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足情深——读苏轼(兄弟篇)

文/邵颖华

在中国历史上,兄弟皆为文学大家的有,比如三国时的曹丕、曹植,西晋时的陆机、陆云,明代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现代的周树人、周作人,但能够像宋代苏轼、苏辙兄弟俩那样手足情深的就少之又少了。

四川。眉山。这是多少中国读书人向往的地方。此地是三苏的故乡啊,被诗歌浸润的所在。

三苏中最富盛名的当然是苏轼了。

苏轼,字子瞻,1036年底出生,其父苏洵在给他取名时,真是煞费苦心。轼,是古代车前用做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取“轼”名,是祈望儿子能高瞻远瞩,处世圆通。

弟弟苏辙,字子由,出生于1039年,苏洵是如此解释小儿子名字的由来的:“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号老泉,秉赋颖异,思想独立,天性沉默,不易与人相处,可以说抑郁终生。但是他所追求的文名与功名,却在儿子们身上实现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苦读儒家经典,两个聪明的儿子,耳濡目染。苏轼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奇绝的诗句来,让曾科举失败的老爸苏洵看到了希望。

苏家是小康之家,苏洵的弟弟年轻时就考上了进士,家里各种图书差列满架。苏轼兄弟两个得以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而苏洵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也影响着儿子的文风。很快,兄弟俩就雏凤清于老凤声了。

在苏家,苏轼和弟弟辙,一起长大,一起读书,关系也最为密切。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荣枯与共的手足之情,是苏轼这个大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且此类佳作迭出。

二人在家读书时,子瞻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子由在兄长的墓志铭上写到:“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则我兄,诲我则师。”子由对兄长则是良友,他冷静而机敏,稳健而实际,宦海浮沉间,每每向兄长直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他不像苏轼那样才气逼人,不那么名望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在官场上竟然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苏轼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二人新婚之后,于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一个虚岁20,一个虚岁18,与父亲一起启程赴京赶考。结果兄弟都以优等得中,进士及第。主考宫欧阳修认为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继而又受到仁宗、神宗的赞许,“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宋史·卷三三八·列传第九十七》)

正要走向仕途的时候,他们的母亲病故,二人随同父亲栖栖遑遑奔回川西故里。居丧期满,又一起携家带口奔赴京城,等待朝廷任命。父子三人在京师同被授予官职,苏轼被朝廷任命为大理平事,签凤翔府判官。子由被任命为商州军事通官,为陪伴在京城为官的父亲而辞职不就。子由为兄嫂送行,送了一程又一城,直到离开开封一百四十里的郑州,兄弟二人才生平第一次分开。东坡在郑州城西门外,看着年少的弟弟在雪地上骑着瘦马孤独而返,百感交集,直到弟弟的身影消失在古道尽头,东坡才启程动身。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这首《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前叙离别之深情,后忆昔年之旧约,感人至深。他们兄弟一生写了很多抒发手足之情的著名诗篇,这是苏轼所写的最早的一篇。

苏辙《逍遥堂会宿并引》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雨夜对床,手足相抵,多么令人向往啊。

由京都到陕西凤翔的信函,要走十天才到,兄弟二人每月经常互寄诗歌唱和。其中一首七律诗,备受后世推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其中的前四句,尤其令人回味无穷。

有一次苏轼和苏辙路经渑池,路上一马死了,只好骑着瘸腿的驴子到一寺里寄宿。后来子由被任命为渑池主簿,不就,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他们的老僧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兄弟俩题诗的墙壁也已倾倒。东坡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

在二十多岁的苏轼看来,一入官场,将身不由己。不仅生活行踪无定,整个人生也充满了变数,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而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如果仅仅生发人生的感喟,消极避世那就不是我们的苏轼了。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不可知性,一切都会消失,但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并不意味着过去是虚无的。那些旧事,那些坎坷,何尝不是一种历练,一种人生的财富?人生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有偶然,但也有必然性。事实上,兄弟俩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实现治平的抱负呢?而崤山、渑池,这本身就是历史上英雄风雨际会、建功立业的地方啊。瞧,这就是苏轼,这才是苏轼:既深究人生真谛,又乐观向上。这简短的诗句,微缩了苏轼整个的人生观。

