大的船队。
春风绿过江南,岸边,翰林学士虞世基出主意栽下的翠柳,早已青枝绿叶如同柳巷一般,清阴覆地,碧影参天,风过袅袅生凉,月上离离泻影。所乘坐的龙舟,由一千零八十个殿脚女用青丝绦绳牵引前进。众殿脚女从绿柳丛中行过,绛绍彩袖,翩翩跹跹。(殿脚女,牵挽龙舟的女子。)
殿脚女中有一个女子,生得十分俊俏,腰肢柔媚,体态风流,雪肤月貌,纯漆点瞳。隋炀帝偶然一见,为之大惊:“这女子娇柔秀丽,西子王嫱之美,如何杂在此间?古人云:秀色可餐。今此女岂不堪下酒耶!”
妃子袁宝儿在旁边凑趣说:“这女子果然与众不同,万岁赏鉴不差。”萧后也道:“陛下且不要忙,远望虽然有态,不知近面何如,何不宣他上船来看?”
炀帝遂叫内相去宣,顷刻宣到面前。炀帝起初远望,不过见她风流袅娜的态度,等走到面前,仔细端详,只见她画了一双长黛,就如新月一般,更觉明眸皓齿,黑白分明。一种芳香,直从骨髓中透出。炀帝看见,喜出望外,炀帝便问她:“你是何处人?叫甚名字?”那女子羞涩涩的答道:“贱妾乃宁陵人,姓吴,小字绛仙。”炀帝又问道:“今年十几岁了?”绛仙答道:“十七岁了。”炀帝道:“正在妙龄。”接着问道:“何人引荐与孤来做殿脚女,心中可否愿意?”听到此言,吴绛仙愁云上眉,顿时秋水降露,脸含忿色。双膝跪下:“万岁,民女不敢说啊。”炀帝诧异,说道:“难道有什么隐情不成,但说无妨,孤为你做主,赦你无罪。”
这一番话,引出了当时一件惊天的大案,只教世人传流至今。也就是历史上麻叔谋吃人事件 。
事情是这样的,负责开挖此次运河工程的总负责人叫做麻叔谋,当时职务叫做开河督护,乃是个心狠毒辣的贪官,他借开河征地之机,广挖古墓,比如张良墓啊、宋襄公墓啊,他见一个挖一个,发了很多横财,但他到达宁陵后却得病不能走了,也可能是心虚的原因吧,老是梦到挖过的古墓里的幽灵来找他讨债,那时候的人都很迷信,这一寻思,病情就更加严重了,卧床不起,满身疼痛难忍。隋炀帝派遣太医来给他看病,太医给他开的药方是用肥嫩羊加草药吃,不久就好了。从此后,麻叔谋怕犯病,便每天杀羊羔,加杏酪五味蒸熟,并取名为“合酥脔”。谁知这一吃,竟像吸大麻一样地吃上了瘾,每顿没有这道菜就吃不下饭。这一来,名声就传了出去,当地的官僚争着进贡给他献来羊羔。吃羊羔,对于荒淫的官僚自然算不了什么,但却偏偏引出了一段荒唐与残忍的故事。
宁陵下马村有个叫做叫陶榔儿的人,家中很有钱,兄弟5人十分凶悍,应该算得上地方一霸。说来也巧,挖河工程路线正好要经过他们家的祖坟。虽然他们横行乡里无人敢惹,但皇帝和官家他们是惹不起的。他们害怕坏了自家的风水,不肯搬离。于是想到了麻叔谋的这个嗜好,便寻思着做开了名堂。他认为,只是晋献羊羔还不足以买通麻叔谋,那谁都可以献啊。他挖空心思的想起,婴儿的肉比羊羔更细腻,更上口味,久吃还可以成瘾。所以,他就偷了一个四岁的男童,去掉头和脚,蒸熟后献给麻叔谋。按照书中所写,说是“咀嚼香美,迥异于羊羔”,麻叔谋“爱慕不已,召见榔儿”,别有用心的陶榔儿,故意装着醉酒,而告诉他真话:“刚吃的不是羊羔,而是婴儿,将军觉得口味如何啊?”生性残忍的麻叔谋并没有感到惊奇和害怕,因为实在是太好吃了,不但没有责备他,反倒赏赐给黄金十两,并嘱咐他多多献上这样的美味,把河道自然也就绕开了他家的墓地。而陶榔儿呢,以后也就源源不断地盗去婴儿供麻叔谋服用,从此,这里便经常有儿童失踪。
而麻叔谋第一个吃的孩子就是吴绛仙的小弟弟。吴绛仙父母查到线索后,找到陶榔儿去论理,可这老实厚道的民间乐师哪里是这些恶霸的对手啊,一言不合,就被打出门外。他们又去县里告状,可县官又怎敢惹钦差大人?他怕惹起麻叔谋的不快,便加个不守法度诬告乡绅钦差之罪,收监去做了苦役。陶榔儿还想强霸吴绛仙,她只好跑了出来,遇到了征殿脚女的官差,便糊里糊涂被抓了来,就这样做了炀帝龙船的殿脚女。
炀帝听完大怒,世界上竟有如此恶人恶事,这还了得,马上传旨中书令令狐达前去查实处理。后来果然如吴绛仙所诉。麻叔谋、陶榔儿危害乡里,众人告发,就与现在很多人上访一样,经炀帝亲笔御旨,以“食人之子,受人之金,谴贼盗宝,擅易河道”四大罪将麻叔谋处以极刑,斩为三段。恶霸陶家五兄弟等受鞭刑死。而民间也留下了那首童谣“杨树叶,哗啦啦,小孩儿睡觉找妈妈。乖乖宝贝儿你睡吧,麻胡子来了我打他!”
炀帝本是千古风流皇帝,不但文才出众,对乐理更是深有研究。当听到吴绛仙说是民间乐师之女,愈加兴趣。命人取来秦筝,听吴绛仙弹奏一曲《汉宫秋月》,只见绛仙纤手拨弦,将个《汉宫秋月》弹弄的缠绵哀怨,如泣如诉,将汉宫幽女悲郁的愁绪表达的淋林尽致……
一番演奏,将那风流才子皇帝听得如醉如痴,半晌说不出话来。乐曲完毕,他连声叫好,又说道:“孤家昨夜无眠,刚作一曲《水调》方欲传王令言演奏,却遇卿家,来,来,待孤稍微修改,与你奏演。”原来炀帝夜来激动,信手作一曲子,刚听到吴绛仙拨出那悲愤之音,深受启发,去修改曲子了。当时民间早有《水调子》曲子,但不规范,属于老百姓信口唱的小曲。由于激动,他将听到的《水调子》做一番改良,成一首大曲《水调歌》。
片刻,吴绛仙接过炀帝的曲谱,纤手十三弦,轻轻拨动,接着伴歌应声而起:“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此乃隋炀帝所作之《无题》诗。
许是对麻叔谋吃人的故事心有感触,一曲《水调歌》忧伤悲戚。据说,隋炀帝巡幸扬州,带去了许多乐师。其中,有一位名叫王令言的乐师,当他听到此曲,感觉凄哀之下没有回婉之音,去则无回,曰为不吉之声,预测隋炀帝肯定会死在江南。
【《乐苑》:“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制,曲成,奏之声韵怨切。王令言闻而谓其弟子曰:‘但有去声,而无回韵,帝不还矣。’后竟如其言。”】
我们熟悉的词牌《水调歌头》,便是截取《水调歌》之曲首部分“另倚新声”而成。
《水调歌头》作为词牌最早见于北宋苏舜钦,他号称苏学士,性格豪放张扬,自视很高,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后因政见不同,受排挤乃至遭诬陷,年纪不大罢居苏州,建了后来那个著名的沧浪亭,意取屈原《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水调歌头·沧浪亭
<北宋·苏舜钦>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一个慷慨、豪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即使寄情山水,表露微婉古淡、含蓄深远的意境也总是带了忧愤和不甘。范蠡归隐,张翰回乡哪一个是出自心甘情愿,不过是入世不能,退隐也不宁罢了。
《水调歌头》后代佳作甚多,最著名的自然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了,《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毛滂词,名《元会曲》
张榘词,名《凯歌》。
29、 相见欢
据《白香词谱》考证:本调始于唐,原是唐教坊曲名,正名《相见欢》,调名本义及源流已无考。
唐代音乐非常发达,唐宫里面有二个管音乐的部门,一是太常寺,二是教坊。大乐署是太常寺八署之一,唐十部乐就录隶于大乐署。唐曲分大曲、次曲、小曲,太常为政府官署,主郊庙,所用的音乐多为大曲,但大曲结构复杂、遍数繁多,每每多至数十遍。唐玄宗喜好民间音乐,为了不受太常礼乐制度的约束,于是在开元二年另设内外教坊,内在蓬莱宫侧,外又分两所,右为光宅坊,左为长乐坊,右善歌,左善舞,利用教坊将俗乐引入宫廷。因而唐教坊曲许多都是源于民间音乐,《相见欢》应该是这个时候引入至教坊曲的。
由乐曲转为词调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词调与曲调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人依谱填词。唐曲中的大曲,结构复杂,不便于填词传唱,故只盛于宫廷。民间引进的音乐多为杂曲小唱,便于填词,也便于传唱,也为后来的词这种文学体裁夯实了基础。
最先把《相见欢》从教坊曲转为词调的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治国无能,却极精音律。李煜用这个词牌名填词时已在归宋之后。二年的囚徒生活,李煜这个亡国之君,深感亡国之痛。忆起往昔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怆然泪下,但一切都不复存在。于是,写下一首凄惋的《相见欢》:
相见欢·秋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大有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
作品往往折射着作者本人的经验体悟和身世感发,李煜词中所表现的情感哀伤深挚,莫不是字字见血,有如血泪凝铸而成。顾王国维言:“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李煜被太宗赐鸩毒杀后,他的词也从囚所流传出来。因词写得非常真挚,艺术感染力非常强,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于是成了不少人仿效的作品,也就成了特定的词调了,随后也出现了各种别名。
因李煜所作题目是“秋闺”,词中又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句,后人也用《秋夜月》作为《相见欢》的别名。
李煜的《相见欢》,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词苑丛谈》云:“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最为凄惋,词曰:‘无言独上西楼’云云。”。由此可见《乌夜啼》也是《相见欢》的别名。(《乌夜啼》本身也是一个词调名)
因李煜词起句为“无言独上西楼”,故名《上西楼》
李煜词有“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句宋蔡伸词易此名为《西楼子》。
宋张辑《相见欢》因下阙结句有“惟有渔竿明月上瓜州”句,故后人取名《月上瓜州 》。
金元好问《古乌夜啼·玉簪》,按律即是《相见欢》
宋康仲伯《忆真妃·相见欢》,按律即是《相见欢》
个人更喜欢另一首: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30、踏莎行
明杨慎《词品》谓调名取唐韩翊诗“踏莎行草过春溪”句。但翻阅各诗集却为发现韩翊有此诗句,唯有《全唐诗》第348卷第036首载唐代诗人陈羽一首《过栎阳山谿》有此诗句:
过栎阳山谿
<唐·陈羽>
