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
userphoto

2016.01.13

关注

文言虚词总结:

1、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何

⑴什么。例:①何陋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⑷多么。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此外,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⑵才,这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⑶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⑹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其

一、用作代词: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6、且

一、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二、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将近。)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尚且。)

7、若

⑴如果,假如。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⑵像,好像。例: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⑶你(的),你们(的)。例:若入前为寿,……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

「若此」如此,这样。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8、所

一、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前所谴责,因而获免。(《柳毅传》所字结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例如: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谏太宗十思疏》,动词,成为。)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因为。)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二、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10、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11、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如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2、以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三)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连词,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四)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13、因

一、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副词,随着,依靠。

因人成事。(《毛遂自荐》介词,依靠)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介词,趁机)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二、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14、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对)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15、与

一、作虚词用。

(一)连词,解释为:和、跟、同。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二、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16、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7、者

助词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的人;

者……也,判断句。陈胜者,阳贾人也。

18、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如: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二)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及文言虚词能力提高
理解文言虚词六招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学生用心复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虚词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