苏轼在外做官,并不十分快乐,他颇为想家。三年任期期满之后,苏轼就回到京城父亲身边。不幸妻子和父亲先后亡去。苏轼和弟弟不得不立即辞官,千里迢迢,一起再次返回故里。

数次从京都汴梁到川西的往返,二人得以领略大自然的壮美,也深深体味了沿途百姓的疾苦。

神宗元年二月,二人回京,做了京官。但不久二人同时卷入了政坛的漩涡之中。

苏洵曾经写有著名的文章《辨奸论》,预言王安石将来必定祸国殃民,历史证明,王安石的新政贻害无穷,可见苏洵的真知灼见。

神宗即位后,重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以图富国强兵。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编制《三经新义》,钳制思想,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策略,不接受忠言,不承认错误,刚愎自用。一遇到反对,便暴跳如雷,严加惩处。对新政持有异议者皆遭撤职,罢官议罪。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等大批重臣都遭到打击,就连同朝为官的自己的两个弟弟王安礼、王安国还有王安石的好朋友吕公著、韩维等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苏轼、苏辙兄弟因为亲眼目睹新法推行过程中民不聊生的景象而反对新法,苏轼知道自己不遭大祸,就遭罢黜,但依然向神宗皇帝上了万言书,准备罢官而去。最后被外放做了杭州通判。苏辙不像苏轼那样任性倔强,一直洁身自好,善于保护自己,使清誉不受污染,使自己免于受害。苏轼被贬之前苏辙就去做了他的陈州州学教授。

在随后的八九年内,苏轼都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为官,政绩斐然。陈州正在苏轼治下的视察行程之内,他常找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子由家贫,又儿女众多,73子都是苏轼帮助婚配。

兄弟二人,形貌各异,气质不同。苏轼健壮结实,愤世嫉俗,快人快语;苏辙身材高大,淡泊自甘,沉默寡言。苏东坡对弟弟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发现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一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弟弟说:“但是你要了解说话的对方,有人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不可以。”苏东坡说:“这就是我的短处。也许我太相信人,不管我跟谁说话,我都畅所欲言。”子由对兄长说:“你留意过没有,一日空闲长似两日。所以人生若七十年都在空闲中度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方法。”而苏东坡偏偏是个不忙不快乐的人,他知道弟弟的忠言大有道理。他若是像弟弟那样恬淡沉静,定会接受的。

苏东坡一方面要保持正气浩然、无所畏惧的本色,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到明哲保身的人生本分。儒道佛在他身上可谓三位一体,有时和谐相处,有时冲突特别尖锐。但往往他宁愿保持他的英雄本色,因此,他那天纵之才不断自然流露而一发不可收。

一次苏轼被弟弟留在家中过中秋,这次中秋一直令他思念不止。临别时,二人难舍难分,子由决定送兄长到八十里外的颍州,到颍州又在欧阳修的陪伴下一同过了半个月。但是终须分手,在船开前那一夜,二人在船上吟诗论政,彻夜未眠。他们都是少年得志,还没有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至杭州后,想到他们谈论的结果,苏轼寄给子由的诗中写到:“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那天夜里,苏轼还写了两首诗《颍州初别子由二首》,足以显示他的心境,其一: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

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

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

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嗟我久病狂,意行无坎井。

有如醉且坠,幸未伤辄醒。

従今得闲暇,默坐消日永。

作诗解子忧,持用日三省。

其二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次日凌晨,二人分手。兄弟深情真是非比寻常。苏东坡给友人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之后为了离在济南任职的弟弟近一些,他请调与之相距不远的密州。

从此以后,苏轼的命运真的像飞蓬一样,既不能容于王安石的新党,又不能见谅于司马光的旧党,夹缝之中,左冲右突,以致四海流转。他研究佛老,结交了很多和尚、道士,他对人生看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他爱自然,爱诗歌,爱人生,这强烈的爱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又由于他智慧之高,使他不会沉溺于酒色或窘境而不能自拔。