众草穿沙芳色齐,蹋莎行草过春溪。
闲云相引上山去,人到山头云却低。
(注:蹋字亦作“踏”)
由此可知是取陈羽诗的“踏莎行”三字冠以词名的。
《踏莎行》作为词调是寇准的自度曲,咏的是暮春时节,莎草离披,践踏寻芳之事。所谓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自己谱写新的曲调。《湘山野录》记载说:“莱公(寇准)在早春季节宴请客人,自撰乐府词,让乐工演唱。”可见寇准通音律,能自己填词作曲。另外《踏莎行》的“行”,是指步行之“行”,而非与乐府歌行之“行”。
《宋史》载,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进士。淳化五年(994)为参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赏识。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辽立澶渊之盟,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不久,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莱国公。后又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宋仁宗天圣元年病死于雷州,谥号忠愍。
说起寇准大家免不了想起葛优那个光头以及那部电视剧《寇老西儿》。老实说,楼主对于称寇准为寇老西儿表示很奇怪,老西儿是对山西人的戏称,寇准明明是陕西人,到底是谁在讹传?
寇准不仅是位功勋彪炳的政治家,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晚唐体”诗人的代表,诗风对“晚唐体”有所突破。不过,楼主对他不太喜欢,看了关于他的野史,觉得他那人忠臣是忠臣,但是,不知变通,自以为是,说话刻薄,得理不饶人。说话刻薄不饶人在“溜须”一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丁谓,苏州人,也就是“拍马溜须”中溜须的主角。
当时他任参知政事——主管监察和人事的副宰相。因为他一直得到宰相(当时的官名叫同平章事)寇准的提拔和推荐,又给人家当副手,所以时时陪小心,处处想讨好。某次宴会上,大臣丁谓见汤水弄脏了他的胡须,就帮他擦干净。寇准却不领情,还公然嘲笑道:“你这参政也是国家大臣,竟为长官溜须,哼哼!”搞得丁谓一时下不了台,从此结下梁子。
好吧,丁谓确实不是什么好鸟,但是寇准的处事方式,我只能说:你下半辈子被人害得这么惨,实在是纯属活该!
另一个著名的武将曹利用也被他逼成了敌人。因曹利用在“澶渊之盟”中立过功,受到真宗赵恒的重用,进入枢密院作了寇准的副手,但寇准老是嫌弃他文化不高,只要曹利用对政事提出不同意见,就会遭到寇准当众大声喝斥:“一介武夫,懂什么国家大事?”而寇准喜欢饮酒作乐,也经常强迫同事与他同醉,曹利用不肯多喝酒。寇准大怒,骂骂咧咧道:“不过一介武夫,敢尔耶?”曹利用也是性子刚烈之人,再也受不得这等鸟气,厉声回驳:“皇上安排我在枢密院,相公却诬蔑为一介武夫。好,明日一早,我跟相公在皇上面前辩个明白!”两人闹得极僵。
宋真宗赵恒晚年多病,无暇来调停这种“办公室矛盾”,而太子赵祯年幼,朝中大事,均由皇后刘娥主持。寇准当年就反对立卖唱出身的刘娥为皇后,现在,自然没好果子吃。皇后与丁谓联合,栽他个“企图搞太子监国”的罪名,罢了寇准相位,然后提拔丁谓为相。丁谓就联合曹利用,借着周怀政事败被诛之事,打着刘娥的名号,把寇准一贬再贬,恨不得把他往死里整。
然而,寇准并没有体会到是自己言行不检惹的祸。他在贬谪道州司马、再贬雷州司户参军时,悲愤难抑,百姓围观送行,马亦复踖蹙不行。寇准狠狠地挥鞭打马,喝道:“皇令在此,我都不敢逗留,你还敢不走?”马于是跑起来。寇准流着泪,对送行的同事道:“你们有机会问问丁谓,我到底负了他什么事,他竟恨不得整死我!”再后来,丁谓也被贬谪到海南,经过道州时,有人谈起寇准的话。丁谓还愣了愣,叹道:“对他不满的人太多了,岂独我一人!”
不过他也有让楼主觉得可爱的时候,据说寇准对自己晚年的不幸遭遇愤愤不平,曾在某寺庙前插下几支竹笋,发誓道:“我寇准一生,如有负朝廷,此竹必不生;若不负国家,此枯竹当再生。”这事楼主初看的时候笑到打跌,觉得这老头忒逗。听说后来枯竹茂盛生长,也算是给了他些许安慰。
寇准创作的《踏莎行》与一歌妓有一则民间传说。
寇准在第二次被罢官,先被贬成道州司马,替长史管理一些府衙的事物,其实是个闲职。后来又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宋朝各州设司户参军,掌握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也就是一差役。从一个决策国家大事的宰相被贬成这样一个小卒,寇准意志消沉,整天沉迷于诗词歌舞酒色之中,他当时迷上了一种叫做“柘枝舞”的舞蹈,这个舞种起于西域,流行于唐朝。跳舞的时候用鼓伴奏,到了宋代的时候,舞风有了一定的变化,就是跳舞的人数增多,有说是二十四人的,有说是四十人的。是一种群舞,气势非凡,场面宏大,且舞曲热烈急速。
初春后的一天上午,寇准携了他最喜欢的小妾茜桃去踏春,来到了一个青萍草地,看到了很多人在跳这个“柘枝舞”,寇准痴迷,一时技痒,也就拉着茜桃上去跳了。寇准当时被称做“拓枝癫”,可见其沉迷拓枝舞的程度。
跳着跳着,他突然听到了一阵清脆悦耳的响铃,一找,是位姑娘手腕上配戴的金铃在摇晃,她人也如一阵风样地旋转着。婀娜俏丽的容颜配上艳丽的长裙,小巧的锦靴,珠链玲珑,舞袖飘举。随着伴奏的乐声和鼓声,她时而轻盈柔软,时而刚健明快。舞到急处,如一团飘扬的飞雪,眼前仿佛有无数的人影在舞动,彩云一般的罗衫如花瓣儿片片绽放。舒缓处,她眼波流转,曼妙含情。突然,一阵紧过一阵的鼓声又起,她如一枝越转越快的牡丹花,飘到寇大人的面前来与他对舞,鼓声骤停,满堂喝彩,把寇准高兴的魂魄飘然。
一般来说,官妓在宴席上献艺之后,一般都会得到主人的“花红”(注:旧时风俗,插金花披红绸是表示喜庆的意思,名为“花红”。后来,在喜庆时赏给仆役的钱物也叫“花红”。后来凡是“犒赏”及“奖金”都称“花红”不一定在喜庆的时候了。)
寇准一时高兴,就上了一匹绢的钱,当时市价是850文。侍妾茜桃出身贫苦,目睹寇准奢侈豪阔的生活,心里很不高兴,歌妓们扭扭屁股扭扭腰,张口一支歌就可以轻松得到,殊不知织女寒窗织布多辛苦,寇准这般阔手是过于破费,于是写了《呈寇公》二首劝之:
其一: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寒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其二:
风动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
腊天苦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寇准见了茜桃的诗,不以为然,并和了一首诗: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
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尊前听艳歌。
茜桃见寇准并没有知过之意,一生气转身就走了。寇准在朝中可是刚直、脾气暴烈的人,他就更不高兴了。不过他又想:“踏青本是取乐来了,怎么如此不快呢?”看着眼前的溪水、芳草,他想起了唐人“踏莎行草过春溪”的诗句来。于是,他马上作词一首,自己唱了起来: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春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如此,便有了词牌《踏莎行》。
贺铸《踏莎行》有“谁调清管度新声,有人高卧平阳坞”句,故易名《平阳兴》
贺铸《江南曲》,按律即《踏莎行》,因词有“不辞寸断九回肠, 殷勤更唱江南曲”句,因易名《江南曲》。
贺铸《芳心苦》,按律即《踏莎行》,因词有“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句,因名《芳心苦》
贺铸《芳洲泊》,按律即《踏莎行》,因词有“兰桡明夜芳洲泊”句,因名《芳洲泊》
贺铸以《踏莎行》调作《江南曲》,因词中有“紫箫闲捻度新声”句,故名《度新声》
贺铸《踏莎行》上阙结句为“微云度汉思牛女”,故名《思牛女》(原词已缺失七字)
宋赵长卿有词名《柳长春》,按律即《踏莎行》
贺铸《踏莎行》上阙有“年年有子惜馀春”句,易名为《惜馀春》
宋曹冠有词名《喜朝天》,共两首,两首词的谱都是《踏莎行》的谱,由此可见《喜朝天》即是《踏莎行》
还有一堆别名,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个人最喜欢欧阳修的《踏莎行》,虽然韵律不咋地。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31、南歌子
《南歌子》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曲调名源于汉张衡的《南都赋》。
《南都赋》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歌舞描述:“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翩绵绵其若绝,眩将坠而复举。翘遥迁延,蹩{薛足}蹁跹。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弹筝吹笙更为新声。”因“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唐教坊取以为曲调名。隋唐以來,曲多称“子”,因此,曲调调名《南歌子》。据万氏《词律》注:“歌又作柯”。所以曲调转为词调名时又名《南柯子》。毛先舒《词学全书》亦有“《南歌子》题,采于淳于棼事,一名《南柯子》”这一说法,却有些望文生义的嫌疑。
《南歌子》作为唐教坊舞曲,在玄宗开元以前就有了。唐代的《清商乐》,有“吴音”、“西声”、“南歌”等地域之分。开始都是一些五言四句诗,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五言绝句类似。这些五言诗唐代非常流行,常常被用来作饮筵行令间的著辞,并配以小舞、短歌。如《全唐诗》裴諴《南歌子词》三首:
不是厨中丳,争知炙里心。
井边银钏落,展转恨还深。
不信长相忆,抬头问取天。
风吹荷叶动,无夜不摇莲。
簳蜡为红烛,情知不自由。
细丝斜结网,争奈眼相钩。