在从杭州到密州的途中,苏东坡思念弟弟,他写了一首词,调寄《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一方面立志“致君尧舜”,一方面又要袖手“闲处看”,入世与出世两种相对立的处世哲学汇集于一身。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依然无解,作者似乎在说服自己,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暂时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慰。

密州是贫穷之地,与富庶的杭州无法相比。到了密州,想起不能见面的弟弟,他思念在弟弟家曾经度过的中秋节,写出了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落笔潇洒,把自己的悲欢离合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作者感情丰富,而又充满矛盾,但字里行间也透出诗人骨子里的那种豁达与乐观。

苏东坡一向嫉恶如仇,常不吐不快。但天妒英才!神宗元丰年间,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御史台监狱的名称)诗案”,便是他的政敌鸡蛋里挑骨头,在政绩上抓不到他的把柄,便从他给皇上的奏章以及给朋友来往的诗词信函中,找到蛛丝马迹,控告他蔑视朝廷,说论律当斩,必欲除之而后快。

弟弟子由得到消息后派人快马加鞭赶到苏轼刚上任的湖州,在押解进京途中,他怕牵连朋友,曾经想过跳水自杀,但是又怕给弟弟带来更多麻烦而作罢。在监狱里他还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措辞极为悲惨,把一家十口都托付给弟弟照顾,自己的孤魂独卧荒山听雨泣风号,他表示愿与子由世世为手足。在监狱里蹲了四个多月,最后太后等为之求情,才被贬往黄州。子由曾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因此受连累被贬往筠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酒监。

黄州在湖北,江河湖汊纵横,苏轼在那里得了严重的风湿。子由到淮阳送兄长时,还要他练习瑜伽和定力。在黄州,苏轼饥病交加,为情势所迫,曾经的士大夫一变而为农人,要躬耕于陇亩了,还自称东坡居士。就在这样的境遇中,苏东坡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彪炳千古的名篇。

哲宗即位后,太后摄政,苏轼又回到朝廷,官居三品,“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个职位永远是名气最高的学者担任,也是担任宰相的前一步。苏辙任御史中丞,次年升职尚书右丞,其他受牵连被贬谪的官员也都回京任职。

苏轼,是诗人,是画家,是书法家,可是他是个成功的政治家吗?他太杰出,身居高位;太直率,仗义执言;又太孤高自傲,不随波逐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特引人嫉妒,特别那些觊觎相位的人。次年便有几十份表章弹劾他。苏辙过去沉默寡言,可是只要给他机会,他也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认为他有责任革新朝政,清除那些骑墙派以及王安石的残余政客。苏东坡却想脱离政坛,请求外放,远离权力中心。最后太后支持他,得以留任。他想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吏治,他四五次为主考官,特别留心为国家选拔真才。在两年之中,苏东坡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当然也成了王安石余党的眼中钉、肉中刺。苏轼,不断请求摆脱官位,最后朝廷终于允许他以龙图阁大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太守。不久又被召回朝廷,此时苏辙已升至宰相之一的门下侍郎。苏轼苏辙昆仲二人,皆为高官,招人艳羡。弟兄两个被迫商议得有一个离开京都,好使另一个免除官场的妒忌。子由认为弟弟应该让兄长,而苏东坡看到当时的情形,越发想离开京城,第五次、第六次请求外放。

年轻皇帝哲宗亲政后,左右逢源,又睚眦必报,曾被苏轼认为不爱惜自己性命将来必会杀人不眨眼的章惇做了宰相。他对儒臣的迫害远远超出了王安石放逐政敌的惨烈。太后摄政其间的元佑大臣数百人几乎无一幸免。