也有七言四句诗,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七言绝句类似。如《全唐诗》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一作添声杨柳枝辞):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敦煌卷子内有舞谱二种,可惜均为残卷。敦煌曲中有《南歌子》词,有双调,也有单调,多咏故事。如敦煌曲中的《南歌子·夫妻问答》:
南歌子·夫妻问答(夫问词)
斜影朱帘立,情事共谁亲?
分明脸上指痕新。
罗帯同心谁绾?甚人踏破裙?
蝉鬓因何乱,金钗为甚分。
红妆泣泪忆何人,分明殿前直说,莫沉吟。
南歌子·夫妻问答(妻答词)
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
梦中面上指痕新。
罗帯同心自绾,被狲儿踏破裙。
蝉鬓朱帘乱,金钗旧股分。
红妆垂泪哭郎君,妾似南山松柏,无心恋别人。
这两首《南歌子·夫妻问答》是歌舞戏脚本中的歌词,现在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这些民间剧种。这些曲调虽然曲调名一样,但歌词的字数并不一定相同,应该是人们在表演过程中,为增加剧中的艺术感染程度而增加的唱词,这些唱词多为衬词。现在流行在粤西地方的傀儡戏,依然保留着这些唱法。
敦煌曲子词多为“齐言体”,也有温庭筠的“杂言体”,二者同时并行。(长短句式为杂言体,对偶性句式为齐言体。)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云:“《南歌子》在晚唐为单片二十三字之调,有温庭筠词七首在,可信为‘真的,原始的调子’也,敦煌曲恣肆于衬字,遂较多六字”,“寝假而成别体矣”。此说较可信。
《南歌子》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始于温庭筠。所作“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为现存最早的《南歌子》,是以被词家当做正体。双调平韵最早见于五代毛熙震,双调仄韵见宋石孝友《金谷遗音》。 另有五十四字、五十三字添字体。
词的形成始于晚唐。虽说李白写有《菩萨蛮》、《忆秦娥》等词、白居易写有《长相思》、《忆江南》等词,但真正使词体形成,并对宋词影响深远的应该说是晚唐的花间派的词人温庭筠了。温庭筠辞章律赋极佳,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是排行十六,所以称“三十六体”。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的开山鼻祖。他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据传原有《握兰》、《金荃》等词集,可惜已失传。
温庭筠《南歌子》:“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欲断,恨春宵。”因词中有“忆君肠欲断,恨春宵”句,故又名《春宵曲》。
张泌《南歌子》: “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画堂开处远风凉,高卷水精帘额,衬斜阳。”因词中有“高卷水精帘额”句,故又名《水晶帘》。《水晶帘》同时也是另一词调《江城子》的别名,韦庄《江城子》一名水晶帘。(水精:即水晶,光亮透明的物体。)
张泌《南歌子》:“岸柳拖烟绿,庭花照日红。数声蜀魄入帘栊,惊断碧窗残梦,画屏空。”因词中有“惊断碧窗残梦”句,故又名《碧窗梦》。
郑子聃《南歌子》:“我爱沂阳好,民淳讼自稀。谁言珥笔混莱夷。行见离离秋草,鞠园扉。”因郑子聃以“我爱沂阳好”为起句所作的词共十首,故又名《十爱词》。今仅存一首。
贺铸《宴齐云》与《南歌子》无异,《宴齐云》即是《南歌子》。
贺铸《南歌子》因贺铸词有“醉厌厌”句 ,故又名《醉厌厌》(原词已缺失十字)。“厌厌”两字出自《诗经·小雅·湛露》,《辞源·厌厌》:“安静,和悦。”
张辑《南歌子》:“词柳户朝云湿,花窗午篆清。东风未放十分晴。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垒润栖新燕,笼深锁旧莺。琵琶可是不堪听。无奈愁人、把做断肠声。”因张辑词有“无奈愁人,把做断肠声”句,故易名《断肠声》。
宋程垓有词名《望秦川》三首,与《南歌子》词无异。《望秦川》即是《南歌子》。
宋田不伐《南歌子》:“团玉梅梢重,香罗芰扇低。帘风不动蝶交飞。一样绿阴庭院、锁斜晖。 对月怀歌扇,因风念舞衣。何须惆怅惜芳菲。┾却一年憔悴、待春归。”因田词有“帘风不动蝶交飞”句,故后人用《风蝶令》作为《南歌子》的别名。
全真教主王重阳把《南柯子》改为《悟南柯》。王重阳喜改调名而不改调律,通常是把世俗气、香艳气较浓的旧词牌改为具有仙道意蕴的词牌,同时尽可能与原词牌保持一致。王重阳把《南柯子》改为《悟南柯》,借助的便是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的典故。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家住在广陵,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娑,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一天,淳于棼过生日,亲朋好友都来给他祝寿。宴后,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把他带到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也参加了三场考试,结果得了第一名。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
婚后,淳于棼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大败。有人向皇帝推荐淳于棼,于是淳于棼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作战。结果,同样被敌军打得落荒而逃。皇帝震怒,把淳于棼撤掉职务,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所谓南柯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辞海》:柯,树枝。
这就是成语“南柯一梦”的来由,后人常用这个典故来渲染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无飘渺的消极思想。
个人最喜欢吕本中的《南歌子》(其实我只是喜欢“江左好风光”这五个字而已):
南歌子·       旅思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吕本中(公元1084—1145),南宋诗人。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微寿县)人。绍兴进士,做过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他赞助收复失地,要求政治清明,因得罪秦桧而被罢官。此词是作者身在江南旅途,睹景伤情为思念中原故里而
32、浪淘沙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据说创自刘禹锡和白居易,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俩只是《浪淘沙》的模仿者。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敦煌曲就有了《浪淘沙》的曲调名,这个曲调是流传于丽江纳西族民间的洞经古乐。洞经古乐是中原道教音乐融合纳西族民间音乐的音乐,是古蜀氐羌巫观祭祀音乐形成的青城洞经古乐。后人考究这个洞经古乐就是晚唐《浪淘沙》的音乐原型。
敦煌曲虽有《浪淘沙》的曲调名,但有目无辞,根据《乐府诗集》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诗中猜测,敦煌曲里面的《浪淘沙》应该是七言绝句体。
刘禹锡 杂曲歌辞·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白居易 杂曲歌辞·浪淘沙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借问江湖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生还有几家。却到帝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从刘禹锡和白居易诗中可以看到,他们所咏都是江浪淘沙,选择的体裁都是七言绝句体。
五代皇甫松和司空图也曾咏过浪淘沙,所用的依旧是七言绝句体。此时已出现双调的长短句词。
词家认为“浪淘沙”作为双调之长短句词,始于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37-978),这是因为李煜有二首非常出名的长短句《浪淘沙》:
其一: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其二: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沈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此词又名《浪淘沙令》,词家认为李煜借旧曲之名而另倚新腔,此后,其调为世所习用。
但是再在李煜之前,就已经有人把“浪淘沙”作为双调之长短句词,此人是吕岩。
吕岩(公元789一?)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字乃“洞宾”,也就是八仙之一吕洞宾者也。
《唐才子传》:吕岩为京兆人,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咸通(公元860—873)初年进士及第(其他书籍多言他未曾及第),先后两次出任县令。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吕岩深感世道险恶,便浩然生栖隐之志,遂携家归隐终南山,自己则放浪江湖。在此之前,有一位得道仙人叫钟离权,他在世上时隐时现。有一次,吕岩在太华山遇到钟离权,知道他非常人,就用诗向他求道:“先生去后应须老,乞与贫儒换骨丹。”钟离权便教授他炼丹之术,吕岩于是著《灵宝毕法十二科》一书,详尽地研究性命的含义。吕岩后入庐山,修道数十年,终于炼成金丹。他又遇到苦竹真人,学会了驱使鬼神的法术。
多行善事是道教视为修道成仙的前提,吕洞宾继承了这一主张,并用通俗易记的诗歌形式宣传道教,吕洞宾有一首《浪淘沙》:
我有屋三椽,住在灵源。
无遮四壁任萧然。
万象森罗为斗拱,瓦盖青天。
无漏得多年,结就因缘。
修成功行满三千。
降得火龙伏得虎,陆路神仙。
这首作品是我们见到年代最早的长短句体《浪淘沙》,吕洞宾比李煜早出生了148年,长短句体《浪淘沙》应该始于吕洞宾,李煜是依照吕洞宾的格式写成的《浪淘沙》。咱不能因为人家被仙化了就无视他的作品,撇开他说是李煜首创。
当然了,和《相见欢》一样,《浪淘沙》也是因李煜而流行,这是毋庸置疑的。
宋张舜民《卖花声·题岳阳楼》词:“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由此词可见《卖花声》即是《浪淘沙》。另外《卖花声》也是另一词调《谢池春》的别名。
宋贺铸《浪淘沙》词:“一叶忽惊秋,分会东流。殷勤为过白苹洲。洲上小楼帘半卷,应认归舟。 回首恋朋游,迹去心留。歌尘萧散梦云收。惟有尊前曾见月,相伴人愁。”此词《花草粹编》注云“ 一叶忽惊秋”一首名《曲入冥》。又,村丛书本《东山词》校记云:“毛抄本旁注‘亦名《曲入冥》’。”可见《曲入冥》就是《浪淘沙》
宋史达祖《过龙门》词,按律即是《浪淘沙》
金马钰《炼丹砂》词,按律《炼丹砂》即是《浪淘沙》。
《词谱》将李煜所作《浪淘沙》具名《浪淘沙令》。
《警世通言》中有一首《过龙门令》:“冒险过秦关,跋涉长江,崎岖万里到钱塘。举不成名归计拙,趁食街坊。 命蹇苦难当,宝有词章,片言争敢动吾皇。敕赐紫袍归故里,衣锦还乡。”由此词可见《过龙门令》即是《浪淘沙》。
个人最喜欢的是欧阳修的浪淘沙,明年花更浓,谁能与我共?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33、渔歌子
《渔歌子》,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此曲起源于民间的渔歌。渔歌也是民歌的一种,是沿海、沿江地区和湖泊港湾周围的渔民在打鱼时借以消遣的曲调。这些渔歌类似现在沿海地区的咸水歌,歌词一般是齐言体。渔歌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体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到先秦的《诗经》。齐言体民歌发展到中古时代的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峰并形成了一代的文学体式——唐诗。
沿水居住的人们多以打渔为生,所以渔歌特别丰富。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用艺术手段再现了鄱阳湖渔歌的动人情景。可见渔歌不但喜闻乐见于劳苦大众,也深得诗人们的喜爱,以至教坊的乐工把渔歌编曲而成了“教坊曲”,但当时“教坊曲”的调名是“鱼歌子”而不是“渔歌子”,敦煌曲子词也是叫“鱼歌子”。崔令钦《教坊记》中记载的也叫“鱼歌子”, 自《花间集》后才叫“渔歌子”。《云谣集杂曲子》载有“敦煌词”二首,日本桥川氏藏本敦煌写卷亦有“鱼歌子”二首。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云:“本调实为后来类此诸调之总源,敦煌四辞之写作时期,可能在张志和之前。”可见稍后出现的《渔父》、《渔歌子》、《渔父乐》等等都是源于敦煌曲子词的“鱼歌子”。
《渔父》是指张志和的《杂歌谣辞·渔父歌》,《全唐诗》也叫《渔父》。
杂歌谣辞·渔父歌(渔父)[五首] 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掘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唐开元前后,有人从增(衬词)、减字数的唱词中得到启发,尝试性的打破齐言体的格式,最终使得“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形成,并成为我国诗坛的一枝奇葩,而李白、张志和却是使得“词”得以形成的先驱。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等等和张志和的《渔父》都是词家认为最早成型的词调。
张志和(约730——810年),原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张志和自幼就聪明好学,十六岁游大学,以明经耀第。他曾向肃宗献策,很受唐肃宗赏识,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为南浦尉,不肯赴任,到处漂泊,四海为家。他扁舟垂纶,祭三江,泛五湖,自称“烟波钧徒”,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便在越州(今绍兴)城东筑茅屋一所,供其居住,他将居所题为“馆真坊”。肃宗赏赐奴、婢各一,他便与之结为夫妇,并取名“渔童”、“樵青”。人问其故,他答道:“渔童使捧钧收纶,芦中鼓泄,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
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酒酣耳热,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张志和既为山川隐逸,著作玄妙,故后世传为神仙中人。如《续仙传》云,玄真子“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唐李德裕评张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可谓恰到其分。
《词林纪事》记载说,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张志和乘敝舟往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颜真卿是著名的书法家,见老朋友来访,便约张志和、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炬等朋友聚会饮酒赋诗词,每人各唱五首,张志和就是吟唱了这五首《渔父歌》。张志和所作的五首《渔父歌》,都是被打破了的“七言绝句”体,即每首的第三句都减了一个字。后来这五首《渔父歌》被流传出去,许多诗人争相唱和、仿作。《唐书.张志和传》: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渔也。尝撰渔歌,即此词。清人刘熙戴的《艺概》将它誉为“风流千古”的佳作。
但可惜的是,据野史传,这次聚会张志和喝酒喝到酣畅,逞那渔夫水上功夫,他不顾初春水寒,脱衣攸然而入,他把坐席铺在水面上,独自坐在上面饮酒、谈笑和吟唱。那张坐席在水上一来一去、时快时慢,发出水上行舟一样的声音。说也奇怪,此时,竟然有云中飞来仙鹤,跟随在他的头顶上盘旋、追逐。颜真卿他们在岸上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惊异的。不多时,另一个奇异的场面出现了,张志和在水上挥手,向颜真卿、陆羽和皎然表示谢意,然后缓缓地上升飞去……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后人判断他可能是冻冷抽筋,溺水而亡。当时在场的颜真卿给他做的碑铭记载曰:“忽焉去我,思德滋深,曷以寘怀,寄诸他山之石…辅明主,斯若人。岂烟波,终此身。”这里所谓“忽焉去我”、“烟波终身”,都是隐隐约约的叙述张志和的最后。
【《续仙传》:“其后真卿东游平望驿,志和酒酣为水戏。铺席于水上,独坐饮酌笑咏,其席来去迟速,如刺舟声。复有云鹤,随覆其上。真卿亲宾参佐观者,莫不惊异。寻于水上挥手以谢真卿,上升而去。”】
《渔父歌》后来收入在《花间集》时把其更名为《渔歌子》,分单、双调两种。单调以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这首为正体,双调以顾夐“晓风清”、孙光宪“泛流萤”词为正体。《词谱》将单调之《渔父》与双调之《渔歌子》列作《渔歌子》一调。
张志和《渔父歌》,《全唐诗》调名作渔父。
张志和所作《渔父歌》,《花间集》收录时,把调名变更为《渔歌子》。
宋徐积有《渔父乐》六首,格式与《渔歌子》完全一样,由此可见《渔父乐》就是《渔歌子》。宋徐积《渔父乐》六首中的第二首,又名《无一事》,第三首又名《堪画看》,第四首又名《谁学得》,第五首又名《君看取》,第六首又名《君不悟》。
唐吕岩(吕洞宾)有《渔父词》十八首,格式与《渔歌子》一样,可见《渔父词》即是《渔歌子》。
宋戴复古有《渔父慢》四首, 即十八字体《渔歌子》。
另,张志和所作《渔歌子》五首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的嵯峨天皇、皇女智子内亲王和滋野贞主均有和作,成为日本词学的开山。
34、水龙吟
毛先舒《填词名解》认为《水龙吟》名字取自李白《宫中行乐词》的:“笛奏龙吟水,萧鸣凤下空。”但陈元龙《片玉集注》卷十注谓此调名本唐李贺“雌龙怨吟寒水光”。这都是只能作为参考的说法。
《水龙吟》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因唐玄宗最擅长吹笛子,御用音乐家们迎合皇上的旨意,改编成了笛曲。汉马融《长笛赋》云:“近世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后来遂以“龙吟”比喻笛声。
总之,《水龙吟》为正格,其取义更当远于李太白诗。《易系辞》说“云从龙。”紧接下面的注疏解释为:“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生。”这就是《水龙吟》这个词牌名的真正出处。
“吟”字,系连系“龙”字,作动词用,与乐府的《白头吟》、《梁甫吟》之“吟”不同。因为本调的缘故,又名《龙吟曲》。
《水龙吟》的词调,首见于北宋柳永的咏梅之作(见《历代诗余》卷七十四,今本《乐章集》不载),次见章质夫、苏轼的唱和词。
《水龙吟》的异名甚多。