他首先拿昔日旧友苏东坡开刀,罢黜,降职,流放,一连串的动作。苏东坡是被贬谪到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他与家人启程南下,弟弟已经被贬到汝州,苏东坡先去看望子由。弟弟知道兄长宦海沉浮,又不善于理财,给他一笔钱,供他的家人先到宜兴安居之用。苏东坡带着朝云和儿子苏过跋涉一千五百多里,横越中国最南端的巍峨山脉,路途遥远而危险。东坡受难之中,以第一个牺牲者的身份,却有一种卓然不群的优越感。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朋友,无论书生僧道、贩夫走卒、渔樵农夫都能成为他的朋友,无论怎样艰难的环境他都能找到人生的乐趣。惠州当时落后之极,集市上一天只杀一只羊,羊肉卖给官家,苏东坡只能让屠夫给他留一些羊骨头。他给弟弟的信中,居然轻松的介绍他发明的烤羊脊。他把当地邻居自酿的桂酒,当成了自己来此地遇到的知己,还写了五六篇酒赋,陶然微醉的快乐,甚至令人神往。他曾经的朋友,后攀附新党的章惇看到苏轼的两句诗后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蛮舒服!于是颁发了新贬谪的命令。

海南岛现在是旅游胜地,可在北宋时期,还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地。贬谪到此的惩罚,仅仅次于满门抄斩,让人生不如死。苏东坡坐船沿西江溯游而上到广西梧州,从雷州半岛渡海到贬谪地。途中与被贬到雷州的弟弟相遇,境况十分凄凉。吃惯了讲究饭食的弟弟,对当地粗糙的面饼实在难以下咽。年已花甲的苏东坡几口就吃光了,笑着向弟弟说:“这种美味,你还要细嚼慢咽吗?”他们带着家人出发,尽可能慢走,因为一到雷州,他们就又要分别了。子由送到海边,离别之前,二人在船上过夜。子由劝东坡戒酒。二人用一部分时间做同一首诗。这次是生死离别,真是黯然销魂,面前一片汪洋,波涛翻滚,二人前途未卜,一直愁坐到天明。二十天后,拖着病体的苏轼才到达被形容为“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贬谪地儋州。但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这也是他的政敌们最拿他没办法最烦恼的地方。

论语中说:德不孤,必有邻。苏轼很快就跟那里的各色人等交上了朋友。他曾经对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虽一贫如洗,但也轻松自在。在一食物接济不上的冬天,他竟然在札记中写下吞食阳光止饿的办法。

过去苏轼和弟弟约定分别为《五经》作注,他担任两部。谪居黄州时注完了《易经》和《论语》,在海南,他注完了《尚书》。最为了不起的是他的和陶渊明诗一百二十四首,他极其仰慕陶渊明,觉得自己的的性情也类似陶令。他要子由给这些诗写一篇序言。我想,如果苏东坡像陶渊明一样在官场看不顺眼就立马辞职归隐园田,那么历史上可能又多了一个只会写田园诗的陶渊明,却少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

幸好昏庸的哲宗不长寿,24岁就驾崩了。哲宗无后,便把一个烂摊子交给了弟弟也就是那个只擅长画花鸟的徽宗,二十多年后,就把北宋给葬送了。皇太后摄政,赦免所有元佑大臣。宋朝的皇后好像远远比皇帝英明。苏轼兄弟也因此获得自由。本来子由已到了颍州家中,写信要求苏轼搬来与他们同住。苏轼也想与弟弟比邻而居。可是在他北归途中皇太后去世了,苏轼怕朝廷又恢复旧制,怕又有麻烦缠身,所以不愿意住到京畿去。他给子由写了一封长信,把他们不能团聚归咎于天命!不久苏东坡便病死在常州。最后是子由完成了苏轼的遗愿,让侄子投靠到自己身边,把苏轼和妻子王闰之合葬在了一起。

苏轼苏辙兄弟,经历了五代帝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生宦海沉浮,颠沛流离,好在二人甘苦与共,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持,彼此魂牵梦萦,写诗互赠以通音讯。《宋史·苏辙传》称赞苏轼兄弟的情谊说:“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君世世为兄弟------苏轼苏辙的手足之情31
苏轼苏辙,兄弟知己: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千古兄弟情
历史上的今天——1039年3月18日,北宋文学家苏辙出生
苏辙:如果我是东坡的大哥该有多好
大江东去浪淘尽,手足情深传千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