秦观词有句“小楼连苑横空”,故名《小楼连苑》;
宋吴琚《水龙吟》词结句为“片片是,丰年瑞。”故别名《丰年瑞》;
宋方味道为赵丞相祝寿词,其序云:“恭审某官间期淑气,特立高标。仰维岳之生贤,一朝献颂;赋緇衣而入相,四海同声。欣逢五百年之期,愿上八千岁之祝。可占耆艾,曷尽形容。 音寄《水龙吟》,名为《庄椿岁》。 倘蒙省览,万有荣光。”词之结句为:“看他年、接武叁槐,长是伴,庄椿岁。”故亦名《庄椿岁》。
欧阳修词“缕金裙窣轻纱”名《鼓笛慢》;
宋史达祖“夜寒幽梦飞来”词名《龙吟曲》;
无名氏“洞天景色常春”一首,名之为《水龙吟令》;
无名氏“玉皇金闕长春”一首,则名《水龙吟慢》;
《词律》卷十六,另记一名《海天阔处》,然,宋无存词。
万树在《词律》中认为:《啸余》又另收《庄桩岁》一调,解方叔词;大家却不知就是《水龙吟》的别称。大慨是解词末句是:“伴庄桩岁”之故,遂巧立此名。
这个词牌辛弃疾填得不少,皆算得佳作。个人却不大喜欢。较为喜欢的还是苏轼的那首: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大约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章质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
苏词向来以豪放著称,所以他偶然为之的婉约词在我心里总觉得比其他人多了一份柔软,颇有些张飞说情话的错觉。“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杨花落水为浮萍”这份意境用在抒情词里,总给人以离情袅袅的韵味。
哈哈,看到水龙吟了。
不过我还是爱稼轩的: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立意辽远。境界阔大、胸襟磊落更适合我理解这个词牌呢。
35、定风波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二十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经石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是“千余年来未睹之秘籍”。主要是唐代(兼有五代)的燕乐曲子歌辞(简称曲子),为当时社会民间所做,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情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更有外族统治下“敦煌人民之壮烈歌声”。
《定风波》一名,就是来源于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词: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
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 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徳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 定风波?
很明显,那时的《定风波》还是儒生渴望上战场平定风云的本意,表达了作者在边塞战争紧张之时,自愿投笔从戎,为国家勇定风波的爱国激情。算是一曲激励思想的曲子词,与杨炯名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敦煌自古多名将,《定风波》这样的教坊曲在晚唐仍然时时在教坊中演唱,只是它不再有初唐盛唐时候的赫赫声威和刚烈豪气。
五代十国时,前蜀王氏、后蜀孟氏割据蜀中,60年间,沉湎于歌舞伎乐,曲子词也因之盛行。因而出了一本流传千古的词选集—《花间集》供歌伎伶人演唱。《花间集》是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所编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鹗,每人各六首。编者赵崇祚自己一首也没有,可见选者态度客观,毫无私心。
而为《花间集》作序的人,便是当时的词坛巨匠欧阳炯。《花间集》中收录其十七首。
欧阳炯(896-971),益州华阳(今四川双流)人。少事前蜀王衍为中书舍人。前蜀亡,随王衍至洛阳。补秦州从事。孟知祥镇蜀,炯复回成都。知祥称帝,任中书舍人。后主孟昶广政三年(940)四月,官武德军节度判官,为赵崇祚编《花间集》作序。十二年(949)拜翰林学士。次年,知贡举,判太常寺。后迁礼部侍郎,领陵州刺史,转吏部侍郎,加承旨。二十四年(961)五月,拜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宋乾德三年(965)元月,后蜀亡,炯随昶至汴京。六月宋除炯为右散骑常侍,俄充翰林学士,转左散骑常侍。后分司西京。开宝四年(971)卒。年七十六。《宋史》卷四七九、《十国春秋》卷五六有传。
欧阳炯在为《花间集》作的序中说过,那些写在花笺上的曲词,交给了美丽的歌女,让她们敲着檀板的节拍在酒筵歌席间歌唱,那些柔美轻艳的歌词足可用来增加歌女们妖娆的姿态,那些风流多情的辞章正可用来增加才子学士们游园聚会时的兴致。所以,毫不意外,传唱于民间的一首长啸之曲《定风波》,便被欧阳炯改作了艳词,不忍卒观。
定风波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
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看到这样一首旖旎艳丽的闺怨词,谁会相信和原来雄赳赳气昂昂的《定风波》是一个曲调呢?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可惜的是敦煌《定风波》的词谱没有传流下来,后世一直传唱着的是欧阳炯的《定风波》,实在令人扼腕。
欧阳炯用这个曲子词掀起了一个新的风波,来考验人的定力。直到苏轼在黄州的出现,风波又起。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跃然纸上。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李珣词名《定风流》,张先词名《定风波令》。
贺铸《定风波》因结句有“武陵流水卷春空”,故又名《卷春空》
贺铸《定风波》因结句有“琼枝半醉醒”句,故名《醉琼枝》
36、一剪梅
宋代称一枝为一剪。周邦彦:一剪梅花万样娇(《一剪梅》)、张抡:“一剪玉梅花小”(《画堂春》)、甄良友:“一剪梅花香细”(《感皇恩》)、周紫芝:“一剪无多,桃李漫山奈俗何”(《减字木兰花》)、石孝友:“一剪艳波横,两点愁山重”(《卜算子》)、韩玉:“一剪梅花,一见销魂”(《行香子》)。白香词谱载:元好问《牡丹诗》:“‘金刀一剪肠堪断,绿鬓刘郎半白生’;是一剪梅者,即一枝梅也”。可见一剪为一枝已是沿袭下来的。
前面扒《一枝春》的时候便说过,古时远地赠人,辄以梅花一枝表相思。词名一剪梅,就是于斯取义的。
《一剪梅》作为词调最早见于周邦彦,是周邦彦的自度曲。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六丑》等。他的词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他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广泛地吸取了温庭筠的浓艳,韦庄的清丽,冯延巳的缠绵,李后主的深婉,晏殊的蕴藉,欧阳修的秀逸,特别是柳永的绵密和冶艳,最终形成了“富艳精工”的一家之风,对南宋的姜夔、张炎影响极深。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我们知道当年的宋词是供传唱的,写词的人却并非个个精通音律。一代才女李清照就曾笑话过苏东坡的词不合音律,骨子里还是诗。她几乎挖苦遍了当时所有的词家,却唯独没敢提周邦彦的不是。
周邦彦堪称当时最精通音律的词家,曾经还与宋徽宗一起谈诗论词。他的词,端丽典雅,法度精严,有“词家之冠”的称谓。(词学专家公认的“宋词四大家”有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姜夔,位置仅次于苏轼,可见其地位。)
周邦彦这个人,无论少年还是老年,他都经常和歌姬舞女在一起交往的,过着比较风流放浪的生活。《宋史》里说他“不为州里所重”,大概地方上的人大都鄙薄他的那种放荡行为吧!唉,一个柳永,一个周邦彦,难怪有风流才子之说。
《宋人轶事汇编》有这么一段故事的。
周邦彦居于京城时,与名妓李师师相好。风流皇帝赵佶听到李师师的艳名后,也来凑热闹,置六宫佳丽于不顾,“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往来师师家”。一次,周邦彦正和师师亲昵,突然听说皇帝大驾光临,惊惶之下,急忙钻到床下。赵佶满脸笑容地走进来,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橙子,亲手剥了,道:“师师,这可是刚从江南进贡来的,来,尝一口!”喂进师师口中,对“新宠”极尽温柔之能事。周邦彦躲在床下,大气都不敢出,却还要忍受心上人与皇帝戏谑调情、颠龙倒凤,心中痛苦可想而知。第二天,他将这段见闻,填了一首《少年游》,送给师师一表心迹: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浅显直白,“丽极而清,清极而婉”,含蓄地表现出旖旎风流与温婉细腻的恋情,屡屡受到称颂,清沈谦说:“言马,言他人,而缠绵偎依之情自见。”
几天后,赵佶再度光临,听到师师演唱这首词,明白作者当天也一定在屋里,顿时打翻醋坛,问是何人所作。师师不敢隐瞒,只得道:“周邦彦词。”赵佶甩一下衣袖,大怒而去,立刻召见宰相蔡京,责问道:“开封府有监税周邦彦者,听说不交课税,京尹为何不予处理?”蔡京一时不明所以,媚笑道:“陛下,且容臣退朝,马上召来京尹,问个究竟。”京尹到了,满腹狐疑,道:“整个开封城中,就惟独周邦彦的课额交得最多。这事,莫非搞错了吧?”蔡京板起脸,大骂道:“混帐东西!上意如此,只得迁就交差,还罗嗦什么!”京尹不敢再多言,回去胡乱寻个罪名,将周邦彦开除,不日押出国门。
赵佶为拔去了眼中钉而窃喜。过了一两日,赵佶又驾临师师家,却被告知:师师为周邦彦送行去了。赵佶醋意又作,闷声静坐一整天,直等到初更时分,才见师师姗姗来迟,且“愁眉泪睫,憔悴可掬”。赵佶大怒,狠狠一跺脚,道:“你去哪里了!”
师师跪下,掩面而泣,道:“臣妾万死!臣妾得知周邦彦犯了罪,押出国门,特去致酒送别。实不知皇上今日要来,有失远迎。”
赵佶冷笑道:“不知今日,他又作得甚词!”
师师泣然奏曰:“有一首《兰陵王》词,即今柳阴直者是也。”
赵佶哼了一声,道:“唱一遍看!”
师师道:“容臣妾奉一杯酒,歌此词为皇上祝寿!”于是,抹去泪痕,轻舒云板,慢展歌喉,娓娓唱来: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章法回环曲折,题为咏柳,写的却是离别情怀,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体,“绮丽中带悲壮”。经师师深情一唱,赵佶顿觉抑扬悦耳、酣畅淋漓。道君皇帝到底也是精通音律的大艺术家,转怒为喜,有找到知己之感:“这周邦彦,也是一难得的大才子啊!”立即赦免周邦彦,“复召为大晟乐正”。两位情敌化干戈为玉帛,一起交流音乐艺术,“同嫖一妓”,称得上是“君臣同乐、一体均沾”了!
知道这么一个故事后,我还曾给周邦彦鼓掌:敢嫖皇帝的女人,这周邦彦的胆子该有多大啊。
不过后来这个“艺高人胆大”的形象却被王国维先生摧毁了, 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考订甚详,指出:首先,周邦彦在徽宗继位时,已近六十岁,难以置信他竟会和二十出头的道君皇帝去争风吃醋;其次,宋徽宗朝,并无“大晟乐正”和“大晟乐府待制”之职;最后,周邦彦在“大晟府”只干了两年不到,就因不肯拍赵佶马屁,“知顺昌府,徙处州,卒,年六十六岁,赠宣奉大夫”。
不过,话虽如此,但无风不起浪,空穴不来风,周邦彦风流总不是假的。当然,才学也不是假的。我们多学学他的才学,至于风流,还是留给他自己吧。
周邦彦风流事讲完了,就讲讲《一剪梅》吧。
一剪梅
一剪梅花万样娇。
斜插梅枝,略点眉梢。
轻盈微笑舞低回,
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夜渐寒深酒渐消。
袖里时闻,玉钏轻敲。
城头谁恁促残更,
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就是这一首词,取前三字为调名,《一剪梅》词牌从此产生而成。曲调已丢失,要不然,真想听听这位风流才子的曲是否和他的词一样委婉缠绵。
提到《一剪梅》,头一个想到的是费玉清,第二个想到的自然是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词大都用白描铺叙的手法,浅白易懂。读来琅琅上口且声韵和谐,总是让人印象十分深刻。更或许身为女子的缘故,她对于感情总写得细致微妙,委婉动人。这大概也是后人喜欢她的词的原因吧。
李清照的词我非常喜欢,但是《一剪梅》这个词牌我更喜欢宋人蒋捷的那首: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也飘飘,雨也萧萧。
何时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宋亡隐居太湖中竹山,人称竹山先生。元大德年间,有人举荐他做官,他不肯去,抱节以终。其词内容广泛,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音节浏亮,风格清峻。有《竹山词》。
这首词写在离乱流亡途中春舟乡思的心歌。明媚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于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作者于南宋亡后,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写出了这一首夹着风声雨声而惆怅莫名的心歌。
这首词,在宋词中称不上“绝唱”,但人活一世,我们总会在偶然的偶然被某个人、某件事、每个词、某个句“秒杀”。“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巴蕉”这句话就曾把我给“秒杀”,直到现在读起来,都会不自觉的嘴角带笑。
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童鞋同楼主一样被它“秒杀”过呢?
宋韩淲《一剪梅》:“一朵梅花百和香,浅色春风,别样宫妆。西湖衣钵更难忘,雪意江天,浑断人肠。 清夜横斜竹影窗,赢得相思,魂梦悠扬。玉溪山外水云乡,茅舍疏篱,不换金章。”因韩词起句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后人易《一剪梅》为《腊梅香》。
宋李清照《一剪梅》起句有“红藕香残玉簟秋”, 故后人易《一剪梅》为《玉簟秋》,见《漱玉词》。
清代毛奇龄截用张炎体《一剪梅》(剩蕊惊寒)词之一半作词:“光宅坊前十字街,梅子花开,杏子花开。钿头栎子有人猜,恐是铜钗,不是金钗。”故名《剪半》。
另外,有人将《南乡子》和《一剪梅》组合成另一个词调,调名是《南乡一剪梅》。
37、满江红
《满江红》这个词牌的出处,两个地方有记载。
《填词名解》:“唐《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转二字,得今名。”
万氏《词律》:“引《冥音录》作(上江红)。但“上”谐作“满”,音殊不类。”
也就是说,满江红这个词牌是源自《冥音录》这本书里一个曲子名。原来叫做“上江红”,而“上”亦为“满”的意思,所以也叫做“满江红”。
《冥音录》是本类似《聊斋志异》的鬼怪类的小说,作者朱庆余,一说高彦休。
我们现在摘取和《满江红》相关的那个故事。
唐朝时候,庐江有个府尉叫做李侃,家住在陇西洛水之南。太和初年时他死于任上。活着的时候有个情妇姓崔,是广陵的歌妓,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已快长成人。李侃死后,因为没有名分,李家不认他,亲戚朋友也怕向他们求助,都主动疏远,不跟她们来往。(二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希望现在的二奶小三引以为戒!)
这崔氏出身歌妓,有个特长会乐器,很有音乐细胞,在当时也算是有名。崔氏有个妹妹叫做菃奴,比她更厉害,擅长弹筝,在当时就特有名气,有很多的粉丝。但可惜在十七岁时候就死了。
崔氏从小就教两个孩子学习音乐。长女儿天资不甚聪慧,小时候,每当教她技艺时,稍有学不会,就用鞭子抽她。可越抽越笨,把崔氏急的要死。(教育方法很重要,希望现在的父母引以为鉴!)
每次学不会挨打的时候,这个女儿就忍着痛在心中想念她的姨,默念着说:“我是姨的外甥女,姨活着时那么有名气,你能不能帮助我开窍学会这些技艺呢?”除此之外,每到节日和初一,她都举起酒杯流着泪默默地向姨姨祈祷。就这样她一直坚持了了八年时间。
唐文宗开成五年四月三日,她在夜晚睡觉时,突然惊醒了,大哭了起来,她对妈妈说:“刚才我梦见我姨了,她拉着我的手哭着说:‘我自从离开人世,在阴间户籍上属音乐部门,教李元凭曲子。元凭屡次向宪宗皇帝推荐我,皇帝就把召我进宫中住了一年,让我在穆宗皇帝宫中轮流值班,指导各位妃子学筝。后来天帝杀了郑注,在唐朝各个皇帝的宫中选拔歌舞艺伎,我因此又能够侍候宪宗了。我每月五天到长秋殿值班一次,其余日子可以随便游玩参观,只是不能出宫。你心情我知道了,但是我来不了啊。不过最近襄阳公主把我收为女儿,我可以随意走动了。所以偷偷跑回来满足你的心愿。你可要抓紧学习,阴间管理很严,让皇帝知道了,这可了不得’”
第二天,崔氏就按照妹妹的嘱咐,帮女儿收拾好了一间屋子,洒了净水,摆上了酒和果品,当中安排了一个空着的坐位。长女进来,隐隐约约看到姨怀抱着筝坐在了她的对面,便凝神听着教诲学弹了起来。真的是似有神助,想当年妈妈教给她的曲子,十天也学不会一曲,此时听了就会,拨弦而成。而且,还有很多曲子,根本不是人间的调子,。声调哀怨深幽,像猫头鹰哭又像鬼啸,听到的人没有不呜咽的。这些曲子有《迎君乐》、《槲林叹》、《秦王赏金歌》、《广陵散》、《行路难》、《晋城仙》、《丝竹赏金歌》、《红窗影》还有这个《上江虹》,《冥音录》著明是《上江虹》(正商调,二十八叠)。”
十支曲学完了,姨对长女说:“这些都是阴间宫中新谱出的曲子,皇帝尤其喜爱。《槲林叹》《红窗影》等曲,每当宴会时,就飞球舞盘,把它作为助酒的乐曲,进行通宵达旦的娱乐。穆宗还让元稹作了数十首歌词,用以配曲,都很美。当宴会达到高潮时,就叫宫人轮流歌唱。皇帝亲手拿着玉如意,敲着节拍进行配合。皇帝对这些曲调保密极严,唯恐被泄露,所以我不能告诉给你。等到了寅年,地府会有大的变动,这些曲子就会流传于人世。现在我通过你跟人间进行联系,也是万代难逢的事,你就把我这十支曲子献给阳间的天子吧。”
崔氏听完有些不相信,可女儿演奏的这些真的如其所说,于是就报告了官府,县报州,州报府,最后府刺史崔璹亲自召来长女试奏。果然发现那奇异的琴调不像人间之乐。他找来很多知名乐师,用各种乐器跟它配合,却发现宫商调很不相同。
过了几天这个鬼姨又来了,对长女说:“几天后扬州的连帅要让你去,我不能再陪你了,我再传授你一个曲子吧,叫叫《恩归乐》。教完就消失不见了,再没有回来。不久,州府果然叫人送女到扬州,弹奏后,毫无差错。廉使即原来的宰相李德裕商量表彰这件事,可惜不久长女就死了。
这就是《上江虹》曲子的来历。虽然不知道唐时的曲调是什么样的,大概是很恐怖的调子吧?地狱之音,我想我是喜欢不起来的。幸好《冥音录》只赋予它躯壳,却不曾赋予它生命,真正赋予它生命的是另两个人。谁呢?柳永和范仲淹!
柳永,风流才子的代表人物。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如此这般的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景佑元年(1034),他改名柳永,隐瞒自己身世,才勉强中了进土,但已年过半百,鬓毛花白。
半辈子过去了,终于当官了。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睦州团练推官,柳永还是很开心,也不嫌弃官职太小,高高兴兴的去赴任了。
(宋代睦州的所在地,就是现在的建德县古镇梅城。在唐代,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均置此属官。其后,各州、府亦皆置“推官”,称为“军事推官”。宋代沿用此制。实际上“推官”已成为一郡、一州、一府之佐官。“团练使”执掌军事,军训壮丁,担当乡土防御。也就是说,柳永当时是负责睦州府军训、防御的辅佐官。)
由于柳永年过半百才得此官职,自然非常勤奋,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才干。到任才一个多月,就得到睦州州守吕蔚的赏识。州守与盐司联名向朝廷推荐他。“永到官,州守吕蔚知其名,月余,与盐司连荐之。及代还,赴铨,侍御史郭铨奏:‘永释褐未久,善状安在?尉私永,不可从。’遂诏:‘初仕宦,须成考,及得举荐为例”。从这条记载来看,柳永确实很有才干,做出了较大成绩。否则,在短时间内何以获得赏识?但州守与盐司的推荐遭到大臣郭铨的反对,认为他干的时间不长不能提拔,这从干部选拔使用的角度来说,也是正常的。因此,柳永在睦州团练推官的位置上干的时间估计不会短。
这个时候的柳永,思想很是矛盾,在内心深处,正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一方面,他依然沉湎于“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意留连”的往事回忆之中。放不下闲云野鹤般自在出入于秦楼妓馆,填词作乐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呢,书宦世家出身的柳永,也不想放弃当官的追求。在近五十岁时才谋得一官半职,哪能悄然放弃呢?“念利名,憔悴长萦伴”。在入仕途中,经历了多少辛酸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谋得团练推官一职,为柳永人生理想带来了无限希望。但不管怎么想,柳永在这个时期是寂寞的。
为了解闷,有一天,在秋天的潇潇细雨里,他单人匹马沿着风光绮丽的桐江山水去溜达着玩。走着走着,到了傍晚十分,他突然看到江上红光一片,如若彤云落江,神仙下凡,夕阳潋滟,仙雾洗晚,真的煞是好看。他急忙下马细看,原来是江中一种水草在摇曳放光,它在仲秋江面生色弥漫,只见叶色红艳,点缀在绿色浮萍间,端得是十分好看。此时,恰有渔人驾舟归家,唱着一首曲子,竟与那水草的扶摇十分合拍,在歌声、雨声里,碧红的水草像是长袖轻舒,在为那歌声而舞蹈。
他急唤那舟子靠近,问道:“老丈有礼了!请问您刚唱的曲子是什么名字?这满江的水草又唤做甚名呢?
舟子笑了笑说:“客家看来不是本地人了,小子如实相告,刚唱的曲子乃本地流传的‘上江虹’,取自冥音录所传。至于这水草,幼时为绿色,生长迅速,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秋冬时节,叶子就会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做满江红。”
此时,天上的雨竟渐渐地停了,但他已经被刚才景色与曲子所迷,像入禅一般不能自主了。那柳永是才子,熟通音律,尤善作词,一时灵感悸动,竟默默地掏出笔墨,坐于江边,将那舟子所唱曲子写成音谱,即刻细调宫商,润色得当后,合着节拍,口占一词配出一首崭新的曲词来,好一首妙词,将当时景况,自己心情一一描述了出来: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临鸟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
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写完后,又细细的看了一遍,在词前题上了《上江虹》三个字。想了想,觉得不满意,又把“上”与“虹”字改成了“满”和“红”,完全于江中水草名字取代,于是,《满江红》一词就诞生了。
后来,范仲淹被贬睦州,初来严子陵祠堂拜谒,便逢到了此地的祭奠庙会。在庙会其间表演中,他便听到了柳永作的这阕《满江红》曲词。感觉妙趣横生,耐人寻味。遍急唤歌者,问是何人所作。当听到是柳永后,点头称赞不止,为了褒合这阕《满江红》,他马上提笔写下了“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的千古诗句。
【北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载:“范文正公谪睦州,过严陵祠下,会吴俗岁祀,里巫迎神,但歌《满江红》,有“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之句。公曰:“吾不善音律,撰一绝送神。”曰:“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吴俗至今歌之。”】
范仲淹整理了柳永的《满江红》,带回了京都,直接呈献给皇帝,成为了宫廷音乐,成为了华夏佳词,在举国传唱。可以说,是范仲淹将柳永的《满江红》从民间传唱升华到了皇家乐曲,再一次赋予了《满江红》词牌崭新的生命。
《满江红》一词,历史佳作甚多,宋代吴潜的《满江红》“这一堆心思总成灰,苍波容。”的悲怆,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的凄凉, 元代著名词人萨都刺的《满江红·金陵怀古》“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的衰败,这个词牌可算得上是缠绵与悲壮交织。
而最为人称道的悲壮而豪迈的始作者自然是岳飞。
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就是高宗,改年号建炎;1130年改年号绍兴。四年(即公元1134)五月,岳飞自鄂州出兵3万进攻伪齐,夺下郢州,杀敌七千。随后,其部将牛皋克随州,同年7月17复邓州,7月23日复克唐州,8月中旬又收信阳,自此收复襄阳六州为南宋半壁江山的屏障,岳飞第一次北伐取得完胜。8月25日,岳飞被任命为清远军节度使,这一年岳飞32岁。
后又以五万军队击毁伪齐李成三十万大军,并与韩世忠大破完颜宗弼五万援兵。五年,平杨么,并以贼攻贼,并破二安。平洞庭之后,并命杨再兴斩伪宣赞,收复长水县,中原为之震动。
但可惜的是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驻到鄂州。
当旌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他痛感错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百感交集中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吟咏了传唱千古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一曲豪迈之音,使得《满江红》这个词牌从此跳出了忧凄与愤怨的阁楼,带来了“满江红日”的悲壮情怀。
《本草纲目》载有名叫“满江红”的水草,为浮游水面之细小植物;一名芽胞果。这是水生蕨类植物,幼时呈绿色,生长迅速,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秋冬时节,它的叶内含有很多花青素,群体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满江红。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各地,河南、山东等地水域都有分布。
所以有人认为,唐宋时期,民间已对这种植物有此称呼,以植物名作词牌名也是可能的。
满江红同时也作药用,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可以解表透疹,祛风利湿。只可惜南宋这个朝廷,几乎是由里烂到外,《满江红》这样微小的药力又怎能治得好那个讳疾忌医的朝廷呢。只能留一抹血红,让我们后人在翻阅残卷时,遥想着千百年前染红江水的水草,以悼念岳武穆的忠魂。
另:明代董谷的笔记《碧里杂存》记载,“满江红”是江淮的船名。但董谷是明代人,则这些船应该从明太祖开始,不可能做宋词的词牌名。
38、帝台春
《钦定词谱》云:“《帝台春》,唐教坊曲名,《宋史·乐志》,琵琶曲有《帝台春》,属无射宫。”
任二北《教坊记笺订》辨《帝台春》为《章台春》之误,唐教坊当无《帝台春》之曲名,并谓:“《帝台春》曲名始见于《宋史·乐志》之曲名,并谓:“《帝台春》曲名始见于《宋史·乐志》琵琶独弹曲破内。若据《宋史》此名以改本书者、是否即始于格本,俟考。《高丽史·乐志》列入‘唐乐’,唐指中国,其实乃宋乐。”
可见,《帝台春》原是琵琶曲,后用做词调名。至于是不是唐教坊曲,有待考证。
这个词牌宋词仅有一首,宋李甲所作,载于《乐府雅词》卷下。
李甲,宋代人,字景元,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自号华亭逸人,生卒不详。《宋诗纪事补遗》卷三十一年云:“李景元,元符中,嘉善县令。”善填词,工小令,有闻于时。善画翎毛,兼工写竹。见《画继》卷三、《画史会要》卷二。有自题山水诗曰:“谁拨烟云六尺绡,寒山秋树晚萧萧。十年来往吴淞口,错认溪南旧板桥。”苏轼东坡集亦有题嘉兴景福寺李景元画竹诗曰:“闻说神仙郭恕先,醉中狂笔势澜翻。百年寥落何人在?只有华亭李景元。”其见重如此。有周泳先本《李景元词》,存词9首。
帝台春
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似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
漫倚遍危栏,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拼则而今已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全词抒写春愁,情感脉络十分清楚:因忆旧侣→苦于幽独→至愁且泪,于是寻思其人。整首词意脉相通,浑然天成,把春晚怀旧之情抒写得委婉动人。
另有一说法说,此词为李煜思念弟弟所做。
注:这个李甲非杜十娘家的李甲。杜十娘家的李甲是明代人。
39、摸鱼儿
《摸鱼儿》,唐教坊曲名。《摸鱼》即捕鱼,为宋代俚语;儿或子,为摹仿乐府曲名,故本调又称《摸鱼子》。
唐开元年间,由于唐玄宗喜爱音乐,置宫中梨园,便到处搜罗歌曲、舞蹈,以及各种词谱,其中,有首渔民演唱的歌曲也被收集进宫了,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摸鱼儿》。
此曲虽然在民间不甚出名,但到了皇宫,经过李隆基一番精心修改,摈弃了渔人那种萧远和浪漫疏旷,变成了一种低沉跌宕之音,多用来表达沉郁委婉的心情和苍凉绵长的词意。很受常年锁闭深宫里宫女们的喜爱,经常选用其曲倾诉衷肠幽思。逐渐失去了百姓民间歌谣的韵味,相反地,倒不被民间所闻了。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谓此词作为词调最早见于宋晁补之。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进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间调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派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等职。绍圣初,出知齐州,后来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祐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后退闲故里,啸傲田园。晚年起知泗州。死于任所。
《摸鱼儿》便是作者在贬谪后退居故乡时所作。晁补之回到家乡后,许是感怀自己一生的坎坷仕途,便买了一块叫做“陂地”的旧池塘,自己画图设计,招募工人,亲自操锨执箕,参加劳动,修葺了东山“归去来园”。
建成后,他看着满园的景色,心潮起伏,诗意顿起,突然想起了《摸鱼儿》欲语还休的哽咽情调,疾笔泼墨,融进自己的思绪,在其音调基础上稍加增减,便做出了一首千古名词。
摸鱼儿·东皋寓居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
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
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
无人独舞。
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
儒冠曾把身误。
弓刀千骑成何事?
荒了邵平瓜圃。
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
功名浪语。
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此词迭用旧典说明儒冠误人,一时的荣华显赫不足恃,总不如及早归隐高蹈的好。他深感今是昨非,对自己曾跻身官场、虚掷时日表示后悔。最后开函对镜,已是白发种种,总结出:功名如过眼云烟,终为泡影。表示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晁补之的《摸鱼儿》比之原有《摸鱼儿》的怨忿更多了些激昂,这算是晁补之赋予这个词牌的味道,而另一位词人也赋予了《摸鱼儿》另一种味道。
这个人便是元好问。
章宗泰和五年,元好问十六岁,随继父到太原赶考。在汾河边遇到了一位猎人。猎人告诉了元好问一件奇异的故事。几天前,猎人捕获了两只大雁,雄雁脱网而出,雌雁则被缚网中。猎人将雌雁擒回家,雄雁凝望着网中的雌雁,一路跟随,在空中悲鸣盘旋不去。而雌雁亦在网中呜咽,不吃不喝。后来猎人杀死了雌雁,看到爱侣已亡,那雄雁竟一头从空中栽下,以头撞地,殉情而亡。
年轻的元好问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没有埋怨猎人的无情。他从猎人手中买下了这对大雁,将这对忠烈的爱侣埋葬在了汾河边,并用石头垒起了墓,为他们的爱情写下了一首《雁丘词》,用的是《摸鱼儿》的词牌,写下了那曲千古绝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因其题记上有:“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是未按《摸鱼儿》格律所填,曲调多是根据自己思绪自度而成,尽管词句掷地有声,但未被《钦定词谱》收录为范谱,但此词于民间流传甚广。
此词牌已晁补之词为正格。
因晁无咎词有:“买陂塘,旋栽杨柳”,又名《陂塘柳》,还有《买陂塘》一名,因而“买”与“迈”字音谐,又作《迈陂塘》。
辛弃疾赋怪石词,名《山鬼谣》;
李冶赋并蒂荷词,有:请君试听双蕖怨“句,名《双蕖怨》。( 李冶(1192-1279)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原名李治,字仁卿,号敬斋,金代真定府栾城县(今河北省栾城县)人。)
《神雕侠侣》李莫愁临死前还痴痴的呢喃着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把楼主给哭的。不过生死相许的情在现在怕是已经不存在了吧,现今的情大多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调剂品而已。
问世间情为何物?佛曰:废物!这大概是现今社会的真实写照吧!
40、桂枝香
《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
据毛先舒《填词名解》记载:《桂枝香》这个词牌名出自唐朝人裴思谦到长安参加殿试后,和同伴们到风月场所的平康里嫖宿时,有黄门来报喜说他高中状元。裴思谦一手抱着美人,一手拿着状元证书,高兴得不知东西南北了。第二天清晨,诗性大发,赋诗一首:“银釭斜背解鸣珰,小语低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桂枝香》这个词牌名便是来源于此。但《桂枝香》的取意,还是与古老的月中桂树天外香的传说有关。
传说在冰魄银蟾的月亮上有一颗高大的桂树,枝繁叶茂,四季飘香。有一年,玉皇大帝想翻盖天上的凌霄殿,却缺少一根栋梁,此时他忽然看见了月亮里那棵大桂树,于是选派在西河得道成仙的吴刚去砍那棵月中桂。但吴刚却未能砍倒月亮里的大桂树,那棵大桂树反而越长越精神,香风从天上一直飘到人间,给世人带来无尽的遐想和绮思,也给文人们带来说不完的话题。
唐代诗人宋之问(约656—712年)为之吟道:“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772—846)则诗云:“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于是在宋代有人便依此意,创制了《桂枝香》这个词牌。
《桂枝香》这个词牌最负盛名的是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金陵即今南京。
1067年(治平四年)王安石的变法因保守派的反对受挫,皇帝老儿将他外放为南京市长(江宁知府)。据《古今词话》记载:王安石与朋友们在深秋游赏金陵山水,面对浩浩汤汤的长江,用《桂枝香》的词牌名填了30多首词,唯有他的词被称为绝唱。这首词传唱到苏东坡那里,苏大学士赞叹说:“此乃野狐精也!”
【《古今词话》:“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文人雅士,登临怀古,颇多感慨。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更是将忧思之情,凝于笔端,引得众人尽皆赞叹。
王安石留下的词作虽不多,但这首词却不失为词史上的杰作。正如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所云:“李易安谓介甫文章似西汉,然以作歌词,则人必绝倒。但此作却颉顽清真、稼轩,未可漫诋也。”把该词与周邦彦、辛弃疾相比,可见推崇之至。
宋张辑用这个词牌名填词时,有“疏帘淡月,照人无寐”句,故又名《疏帘淡月》。
张辑(生卒年不详)字宗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张辑有《沁园春》(今泽先生)词,自序云:“矛顷游庐山,爱之,归结屋马蹄山中,以庐山书堂为扁,包日庵作记,见称庐山道人,盖援涪翁山谷例。黄叔豹谓矛居鄱,不应舍近求远,为更多东泽。黄鲁庵诗帖往来,于东泽下加以诗仙二字。近与冯可迁遇于京师 ,又能节文 ,号矛东仙 ,自是诗盟遂以为定号。十年之间,习隐事业,略无可记,而江湖之号凡四迁,视人间朝除夕缴者,真可付一笑 。”据此知他有号凡四,曰庐山道人、曰东泽、曰东泽诗仙、曰东仙。辑得诗法于姜夔,与冯去非(可迁)交好。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 》卷九云:“有词二卷,名《东泽绮语债 》,朱湛卢为序 ,称其得诗法于姜尧章 ,世所传《矣欠乃集 》,皆以为采石月下谪仙复作,不知其又能词也。其词皆以篇末之语而立新名云。”
疏帘淡月·秋思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润逼衣篝,线袅蕙炉沉水。
悠悠岁月天涯醉。
一分秋、一分憔悴。
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
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
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
从前谙尽江湖味。
听商歌、归兴千里。
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这首词情景交融,将秋夜的相思苦,羁旅愁,传神地勾画了出来。词境幽远清雅。是张辑的代表作之一。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二)
目  录:  21、蝶恋花      22、渔家傲       23、眼儿媚        24、武陵春      25、撷芳词       26、唐多令      27、一枝春
28,  水调歌头    29、相见欢        30、踏莎行     31、南歌子      32、浪淘沙     33、渔歌子     34、水龙吟
35、定风波       36、一剪梅       37、满江红         38、帝台春      39、摸鱼儿     40、桂枝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2个词牌名的来历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古代那些唯美的词牌名(下)
词牌的选择 【转】
词牌名
历史上词牌名由来大全
词 谱 (小令110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